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6/04/2024
 

連煒鈴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嶺南羅氏婦科傳承

以「嶺南羅氏婦科傳承及婦科病的中醫治療」為主題的學習計劃已於3月16及17日圓滿舉行,是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醫學院主辦及中醫藥發展基金資助的「國醫大師與名中醫傳承學習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的第二講。本學院十分榮幸邀請到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嶺南婦科病研究所所長羅頌平教授、嶺南羅氏婦科流派第四代主要傳承人朱玲教授及曹蕾教授擔任主講嘉賓及研習班導師,並由嶺南羅氏婦科香港中文大學傳承工作站負責人繆江霞教授及本學院高級講師陳詩雅博士共同指導參加者。

 

傳經送寶

本學院院長林志秀教授出席當日講座,致開幕詞時表示感謝羅教授、朱教授及曹教授撥冗蒞臨演講,宣揚嶺南羅氏婦科特色與文化,為本港中醫同業傳經送寶。林院長特別提到:「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值得各位同業深入研究與重視。羅教授是全國名中醫及岐黃學者,嶺南羅氏婦科流派的領軍人物。期望各位同業可以透過是次計劃積累醫治有關婦科雜病的經驗,了解本科目最新發展狀況,不斷提高中醫專業水平。」

 

調理脾腎氣血

羅教授是次演講題目為「崩漏的診治與嶺南羅氏婦科用藥特色」、「不孕不育的中醫藥診治經驗」,結合嶺南羅氏婦科用藥特色、中醫藥治療婦科崩漏及不孕不育等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崩漏、異常子宮出血及不孕症的基本概念、中醫病機與證候、治療原則等。朱教授就「羅氏二稔湯的研究」分享其學術心得,曹教授則講授「助孕丸在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方面的作用」。3位教授的講課精采深刻,分享了嶺南羅氏婦科流派獨特的診療風格──治療婦科疾病當以調理脾腎氣血為主。

嶺南羅氏婦科流派風格──治療婦科病以調理脾腎氣血為主。
本計劃亦設中醫研習班,由羅教授、朱教授、曹教授、繆教授及陳博士擔任導師,帶領及指導參與的中醫師討論崩漏、不孕症、滑胎等病案,並分享其臨證心得。此次活動收到了良好效果,現場及網上參加者反應極為熱絡。

本計劃系列(三)「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賴新生教授──賴氏通元療法的理論創新及臨床治療」將於5月舉行,敬請留意本學院網頁相關資訊。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2/04/2024
 

單雪寧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

 

預防學樂器之痛證

本港許多學童從小學習多種樂器,由於年紀尚小,練習時常出現姿勢不正確的情況而不自知。有些父母甚至為求子女在比賽及考試中獲取佳績,突然強迫孩子增加練習量,每天苦練3至4小時,終致年紀輕輕便長期肩頸肌肉僵硬痠痛。

 

長時間練習所致之疼痛,屬中醫傷筋的範疇。傷筋指各種暴力或慢性勞損等原因所造成的一類疾病,而不涉及骨折、脫位、皮肉破損等情況。練習時,長期進行固定且反覆的動作,容易損傷局部筋肉絡脈。當經絡不通,經氣運行受阻,局部氣血壅滯,則損傷部位出現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等臨床表現,相等於西醫的軟組織損傷。
圖 許多學童從小學習樂器,因姿勢不正確而肌肉痠痛。

 

簡易運動
演奏樂器涉及不少肌肉及關節活動,當中包括肩、肘、腕及手指關節等。當肌肉及關節持續發力,便有可能產生各種勞損,如肩頸痠痛、手指僵硬、關節炎、網球肘等。演奏時,持續的上肢活動亦使胸肌長期處於收緊狀態,導致雙肩向內靠攏,形成「駝背」現象。故此,平日需加強上肢、背部、核心肌肉的訓練,減少勞損機會。以下是3項針對上述肌肉,在家中可以進行的簡易運動:

 

1.上肢肌肉訓練:先準備一個盛滿水的500毫升水瓶,左右手各將水瓶向上舉起及放下,10次為一組,每日練習3組。

2.背部肌肉訓練:先呈俯臥姿勢,雙手放於身體兩側。將後背抬起上身後彎,維持10秒後放鬆,10次為一組,每日練習3組。

3.核心肌肉訓練:先平躺地上,雙手置於身體兩側,雙腿屈曲雙腳踩地。將腹肌收緊,維持10秒後放鬆,10次為一組,每日練習3組。

 

取得平衡
在練習及保護肌肉關節之間取得平衡,是長久發展的關鍵。中醫方面,針灸治療傷筋的療效顯著,臨床上常以受傷局部穴位為主進行針刺。配合推拿手法、耳穴、藥物治療,往往能事半功倍。練習前宜作適度熱身,如肩頸伸展及手指開合運動。訓練時亦應適當加入休息時間,如每45分鐘休息15分鐘,避免引發勞損。若孩子局部肌肉有輕微痛楚,可用熱毛巾暖敷痛處,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配合休息。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2/02/2024
 

朱采瑩小姐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

 

中醫藥看AYA 癌症康復期疲累


青少年與青年時期是心理社會發展、迎接人生轉折點的重要階段。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將青少年與青年的年齡定為15至39歲,又稱之為「AYA世代」。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香港每年約有1500宗AYA癌症新增病例,以乳癌、甲狀腺癌及大腸癌為主。隨着科技進步,AYA癌症患者雖然得到及早診斷和適當治療,整體治癒率較其他年齡層優,但在漫長的痊癒道路中,常遇到一些慢性健康問題,例如疲乏、失眠、壓力等,對身心健康及生涯規劃有一定影響。

 

