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2/01/2021

蔡鴻泰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

你識食嗎?

現代人注意身型體態,除了做運動外,常以節食的方法來增加成效。可是節食太過,往往會導致各種問題出現。近來在一次與同道的交流中,對方說,遇過患者因減肥而長期不食米飯等澱粉類食物,日常只食菜和肉,導致月經不來等問題。個案做法雖然較為極端,但臨床上不乏因飲食不節致病的個案。

中醫一直着重養生來預防疾病的發生及保持身體健康,而飲食是人類賴以維生的基本需要,因此古人說:「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那麼中醫如何看待上述問題?又認為如何的飲食能在維持生命的同時使我們保持身體健康?

食有主次 配伍合宜 是為補益

早在2000年前的中醫經典《素問.藏氣法時論》已為我們提供了飲食配伍的原則:「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養」即供養。「助、益、充」則是幫助、增加、補充的意思。該書認為日常飲食應以五穀為主,果、畜、菜為次。五穀即為「稻、黍、稷、麥、豆」。此處可解作五穀雜糧。五穀,從性味上多具甘味,又多為平和之品。甘味於五行中屬土,與同屬的脾胃相應,故先入脾胃,有補益、緩和的作用。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凡飲食進入人體必須經過胃之腐熟,脾之運化,繼而化生人體所需的氣血津液,來供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因此保持脾胃功能良好是決定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穀類為主

《靈樞.師傳》:「食飲者……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寒溫中適的食物,能不傷脾胃,使元氣得以執持,邪氣自然不能侵害人體。五穀既具甘味,又有着平和的特點,故十分適合人體長期食用。是以該書又說「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來強調穀類於日常飲食不可或缺,半天一天不食足以影響人體氣的狀態。不過,想保持身體健康強壯只食穀類是不夠的,故又說「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來強調五穀、五果、五畜、五菜需均衡地進食才能達到有助人體的作用。

不時不食 定時適量 無過飢飽 因人制宜

除了飲食均衡外,還需要注意食物是否時令和進餐時間及份量。古人提倡不時不食,當造的食物感受當令節氣而生成,因而多滋味,並多帶解決該節氣所衍生問題的功能。例如夏令氣候暑熱,西瓜當造,食之能消暑清熱生津解渴預防中暑。定時適量在於不令人過飢過飽,過飢則體力得不到補充,過飽則對身體造成負擔,兩者皆會損傷脾胃。

中醫治病強調因人制宜,飲食亦需要因人制宜。一般人身體陰陽平和,保持飲食均衡,不時不食,少食生冷,溫熱食物則可。而體內有寒的人則宜慎食生冷食物,體內有熱的人則宜慎食溫熱食物。此外,生病後,身體尚未完全恢復,此時宜少吃肉食等難消化食物,否則容易引起其他問題。所以在不同情況下,飲食需要以自身機體狀態作出調整。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5/12/2020

呂國安醫師

中大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診所經理

冬季養生 潛龍勿用

轉眼間,時間已過冬至,日常生活已感到明顯的寒意。香港疫情在一個月內大規模地爆發,如此情況不免令人憂慮。冬天是天地陽氣收藏的季節,《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就是在叮囑大家順應自然,不要擾動收藏的陽氣,進而保持健康。

早臥晚起

冬至,是天地一陽來復之時,傳統物候上,冬至初候可見「蚯蚓結」(潛藏的蚯蚓開始活動),二候可見「麋角解」(麋鹿開始解角),三候可見「水泉動」(地下的泉水開始流動);這些自然界的現象都在告訴我們,天氣雖然寒冷,但陽氣已開始萌動;由於此時陽氣還比較稚嫩,因此需要我們謹慎地保護。這初生的陽氣萌發得好不好,關係到人一年的狀態是否健旺。《易經》中「潛龍勿用」一詞正可以概括冬季養生之道,將「潛龍」比喻為人體潛藏的陽氣,「勿用」則說明不要肆意妄為;具體而言,在冬季可以遵循以下的養生方法:

