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原文 |
翻譯 |
傷寒纘論卷上 清 長洲石頑張 璐路玉父纂述 男 登誕先參訂 男 倬飛疇參訂 日本大泉長菴前田安宅子仁再訂 男 典子守再訂 |
|
太陽上篇 |
|
病在三隂,則有傳經、直中之異。在三陽則有在經、在府之分。而太陽更以寒傷營,風傷衛,營衛俱傷為大關鑰。故篇中分辨風寒營衛甚嚴,不敢漫次一條,即犯本、壞證、結胸、痞滿,分隸各自為篇。非但不仍叔和之舊,并不若《尚論》之混,收溫熱條例於傷寒法中。至於釋義,則嘉言獨開生面,裁取倍於諸家,讀者毋以拾唾前人為誚也。 |
病在三陰,則有傳經或直中之不同。病在三陽,則有在經、在腑之區分。而太陽病則以寒傷營,風傷衛,風寒兩傷營衛作為綱領。因此本篇非常嚴格區分風寒所傷之營衛,而不敢隨便將條文歸類,即使對犯本、壞證、結胸證、痞滿證等,都將其分別歸為一篇。非但不跟從王叔和原有的條文歸類,亦不像《尚論》那樣混亂,將溫熱病之條文收錄於傷寒病之中。至於解釋條文方面,則只有喻嘉言有獨特之見解,其取捨遠勝諸家,讀者千萬不要以為只是簡單接受前人之見解。 |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隂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隂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隂數六故也。 |
|
此條以有熱、無熱,證陽病、隂病之大端。言陽經受病,則惡寒發熱。隂經受病,則無熱惡寒。《尚論》以風傷衛氣為陽,寒傷營血為隂,亦屬偏見。「發於陽者七日愈」,陽,奇數也。陽常有餘,故六日周遍六經,餘熱不能即散。至七日,汗出身涼而愈。隂,偶數也。隂常不足,故六日周遍六經,則陽囘身暖而愈也。 |
本條根據發熱與無熱來判斷陽病與陰病之大致狀態。指的是陽經受病則惡寒發熱,而陰經受病則無熱而惡寒。《尚論》認為風邪傷及衛氣屬於陽,寒邪傷及營血屬於陰,這種觀點亦是片面的。「發於陽者七日愈」,陽數是奇數,陽氣常有餘,所以六日後邪氣周遍六經,而餘熱不能立刻消散。到了第七日,汗出身涼而愈。「發於陰者六日愈」,陰數屬偶數。陰氣常不足,所以六日後邪氣周遍六經,則陽氣回復,身暖而病愈。 |
上條統論隂陽受病之原。 |
上條總結了陰病陽病受病之原。 |
太陽之為病,脉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
|
脉浮者,邪氣併於肌表也。頭項強痛者,太陽經脉上至於頭也。惡寒者,雖發熱而猶惡寒不止,非無熱也。以始熱汗未泄,故脉但浮不緩耳。 |
脈浮是因為邪氣侵入肌表,頭項強痛是因為太陽經脈上行至頭部。惡寒,是雖然發熱而惡寒仍然不止,並不是說沒有發熱。因為發病初期發熱尚未有汗出,因此脈象只是浮而不緩。 |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脉緩者,名為中風。 |
|
上條但言脉浮惡寒,而未辨其風寒營衛。此條即言脉浮緩,發熱自汗,而始識其為風傷衛也。風屬陽,從衛而入,《經》云:「陽者,衛外而為固也。」今衛疎,故自汗出而脉緩。 |
上條僅提到脈浮而惡寒,而尚未區分風寒對營衛之影響。本條即指出脈浮緩,發熱自汗,而開始辨其為風傷衛氣。風屬陽,由衛氣而侵入,《內經》曾說:「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現在衛氣疏散,因此自汗出而脈緩。 |
太陽中風,陽浮而隂弱。陽浮者,熱自發。隂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
|
「陽浮隂弱」,即與「衛強營弱」同義。陽浮者,陽邪入衛,脉必外浮。陽性本熱,風又善行,所以發熱快捷,不待鬱閉自發也。隂弱者,營無邪助,比衛不足,脉必內弱。隂弱不能內守,陽疎不為外固,所以致汗直易,不待覆蓋自出也。自汗既多,則營益弱矣。嗇嗇惡寒,內氣餒也。淅淅惡風,外體疎也。惡風未有不惡寒者,世俗相傳,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誤人多矣。翕翕發熱,乃氣蒸濕潤之熱,比傷寒之乾熱不同。鼻鳴者,陽氣上壅也。乾嘔者,陽邪上逆也。若外邪不解,勢必傳裏。鼻鳴、乾嘔便是傳入陽明之侯。是以嘔則傳,不嘔則不傳也。故用桂枝湯解肌表之陽邪,而與發汗驅出隂寒之法,迥乎角立也。 |
「陽浮陰弱」,即與「衛強營弱」之意相同。陽浮,指陽邪侵入衛分,脈氣必然外浮。陽之性本來就熱,風邪又善行,因此發熱迅速,不用等到衛氣鬰閉而自然出現發熱。陰弱,指營分沒有邪氣,與衛分相比則為不足,脈氣必然內弱。陰氣弱而不能內守,陽氣疏而不能顧護於外,因此導致容易出汗,不需要蓋被就自然汗出。自汗既然過多,則營氣就會更加虛弱。嗇嗇惡寒,反映裏氣不足。淅淅惡風,反映體表鬆散。惡風沒有不惡寒者,世俗相傳,說「傷風則惡風,傷寒則惡寒」,誤人很多。翕翕發熱,乃是氣蒸濕潤之熱,與傷寒證之乾熱不同。鼻鳴,為陽氣上壅。乾嘔,是陽邪上逆。如果外邪不解,勢必向裏傳變。鼻鳴、乾嘔就是邪氣傳入陽明之證候。因此,有嘔吐即傳變,無嘔吐就不會傳變。因此用桂枝湯來解肌表之陽邪,這與通過發汗以驅散陰寒之治法是完全不同的。 |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外證未解,脉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
|
外證未解,曾服過發汗藥可知。 |
外證未解,說明這曾經服過發汗藥。 |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
|
衛得邪助而強,營無邪助,故為弱也。 |
衛氣與邪氣相搏而強,而營氣沒有與邪氣相爭,因此為弱。 |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
