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醫療版  - 中大醫論 07/07/2015

李宇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註冊中醫師

中醫怎樣看「排毒反應」?

07/07/2015

一些人在生活變得更加健康時卻生病,例如開始戒煙戒酒、吃素生食、早睡早起、重拾運動之後,身體出現一些病痛不適,於是解釋為「排毒反應」,究竟這是甚麼一回事?

何謂「排毒反應」?

所謂「排毒反應」(又稱為好轉反應、暝眩反應、排病反應、退病反應),是民間用語,中醫本無「排毒反應」、「排毒」之說。但是因為「毒」一詞中醫也會使用,凡是具有太過的偏性、害人的東西也可統稱為毒,排毒就是排走不好的東西,某程度來說,中醫上所說的「祛邪」(如祛風、祛寒、祛濕),與「排毒」的說法有相似。

當然一般人所說的毒,不一定是中醫上的「風寒暑濕燥火」了,可以是各種「毒素」,例如環境污染物、垃圾食品等。
 
排毒反應其實就是生病

排毒的「反應」究竟是甚麼表現?這實在千變萬化呢!各種病痛都可以是排毒反應!直接一點講,排毒反應其實就是生病,但是仔細而言兩者也有點不同,「排毒反應」是指身體在好轉、變得健康的過程中生病。那麼真正的問題是:為何變好了反而會生病?
 
好轉才來病,表示過去身體太弱!

需知道,如果一個人身體較弱的時候,往往會「病不起」!例如身體虛弱的人,感冒未必能夠發燒,或者就算發燒也只是低燒,從中醫來說,能夠發高熱的人,往往代表身體比較強壯!

如果過去身體一直比較弱,往往未必能夠感受得到「病痛」,生病是需要一些基礎條件的。中醫的角度看,生病是「正氣抗邪」、「正邪交爭」的表現,如果正氣太弱,那就只有「挨打」了。當一個人身體變好,正氣恢復,而遇上身體本身已經有邪氣侵襲(或者稱為毒素吧),那身體就有能力驅趕邪氣,病痛就因此出現。

生病與康復的三個階段

人從生病到康復,可細分為三個階段:
一、如果身體十分虛弱,邪氣進入身體之後,正氣無法去對抗,病痛就可能比較不明顯,只是經常感到疲倦乏力。
二、如果身體逐漸恢復健康,正氣稍為充足,開始能夠驅趕邪氣,正邪交爭,那病痛就更為凸顯。
三、如果身體十分健康,正氣充足,能夠一次過驅除邪氣,病就能夠痊愈了。

如果身體相對健康的人,生病能直接從第二階段回到第三階段,這就是一般的生病;如果需要經歷第一到三的全部階段,那就是「排毒反應」的過程。
 
許多病也是身體不弱時才出現!

身體變得較為健康才生病,這情況其實十分常見!簡單的如普通感冒,往往是在夜間的時候才加重,那是夜間休息的時候,身體有精力去對抗疾病;又如不少上班族往往是在週末休息的時候才生病!這就像俗語說:「得閒死、唔得閒病」,平日太勞累無力氣對抗疾病,休息時才有精力去重拾健康。

因此,有些身體不適可屬好的現象,反映身體處於康復過程;沒有不適也不代表身體健康。辨別清楚自己處於哪一階段,才能選擇正確的處理方法。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8/07/2015

官可祈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中醫治癌淺談

28/07/2015

世界衞生組織(WHO)於去年發表了一份《世界癌症報告》,當中提及癌症是全球發病和死亡的主因,2012年約有 1400萬新發癌症病例和820萬例癌症相關死亡,預計今後20年新發病例將增加約70%。由此可見,癌症對醫療界來說 依然是一項重要研究課題。隨著近年中醫藥的普及與重視,香港市民對中醫藥的需求亦與日俱增,究竟中醫藥如何 治療癌症?

當人體正氣虛弱,病邪就容易侵犯身體。這種「正虛邪盛」的成因可以與自身情志、飲食習慣、感受外邪、素體虛 弱等有關。由於癌症之病情普遍屬於虛實夾雜,因此中醫一般以扶正袪邪之法為治療總原則。

目前香港癌症患者基本由西醫主導治療方案,常見方法有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放療)、化學藥物治療(化療 )、內分泌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光動力治療、介入治療等。中醫的切入可以紓緩患者在西醫治療期中出現 的副反應。例如手術後容易耗損氣血,中醫多用健脾和胃、氣血雙補等之法;放療後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口乾等 ,中醫多用養陰生津、活血解毒、涼補氣血等之法;化療後容易出現噁心、脫髮或骨髓功能抑制等,中醫多用健脾 和胃、滋補肝腎或補氣養氣等之法;標靶治療後可能會出現繼發皮疹,此時中醫或會考慮採用通絡涼血等之法。

