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5/12/2023

朱靄娛中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講師、註冊中醫師

 

《黃帝內經》對酒的認識

 

現時酒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無論工作、應酬、解愁、紓緩情緒、娛樂、慶祝等皆離不開酒,而俗語有云:「小飲怡情,大飲傷身」,中醫角度又如何看酒?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將酒分為湯液(稀液,如清酒)、「醪」(濁酒)和「醴」(甜酒),並提及酒的製作是「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意思用稻米為原料,因稻米得天地之和而生成的,其氣對人最好,用稻桿作煮熟稻米的燃料,因它在秋天時收藏,而其桿堅實。雖酒由五穀製成,卻與五穀略有不同,酒經釀製而屬熟穀之液,特性是慓悍而滑利。即使先進食後飲酒,但穀物進入脾胃後要先腐熟,而酒則不用,故酒必先從小便排出。酒後,酒氣隨衞氣行於皮膚,充溢於絡脈,使絡脈滿盛,而衞氣均平,營氣滿盛,於是經脈也大盛。

 

酒能治病

在《漢書.食貨志》中稱酒為百藥之長,早在甲骨文對酒有「鬯其酒」的記載,此指芳香的藥酒,在《內經》中亦有不少酒能治病的記載,如「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即湯液醪醴)萬全」、「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藥」。酒雖能治病,同時亦能讓人生病,自商周以來,酗酒成風,在《內經》開篇提出酒後入房,會耗散腎精以致短壽,又云酒後易致風邪侵入人體成漏風病、過量嗜酒成熱厥病、酒後房勞成血枯病等。

 

葛花解酲湯

《內經》提出酒後表現為「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若嗜酒太過,或酒積不化,而見脾虛濕阻證,可見胸膈痞悶、頭暈昏眩、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大便泄瀉,小便不利、苔白膩,不妨嘗試「葛花解酲湯」,藥物組成包括白豆蔻仁、砂仁、葛花、乾生薑、神曲、澤瀉、白朮、橘皮、豬苓、人參、茯苓、木香、青皮。當中的葛花具解酒醒脾之功,能解酒毒。全方共奏益氣健脾、利濕解酒。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1/07/2023

蔡昕宏博士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周易》與 中醫之關係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講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與自然的關係、治則、針法等等……

那麼《內經》還能再往前溯源嗎?

有!那就是《周易》。

《周易》分為《易經》與《易傳》,傳說為四聖合著,即伏羲畫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著爻辭,孔子撰《易傳》。

 

諸經之首

《周易》被譽為諸經之首,是中國古代戰國以前,歷時三千年的文化總結,承先啟後,其中天文、地理、樂律、兵法、倫理、算術、宗教、醫學等無不涉及。

《周易》中陰陽爻與卦象所寓的哲理是中醫陰陽學說起源。

乾坤天地交感、爻的變化是中醫氣一元論、氣化理論的源頭。無極圖、太極圖是中醫精氣學說、陰陽學說根基。

卦象、爻象是中醫臟象學說的導源,卦爻天地人三才是中醫整體觀、天人合一的藍本,六爻與中醫六經體系、六經辨證密切相關,中醫開闔樞亦出自三陰三陽爻。

 

密不可分

河圖洛書與中醫五行、生成數相關;河洛數理與中醫九宮八風、子午流注、靈龜八法通如出一轍。

卦的布陣循環是中醫運氣學說干支格局的藍圖。離坎二卦與中醫心腎相交、命門學說、腎間動氣有關。

圓道先導於中醫的圓運動。中和觀與中醫的協調論、平衡論密不可分。

歷代醫家對《周易》的解讀,不斷完善中醫理論。故藥王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6/05/2023

張宗康博士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教授

 

認識「水中人參」:芡實

 

芡實是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因其果實上的花萼退化後形如雞喙,遂有「雞頭米」之稱。中醫廣泛用於治療遺精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等疾病,民間自古亦有煮食芡實粥習俗,取其補脾固腎之養生功能,因此芡實有「水中人參」的美譽,無論食用價值還是藥用價值都很高。


延年益壽
芡實超過70%為澱粉,易於被人體吸收消化,此外,芡實富含多種氨基酸,其配比合理、種類齊全,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遠高於大豆和牛奶等優質營養品,同時含有大量對我們身體有好處的不飽和脂肪酸以及鋅、鐵等微量元素。現代醫學研究已提出,芡實可用於胃黏膜損傷、糖尿病、脾腎陽虛、慢性腸炎、腹瀉、中風後遺症、腎小球腎炎、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治療。

 

芡實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味甘、澀,性平,入脾腎二經。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療效。可有效緩解腎氣虛、精關不固、遺尿、尿濁等,對於婦女的帶多腰痠也有治療作用。此外,芡實還能有效治療夏天特有的食慾不振,開胃效果很不錯,能幫助身體恢復元氣。
芡實補腎效果強於山藥,祛濕效果優於紅小豆,鎮靜效果強過蓮子,是健脾補腎、延年益壽的佳品。

 

