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3/01/2025
 

林穎樂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頭髮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可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脫髮問題。小至幼兒可能因發育問題而少頭髮,大至成年女士產後脫髮,或者中年男士頭髮稀疏,不同年齡階段都會遇到這個問題。林林總總原因都可引起脫髮。不論中醫還是西醫,對脫髮均有治療方法。就此,容我簡單介紹一下中醫如何認識脫髮,以及相關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已有「髮墮」、「髮落」及「毛折」等有關脫髮記載。《醫學入門》曾提到︰「血盛則髮潤,血衰則髮衰。」因此,血氣充足,是頭髮健康關鍵。當人體因着不同原因引致氣血不足以養髮時,就會引致脫髮現象。中醫師會透過「四診」,找出患者當刻身體狀態,從而作針對性調整。例如血虛的話,就可以補血;濕熱中阻,可清熱利濕。

針刺治療

中醫治療脫髮的治療手段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運用中藥及針刺療法。中藥有分外用及內服。例如外用中藥有側柏酊,就是選用酒精提取側柏葉有效成份,外塗在脫髮部位。中藥內服的話,常見有補血的四物湯。當然,每個人適合的中藥都不一樣,具體還是要諮詢中醫師。

 

針刺治療的話,醫師一般在脫髮局部用上梅花針扣刺。梅花針是一種特殊針具,一般來說,5至7支小針被固定在一個圓柱形,如1/3個紅酒塞大的膠頭上,膠頭會連接一個約10厘米長的膠柄。醫師會握住膠柄,讓小針輕輕在患處扣刺。患處會先潮紅,然後微微出血。梅花針扣刺,可以祛瘀生新,激活毛囊。另外,醫師也可按病人身體狀態,隨症取穴,在身體穴位上針刺,以調和氣血。

總括來說,脫髮並不可怕,中醫育髮有法。有需要人士可以尋求中醫師幫助,通過內外使用中藥及針刺治療,使頭髮重新生長。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6/12/2024
 

呂國安中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講師、註冊中醫

 

很多人聽說過,中醫在冬天有三九天灸療法。那什麼是三九天灸呢?為什麼名為「三九」?三九天灸和中國傳統民俗有什麼關聯呢?

冬至「數九」

冬至後,傳統中有「數九」的民俗。前人以此民俗,期盼嚴冬過去,迎接春日暖陽。每逢冬至之日,天地陽氣處於最封藏狀態,自此之後,陽氣從最封藏的狀態轉向生發,天地間陽氣逐漸強盛,日漸回暖,古人稱冬至為「一陽來復」之時。「數九」以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為起點,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如此一直數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到達「春分」時節。從名稱上,可知「三九天灸」誕生離不開中國「數九」傳統。

九九消寒圖

由於「數九」期間是寒冬,數九之時,又誕生出「九九消寒圖」的特色民俗,以表對春日的期待。比較常見的是選取九字,每字筆畫為九畫,共九九八十一畫,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描紅一個筆畫,每過九天填好一字,直到八十一天之後春回大地。填充筆畫的顏色根據當天天氣而定,最後構成多姿多采畫面。由此可見中國人生活的浪漫情懷。

從「一九」至「三九」期間,陽氣雖然開始生發,但力量依然較弱,天氣仍十分寒冷。我們更要在此時保護體內陽氣,不能令陽氣受寒邪侵損,同時希望人體陽氣借天地陽氣來恢復的機會,更好地生發壯大,於是三九天灸應運而生。

 

三九天灸選用藥性溫熱的中藥,敷貼在穴位上,讓藥力滲透體內。
三九天灸選用藥性溫熱中藥,如附子、乾薑、細辛等,藥物粉碎後,利用薑汁混合,敷貼在穴位上,讓藥力滲透體內,有溫通臟腑,祛除寒邪作用。此外,人體在藥物幫助下,借自然界陽氣生發之勢,可使自身陽氣壯大,進而減少寒性疾病發作,達到強身健體目的。三九天灸適合體質偏寒之人,素體偏熱之人則不適合。因此在參加三九天灸前,建議諮詢主診中醫師,了解自己是否適合。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4/10/2024
 

連煒鈴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嶺南中醫腫瘤學術經方臨證傳承心悟

為積極推動本地中醫腫瘤學術的高質量發展,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於今年8月3及4日,在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辦了「國醫大師與名中醫傳承學習計劃」,包括兩場以「嶺南中醫腫瘤學術之傳承及常見癌症的中醫治療」為主題的講座及研習班。是次活動特別榮幸邀請到國醫大師周岱翰教授、深圳市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院長張恩欣教授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李穗暉博士蒞臨,分享中醫治療腫瘤的學術經驗。本計劃的成功舉行,有賴香港政府中醫藥發展基金支持,讓為期兩天的學術盛宴,滙聚中醫業界及醫護專業人士,總參與人次更逾700。

國醫大師周岱翰教授帶來了題目為「論中醫藥防治癌瘤的智慧與療效」、「中醫防治癌瘤歷史與臨床療效報告」的精采學術演講,他指出,惡性腫瘤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一類疾病,人類面對癌症的發病與防治任重道遠。周教授認為,腫瘤是一個可控可治的慢性病,中醫防治癌瘤不僅擁有悠久歷史,更是先進的醫學模式,中醫帶瘤生存的觀點,更詮釋了中醫藥治癌的優勢與療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邀請到國醫大師周岱翰教授分享癌症治療經驗。