1.早臥晚起:熬夜通宵的做法會把陽氣提取出來運用,違逆陽氣收藏之道,形成陽氣內虛的狀態;在冬季,為了讓人體順應陽氣的收藏,傳統上建議應比其他季節更早睡覺,而早上最好等待太陽升起後才起床,令陽氣得到充足的休養。

2.收斂精神:香港人生活工作特別繁忙,甚至下班後仍思緒紛紜。「陽氣者煩勞則張」,心中的煩勞憂思對陽氣產生過度的擾動而亢奮,不利於陽氣收藏。在冬季,人的精神也要較其他季節更收斂安靜一些,比如下班後放下工作,或者通過禪修、書法等活動,將外散的思緒收回來,恢復內心的平靜,應合冬天收藏陽氣之道。

3.保暖禦寒:寒邪最擅長傷人體的陽氣。穿衣保暖能幫助保護人體的陽氣。如果逞英雄而衣着單薄,陽氣就很容易被寒邪所傷,導致保護人體的作用受損,免疫力下降,容易被外來病邪入侵。冬季適當地在飲食中添加生薑、胡椒等溫熱食材也有助於禦寒。傳統的香囊使用辛溫芳香的藥材,佩戴亦有助陽禦寒的功效。

節制房事

4.勿劇烈運動:劇烈運動會大幅度調動陽氣外出,大汗出則令陽氣外洩加劇;而冬天陽氣最重視收藏;因此中醫強調,冬季應避免劇烈運動,以輕柔和緩的運動,或者以靜養的氣功為主,舒展陽氣,避免大汗出令陽氣的收藏受影響。

5.節制房事:中醫學認為,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在冬季更是順時而行收藏之道。《五經通義》言:「冬至後陽氣始萌,陰陽交精,萬物氣微,在下不可動泄。」若多行房事,反令本應封藏在腎的陽氣不能穩固,容易造成腎氣虛損。冬季宜節制房事,令腎中精氣得以收藏。

通過上述的養生方法,在寒冬保護自身的陽氣,自然「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不懼外來疾病之侵擾。

若想了解更多抗疫資訊,可關注中大中醫新冠肺炎專頁(www.scm.cuhk.edu.hk/zh-tw/highlights/coronavirus/coronavirus-media)。希望大家在這個冬季能養精蓄銳,禦寒保暖,以健康的身心度過第四波疫情!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2/10/2020

陳詩雅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及註冊中醫

你懂看人面色嗎?