|
裏無宿病,而表中風邪,汗出不愈者,必是衛氣不和之故。設入於營,則裏已近災,未可宴然稱「無病」矣。時發熱者,有時發熱,有時不熱,故先於未發熱時,用解肌之法也。 |
在內沒有陳舊之病,但體表則受風邪入侵,汗出不愈必然是由於衛氣不和所致。假設邪氣已經入於營氣,則在裏已接近災難,就不能像沒事一樣說「無病」。有時候發熱,有時候不發熱,因此要在未發熱之時,就用解肌之法來處理。 |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以營行脉中,衛行脉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
|
此明中風病,所以衛受邪風,營反汗出之理。見營氣本和,以衛受風邪,不能內與營氣和諧,汗但外泄。雖是汗出,復宜發汗,使風邪外出,則衛不強而與營和矣。 |
此條是想說明中風病之所以衛氣受到風邪所犯而營氣反而外出為汗之理。可見營氣原本調和,由於衛氣受到風邪侵襲,不能與與在內之營氣和諧,所以只能汗液外泄。雖然汗出,又宜發汗,使風邪外出,則衛氣不強而能與營氣諧和。 |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
|
服湯反煩,必服藥時不如法,不歠熱粥助藥力,肌竅未開,徒用引動風邪,漫無出路,勢必內入而生煩也。中風未傳變者,舍桂枝解肌,別無治法,故刺後仍服桂枝湯則愈。今雖不用刺法,此義不可不講。○《內編》云「服桂枝湯反煩不解,本湯加羌、辛、槁本,通其督脉則愈」,即是刺風池、風府之意。○《內經》云:「有病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風厥。」言「煩滿不解」,必致傳入隂經而發熱厥也。 |
服桂枝湯後反而煩躁,必定是服藥時未按規定進行,沒有喝熱粥以助藥力,肌竅未被疏通,僅僅引動風邪而沒有出路,風邪勢必內入而引發煩躁。中風證尚未傳變者,捨去桂枝湯之解肌,沒有其它治法可用,所以針刺後仍然服桂枝湯則癒。現今雖然不用刺法,這一道理亦不可不講。○《內編》說:「服用桂枝湯後反而煩躁不解,在本方中加羌活、細辛、藁本,使督脈通暢則愈」,這就是針刺風池、風府之意。○《內經》說:「生病時汗出而發熱者,屬於風邪。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屬於厥證。病名為風厥。」提到「煩滿不解」時,必然會傳入陰經而引發熱厥逆之證。 |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鍼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
|
鍼足陽明,言刺衝陽,使邪歸併陽明,不犯他界也,他經則不然。蓋陽明中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之地也。或言傷寒多有六七日尚頭痛不止者,《經》言「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則知其病六日猶在太陽,至七日而始衰也。所謂「七日經盡」者,言邪氣雖?於一經,而人之營衛流行,六日周遍六經,至七日復行受邪之經,正氣內復,邪氣得以外解也。若七日不罷,則邪熱勢盛,必欲再經而解,非必盡如「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六日傳盡六經之為準則也。 |
針刺足陽明經,是指針刺衝陽穴,使邪氣歸併於陽明經,不再侵犯其他經絡,而邪氣入於其他經絡則不是這樣的。因為陽明為中土,屬於「萬物所歸,無所復傳」之地。有人說傷寒病多有頭痛持續六七日不止者,而《內經》說「七天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則知第六日疾病仍在太陽經,到第七天才開始緩解。所謂「七日經盡」者,是指邪氣雖然留在一條經絡中,而人體營衛之氣卻在六日內環繞了六條經絡,到第七日又回到受邪之經,正氣恢復,邪氣得以外解。如果第七日病證不消退,則邪熱之勢盛,必然要再次行經而解,不必完全象「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以六天傳遍六經為準則。 |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
|
風邪雖去,而陽氣之擾攘未得遽寧。俟十二日再週一經,則餘邪盡出,必自愈矣。當靜養以需,不可喜功生事也。 |
風邪雖然已經消除,但被擾動之陽氣尚未完全平靜下來。等待十二日再次周遍經絡,則餘邪就會全部消散,必然會自愈。此時應當靜養將息,不可急於病愈而過度治療。 |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
|
「下之為逆」,不獨指變結胸等證而言。即三隂壞病,多由誤下所致也。 |
「下之為逆」,不僅僅指變成結胸證等。即使是三陰壞病,大多都是由於誤下所致。 |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脉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
|
雖已下而脉仍浮,表證未變者,當急解其外也。 |
雖然已經攻下而仍然脈浮,表證未有變化者,應當立即治療外證。 |
夫病脉浮大,問病者,言但便鞕耳。設利之,為大逆。鞕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當以汗解。(「鞕」「硬」同) |
|
