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2/04/2024
 

單雪寧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

 

預防學樂器之痛證

本港許多學童從小學習多種樂器,由於年紀尚小,練習時常出現姿勢不正確的情況而不自知。有些父母甚至為求子女在比賽及考試中獲取佳績,突然強迫孩子增加練習量,每天苦練3至4小時,終致年紀輕輕便長期肩頸肌肉僵硬痠痛。

 

長時間練習所致之疼痛,屬中醫傷筋的範疇。傷筋指各種暴力或慢性勞損等原因所造成的一類疾病,而不涉及骨折、脫位、皮肉破損等情況。練習時,長期進行固定且反覆的動作,容易損傷局部筋肉絡脈。當經絡不通,經氣運行受阻,局部氣血壅滯,則損傷部位出現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等臨床表現,相等於西醫的軟組織損傷。
圖 許多學童從小學習樂器,因姿勢不正確而肌肉痠痛。

 

簡易運動
演奏樂器涉及不少肌肉及關節活動,當中包括肩、肘、腕及手指關節等。當肌肉及關節持續發力,便有可能產生各種勞損,如肩頸痠痛、手指僵硬、關節炎、網球肘等。演奏時,持續的上肢活動亦使胸肌長期處於收緊狀態,導致雙肩向內靠攏,形成「駝背」現象。故此,平日需加強上肢、背部、核心肌肉的訓練,減少勞損機會。以下是3項針對上述肌肉,在家中可以進行的簡易運動:

 

1.上肢肌肉訓練:先準備一個盛滿水的500毫升水瓶,左右手各將水瓶向上舉起及放下,10次為一組,每日練習3組。

2.背部肌肉訓練:先呈俯臥姿勢,雙手放於身體兩側。將後背抬起上身後彎,維持10秒後放鬆,10次為一組,每日練習3組。

3.核心肌肉訓練:先平躺地上,雙手置於身體兩側,雙腿屈曲雙腳踩地。將腹肌收緊,維持10秒後放鬆,10次為一組,每日練習3組。

 

取得平衡
在練習及保護肌肉關節之間取得平衡,是長久發展的關鍵。中醫方面,針灸治療傷筋的療效顯著,臨床上常以受傷局部穴位為主進行針刺。配合推拿手法、耳穴、藥物治療,往往能事半功倍。練習前宜作適度熱身,如肩頸伸展及手指開合運動。訓練時亦應適當加入休息時間,如每45分鐘休息15分鐘,避免引發勞損。若孩子局部肌肉有輕微痛楚,可用熱毛巾暖敷痛處,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配合休息。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1/03/2024
 

呂國安中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講師

 

現代都市人 休息之道

香港曾被評選為「全球最勞累城市」,人們的生活工作繁忙勞碌,最讓人盼望的是一個假期。

但不少人反映,放假在家躺平累,吃美食也累,出門旅遊購物都覺得累,為什麼休息後身心的疲倦沒恢復呢?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什麼才是真正休息呢?

疲倦與空虛
《說文解字》說:「休,息止也。息,喘也。」休的字形是人靠在樹木上,表達身體的歇息。呼吸氣息可反映心神狀態。人緊張之時,呼吸急促而粗淺;身心放鬆的時候,呼吸深長而和緩。好的休息讓身心同時得到滋養。在現代社會更多是緊張的腦力勞動,勞神思慮多;而生活中各種情緒、壓力、慾望等,又成為精神內耗的助力。現代社會的工作模式,帶來較多心神的疲倦。

休息時人們希望犒勞自己,或沉浸於電子遊戲的世界、網絡視頻,或縱情美食,又或參與刺激的活動;有些人則熬夜玩耍,似乎要將平日本想休閒的時間補回來。這些做法短時間內使精神振奮,但過後又迎來深深的疲倦和空虛。

暫停身心內耗
縱情聲色嗜慾,刺激感官所得的歡愉,其實對身心造成更多消耗,並不能解決疲勞,故《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故在休息時,更需要的是養神,放下過多思慮,減少感官刺激,做些輕鬆運動,接觸大自然;或培養一些興趣,讓心神處於安寧、放鬆自在的狀態,精神自然就充盈飽滿,即《清靜經》所謂「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如單純依賴藥物解決身心疲倦,則往往不如人意。

調整情緒失衡,暫停身心內耗,才能在假期得到充分休息。
明代虛勞專著《理虛元鑒》中,針對人的性情之偏,提出調養建議:「其在盪而不收者,宜節嗜慾以養精;在滯而不化者,宜節煩惱以養神;在激而不平者,宜節憤怒以養肝;在躁而不靜者,宜節辛勤以養力;在瑣屑而不坦夷者,宜節思慮以養心。」調整情緒的失衡和嗜好的偏頗,暫停身心內耗,讓心態回歸中道,方能在假期得到充分休息。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5/01/2024

林冠傑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副教授

 

中醫養生:從脾胃說起



現代都巿生活緊張,節奏急速,不少巿民受壓力所困擾,致身體出現各種問題,但檢查報告未發現異常,都有機會為亞健康狀態。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會使人活力降低、身體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增加健康失衡的風險。資料顯示,中國有大約七成人口屬亞健康人群,雖然未見明顯病徵,實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處理適當,會漸見健康;如未及時留意,身體則每況愈下。因此,要遠離疾病,應該積極地避免或延緩亞健康。

 

古人已有預防保健的概念,元朝名醫朱丹溪道出:「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養生重點是未見疾病前應加以保養,防患於未然,而一旦疾病發生,應盡快得到診斷,及早治療。

 