應用抗癌中藥

部分腫瘤如乳腺癌、子宮頸癌、結腸直腸癌等可以利用健康篩查早期發現。對於有癌前病變或尚未出現症狀,屬臨 床觀察的高危患者,這時亦是中醫藥切入的好時機。通過望聞問切、辨證施藥,糾正人體陰陽氣血津液等的偏頗 ,以達到「治未病」的目的,減低癌變的機會。不少老年、中晚期癌症或腫瘤復發的患者基於各種原因而不能(再 )接受西醫治療,中醫會配合扶正袪邪之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延長「帶瘤生存」的時間,既病防變。

近年中藥抗癌研究發展迅速,現今已反覆驗證過百種「抗癌中藥」提取分離的有效成分能夠有助對抗腫瘤生長、提高細胞免疫力、調節人體內環境等,的確令人鼓舞。然而,我們必須謹記這些科研結果其實未能有效應用於中醫臨 床治療,因為這些「抗癌中藥」嚴格來說不是中藥材,而是具有抗癌抗腫瘤作用的植物、礦物或動物。個人認為這 些「抗癌中藥」如同時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用藥原則的話,參考一下亦無妨。在此仍要提醒市民切勿盲目相信「抗癌 中藥」之療效,如欲購買或服用前一定要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1/09/2015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認識中醫誤區 中藥與中醫

01/09/2015

中醫源自於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現代人對於傳統文化認識普遍匱乏。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觸與 了解,或道聽途說所得知的一鱗半爪,導致對中醫的各種片面認識,甚至有認識上的誤區就顯得 不足為奇了。

本專題將就一些目前對中醫存有較大認識誤區的幾個問題談點看法。這次要談的問題是,中藥與中醫的關係。

說起中藥,大家會想到在中藥舖中購買的各種藥材。確實,在中藥舖中的各種藥材都可作為中醫治病所需之藥。這些藥材可以被中醫師用來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也可以用來製作日常生活中常 見的湯水,或者中藥涼茶之類。既可治病,又可作日常所用,所以自古就有「藥食同源」之說。 但是,切莫以為只要是中藥舖提供的,就都是中藥。

毒藥治病

中醫治病所用之藥,自古稱之為「毒藥治病」。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曾言:「病有久新,方 有大小,有毒無毒,故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 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意思是在運用藥物 治病時,要考慮具體的病情而選擇具有適當藥性的藥物。否則,運用不當,就有可能使治病之藥 成為對人有害之「毒」。中藥所謂「毒」,是指其藥性,包括中藥的四氣五味屬性及升降浮沉特 性等,中醫治病,就是根據藥性來運用中藥的。因此,如何確保在運用中藥治病的同時又不使之 成為可能傷人之毒藥,關鍵在於是否能正確認識中藥之藥性。而中藥藥性理論則是建基於中醫對 生命的基本認識。一個龐大的中醫理論體系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天地、陰陽、五行等基礎上 形成了對生命的基本認識。

簡而言之,根據中醫自身理論,按照四氣五味等藥性特點而發揮其臨床治療作用的藥物,才被稱 為「中藥」。雖然中藥主要來自於天然植物,但如果未能根據中醫自身理論及藥性特點,即使運 用這些植物來進行治病或養生,亦不能稱之為中藥。由於在這一關鍵點上缺乏應有的知識,所以對「中藥」產生了認識上的誤區。譬如,在日常生活中,飲用涼茶,或煲中藥湯水保健等,如果 不能分辨所用藥材之藥性,則有可能反受其害。在臨床治療時,如果不根據中藥藥性運用,則有 可能導致醫療意外或事故,目前所發生的與中藥相關的醫療事件大多屬於此類。而從這些原本為 中醫所用的有效藥物中確定並提取所謂有效成分的研究,只能說是用現代科技對藥用植物的研 究,而不能認為是對「中藥」的研究,因為其研究成果並不能還原到中醫臨床治病上來,這實在是目前所廣泛進行的所謂「中藥」研究的最大誤區,值得相關決策及專業人員作認真思考。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1/08/2015

吳梓新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醫術與醫道

11/08/2015

大家是否有留意,在中醫診所牆壁上通常會掛上各種讚許醫者醫術的書法作品,例如「妙手回春」、「醫術高明」,「起死回生」等等。這些字句雖然充分表揚 了醫者的能力,但或許尚未能道出一個高明醫者的真正高明之處。