交流平台

此外,張恩欣教授、李穗暉博士及連煒鈴博士在研習班與參加者討論多個癌症病案,並道出周岱翰教授腫瘤經方臨證傳承心悟,詳細講解周教授中醫治癌六法的核心要義,以及在各類癌症中的應用,為在場參與研習的中醫師,上了十分寶貴的一課。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教授,代表本院對參加是次傳承學習計劃的專家和學者表示衷心感謝。

本活動讓本地中醫同道認識和學習國醫大家周岱翰教授的中醫腫瘤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以主題演講和病案研習交流的形式搭建了一個互相學習、深造的中醫學術傳承交流平台。林教授同時呼籲本地中醫、醫護專業及社會大眾關注中醫腫瘤教育與臨床治療之發展,並希望與會者能夠從中受益,本項目計劃也獲得圓滿成功。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8/11/2024
 

連煒鈴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常見肺病的中醫治療

社會在經歷過新冠疫情陰霾後,市民憂慮感染疫病之同時,更加重視呼吸道及肺部的健康。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在2024年9月14及15日舉辦《國醫大師與名中醫傳承學習計劃》系列(六),講座及研習班主題為「常見肺病的中醫治療」,為本地中醫藥同道及醫護專業帶來中醫傳承及交流機會。

 

講座及研習班主題為「常見肺病的中醫治療」,為本地中醫藥同道及醫護專業帶來中醫傳承及交流機會。
我們有幸邀請到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肺病科學科領頭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肺系疾病及疫病工作室顧問林琳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以線上直播形式,為各位與會者帶來了「咳嗽的現代認識與中醫辨證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現代認識和中醫治療及康復」主題講座。林教授以現代中西醫療視角呈現咳嗽和慢阻肺成因、診斷及治療概況。兩天線上講座參與者超過500人次,共同學習林教授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

此外,本學院中醫肺系疾病及疫病工作室負責人梁晶博士,以及中醫學院專業顧問連煒鈴博士一起到現場參與,並擔任導師,分別帶領各位與會醫師共同研習肺系疾病病案,以達到提升其臨床療效的最終目的。

本學院院長林志秀教授出席活動及致辭時,不忘提到林琳教授在19年前由內地赴港援助抗擊「非典」疫情,不畏傳染風險而救香港於水深火熱之中。為此,眾人皆表示誠摯感謝林琳教授。林院長同時指出,中西醫療體系間的合作和協同,正是香港未來醫療發展的大方向。

本計劃一連六個系列已順利舉行,並取得了圓滿成功,先後邀請到6位中醫名專家蒞港發表專題演講,傳承中醫的特色與文化,為本港中醫同道傳經送寶。謹代表本學院對陳抗生教授、羅頌平教授、賴新生教授、范瑞強教授、周岱翰教授及林琳教授(排名不分先後)致以衷心感謝。項目能成功舉辦有賴香港政府中醫藥發展基金的資助和支持。國醫大師與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值得我們深入認識和重視,期望透過是次計劃積累醫治有關疾病的知識和經驗,讓本地中醫不斷提高專業水平。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3/09/2024
 

周德宜中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長新冠「正虛邪戀」

從前精力旺盛,自問身體健康的你,在感染過新冠病毒後,是否每於疲倦時反覆咳嗽、咽中有痰?是否容易疲倦,中午需要小休才能應付工作?有否食慾不振,甚至體重減輕?會不會經常為身體狀況感到憂慮或出現焦慮症狀?這些症狀都有可能源於「新冠後遺症」或稱「長新冠」。

國際上對「新冠後遺症」定義未有一致共識,然而一般都指在感染新冠病毒後3個月內出現,並持續超過至少兩個月,且不能用其他醫學診斷來解釋症狀。各種後遺症狀可於新冠病毒感染急性期時一直延續至今,亦可於康復後才出現,甚或間斷出現。

邪正盛衰

中醫學對新冠後遺症的理解,與「邪正盛衰」的變化關係很大。「正氣」可理解為身體的防禦、自我調節及康復能力,而「邪氣」則泛指外來和體內各種致病因素。當人體正氣不足而邪氣偏盛時,疾病便容易發生。新冠後遺症的出現多與「邪去正虛」或「正虛邪戀」有關,多見正氣較弱,只能剛好攔住邪氣,而又未能把邪氣趕盡殺絕,故受外邪侵擾而出現各種症狀。

 

中醫學對新冠後遺症的理解,與「邪正盛衰」的變化關係很大。
實際上,「正邪」互動概念並不限於新冠後遺症,對於所有疾病的發病也適用的。故此,我們應該注重病後調養以培補正氣,以減少和防止疾病延綿和復發,亦有助減低新病發病機會。如果懷疑出現新冠後遺症,應及時採取以下建議以助恢復健康:

一、及時向專業人士求診,例如中醫師、普通科或家庭醫學科西醫等,以排除其他嚴重疾病的可能,切勿諱疾忌醫。

二、應確保充足休息,切忌過分體力勞動或用腦過度。

三、未了解自身身體狀況者,應及時向中醫師求診,以了解個別體質狀況及生活宜忌,配合適切的中醫治療;切勿胡亂使用成藥或「食療方」,以免誤用藥物加重症狀及延誤治療。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獲「中醫藥發展基金」資助,現正進行一項臨床研究,以比較中醫及西醫常規治療對改善長新冠患者生活質量的療效,有興趣參與人士可致電或WhatsApp 6082 2583查詢,或掃描本文左面的二維碼,並填寫登記表參加研究。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