「好攰!」這句話常被AYA癌症康復者掛在嘴邊,「攰」即疲乏,可在治療結束後、康復過程中持續數月或數年;世界衞生組織亦於1998年正式把「癌因性疲乏症」列為一種疾病。AYA癌症康復者的「癌因性疲乏症」多有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氣短等症狀,與中醫認識的「虛勞」十分相似。《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中曾詳細剖析「虛勞」病因,可由稟賦薄弱、外感內傷等所致。AYA癌症康復者在大病久病後,或在綜合治療過程中,人體臟腑功能及氣血津液逐漸被損耗,導致臟腑虧損、精氣不足,出現一系列疲乏症狀。


飲食調理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因此治療AYA癌症康復者的疲乏宜從補腎健脾入手,調護氣血,固本培元。飲食調理方面,如屬脾腎陽虛者,症見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可考慮用巴戟天、杜仲、乾薑等溫補脾腎;氣血兩虛者,症見頭暈目眩,可用太子參、龍眼肉、大棗等補益氣血;脾氣不足者,症見說話聲小、大便稀爛、進食少等,可用山藥、黨參、白朮等補氣養血、調養脾胃;脾虛濕困者,症見胃脘脹悶、腹部脹滿等,可輔以陳皮、薏苡仁、五指毛桃等健脾滲濕、理氣化濕。然而,人的體質各有不同,食用前宜先諮詢中醫師意見。

除了飲食調理,AYA癌症康復者也可通過按壓魚腰穴、太陽穴,進行良性刺激,達到緩解症狀或者治療的作用。

同時建議多做中醫保健運動「八段錦」,保持心境舒暢,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1/03/2024
 

呂國安中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講師

 

現代都市人 休息之道

香港曾被評選為「全球最勞累城市」,人們的生活工作繁忙勞碌,最讓人盼望的是一個假期。

但不少人反映,放假在家躺平累,吃美食也累,出門旅遊購物都覺得累,為什麼休息後身心的疲倦沒恢復呢?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什麼才是真正休息呢?

疲倦與空虛
《說文解字》說:「休,息止也。息,喘也。」休的字形是人靠在樹木上,表達身體的歇息。呼吸氣息可反映心神狀態。人緊張之時,呼吸急促而粗淺;身心放鬆的時候,呼吸深長而和緩。好的休息讓身心同時得到滋養。在現代社會更多是緊張的腦力勞動,勞神思慮多;而生活中各種情緒、壓力、慾望等,又成為精神內耗的助力。現代社會的工作模式,帶來較多心神的疲倦。

休息時人們希望犒勞自己,或沉浸於電子遊戲的世界、網絡視頻,或縱情美食,又或參與刺激的活動;有些人則熬夜玩耍,似乎要將平日本想休閒的時間補回來。這些做法短時間內使精神振奮,但過後又迎來深深的疲倦和空虛。

暫停身心內耗
縱情聲色嗜慾,刺激感官所得的歡愉,其實對身心造成更多消耗,並不能解決疲勞,故《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故在休息時,更需要的是養神,放下過多思慮,減少感官刺激,做些輕鬆運動,接觸大自然;或培養一些興趣,讓心神處於安寧、放鬆自在的狀態,精神自然就充盈飽滿,即《清靜經》所謂「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如單純依賴藥物解決身心疲倦,則往往不如人意。

調整情緒失衡,暫停身心內耗,才能在假期得到充分休息。
明代虛勞專著《理虛元鑒》中,針對人的性情之偏,提出調養建議:「其在盪而不收者,宜節嗜慾以養精;在滯而不化者,宜節煩惱以養神;在激而不平者,宜節憤怒以養肝;在躁而不靜者,宜節辛勤以養力;在瑣屑而不坦夷者,宜節思慮以養心。」調整情緒的失衡和嗜好的偏頗,暫停身心內耗,讓心態回歸中道,方能在假期得到充分休息。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5/01/2024

林冠傑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副教授

 

中醫養生:從脾胃說起



現代都巿生活緊張,節奏急速,不少巿民受壓力所困擾,致身體出現各種問題,但檢查報告未發現異常,都有機會為亞健康狀態。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會使人活力降低、身體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增加健康失衡的風險。資料顯示,中國有大約七成人口屬亞健康人群,雖然未見明顯病徵,實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處理適當,會漸見健康;如未及時留意,身體則每況愈下。因此,要遠離疾病,應該積極地避免或延緩亞健康。

 

古人已有預防保健的概念,元朝名醫朱丹溪道出:「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養生重點是未見疾病前應加以保養,防患於未然,而一旦疾病發生,應盡快得到診斷,及早治療。

 

改善習慣
談及保健養生,首先要改善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正視身心狀態,適當減壓,適量休息及運動。於中醫理論中,脾胃為後天的根本,為氣血生化之源,其重要性不能忽視。氣血的盛衰掌管人的生命活動,氣血充盛,即使有外邪侵襲,不易生病,反之則身體抵抗力變弱,易見疲倦不適。

 

脾主運化升清,不但影響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亦管吸取營養物質,以濡養全身。如脾胃功能下降,會易見食慾欠佳,疲倦消瘦;水液停滯於體內,致水腫、眩暈或腹脹腹瀉。要調養好脾胃,需注意飲食均衡,不可過飢或過飽,避免飲食生冷;外感易內傳脾胃,平日不應冒雨涉水,適當保暖,以防感冒。保持心境開朗,不宜思慮過度。運動不僅可舒展筋骨,也可促進氣血循環,但切忌勞倦太過,否則會耗傷氣血,反而不利健康。

 

五臟六腑各有其功能活動,各者互相聯繫,互相制約,不論治病或養生,不能只顧及其中之一臟。擁有良好脾胃功能,身體才能保持健康。

第 1 頁,共 22 頁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