術可暫行一時

中醫包含很多診療技術,但卻遠不只是一門技術。就如下廚做飯,懂得了如何把材料切絲、掌握了火候和煎炒煮炸的基本技術,雖然也許能煮出一些菜式,但並 不足以成為頂級的廚師。最好的廚師會因應天時、地理和食客口味等,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方法,再運用技術創作出獨特的佳餚,菜式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廚 師本人對整個過程的把握。其中的技術是可變的,在不同的情況下,可運用,甚或創造不同的技術,但廚師對烹調的整體把握則相對不變,更起着主導的作用。 所以人們多以「廚藝」而非「廚術」來評價廚師水平的高低。

同理,中醫師的治療技術,雖與治療效果有很大關係, 但更重要的是醫師能否全面掌握整個診病治病的過程,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對「道」的領會。

道則流芳千古

「道」的涵義很深,是古人從觀察宇宙和生命所得之智慧結晶,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中醫學的根本。聽起來有點複雜,我們可以試着這 樣理解︰我們每日身處的世界中,無一事一物不是正在變化的,春夏秋冬,日出日落,甚至是一支筆,一張紙也經歷變化。這眾多的變化,又不是獨立存在的, 例如人的身體局部出現異常,往往與身體其他部分有關,又時刻與外在環境,溫度,氣候和內在的情緒變化密切相連,甚至可以說與天地間的種種變化脫離不了 關係。古人透過長期觀察和思考,發現了一切變化皆由「道」所主導,是變化的本質。道化生萬物,萬物的變化亦離不開道。事物只要遵從道運作,則能生生不 息,人只要按着道生活,便能盡享天年。而最重要的是,主導着千般變化的道是萬古不變的。

所以,高明的醫者必然要通曉天地不變之道,方能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法,最後才運用技術,為患者解除痛苦。醫者的技術並不是獲得 療效的關鍵,最重要是他是否能明白並依從道,對患者情況有準確的判斷和治療。醫者不作違反道的行為,是為醫德;醫者遵循道而施行診治,即為醫術。在中 醫學的體系中,貫徹着中國哲人的宇宙觀和生命觀,所以說她不止是一門技術,而是貼近宇宙真理的「醫道」。高明的醫師通曉天地之道,故除了「醫術高明」 外,還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表現出深邃的智慧。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5/09/2015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認識中醫誤區 中醫是否科學

15/09/2015

在科學至上的學術界,中醫被戴上「不科學」的帽子。按理說,不科學的中醫應被淘汰出局,但是,中醫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愈來愈備受關注,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具有上千年發展歷史的古老中醫,在臨床治療上依然具有相當的活力。於是,在講求科學的時代,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悖論: 中醫的療法,包括中藥及針灸等,其臨床療效是確切的,但中醫之理論是不科學的,或者說是缺 乏科學依據的。這一悖論之背後,其實存在兩個嚴重的誤區。其一,對「科學」本質認識的片面 性;其二,對中醫學術缺乏透徹的認識。

中文「科學」一詞,源於英文「Science」,最早是由日本人在明治維新時期引進西方科技時將中文「科」與「學」合併而成,意指「分科之學」。在儒家經典《大學》中將追求知識的過程稱為 「格物致知」,所以在近代中國所發行的第一種科學期刊就以《格致彙編》為名。

形而上

任何對知識的追求及其所得之結果,一定與所用之研究方法有關。《易經.繫辭上》所言「形而 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早就指出了認識宇宙萬事萬物的兩類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 今日而言,前者為綜合性方法,後者為還原性方法。由於現代科學主要奠基於以還原性研究方法 為主的近代西方科學體系上,而且對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不知不覺 間,人們忽略,甚至忘卻了與之相對的綜合性研究方法,以至於漸漸形成了片面的科學觀,甚至 盲目的「科學至上」主義。在以西方醫學為主導的現代社會中,如果以此為醫學科學之唯一準則 來看待中醫學術,則自然會將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而以「形而上」之綜合性研究方法為主所形 成的整個中醫學理論體系視作「不科學」。

如果承認中醫所用之具體療法在臨床治療中的有效性,那麼就必須要承認中醫學術之科學性。二千多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的問世,標誌着中醫學術體系已經形成。其後以「形而上」之綜 合性研究方法為主導所建立起來的有關天、地、人一體的中醫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營衞、 氣血等生命理論,為中醫認識疾病之發生、發展、變化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並進而為臨床治 療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果不能透徹地認識中醫學術的科學性,而簡單地以西方科學, 尤其是西方醫學來衡量、評判、驗證中醫的科學性,其結果不僅不能揭示中醫理論之科學原理, 反而不利於中醫按其自身學術特點得到應有的發展。對於中醫「不科學」之認識誤區,值得深思。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