脉浮為邪在表,其人大便雖數日不行,不足虞也。設裏實燥結,必腹脹鞕滿,又不得不從證下之,以其證急也。即如陽明例中,有「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一條,以其燥屎逆攻脾藏,所以心下反鞕,不可泥心下為陽分,脉浮為表邪,而行發汗也。此則病人津液素槁,大便但鞕而無所苦,亦不致於結痛攻脾,只宜小建中湯多加膠飴以和之,表解熱除而津囘,大便自通矣。不得已,用導法可也。設誤用承氣攻之,則表邪內犯,故為大逆。與「寸口脉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同意,是皆憑脉不憑證也。 |
脈浮為邪氣在表,雖然患者大便數日不通,亦不必擔心。假如是裏實而大便燥結,必然有腹脹硬滿,又不得不隨其證候而進行攻下,因為其證急迫。就像陽明病中,有「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一條,因為燥屎逆行上攻於脾,所以心下反硬,不可拘泥於心下屬於陽分,脈浮為邪氣在表而進行發汗。在此則是病人素體津液乾枯,大便只是硬而沒有明顯之痛苦,亦不至於燥結疼痛而攻脾,只宜用小建中湯多加飴糖來調和,表解熱除則津液自然回復,大便自然會通暢。不得已時,亦可用潤導之法。假設誤用承氣湯攻下,則表邪內犯,所以是「大逆」。這與與「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之意是一樣的,都屬於憑脈而不憑證。 |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
|
天地鬱蒸而雨作,人身煩悶而汗作,氣機之動也。氣機一動,則其脉必與證相應,故脉浮而邪還於表,?得有汗,而外邪盡從外解。設脉不以浮應,則不能作汗。其煩即為內入之候,又在言外矣。 |
天地濕熱蘊鬱上蒸而形成雨水,人身因為煩悶而有汗出,這都是由於氣機運轉。氣機一動,則脈象必然與證候相應,因此脈浮而邪氣還於肌表,才能有汗出,而外邪全部都從外而解。如果脈象不是以浮脈與之相應,則不能有汗出。言外之意,煩躁就是邪氣內入之證候。 |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脉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
|
寒傷營之脉證,不可誤用桂枝湯,以中有芍藥收斂寒邪,漫無出路,留連肉腠,貽患無窮,故為首禁。 |
寒傷營之脈證,不可誤用桂枝湯,因為方中有芍藥能收斂寒邪,使邪氣出路而滯留在肌肉之間,後患無窮,因此被列為首要之禁忌。 |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唾膿血也。 |
|
桂枝辛甘,本胃所喜,服之反吐,其人濕熱素盛可知矣。濕熱更服桂枝,則熱愈淫溢上焦,蒸為敗濁,故必唾膿血也。 |
桂枝俱辛甘之味,本來是胃所喜好,但服用後反而嘔吐,可知其人濕熱素盛。有濕熱再服桂枝湯,則熱邪會更加嚴重而擾動上焦,蒸騰氣血使其成為腐壞之濁氣,所以必然會唾膿血。 |
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
酒為濕熱之最,酒客平素濕熱搏結胸中,?挾外邪,必增滿逆,所以辛甘之法不可用,則用辛涼以撒其熱,辛苦以消其滿,自不待言矣。後人不察,每以葛根為酒客所宜,殊不知又犯太陽經之大禁也。○右為桂枝湯三禁。 |
酒最俱濕熱之性,酒客平素體內濕熱囤積在胸中,一遇外邪,勢必加重胸中鬱悶,因此不應該用辛甘之法,而應當用辛涼之法以消散熱邪,辛苦之法以消除滿悶,這是理所當然的。後人不明於此,常常以為葛根適用於酒客病人,完全不知道這樣做又犯了太陽經的重要禁忌。○前面為桂枝湯之三大禁忌。 |
已上「風傷衛」。 |
以上為「風傷衛」。 |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脉隂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
|
凡傷寒必惡寒發熱,體痛,嘔逆,脉隂陽俱緊。或未發熱者,寒邪初入,尚未鬱而為熱也。仲景慮惡寒,體痛,嘔逆,又未發熱,恐誤認直中隂經之證,早於辨證之先,首揭此語以明之。 |
凡是傷寒病一定會惡寒和發熱,身體疼痛,嘔吐,脈陰陽俱緊。或未發熱者,是由於寒邪初入時,尚未鬱而為熱。仲景擔心惡寒,體痛,嘔吐,又未見發熱,醫者誤判為直中陰經之證,所以在辨證之前,首先提出這段文字以明之。 |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
|
惡寒為寒在表,或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皆誤也。而《活人書》以此為「表裏」言之。詳仲景論,止分「皮膚、骨髓」而不曰「表裏」者,蓋以皮、肉、脉、筋、骨五者主於外而充於身者也。惟曰「藏」曰「府」,方可言裏。可見皮膚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淺之分。骨髓即皮膚之下,外部深沉之分。與經絡屬表,藏府屬裏之例不同。凡虛弱素寒之人,感邪發熱,熱邪浮淺,不勝沉寒,故外怯而欲得近衣,此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藥用辛溫汗之。至於壯盛素熱之人,或酒客輩,感邪之初,寒未變熱,隂邪閉其伏熱,隂凝於外,熱鬱於內,故內煩而不欲近衣,此所謂「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藥用辛涼必矣。一發之後,表解正和,此仲景不言之妙。若以皮膚為表,骨髓為裏,則麻黃湯證骨節疼痛,其可名為「有表復有裏」之證耶? |
