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6/06/2022

林志秀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及教授、註冊中醫師

 

夏日炎炎慎防曬傷

 

俗語說「食過五月糭,寒衣收入櫳」。踏入農曆五月份,天氣益發炎熱,位於中國南方的香港,日曬時間很長,陽光猛烈,尤其是中午時分,烈日當空,紫外線強度「爆錶」。在戶外工作和運動的人士,若稍長時間(半個小時)暴露在陽光下,而不做足防曬工夫,便非常容易出現皮膚曬傷,即醫學上所說的「日光性皮炎」和中醫學裏的「日曬瘡」。


皮膚曬傷是由於陽光中的中長波紫外線過度照射所引起的皮膚光毒性反應,一般以盛夏為多發季節。本病的臨床表現以皮膚損害的症狀為主,包括暴曬部位皮膚出現大片紅斑,或夾有丘疹,甚至皮膚腫脹,起水泡。皮損部位有明顯燒灼和痛癢感,且觸痛明顯。這些症狀可在暴曬後12至24小時內便可出現,一般持續5至7天。嚴重皮膚曬傷者還可伴有發熱、惡心嘔吐、口乾欲飲、大便乾硬、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狀。此後紅斑痛癢多逐漸減退,皮膚出現大量鱗屑和脫皮,皮膚色素也會加深而成棕褐色,而加深的色素需經數個月才可逐漸恢復原來的膚色。根據患者的暴曬史和皮損表現,對皮膚曬傷的診斷並不難。

 

各項預防措施
以下措施有助於預防皮膚曬傷:1.立夏之後,日間陽光猛烈,紫外線特別強,出門或進行戶外活動時需做足防曬工夫,如穿長衫長褲,戴防曬眼鏡和外塗防曬霜,以SPF50+為佳。2.若不慎被曬傷,可盡快且頻繁地用新鮮蘆薈汁或富含蘆薈汁的護膚產品外敷日曬處之皮膚,可起到很好的清涼消炎作用,減輕皮膚炎症和紅腫痛癢等症狀。3.暴曬後要多進食清涼食物,包括新鮮蔬果(如奇異果、蘋果、橙、番茄、木瓜、火龍果)和綠茶、菊花茶等,有清熱解毒利濕的效果。同時盡量避免食用具有光敏性食物(即能增強皮膚對日光照射的敏感性,降低皮膚的抗曬功能的一類食物),如檸檬、無花果、芒果、鳳梨、莧菜、芹菜、菠菜、香菜(芫荽)等。4.中藥補骨脂、白芷、獨活、天竺黃等含有強力光敏化學成份(即能增加皮膚吸收紫外光的作用),服用含有這些中藥後,要避免曬太陽,以免皮膚嚴重曬傷和皮膚色素加深。5.暴曬後可飲用以下簡便湯水,對減輕皮膚曬傷的症狀也有一定幫助:綠豆100克,薏苡仁100克,白茅根50克,菊花30克,清水2.5升,煮滾一小時,加少量片糖調味,取汁代茶頻飲。

 

服中藥助康復
中醫認為日曬瘡是由於身體感受陽光熱毒之邪所致,紅腫熱痛癢等症狀乃熱邪內熾、肌膚蘊毒的外在病理表現。病情嚴重者,可結合中醫藥治療以改善症狀,加快痊癒。針對本病明確的病因病機,治療上可採取清熱涼血、養陰利濕的方法,方用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化裁。以下是筆者用於治療日曬瘡急性炎症期的處方,供讀者參考,患者欲用中醫藥治療,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黃芩8克,黃柏8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菊花10克,水牛角25克(先煎),生地黃25克,玄參12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北沙參10克,麥冬12克,白鮮皮10克,蟬蛻6克,冬瓜子20克,薏苡仁20克,甘草3克。

 

服用方法為每日一劑,翻煎,早晚分服。根據筆者經驗,採用中藥內服,可較好減輕日曬瘡的臨床症狀,加速皮損症狀康復。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7/05/2022

張宏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重新認識濕氣

 

今年入夏以來,香港多霪雨霏霏,我們會感覺環境中到處都是濕乎乎的,很多人會買些祛濕的草藥或食品來煲湯飲。平日,若感覺渾身困頓、身體發沉、四肢痠楚或者無力、大便黏滯、舌苔厚膩等情況,很多人也會說,體內濕氣太重,要煲些祛濕的湯水來飲。

那麼這些所謂濕氣到底指的是什麼?多雨天氣帶來的外界環境之濕,和人體內之濕氣是一回事兒嗎?