健脾益氣
食用方面,芡實可搭配蓮子、燕窩、銀耳、山藥、白扁豆、百合之類的白色食物,用於煮粥或是煲湯都很合適。將芡實、茯苓、山藥、粳米洗淨,加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芡實茯苓山藥粥。具有健脾益氣、祛濕止瀉功效,適用於泄瀉、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倦怠乏力、面色晦暗等症狀的人群。
或是將芡實、益智仁、大棗洗淨,加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20分鐘成益智仁芡實大棗飲。具有益氣健脾、固腎功效,適用於成人夜尿頻多或小兒尿頻。須注意芡實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嚥,方能起到補養身體的作用,一次不要吃太多。芡實性質比較固澀收斂,所以大便硬化者、本身上火厲害的人最好不要食用芡實,食滯不化者也應少服用。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3/06/2023

華何與博士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中醫服務 助力長者康養

 

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使人類壽命延長,老齡化成為全球性議題。本港人口持續老化、老年慢性病呈上升趨勢,無疑加重了基層醫療 服務負擔。

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須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應對。

中醫古籍中有許多衰老相關內容,如《黃帝內經》:「丈夫……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髮去。」認為人體老化和臟腑虛衰密切相關。

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宋代《養老奉親書》、元代《壽親養老新書》、明代《安老懷幼書》及《老老余編》、清 代《老老恒言》等醫書中,都有大量地涉及老年養生及老年病預防診治的論述。

 

不治已病治未病

長者因身體形態和功能衰退,導致老年病具有患病比例高、病情複雜、多病共存、帶病生存時間長等特點。

中醫在「整體觀、辨證施治、治未病」等思想指導下,對於預防及治療老年病具有獨特優勢,中醫服務可以貫穿長者人群的「養 ──健──醫──康」全過程。

中醫養生和保健,可以增強長者身體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即《黃帝內經》提及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中醫辨證醫治,能為長 者制定個體化診療服務方案,提高帶病長者的生活質量。中醫康復方法,能夠促進傷、病、殘長者身心功能恢復及紓緩後遺症。

 

健康老齡化

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人稱德叔)最近在公開採訪中也表示:「中醫藥服務應進一步融入基層養老服 務體系……打造中醫藥文化特色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

中醫通過中藥內服外用、針刺、艾灸、拔罐、穴位敷貼、推拿骨傷手法、食療藥膳、八段錦、太極拳等多元化方法,助力長者康養 ,為構建「健康老齡化」社會出一分力。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8/04/2023

陳詩雅博士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高級講師、註冊中醫師

 

產後中醫飲食調護

 

女性從懷孕到生產,身體經歷着急劇變化,由分娩後至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一般要6星期,這段時期稱為「產褥期」,俗稱「坐月子」。


產褥期護理相當重要,臨床上遇到不少媽媽,因為產後忽略調理,導致體質轉差,經常精神不振、容易生病,也有些媽媽能把握「坐月子」時機,調護得當,體質比以前更好。可以通過合適飲食來作產後調理。

多虛多瘀
產後體質特點可以概括為「多虛多瘀」,「虛」指的是氣血虛及陰津虛;「瘀」則是指血瘀。針對「多虛多瘀」特點,產後飲食調護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忌寒涼生冷、肥甘厚味之食物
產後氣血大虛,易受外邪入侵,進食寒涼生冷食物易損傷脾胃,除了可導致胃腸疾病之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損可加重本已是氣血不足的情況,致使產婦體質轉差。有些產婦因為產後體虛,坐月子期間食用過多補品,如:鹿茸、人參、花膠、燉雞湯等等,反而增加腸胃負擔,導致胃腸積滯、消化不良。要知道補品大多滋膩礙胃,產後脾胃運化能力減弱,雖有氣血虛,卻不宜進食太多補品。

二)產後飲食宜富營養而易消化
產後應該如何調補飲食?產婦可選擇一些易消化而富有營養之食物,肉類的話,可選擇蒸雞、肉餅、蒸魚等,配合飯或麵,加入適量蔬菜,就已經是十分適合產後食用的菜餚。右上方表格介紹一款菜式供大家參考。
另一方面,產婦陰津多虛,常見口乾、大便乾結等,要餵哺母乳的媽媽或會有更明顯津虧現象,因此,宜多飲用生津潤燥的湯水,如木瓜魚湯、章魚蓮藕雞腳湯等。

 

豬肉木耳薑炒飯
材料:豬肉100g,木耳3朵,白飯1碗,薑適量。
做法:
1.豬肉切絲,以少許酒、豉油、糖、麻油、水拌勻,醃30分鐘。
2.木耳浸泡後切成絲。
3.爆香蒜末,加入豬肉絲拌炒,再加入木耳絲炒勻,盛起備用。
4.薑切細粒,下鑊爆香後加入飯,加少許鹽拌炒。
5.加入豬肉絲、木耳絲炒勻即成。
功效:豬肉能滋陰潤燥,益氣健脾;木耳具活血補血作用;薑可袪寒;米飯益氣補中,適合產後「多虛多瘀」狀態。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