惡寒為寒邪在表,或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而《活人書》將此解作「表裏」。仔細研讀仲景所論,只是分「皮膚、骨髓」而不說「表裏」者,大概是因為皮、肉、脈、筋五者都主於外而充滿於全身。只有討論到「臟」和「腑」時,才可以說「裏」。由此可見皮膚即在骨髓之上,屬於外部浮淺之部。而骨髓即在皮膚之下,屬於外部深沉部分。這與經絡屬表,臟腑屬裏之情況是不同的。凡是素體虛寒之人,感受外邪而發熱,因為熱邪浮淺,不能勝過沉寒之氣,所以外氣怯弱而想要多穿衣物,這就是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應當用辛溫之藥發汗。對於素體熱盛之人,或者是酒客,感受外邪初期,寒邪尚未化熱,陰寒鬱閉體內之伏熱,陰氣凝於外而熱鬰於內。因此內煩而不想多着衣物,這就是所謂「寒在皮膚,熱在骨髓」,用藥必須辛涼。一旦發汗之後,表解則正氣調和,這是仲景不言之妙。如果將皮膚視為表,骨髓視為裏,那麼是否可以將麻黃湯證之骨節疼痛稱為「有表復有裏」之證呢? |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脉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脉數急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
|
此條言病欲傳不傳之候,以此消息。蓋營起中焦,以寒邪傷營,必脉緊無汗。故欲傳,則欲吐,躁煩,脉數急也。若風傷衛,則自汗脉緩。故欲傳,但有乾嘔而無吐,亦無躁煩脉數急之例也。 |
此條論述了疾病傳與傳變之證候,要據此來判斷。因為營氣從中焦而出,而寒邪傷營,必定脈緊而無汗。所以如果要傳變,則會欲嘔,煩躁,脈數急。如果是風傷衛,則自汗而脈緩。所以欲傳,只是有乾嘔而無吐,亦無煩躁、脈數急之狀況。 |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
|
人身之陽,既不得宣越於外,則必壅塞於內,故令作喘。寒氣剛勁,故令脉緊耳。汗者血之液,血為營,營強則腠理閉密,雖熱,汗不出,故以麻黃湯重劑發之,《內經》所謂「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麻黃發汗最猛,故以桂枝監之,甘草和之,杏仁潤下以止喘逆也。方後著云「不須啜粥」者,傷寒邪迫於裏,本不能食,若強與食,反增其劇也。 |
人體之陽氣,如果無法向外宣發,則必然會壅塞在內,所以導致氣喘。寒氣剛勁,所以令脈緊。汗為血之液,血屬於營氣,營氣強則腠理閉密,雖然有熱亦不會出汗,因此用麻黃湯之重劑來發汗,這就是《內經》所謂「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麻黃發汗最猛,所以用桂枝來監控,甘草來調和,杏仁潤下以止喘逆。方後注提到「不須啜粥」者,是因為寒邪深入於裏,本來就不能食,如果強行進食,反而會加重病情。 |
脉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脉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
|
脉浮而緊,當用麻黃。若浮而不緊,雖有似乎中風,然有汗、無汗迥異,故不復言病證耳。至於浮數,其邪變熱已極,並宜麻黃發汗無疑也。 |
脈浮而緊,當用麻黃湯。如果脈浮而不緊,雖然證候看似中風證,但有汗與無汗卻截然不同,所以就不再詳述病證了。至於脈浮數,代表邪氣變熱已經很嚴重,同樣宜用麻黃湯發汗是毫無疑問的。 |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脉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
|
明係汗後表疎,風邪襲入所致,宜改用桂枝湯者,一以邪傳衛分,一以營虛不能復任麻黃也。 |
表明是發汗後表氣疏鬆,風邪入侵入所致,應當改用桂枝湯,是因為一方面邪氣已經傳入衛氣,另一方面營氣虛弱無法再承受麻黃湯之發散。 |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衂,宜桂枝湯。 |
|
六七日不大便,明係裏熱,況有熱以證之,更無可疑,故雖頭痛,必是陽明熱蒸,可與承氣湯。然但言「可與」,不明言「大」「小」,其㫖原不在下,不過借此以證有無裏熱耳。若小便清者,為裏無熱,邪未入裏可知,則不可下,仍當散表。以頭痛有熱,寒邪怫鬱於經,勢必致衂。然無身疼、目瞑,知邪氣原不為重,故不用麻黃而舉桂枝,以解散營中之邪熱,則寒邪亦得解散矣。 |
六七不大便便,明顯是裏熱,而且有發熱為證,就再無可疑了,所以雖然頭痛,必然是陽明之熱內蒸所致,可以用承氣湯。然而只是說「可與」,卻不明確說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其原本之意並非在於通便,只不過是藉此以證明有無裏熱。如果小便清徹,為裏無熱邪,可知邪氣尚未入裏,則不可攻下,仍當解表。因為頭痛而有熱,寒邪鬰閉經絡之中,勢必導致鼻衄。但是沒有身痛、目暝,就知道原本邪氣並不嚴重,因此不用麻黃湯而用桂枝湯以解散營中之邪熱,則寒邪亦隨之得以解散。 |
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衂,衂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
|
世本「麻黃湯主之」在「陽氣重故也」下,今正之。○服藥已微除,復發煩者,餘邪未盡也。目瞑,煩劇者。熱盛於經,故迫血妄行而為衂,衂則餘熱隨血而解也。以汗後復衄,故為「陽氣重」也。或言汗後復衂,而熱邪仍未盡,重以麻黃湯散其未盡之邪。非也。若果邪熱不盡,則「衂乃解」三字,從何着落?八九日不解,則熱邪傷血已甚,雖急奪其汗,而營分之熱不能盡除,故必致衂,然後得以盡其餘熱也。將衂,何以目瞑?以火邪載血而上,故知必衂乃解。《內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衂」。又云「陽氣盛則目瞑,隂氣盛則目瞑」,以陽邪並於隂,故為隂盛也。