 

內外有別

先說,外界環境之濕,屬於中醫說的外感邪氣之一,可以來源於天氣、地理環境等肉眼可見或可感知的水濕之氣,外界濕氣侵入人體,導致的常見病有風濕感冒、便溏、腹瀉,出現頭痛、肢體困重、舌苔白膩等症狀,濕氣傷人日久,着於肌膚甚至筋骨,會導致肌肉麻痹、筋骨疼痛或者關節變形等所謂風濕病。所以,濕氣傷人於無形。對於外感之濕氣,在早期我們可以服用一些具有祛濕、利濕作用的中藥或食品,比如赤小豆、茯苓、白扁豆、冬瓜皮、薏苡仁等,可以有助於及時祛除外來之濕氣。

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人體之濕氣,跟這種外感之濕是有根本不同的。平時感到身體困重、乏力、思睡、大便黏滯、舌苔厚膩等情況,一般屬於中醫「內濕」的範疇,這種濕氣對人體表現類似於感受外濕,但是這種濕氣很難用簡單祛濕、利濕藥來祛除,這是因為「內濕」反映了體內氣機瘀滯、經絡不通的一種類似氤氤氳氳而又糾結不通的狀態,這時候必須先疏通經絡、調暢氣機,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內在濕氣。這就好像一間被濕氣浸潤日久的老房子,家具被褥等等都變得潮濕甚至發霉,這時候除濕氣,不是簡單排掉水濕、擦乾水份所能做到,首先要打開門窗通風,再引入陽光暴曬,則濕氣可除。所以,這時候中醫治療會採用多種不同的藥物組成複方,來調理氣機、疏通瘀滯、祛除濕邪。

 

調暢氣機

由於缺乏運動、多思慮、情緒緊張等會影響人體氣機流通,因此現在這種因為體內氣機瘀滯後形成的內濕非常多見,這種體內的濕黏之氣,不是用茯苓、赤小豆、薏苡仁這種利濕作用的藥物可以祛除的,而且這些雖可做食品,但通性較大,久吃會洩氣傷人。日常生活中,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加強運動、改善情緒、減少思慮。
有的人自覺身體疲乏、肢體困重,便自認為是體虛、氣血不足,而去尋求補品的幫助,比如六味地黃丸、人參、鹿茸、蟲草等等。這些補益之品非但不能很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身體氣機瘀滯的狀態。所以,「內濕」當重在調暢氣機,堅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保持良好情緒,同時,及時消除外來濕氣的影響,日常注意避免淋雨和涉水,不要住在地下室或睡在地板上,洗完澡或頭髮之後及時擦乾等等,方能真正保持健康、祛除濕氣困擾。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4/03/2022

姜元安教授

教學部主任及中醫專業應用教授

 

「真氣」與「正氣」

 

在中醫學中經常會聽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一說法,這是指對於可能傷及人體的外來邪氣,包括風寒暑濕燥火而言,只要每個體內有足夠的「正氣」,這些可能的外來邪氣就無法傷害到我們。換言之,如果人體被外來邪氣所傷,其根本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有邪氣的存在,而是我們體內自身的「正氣」不足,即所謂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COVID-19肆虐全球兩年多以來,幾乎每日都會聽到全球愈來愈多的新增確診人數,無論新增的數量有多麼驚人,有一個現象卻是不可忽視的,即,有相當一部分受到COVID-19感染的人被稱為「無症狀感染者」,從臨床角度而言,這些受感染者不應被稱為「病人」。

 

免受傷害

從中醫的發病學角度來看待這一現象,這些受到COVID-19感染但卻沒成為病人的群體,正是其體內有足夠的「正氣」,所以即使受到感染也不會對生命造成實質的傷害。當前,全球(包括香港)面對這一嚴重的疫情所採取的主要防疫措施,除了打免疫針之外,就是將可能的感染人群加以隔離並進行檢測。儘管如此,病毒似乎依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傳播。

 

對於包括病毒在內的一些致病微生物,中醫都將之稱為「外邪」。在防止「外邪」傷人方面,中醫一方面強調「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另一方面更加重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問題是,「正氣」從何而來?以及如何可以加強體內的「正氣」?