改善習慣
談及保健養生,首先要改善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正視身心狀態,適當減壓,適量休息及運動。於中醫理論中,脾胃為後天的根本,為氣血生化之源,其重要性不能忽視。氣血的盛衰掌管人的生命活動,氣血充盛,即使有外邪侵襲,不易生病,反之則身體抵抗力變弱,易見疲倦不適。

 

脾主運化升清,不但影響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亦管吸取營養物質,以濡養全身。如脾胃功能下降,會易見食慾欠佳,疲倦消瘦;水液停滯於體內,致水腫、眩暈或腹脹腹瀉。要調養好脾胃,需注意飲食均衡,不可過飢或過飽,避免飲食生冷;外感易內傳脾胃,平日不應冒雨涉水,適當保暖,以防感冒。保持心境開朗,不宜思慮過度。運動不僅可舒展筋骨,也可促進氣血循環,但切忌勞倦太過,否則會耗傷氣血,反而不利健康。

 

五臟六腑各有其功能活動,各者互相聯繫,互相制約,不論治病或養生,不能只顧及其中之一臟。擁有良好脾胃功能,身體才能保持健康。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2/02/2024
 

朱采瑩小姐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

 

中醫藥看AYA 癌症康復期疲累


青少年與青年時期是心理社會發展、迎接人生轉折點的重要階段。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將青少年與青年的年齡定為15至39歲,又稱之為「AYA世代」。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香港每年約有1500宗AYA癌症新增病例,以乳癌、甲狀腺癌及大腸癌為主。隨着科技進步,AYA癌症患者雖然得到及早診斷和適當治療,整體治癒率較其他年齡層優,但在漫長的痊癒道路中,常遇到一些慢性健康問題,例如疲乏、失眠、壓力等,對身心健康及生涯規劃有一定影響。

 

「好攰!」這句話常被AYA癌症康復者掛在嘴邊,「攰」即疲乏,可在治療結束後、康復過程中持續數月或數年;世界衞生組織亦於1998年正式把「癌因性疲乏症」列為一種疾病。AYA癌症康復者的「癌因性疲乏症」多有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氣短等症狀,與中醫認識的「虛勞」十分相似。《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中曾詳細剖析「虛勞」病因,可由稟賦薄弱、外感內傷等所致。AYA癌症康復者在大病久病後,或在綜合治療過程中,人體臟腑功能及氣血津液逐漸被損耗,導致臟腑虧損、精氣不足,出現一系列疲乏症狀。


飲食調理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因此治療AYA癌症康復者的疲乏宜從補腎健脾入手,調護氣血,固本培元。飲食調理方面,如屬脾腎陽虛者,症見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可考慮用巴戟天、杜仲、乾薑等溫補脾腎;氣血兩虛者,症見頭暈目眩,可用太子參、龍眼肉、大棗等補益氣血;脾氣不足者,症見說話聲小、大便稀爛、進食少等,可用山藥、黨參、白朮等補氣養血、調養脾胃;脾虛濕困者,症見胃脘脹悶、腹部脹滿等,可輔以陳皮、薏苡仁、五指毛桃等健脾滲濕、理氣化濕。然而,人的體質各有不同,食用前宜先諮詢中醫師意見。

除了飲食調理,AYA癌症康復者也可通過按壓魚腰穴、太陽穴,進行良性刺激,達到緩解症狀或者治療的作用。

同時建議多做中醫保健運動「八段錦」,保持心境舒暢,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5/12/2023

朱靄娛中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講師、註冊中醫師

 

《黃帝內經》對酒的認識

 

現時酒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無論工作、應酬、解愁、紓緩情緒、娛樂、慶祝等皆離不開酒,而俗語有云:「小飲怡情,大飲傷身」,中醫角度又如何看酒?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將酒分為湯液(稀液,如清酒)、「醪」(濁酒)和「醴」(甜酒),並提及酒的製作是「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意思用稻米為原料,因稻米得天地之和而生成的,其氣對人最好,用稻桿作煮熟稻米的燃料,因它在秋天時收藏,而其桿堅實。雖酒由五穀製成,卻與五穀略有不同,酒經釀製而屬熟穀之液,特性是慓悍而滑利。即使先進食後飲酒,但穀物進入脾胃後要先腐熟,而酒則不用,故酒必先從小便排出。酒後,酒氣隨衞氣行於皮膚,充溢於絡脈,使絡脈滿盛,而衞氣均平,營氣滿盛,於是經脈也大盛。

 

酒能治病

在《漢書.食貨志》中稱酒為百藥之長,早在甲骨文對酒有「鬯其酒」的記載,此指芳香的藥酒,在《內經》中亦有不少酒能治病的記載,如「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即湯液醪醴)萬全」、「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藥」。酒雖能治病,同時亦能讓人生病,自商周以來,酗酒成風,在《內經》開篇提出酒後入房,會耗散腎精以致短壽,又云酒後易致風邪侵入人體成漏風病、過量嗜酒成熱厥病、酒後房勞成血枯病等。

 

葛花解酲湯

《內經》提出酒後表現為「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若嗜酒太過,或酒積不化,而見脾虛濕阻證,可見胸膈痞悶、頭暈昏眩、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大便泄瀉,小便不利、苔白膩,不妨嘗試「葛花解酲湯」,藥物組成包括白豆蔻仁、砂仁、葛花、乾生薑、神曲、澤瀉、白朮、橘皮、豬苓、人參、茯苓、木香、青皮。當中的葛花具解酒醒脾之功,能解酒毒。全方共奏益氣健脾、利濕解酒。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