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5/01/2016

黃韻婷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教授、註冊中醫師

針灸治療膽石

05/01/2016

香港人日常飲食習慣西化,高脂肪及缺乏纖維,約有2至3%人士正受膽石症困擾。根據人體的正常器官功能,膽是負責濃縮和儲存由肝臟所製造膽汁的器官,進 食後釋出膽汁來協助消化高脂肪和油膩食物。不過一旦膽汁濃度過高,便容易像顏料般乾涸結成膽石,稱為膽石症。膽石症患者大多並無明顯徵狀,不過約20% 患者會出現反覆腹痛、黃疸、發燒等情況,若病情持續,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接受根治性的腹腔鏡微創膽囊切除手術,而個別急性發炎的患者則可以考慮用抗生 素來控制炎症。縱使術後患者失去膽囊,但肝臟仍會製造膽汁,故大部分患者均不會受太大影響。

患者多懼怕失去膽囊,故向中醫求診。中醫認為膽石症屬「膽脹」、「脅痛」,患者可感到脅間出現瀰漫性疼痛,由初起的持續性鈍痛而逐漸加劇,其後劇痛更 可蔓延至右肩胛,令患者苦不堪言。膽是六腑之首,是儲存着膽汁的「中清之腑」,另外,膽有分泌功能使膽汁能疏泄下傳消化食物,即「通降下行」,若兩者 其一出現問題,便可致膽石症。中醫治膽石症多以疏肝理氣兼除濕熱為主,除了處方中藥,近年以電針治療膽石症亦漸趨普及。電針治療有助增加膽囊的疏泄功 能,也能放鬆膽囊口的括約肌,並增加膽汁分泌,有助病人自然排出膽石。因此常取穴位為日月、膽俞、肝俞、期門、陽陵泉、太衝、足臨泣、丘墟等。

中醫實務性臨床研究

中醫師的取穴,建基在醫者經過四診(望聞問切)後在患者身上收集到的所有症狀而出的總結,即「證型」。根據病人的「證型」,醫師配置不同的穴位,以 「辨證取穴」配合病人的體質以治病。在循證醫學的迷思下,許多學者高舉傳統西醫雙盲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為最高金標準,但此方法忽視了中醫對病症的細膩的 科學認識。其實,早在2002年,世界衞生組織早已了解傳統醫學(包括中醫)對疾病的認識跟西醫理論大有不同。由2002年到現在不斷出版對傳統醫學研究策 略,建議在雙盲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的基礎上,配合傳統醫學的辨證方法作實務性臨床研究(Pragmatic clinical trial)。最終目的乃要在疾病的療效及病人安全為 前提下,繼續發展傳統醫學。因此,在外國的多中心臨床研究例子中皆可證明中醫的有效性。關鍵在於學者們是否有開明的思維。中醫的「辨證取穴」融入在臨 床研究的設計中,香港中文大學於今年即開展首個膽石症的實務性臨床研究。當病人經過膽石症確診後,病人會隨機被安排至針灸組或對照組。針灸組即根據中 醫「辨證取穴」以作出治療,對照組則安排西醫常規治療,但兩組的治療效果皆由單盲的研究人員作比較總結,故平衡了中醫的治療特點及對臨床研究的科學體現。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6/01/2016

蔡昕宏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醫武同源

26/01/2016

太極拳、三才劍、五行刀、八卦掌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功夫,其命名來源於先秦著作,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這些 先賢的哲學思想,亦貫串着整個中醫理論,以致於遣方用藥。像太極拳取自《易經.系辭》中:「易有太極,是生 兩儀」。「太極」指萬物的原始「渾元之氣」,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其根,此消彼長,互相轉化 ,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太極以哲理指導拳路,拳路一招一式又構成了太極圖形。除其陰陽哲理與中醫理論同出一 徹之外,打太極拳更能激發人體自身的陰陽氣血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

中醫、武術同為中國文化的瑰寶,由於中國文化是以「和」、以「關聯互通」為脈絡,故各門學問之間,都有可以 相通、和鳴之處。

《三國志.魏書.華佗傳》中,華佗對他的弟子吳普說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穀氣得消,血 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輓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五禽戲 能舒展筋骨,另外通過扮演動物的過程,學習放下自我。

習武延伸治療

中醫學中與武術關係最密切的,莫過於骨傷推拿。學習武術,是為了能更好的了解關節、骨頭、肌肉、筋膜,知道 如何會受傷;修練氣功,是為了能更好的理解臟腑、經絡。對自己的身體都不清楚,如何去治理別人?通過修習易 筋洗髓經、八段錦、少林內功等功法,一來加強醫者自己的身體素質,二來提高手法功力;還可以根據需要指導患 者練功,鞏固及延伸療效。「未學出拳,先學紥馬;未學功夫,先學跌打」,香港一些出名的武術家同時也是跌打 醫師,如關德興、陸智夫、吳肇鍾等。