 

其實,「正氣」是相對於可以致病的「邪氣」而言的,一個健康的生命體如果沒有受到「邪氣」的侵襲,體內是沒有所謂的「正氣」的。但是,如果身體受到「邪氣」的侵襲,就必須要有能與之抗衡的「正氣」。

 

抗擊邪氣

在正常的生命體內,維持健康的生命過程所需要的是「真氣」。《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人之生命本質最重要的是「天真」,即自然之真氣。人之生命本源於「天」,「天」有「真氣」,故人亦不離「真氣」。由於生命所具有的自然性,「真氣」是與生俱來,故又稱「元真」。《靈樞.刺節真邪》謂「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併而充身也」,故《素問.寶命全形論》將人的生命定義為「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所稟受天地自然之氣,即呼吸所得之天氣與飲食所得之地氣相合而充滿於身,化而為營衞之氣,進而化而為血氣,周流一身,如環無端,《素問.上古天真論》謂之「氣脈常通」,以維持並確保生命健康。故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明確指出,「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及安和。」而當身體受到「外邪」侵襲時,體內的「真氣」就會自然而然地與邪氣抗爭並保護我們的身體不受邪氣所傷害。此時,相對於「邪氣」而言,在正常生命狀態下的「真氣」就成為抗擊邪氣之「正氣」。

 

如果平時沒有養護好「真氣」,那麼在有「外邪」侵襲的情況下,生命就會失去「正氣」應有的保護而發生病變。所以,在COVID-19肆虐的情況下,除了防疫措施之外,每個人通過飲食、起居、情志調節等日常生活來維持生命的自然性,養護好個體的「真氣」,以致「不遺形體有衰」,亦是必不可少的。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1/04/2022

符文澍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飲食與美容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是攝取營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物資。正常飲食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之氣血津液的主要來源之一。

 

飲食食物靠脾胃消化,若飲食失宜,飢飽失常,則首先損傷脾胃,導致脾胃的腐熟、運化功能失常,產生種種病變;若食滯日久,或腐熟、運化功能久不得復,又可聚濕、生痰、化熱,或變生其他許多疾病,從而影響人體的形體、容貌和健康。

 

過飢和過飽

飢飽失常即指飲食明顯低於或超過本人適度的飲食量。前者稱為過飢,後者稱為過飽。正常飲食,應以適量為宜,若飢飽無度,均可發生疾病。

暴飲暴食、過飽,則飲食攝入過量,超過脾胃的運化、吸收和消化能力,則可以導致飲食積滯、脾胃損傷,出現脘腹脹滿、噯腐吞酸、厭食、吐瀉等消化不良症狀,以及肥胖、頭昏不清、皮膚粗糙等症狀。

過飢則攝食不足,氣血生化之源缺乏,氣血得不到足夠的補充,久之則氣血衰少、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出現消廋、面色萎黃或蒼白、皮膚乾燥灰暗缺乏光澤、毛髮乾枯無華容易脫落、全身乏力、心悸氣短等症狀。

食物同藥物一樣,也具有寒、熱、溫、涼四性,以及酸、苦、甘、辛、鹹五味,具有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人體所需的營養成份是多方面的,故只有適當調節飲食,才能使人體獲得所需要的營養。若飲食偏嗜,則可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機能偏頗,影響美容。

 

五味入五臟

五味,代表多種飲食物的豐富味道。人體的精神氣血都由五味所資生。

五味與五臟,各有其親和性,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如長期嗜好而多食某種味道的食物,不食或少食某些味道的食物,就會使五臟功能偏盛或偏衰,久之可損傷內臟,發生多種病變。

《素問.五臟生成篇》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 (月芻) 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

如過嗜酸味,則易生齲齒、牙黑、牙鬆、齒脫;久嗜苦味,則傷陽敗胃,致面色 (白光) 白、口唇不華、四肢不溫;過食甘味,則易生痰濕,而見形體肥胖、皮膚油膩、面垢眵多、易生痤瘡;久嗜辛辣,則易致胃腸積熱,濕熱內生,出現腹脹、便秘、酒渣鼻、皮膚瘙癢;過嗜鹹味,可使膚色暗沉、皮膚粗糙。