|
市面流行之《傷寒論》版本中,「麻黃湯主之」一句是在「陽氣重故也」之下,如今修正。○服藥後證候有所緩解,又煩躁者,是餘邪未盡。目暝,是煩躁嚴重之反映。熱邪盛於經絡中,所以迫血妄行而鼻衄,鼻衄則餘熱隨出血而解。因為是發汗後又鼻衄,所以說是「陽氣重」。有人說發汗後又鼻衄,而熱邪仍未消散,所以重用麻黃湯來透散其未盡之邪氣。這是錯的。如果真的是邪熱未盡,則「衂乃解」三字應該落在何處呢?經過八九日不解,則熱邪傷血已經很嚴重,即使迅速地發汗,而營分之熱亦不能盡除,所以必然會導致鼻衄,然後才能得以盡除其餘熱。將發生鼻衄前,為什麼會目暝?因為火邪載血而上,因此可知鼻衄才能得解。《內經》說「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又說「陽邪盛則目暝,陰邪盛則目暝」,因為陽邪並於陰分,所以為陰盛。 |
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衂者愈。 |
|
衂血成流,則邪熱隨血而散,「奪血則無汗」也。設不自衂,當以麻黃湯發之,發之而邪解,則不衂矣。發之而餘邪未盡,必仍衂而解。
|
鼻子出血成流,則熱邪會隨着出血而散,這就是所謂「奪血則無汗」。如果沒有自然鼻子出血,就應當用麻黃湯來發散,發散則邪氣解,就不會鼻衄了。如果發汗後餘邪未盡,就必然會鼻衄而解。 |
傷寒,脉浮緊,不發汗,因致衂者,麻黃湯主之。 |
|
脉浮緊,當以汗解,失汗則邪鬱於經不散而致衂,衂必點滴不成流,此邪熱不得大泄,病必不解,急宜麻黃湯汗之,「奪汗則無血」也。○仲景云「衂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以久衂亡血已多,故不可發汗復奪其血也。此因當汗不汗,熱毒蘊結而成衂,故宜發其汗,則熱得泄而衂自止矣。
|
脈浮緊,應當透過發汗而解,失於發汗則邪氣鬱於經絡不散而導致鼻衄,衄血必定是點滴而不成流,這是邪熱無法大量消散,疾病必定難以解除,此時應迅速用麻黃湯發汗,這就是所謂「奪汗則無血」。○ 仲景說「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因為長期鼻衄失血已經過多,所以不可發汗更傷其血。這是因為當發汗而沒有發汗,熱毒蘊結而導致鼻衄,因此適宜發汗,則熱邪得以外泄而鼻衄自然會停止。 |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
|
陽氣內虛而心悸,隂氣內虛而心煩,將來邪與虛搏,必致危困,急用建中養正祛邪,庶免內入之患。又慮心悸為水飲停畜,煩為心氣不寧,故復以嘔證之。蓋嘔為濕熱在膈上,故禁甜味戀膈耳。○按:小建中本桂枝湯,風傷衛藥也,中間但加飴倍芍以緩其脾,使脾胃行其津液,則營衛自和,即命之曰「建中」,其旨微矣。
|
陽氣內虛而心悸,陰氣內虛而心煩,將來邪氣與正虛相爭,勢必導致危困,因此迫切需要建中以扶助正氣而驅逐病邪,這樣才可以免除邪氣內入之患。又考慮到心悸可能是水飲內停所致,心煩則為心氣不寧,所以又以嘔吐作進一步辨證。因為嘔吐為濕熱停留在膈上,因此禁止食甜食以免濕熱留戀膈部。○按:小建中湯原本所用之桂枝湯是用來治療風傷衛,中間只是加了飴糖並倍用芍藥以舒緩脾氣,使脾胃能運行津液,則營衛自然調和,因此將其命名為「建中」,其用意真是微妙。 |
脉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其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
|
尺中脉遲,不可用麻黃發汗,當頻與小建中和之。和之而邪解,不須發汗。設不解,不妨多與,俟尺中有力,乃與麻黃汗之可也。
|
尺脈遲,不可用麻黃湯發汗,而應當頻頻進服小建中湯和之。和之則邪氣消解,就不須發汗。如果病仍不解,不妨多次服用,待尺脈有力後再用麻黃發汗就可以了。 |
脉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而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
|
誤下身重心悸,縱脉仍浮數,亦不可復發其汗。設尺脉微,為裏隂素虛,尤為戒也。脉浮而數,熱邪已甚,將欲作汗也,反誤下之,致汗濕內外留着,所以身重心悸。當與小建中和其津液,必自汗而愈。
|
誤下後身重心悸,即使脈仍浮數,亦不可再次發汗。假如尺脈微,為素體陰虛,尤其不能發汗。脈浮而數,熱邪已甚,即將會出汗,反而誤用攻下,導致汗與濕內外滯留,所以身重心悸。應當用小建中湯調和津液,就必定會自然汗出而愈。 |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饑,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薰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欬唾。 |
|
陽虛多濕之人,雖感寒邪,亦必自汗,發熱而嘔,有似中風之狀。發散藥中,便須清理中氣以運痰濕,則表邪方得解散。設有下證,則宜滲利小水為主。若誤用正汗、正下法治之,便有如上變證也。
|
陽虛多濕之人,雖然感受寒邪,亦必然自汗、發熱而嘔吐,類似中風證。在使用發散藥時,便需要加上清理中氣以運化痰濕之藥,則表邪方能得以消散。如果有可下之證,則宜滲利為主。若誤用發汗和攻下之法來治療,就可以導致上述之變證。 |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薰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項強。加溫鍼則衂。 |
|
隂虛多火之人,?感外邪,便發熱頭痛倍常。即辛涼發散藥中,便宜保養隂血。設用辛熱正發汗藥,津液立枯,邪火彌熾,遂致煩亂不識人也。若誤薰、誤下、溫鍼,寧無若是變證乎?