手法流派眾多,如點穴療法,來自於武學的點穴功夫,將人體不能承受的重擊,演變成人體能夠承受的安全力度。 融入太極元素的太極推拿,融入少林元素的功夫推拿、禪武醫等,各有特色。

65歲的長者當中,每年約有30%摔倒,其中10%更出現骨折。有見及此,早年醫院管理局便策動了「太極不倒翁」社 區長者防跌計劃,鼓勵全港長者參加「防跌太極十式」學習班,取得一定的成果。防跌太極十式,有助於增強平衡 力,提高關節感應、反應速度,令四肢筋肌更扎實;另外,還能減慢骨質流失的速度,有助於骨質密度的提高,使四肢協調較佳,步履較穩固。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1/03/2016

華何與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光動力療法與中藥

11/03/2016

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具有抗腫瘤、細菌、真菌、病毒等效應,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癌前 病變、腫瘤、皮膚黏膜病變、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眼科病、牙科病、尖銳濕疣、痤瘡等。其原理主要是向病人 給藥光敏劑後,光敏劑蓄積到患處,醫療人員用特定波長的光去照射,將光敏劑啟動,產生光敏反應,直接作用於 患處的靶細胞或病源微生物,清除病變組織。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梁榮能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光動力的研究,並將傳統中草藥運用於此療法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研究成果。2014年底,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成功舉辦了「香港光動力療法暨轉化醫學國際大會 」,與來自海內外的眾多專家進行交流,制定合作計劃,進一步推動了光動力療法與中醫藥的發展。

中藥蘊含天然光敏劑

根據來源,光敏劑分為化學合成與天然產物。化學合成光敏劑研發成本高且時間長;中草藥源於天然且蘊含豐富的 光敏成分。鑑於我國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從中提取研製出高效低毒的天然光敏劑備受海內外青睞。梁榮能教授領導 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天然光敏藥物的研發,對大量中草藥進行了篩選與提取。目前貫葉連翹的金絲桃素、竹黃的 竹紅菌素、薑黃的薑黃素、半枝蓮的脫鎂葉綠酸等已被運用於光動力療法。中藥光敏劑療效顯著、毒性低、副反應少,且部分中藥光敏劑本身就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目前,團隊正運用納米技術對中藥光敏劑進行改良,希望能提高 身體吸收率,增強作用深度及靶向性,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臨床光動力治療中會出現一些副反應如:曝光處皮膚發紅、水腫、疼痛、色素沉着等。中草藥含有抗氧化、抑制炎 症反應、提高免疫力、促進組織修復的活性成分,中藥能減輕這些副反應。有研究表明,光動力治療後立即口服或 外用中藥如複方白虎湯、單味丹參,能緩解副反應。

結語:中藥光動力治療充分體現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我們未來不僅要發掘更多的中藥光敏劑,也要充分利用現代技 術(例如納米技術)改良中藥光敏劑的劑型,更要發揮中草藥的減毒增效作用,希望中草藥介導的嶄新的光動力療 法讓更多患者受惠。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2/02/2016

嚴韻詩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談癌色變?

12/02/2016

近年來患上腫瘤的人數愈來愈多,以往人們通常都是談癌色變,現今變成「梗有一個喺左近」。以往人們認為患上 癌症就等於絕症,等於「就死」,現今的資訊發達,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定期的身體檢查,讓更多人認識到癌症 並不再那麼可怕,並不一定「無得醫」。從手術、電療、化療,到標靶治療、荷爾蒙療法、基因治療、預防疫苗等 等,都是治療癌症的大突破。

而中醫認為,腫瘤的發生多由於引發腫瘤的病因與人體的正氣互相對抗,破壞了機體的陰陽平衡,令臟腑功能減低 ,氣血運行失常,而出現局部氣滯血瘀、痰濕停聚,邪毒蘊結,日久才形成腫瘤。故此,中醫大多認為腫瘤是一個 慢性病,局部來看腫瘤屬實,但整體來看屬本虛。治療腫瘤時必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度身訂造治療方針,將體內 的正邪虛實回復平衡狀態,穩定腫瘤的生長,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減輕放化療及藥物治療等副作用 。

可是,很多大眾對中醫治療腫瘤都存在不少誤解。有些認為中醫治腫瘤不及西醫,或者認為根本是不治之症;其實 面對生命,中醫和西醫都有其個別優勢,不同癌症、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治療方針,能中西互補,發揮其優勢 ,才是對病人身體最好的治療計劃。