由於食物具有寒熱溫涼不同的性質,若偏嗜寒熱,可導致人體陰陽失調,發生某些病變。過食生冷寒涼之品,可損傷脾胃之陽氣,而致寒濕內生,出現腹痛腹瀉、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等症;偏嗜辛燥溫熱之物,則損傷脾胃陰液,導致胃腸積熱,發生口臭、便秘、痤瘡等症。

 

因此,要想容光煥發、青春常駐,就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從調節飲食做起。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4/02/2022

繆江霞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持續教育部主任及專業應用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中醫防治痛經

 

痛經俗稱經痛、M痛,是指婦女在月經期或月經前後,出現以周期性下腹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疾病。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尤其是未婚女性及月經初期少女更為普遍,婚育婦女也不少見。痛經分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稱原發性痛經,也稱功能性痛經。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腫瘤等引起的痛經為繼發性痛經。

 

痛經病因眾多,病機複雜。中醫將之歸納為「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二大病機:「不通則痛」指由於感受風寒、過食冰冷食物、或冒雨涉水,造成體內寒濕積聚;或由於壓力過大、情緒鬱結;或由於生活不潔、下焦感受濕熱之邪;或子宮發育不良、位置不正。以上4方面都影響氣血運行,經血排泄不暢,造成經前或經初痛經劇烈。「不榮則痛」是指長期患病或先天體質虛弱,致氣血虧虛或肝腎不足,導致無法濡養經絡及子宮,在月經將完結時引起隱隱而痛。

 

針對痛經的發病機制,中醫防治痛經必須重視氣血。治療痛經與興修水利是一樣的道理,水道堵塞了要疏通,水道乾涸了要引水灌溉。所以中醫治療痛經不是見痛止痛,只用一堆止痛藥草草了事,而是針對痛經的本質,即氣血的問題進行調理。具體分二步走:經期調血止痛以治標,平時辨證求因而治本。分別採用溫經散寒活血、疏肝理氣活血、清熱利濕活血三法來疏通氣血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氣血不足的則採用益氣補血之法,使得子宮氣血充足,榮而不痛。中藥常選用紅花、桃仁、赤芍、川芎、當歸、丹皮活血化瘀;烏藥、枳殼、香附、延胡索行氣止痛;肉桂、小茴香、乾薑溫經散寒;紅藤、敗醬草、苡仁、車前子清熱利濕。氣血不足的可選用黨參、黃芪、熟地、當歸、川芎、白芍、山茱萸、阿膠、山藥等益氣補血。針灸止痛效果滿意,在疼痛劇烈的時侯可選擇針藥結合治療。

 

另外,痛經患者要注意生活起居和飲食調理。應做到以下幾點:1.經期注意保暖,防止感受風寒非常重要。2.保持心情開朗,避免壓力過大。3.不要過度勞累,不要做劇烈運動,但也不要久坐不動,作息規律,避免熬夜。4.注意經期清潔衞生,經期避免性行為。5.飲食方面,避免服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寒涼、生冷之品,如雪糕、魚生、西瓜、苦瓜、綠豆、凍檸茶等食物。6.左方介紹二款食療方。

 

 

益母草當歸老薑紅糖湯

材料:益母草、煨老薑、當歸、紅糖各30克

方法:煎取3碗,每天分3次熱服,經前及經期服用。

功效:溫經化瘀止痛。

適應症:經行腹痛,下腹涼,手足不溫,屬血寒者。

 

 

益氣補血烏雞湯

材料:紅棗12枚、枸杞子30克、五指毛桃50克、龍眼肉15克、生薑6片、蜜棗3粒、烏雞半隻、糯米酒100毫升。

方法:將烏雞洗淨後置於砂鍋中加清水3000毫升,加入糯米酒、生薑,先用大火煮沸後,再加入其他材料,小火慢煲1小時。平時及經期均可服用。

功效:大補氣血。

適應症:營養不良,身體瘦弱、氣血虛弱之痛經患者。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