望面色是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亦是了解身體狀況及病情的方法之一。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於外」,體內的臟腑
情況,可反映在體外的表現。《黃帝內經》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五臟六
腑皆通過經絡與面部聯繫,所以從面色的變化可探知臟腑氣血的虛實,掌握疾病的發展及預後。
五色配五臟
面色會隨着天氣、情緒、飲食或運動等而變化,因此,診察面色時,應要注意以下幾點以排除干擾因素:
1.光線:宜用自然光或白光。2.情緒及活動:病人和醫師都需要處於平靜的狀態。3.飲食:勿過飢過飽,飲酒後也
不適宜。除此之外,不同體質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面色,例如陽熱體質的人面色會較紅;陰寒體質的人面色會較白
。但是,不論何種體質的人,不論哪些外界因素所影響,健康的面色都應為光澤明亮及隱隱透現紅色,概括為「紅
黃隱隱,明潤含蓄」,是氣血充盈、精氣滿溢的表現。相反,如果面色呈現晦暗、枯萎的色調,就屬於病色了。中
醫把病色分為白、黃、紅、青、黑5種。五色配屬五臟,白屬肺,黃屬脾,紅屬心,青屬肝,黑屬腎。某一病色的呈
現,除了表示着相屬臟腑的疾病之外,也反映了氣血的問題。
面色白,多見於虛證、寒證病人。氣血虛弱或陰寒內盛,氣血不能上充於面部脈絡而見面色淡白。面色黃,多見於
脾虛、濕證。黃色五行屬土,為脾之色,脾虛運化水濕失常,往往出現濕證。脾病則其色外露,可見面色黃。面色
紅,多見於熱證病人,熱盛則面部脈絡擴張,氣血充盈而致面色紅赤。面色青,多見於寒證、痛證、氣滯血瘀、驚
風等病證。寒性凝滯、劇烈疼痛時氣血不通,面部脈絡血行阻滯而見面色青。青色屬木屬肝,肝主筋,驚風發作時
筋脈拘急,也可呈現面色青。面色黑,多見於腎虛、水飲、血瘀等病證。黑色屬水,與腎相配。腎虛、水飲病則其
色外露,而紫黑色亦是瘀血的顏色。
見病情發展
面部的病色,可以表現在整個面部,但更多是局部呈現的。因此,中醫望病人的面色時,需要配合面部不同部位所
配屬的臟腑來考慮。中醫古籍內記載了不少面部臟腑分候圖,這些分候圖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是歷代醫
家按個人經驗及體會總結出來。在眾多的分候圖中,比較簡單、常用的是《素問.刺熱》分候法:額屬心,鼻屬脾
,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頦屬腎。舉例:如病人鼻呈紅赤色而頦呈暗黑色,這表示了病人可能有脾熱和腎虛的病證
。望面色不僅是診斷疾病的方法,也可預測疾病的發展。如果面色由潤澤轉為晦暗,表示病情惡化;相反地,面色
由晦暗轉為明潤,則代表病情好轉。
每個人的臟腑陰陽氣血狀況都已寫在面上。看一個人的面部,不單是看到容貌的美醜,更可探知身體的健康情況
,這正是中醫所說的「望而知之謂之神」。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7/11/2020

呂國安醫師

中大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診所經理

良灸一貼三冬暖

立冬過後,位處南方的香港亦漸見寒意。相信近年不少人對中醫在夏天進行的「三伏天灸」有所了解,但對冬天進行的「三九天灸」可能就了解不足,冬天有許多日子,中醫選擇在這個時候做天灸有什麼深意呢?現在嘗試為大家簡述一下。

古代傳統來說,冬至後有「數九」的習慣,根據干支紀時法,民間諺語有「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冬至之日,天地陽氣已收藏至極,此時陰極而陽生,陽氣開始生發,古人稱之為「一陽來復」之時。「數九」以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為起點,每九天算一個「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如此一直數到「九九」,到達「春分」的時節,陰陽勻平,陽回春暖。

一陽來復 助陽生發

傳統來說,為何要選「壬日」為起點呢?壬,在五行中可歸屬於水,水屬陰,通於冬氣,故「壬」與冬季之氣相應;壬在十天干中排第九,因九為陽數,又稱壬為「陽水」;取壬日開始「數九」有陰中含陽,陰極陽生的「一陽來復」之意。「九」亦為至陽之數,隨着每經過一個壬日,「九」日漸累積,陽氣逐漸壯大。因此「數九」展現了古人對冬至後陽氣升發、大地回暖這一個物候變化過程的細緻觀察。

從「一九」至「三九」期間,陽氣雖然開始生發,但陽氣力量仍然較弱,天氣亦十分寒冷,因此我們更要在這個時候保護體內的陽氣,不能令體內初生之陽氣受寒邪侵襲而折損。雖然「一九」至「三九」之時並非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但人體的陽氣可以借天地陽氣來復的機會令自身更好地生發,使陽氣壯大;因此傳統中醫挑選三九天做天灸治療是一種運用天時、借力使力的做法,是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

身患寒性疾病或平素體質虛寒之人,平素體內陽氣已經不足,易受寒邪所侵,在寒冬之時又常常加重;因身體陽氣虛弱,導致在「一陽來復」之時,陽氣又無力生發壯大,疾病纏綿難癒。天灸使用的藥物,多數為溫熱性質的藥物(如白芥子、附子、肉桂、細辛、乾薑等),這些藥物多具有驅散寒邪、鼓舞陽氣的功效。