中醫優勢在於輔助

有些患者認為中醫治療可有可無,直至西醫治療完全沒有希望的時候,才抱着孤注一擲的心態來看中醫。世上沒有 起死回生的仙丹,中醫治療腫瘤也並不是救命仙草,中醫的優勢在於輔助手術治療的患者,防止術後復發、轉移 ;在放化療期間可以減輕副作用的不適反應,能扶助正氣,減低放化療期間對於肝腎功能的損害,順利接受放化療 的療程;對於一些晚期癌症患者,中醫就肩負起治療腫瘤的全部責任。其實,治療腫瘤不應該在病入膏肓時才找中 醫治療,應該是貫穿整個治療過程,無論是以攻邪為主、攻補兼施、扶正為前提的不同時期,中醫都根據病者的情況,度身訂造最合適的方藥,與患者共同進退。

有些患者認為中藥的偏方秘方能醫百病,自行執信所謂的治癌偏方,什麼白花蛇舌草、半邊蓮、半枝蓮、龍葵、露 蜂房等胡亂煎焗服用。世上沒有什麼偏方秘方,「人圖之藥之神者,殊不知乃用藥者之力也」,藥方都是經過醫師 細心考慮後,根據辨證論治、君臣佐使、病邪和正氣的盛衰等而處方,適合患者當時的體質情況而用藥。病的變化 十分複雜多變,所以不能執不變之法以應無窮之變。否則,亂投醫、濫用藥,就會延誤病情,甚至加重。

無論如何,病人來求醫,就不能放棄,要給予病人希望和機會。各取所長, 治療又何用分東西。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8/04/2016

李宇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以方測證之謬

08/04/2016

中醫有一個術語叫「以方測證」,是指從藥方反推其病的原因。比如有些患者曾經吃過某藥方治好自己的病,於是 拿着這藥方給醫師看,希望別的醫師從藥方之中推測自己過往的病情。坦白說,這種反推是不可能準確的。

中醫臨床上有種情況:有時候醫師處方並不正確,可是也能治好病!例如患上「風寒感冒」,假若醫師誤診為「風 熱」,於是用上辛涼性味藥物的處方,可是卻依然可以治癒。臨床上這種誤治十分多見,從中醫理論上看,「以寒 治寒」本身應該屬於誤治,可是為何病能夠痊癒?這是由於藥方的寒熱雖錯,但藥中依然有辛味藥,即是對錯參半 ,辛味仍能祛風,感冒之外證雖能治癒,可是寒邪入裏,感冒好了,卻演變成咳嗽、怕冷、疲乏、腸胃不適等諸證 。

不要忘記,人是一個活的生命體,人本身有自癒的能力,許多病就算不吃藥也能夠好過來,吃了藥之後疾病痊癒了 ,未必是治療的效果。這在西醫的研究上十分講究,「安慰劑」亦十分「有效」。

開錯藥也能治好病

病癒往往未必能夠說明其「診斷正確」,就像誤用辛涼藥物治好了風寒感冒,於是卻反過來說,這病情就屬於「風 熱感冒」;甚至如某地方普遍醫師認為該地氣候炎熱,猜測大部分感冒應該也是風熱,也都處方寒涼藥物,最後總 有不少感冒「治癒」了,於是就說該地區大部分感冒屬熱。這種「理論發展」,就像是「自我實現預言」,其實只 是先入為主的想法,並非客觀地面對患者作研究。

又例如說,一個人的病情是由於身體「氣血偏虛、體內有寒、虛火上升」導致,在這種情況之下,病情「有虛、有 寒、有熱」,如果醫師診察能力不足,只看到其中一面的「火」,於是只是用清熱的方法,後來病情「治癒」了 ,因此醫師就反推,這種病只是由於「火」導致!看這例子,即使「有療效」,但卻看不到病情的全部,這對中醫 診斷來說其實是不夠全面的。

我們總是以為,吃藥之後治好病,這就是解決了核心問題,但由於人體有自癒能力,解決了周邊問題,也可能使病 情自解。「以方測證」並非解釋疾病成因的最好方法。

因此中醫上所說的「有療效」有不同層次,有時候「有效」並不代表治病診斷全面準確。比如治療感冒,需要吃藥 一周才能夠治癒,這根本不能說是「有效」,感冒一般一周也能自癒嘛!在傳統中醫上看,所謂「有效」,應當如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如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汗」、「猶解結決閉」,淺白一點的講,即是吃藥或針灸以 後能立即好過來,「一劑知、兩劑已」,那樣才能夠說真正「中醫的療效」。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