|
陰虛多火之人,才受到外邪入侵,就會出現更嚴重之發熱頭痛。即使用辛涼發散藥,其中就應該加保養陰血之藥。如果用辛熱之發汗藥,津液立刻枯竭,邪火更加旺盛,便會導致煩亂不識人。如果誤用煙薰、攻下、溫針,怎麼會不出現變證呢? |
已上「寒傷營」。 |
以上為「寒傷營」。 |
寸口脉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
|
《宗印》無後六字。世本作「大青龍湯主之」,今依《尚論》改正。 天地鬱蒸,得雨則和。人身煩燥,得汗則解。大青龍證為其身中原有微汗,寒邪鬱閉,不能透出肌表,由是而發煩躁,與麻黃湯證之無汗者迥殊。故用之發汗,以解其煩躁也。所以暴病便見煩躁,信為「營衛俱傷」無疑。此方原為不得汗者取汗,若汗出之煩躁,全非鬱蒸之比,其不籍汗解甚明。加以惡風,脉微弱,則是少隂亡陽之證。若脉浮弱,汗出惡風而不煩躁,即是太陽中風之證,皆與此湯不相涉也。誤用此湯,寧不致厥逆惕瞤,而速其陽之亡耶?按:誤服大青龍亡陽,即當用四逆湯囘陽,乃置而不用,更推重真武一湯以救之者,其義何居?蓋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龍惟藉水,可能變化。設真武不與之水,青龍不能奮然升天可知矣。故方中用茯苓、白朮、芍藥、附子,行水收隂,醒脾崇土之功,多於囘陽。名為「真武湯」,乃收拾分馳離絕之隂陽,互鎮於少隂北方之位,全在收拾其水,使龍潛而不能見也。設有一毫水氣上逆,龍即遂升騰變化。縱獨用附子、乾薑以囘陽,其如「魄汗不止」,何哉?人身陽根於隂,其亡陽之證,乃少隂腎中之真陽飛越耳。真陽飛越,亟須鎮攝歸根。陽既歸根,隂必翕然從之。隂從,則水不逆而陽不孤矣,豈更能飛越乎?
|
《傷寒論宗印》中沒有「以真武湯救之」六字。現今流傳之版本則為「大青龍湯主之」,現在根據《尚論》進行修改。 天地鬱蒸,降雨後則和。人身煩躁,發汗後則解。大青龍湯證原本是有微汗的,由於寒邪鬱閉而不能通出肌表,因而出現煩躁,這與麻黃湯證之無汗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汗,是用來解除煩躁。所以病發當時便見煩躁,確實是「營衛俱傷」無疑。此方原本針對不得汗出者才用發汗法,如果是有汗出之煩躁,完全不是鬱蒸所可比,非常清楚這就不用藉助發汗以除煩躁。加上因為惡風,脈微弱,則為少陰亡陽之證。若脈浮弱,汗出惡風而不煩躁,即為太陽中風之證,這些都與與大青龍湯無關。如果誤用大青龍湯,怎會不引致厥逆、筋惕肉瞤,而使陽氣迅速消亡嗎?按:如果誤用了大青龍湯而亡陽,就應當立刻用四逆湯來回陽,但卻放置不用,而用真武湯來救逆,是什麼原因?因為真武是北方司水之神。龍只有藉助水才能變化。如果真武與水無緣,就可知青龍無法奮然升天。因此方中用茯苓、白朮、芍藥、附子,行水以收陰,其醒脾臟崇土之功多於回陽。此方名為「真武湯」,是用來收拾分散離別之陰陽,以便能夠鎮於少陰北方之位,完全是為了收拾水邪,使龍能潛藏而不現。假若有絲毫之水氣上逆,龍便會升騰變化。縱然只是用附子、乾薑以回陽,如果象「魄汗不止」那樣,那該怎麼辦呢?人之陽根於陰,亡陽之證,實際上是少陰腎中之真陽飛越。真陽飛越,迫切需要加以鎮攝而使其歸根。陽氣歸根,則陰氣自然隨之而收斂。陰氣收斂則水氣不上逆,陽氣就不再孤單,又怎麼會再飛越呢? |
傷寒,脉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隂證者,小青龍湯發之。 |
|
世本作「大青龍湯發之」。從《內編》改正。○按:前條「脉浮緊,身疼,不汗出而煩躁」,皆「寒傷營」之候,惟煩為「風傷衛」,反以「中風」二字括其寒證,處方全用麻黃湯,加石膏以解內煩,薑棗以和營氣也。此脉浮緩,身不疼,皆「風傷衛」之證,惟身重為寒傷營血,然乍有輕時,不似傷寒之身重而煩疼,骨節腰痛,亦無少隂之身重但欲寐,晝夜俱重也。身重者,寒也。乍輕者,風也。雖營衛並傷,實風多寒少,反以「傷寒」二字括其風證,處方用桂枝加麻黃以散寒。蓋營衛鬱熱,必作渴引飲。然始病邪熱未實,水不能消,必致停飲作寒欬,故先用半夏以滌飲,細辛、乾薑以散結,五味以收津。恐生薑辛散,領津液上升,大棗甘溫,聚水飲不散,故去之。「發之」者,發散風水之結,非大發汗也。仲景又申明「無少隂證」者,以太陽與少隂合為表裏,其在隂精素虛之人,表邪不俟傳經,早從膀胱襲入腎藏者有之。況兩感夾隂等證,臨病猶當細察。設少隂不虧,表邪安能飛渡而見身重欲寐等證耶?故有少隂證者,不得已而行表散,自有溫經散邪,兩相綰照之法,豈可竟用青龍立剷孤陽之根乎?
|