在「三九天」的期間做天灸,可以借助敷貼藥性溫熱的中藥疏通經絡,溫通臟腑,祛除體內寒邪;同時人體在溫熱藥物幫助下,借自然界陽氣生發之勢,加強自身陽氣生發之力,達到補益人體陽氣的效果,進而減少寒性疾病的發作,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配合夏天進行的「三伏天灸」,其效果更為顯著。各種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慢性腹瀉、便秘、月經不調、手足冰冷、痛症等患者,或虛寒體質人士均十分適合參加「三九天灸」的療法作調理。

至今全球新冠疫情尚未平息,冬季流感又匆匆殺到,面對未來與病共存的「新常態」,在寒冬到來之時就更加需要保護人體的陽氣了。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體有寒,陽氣虛弱之人,容易受外來疾病感染;通過天灸療法,能夠輔助人體的正氣,祛除寒邪,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效果。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30/10/2020

畢龍騰博士

中大中醫學院助理講師及註冊中醫師

治痛神器俯拾皆是 為何痛症仍治不好

隨着各種專業的治痛工具商品化,「治痛神器」可謂伸手可及、隨處可見。於商場走一圈,治療痛症的商品之多可
比天上繁星,如物理治療的紅外線治療儀、按摩槍、脈衝電療貼、頸椎牽引器;中醫的真空拔罐;各種源自中醫、
西醫及民間經驗的止痛內、外用藥;模仿人類手法的機器如按摩椅及各身體部位的按摩器。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何
已手握各種「神器」的你,痛症還是纏綿不癒?
亂用加重症狀
不清楚致痛根源所在:「治痛神器」不懂問診、觸診及各種專業檢查,沒有查找致痛根源的功能,不能指導患者作
出針對性處理,患者只能根據主觀感受、自身經驗作出地圖炮式大範圍處理,而慶幸的是,即使藥石亂投,患者偶
爾還是能夠投中致痛根源,使症狀緩解。但必須留意,有部分因骨病、外傷等原因引起的痛症,亂用「神器」反使
症狀加重、延誤治療、得不償失。
不知致痛根源的產生原因:最令患者抓狂、沮喪的是,為什麼疼痛緩解後,相隔數分鐘至數天,症狀還是會再回來
?可能性有二,一是致痛根源還未徹底消除;二是因為大家忽略了最初致痛根源的產生原因,若致痛根源是因生活
作息不恰當、工作姿勢錯誤等原因而產生,沒對準病因作出針對性改善,疼痛消除後,還是會一直回來。「治本」
的難度與所需付出的努力,遠比大家想像中多。
未能有針對性地調整解剖結構:有些痛症是由解剖結構異常、壓迫神經引起,而坊間的治痛商品大多都沒有活動關
節的功能,餘下的亦只能小幅度活動關節,未能作出仔細及有針對性的解剖結構調整,故此「神器」對此類痛症收
效甚微。
手法難以模仿
「神器」的升級空間還有多少?
隨着醫學人工智能飛速成長,機器不斷革新,未來的新型「治痛神器」能否幫患者自助治痛、擺脫醫生?筆者認為
醫生問診、觸診及各項專業檢查等查找致痛根源、病因分析功能均有望可被人工智能及機器取代,而能調整解剖結
構、解除神經壓迫的人工智能及機器,則恐怕不能於短期內面世,因人類結構複雜、個體差異性大,手法、手術等
方法的技術變化多樣而複雜。
要模仿人類手法尤其困難,中醫、物理治療及脊醫等專業,經過數十年研究,均未能將手法參數量化、標準化,而
沒數據、沒溝通語言,人工智能及機器又能從何入手學習?要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模仿人類手法以調整人類解剖結
構,難度恐怕比研發無人駕駛還要高。
科技日新月異,說不定升級版「治痛神器」還未面世,科學家已將人類升級至機械軀體,不必再受疼痛與其他疾病
折磨!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