現今流傳之版本作「大青龍湯發之」。今從《內編》進行修正。○按:前條「脈浮緊,身疼,不汗出而煩躁」,都是「寒傷營」之證候,只有煩躁是「風傷衛」之證,反而用「中風」二字來概括其寒證,處方完全用麻黃湯,加石膏以解除內煩,加生薑、大棗以調和營氣。本條脈浮緩,身不疼,都是「風傷衛」之證候,只有身重才是寒邪傷及營血,但是卻有時候較輕微,不像傷寒證之身重而煩疼,骨節腰痛,亦沒有少陰證之身重但欲寐,晝夜都身重。身重為寒,有時候輕微則是風邪所致。雖然是營衛俱傷,實際上是風邪多而寒邪少,反而用「傷寒」二字來概括其證候,處方以桂枝湯加麻黃以散寒。因為營衛鬱熱,必然出現口渴引飲。但病初時邪熱尚未成實,水氣不能消散,必然導致停飲而出現寒咳,因此先用半夏以化飲,細辛、乾薑以散結,五味子以收斂津液。但恐怕生薑辛散,引領津液上升,大棗甘溫,使水飲聚而不散,所以不用。「發之」者,是散發風水之結,而不是大發汗。仲景又進一步申明「無少陰證」者,因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對於陰精素虛之人,表邪不用等到傳經,早就從膀胱侵入於腎中。何況是太陽少陰兩感之證,臨病時應當細心觀察。假如少陰不虛,表邪又怎麼能從太陽飛渡至少陰而見身重但欲寐等證呢?因此有少陰證者,不得已要散表時,自有溫經散邪,兩方面相互照應之法,怎麼可以直接用青龍湯立刻剷除孤陽之根呢? |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
|
此即前證發遲而致水飲停畜也。水寒相摶,則傷其肺。人身所積之飲,或上或下,或熱或冷,各自不同,而肺為總司,但有一二證見,即水逆之應,便宜小青龍湯散邪逐水,不欲如大青龍興雲致雨之意也。
|
這就是前證沒有及時發汗而導致水飲停蓄。水氣與寒邪相搏則傷肺。人身所積聚之水飲,或上或下,或熱或寒,各自不同,而肺為其總司,只要見一二個證候,即可斷定為水逆,便宜用小青龍湯消散逐水,不想如大青龍湯一般興雲致雨而發汗。 |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
|
本方主發散,故用麻黃。若主利水,多去麻黃,而加行水藥也。蕘花利水,水去利自止。噎者,水寒之氣相搏於裏,故去麻黃而加附子。
|
此方主要是發散,因此用麻黃。如果主要是利水,大多去麻黃而加利水之藥。蕘花有利水作用,水去則下利自止。若有吞咽困難,是水寒之氣相搏於裏,因此去麻黃而加附子。 |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
|
世本「小青龍湯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下,錯簡也。○風寒挾水飲上逆,津液雖有阻滯而未即傷,故不渴。服湯後,飲與津液俱亡,故反渴。渴則知津液暴傷而未得復,是為「寒去欲解」之徵。所以雖渴而不必復藥,但當靜俟津已可也。○欬而微喘,為水飲泛溢。今水去而渴,與水逆而渴不同。
|
現今流傳之版本中「小青龍湯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之下,這是錯簡。○風寒夾水飲上逆,津液雖有阻滯但尚未受傷,因此不渴。服用湯藥後,水飲與津液均隨之消亡,因此反而口渴。口渴表明津液突然受到損傷而尚未恢復,這是「寒去欲解」之徵兆。因此,雖然口渴亦無需再服藥,只要靜待津液恢復即可。○咳而微喘,表明水飲泛濫。如今水邪消散而渴,與水逆而渴不同。 |
已上「營衛俱傷」。 |
以上為「營衛俱傷」。 |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
|
其人胃家津液素虧,所以咽中乾燥。若不慎而誤發其汗,重奪津液,而成喉痹唾膿血也。此與「咽中閉塞」,似同實異。此戒發汗以奪陽明之津,彼戒發汗以奪少隂之血也。
|
病人胃家津液素來虧虛,所以咽中乾燥。如果不慎而誤發其汗,進一步損傷津液,就會導致喉痹唾膿血。這與「咽中閉塞」,看似相同實則不同。這是戒發汗而損傷陽明之津液,那是戒發汗而損傷少陰之血。 |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
|
淋家膀胱素傷,更汗則愈擾其血,故從溺而出也。
|
素有淋證之人膀胱素有損傷,再發汗則更加擾動其血,因此血從小便而出。 |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
|
瘡家肌表素虛,營血暗耗,更發其汗,則外風襲虛,內血不營,必致痙也。 |
常患瘡瘍之人肌表素來虛弱,營血暗耗,再發汗則外風侵襲虛弱之體,臟腑之血無以滋養,必然導致痙證。 |
衂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脉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
|
久慣衂家,清陽之氣素傷。更發其汗,以虛其虛,則兩額之動脉必陷,故眥急不能卒視,不得眠。蓋目與額皆陽明部分也,此與「傷寒,脉浮緊,不發汗,因致衂者」,虛實懸殊,不可不辨。
|
經常衄血之人,清陽之氣素有損傷。再發汗而使其更加虛弱,則兩額之動脈必然陷下,所以目眥拘急而瞬間視物不清,不得眠。因為眼睛和額頭都屬陽明經之部分,這與「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虛實狀況完全不同,不可不辨。 |
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
|
血亡則陽氣孤而無偶,汗之則陽從汗越,所以不發熱而反寒慄也。
|
血液亡失則陽氣孤立而無偶,發汗則陽氣隨之外越,所以不發熱而反寒慄。 |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隂疼。 |
|
平素多汗,更發其汗,則心藏之血傷,而心神恍惚。膀胱之血亦傷,而便已隂疼也。 |
平常汗多之人,再出汗則傷及心血而導致心神恍惚。同時亦傷及膀胱之血,而小便已則陰部疼痛。 |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
|
其人腎藏真陽素虧,故咽中閉塞,汗之則并奪其陽,血無所依,即吐血、厥冷、踡臥,非四逆湯溫經囘陽可擬也。 |
其人腎臟真陽素有不足,因此咽中閉塞,發汗進一步傷其陽氣,血無所依附,即會吐血、厥冷、踡卧,此時並非四逆湯回陽可以做到的。 |
欬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冷。 |
|
欬而小便失者,膀胱虛寒也。發汗必傳少隂,而成四肢逆冷矣。
|
咳嗽而小便失禁者,是膀胱虛寒。發汗必然使邪傳少陰而導致四肢厥冷。 |
諸脉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 |
|
脉雖動數,而微弱者,為表虛自汗。汗之更竭其津,必胃乾煩燥也。
|
雖然脈動數,但卻微者,屬於表虛自汗。發汗則更耗傷津液,必然導致胃中乾燥而煩躁。 |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差」,「瘥」同)。 |
|
「諸逆發汗」,言凡有宿病之人,隂血本虛,若誤用汗劑重奪其血,則輕者必重,重者轉劇,劇者言亂目眩,以虛熱生風,風主眩暈故也。 |
「諸逆發汗」,是指素有宿病之人,陰血本來虛弱,如果誤用汗法而進一步傷亡血液,則輕證變重,重證加劇,再嚴重者則言語混亂而目眩,這是因為虛熱生風,風主眩暈之故。 |
「咽喉乾燥,不可發汗」,常器之云「與小柴胡湯」,石頑曰「宜小建中」。「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常云「豬苓湯」,石頑曰「未汗,黃耆建中」。「瘡家不可發汗」,王日休云「小建中加歸耆」,常云「誤汗成痙,桂枝加葛根湯」,石頑曰「漏風發痙,桂枝加附子湯」。「衂家不可發汗」,許叔微云「黃耆建中,奪汗動血加犀角」,呂滄洲云「小建中加䓤豉,誤汗直視者不治」。「亡血家不可發汗」,常云「小柴胡加芍藥」,石頑曰「黃蓍建中,誤汗振慄,苓桂朮甘湯加當歸」。「咽中閉塞不可發汗」,龐安常云「甘草乾薑湯」,孫兆云「黃蓍建中加䓤豉,誤汗吐血,炙甘草湯,厥冷當歸四逆」。「欬而失小便者不可發汗」,郭白雲云「甘草乾薑湯,當歸四逆湯」,石頑曰「未汗,甘草乾薑加䓤豉。誤汗厥冷,當歸四逆。汗後小便反數,茯苓甘草湯」。「諸脉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郭云「小建中湯」,王云「誤汗煩躁便難者,炙甘草湯」。「汗家重發汗,小便已,隂疼者」,常云「一味禹餘糧散」,王云「用禹餘糧、赤石脂、生梓白皮、赤小豆等分,搗篩蜜丸彈丸大。水煮日二服」。 |
「咽喉乾燥,不可發汗」,常器之說服小柴胡湯,張石頑說宜小建中湯。「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常器之說用豬苓湯,張石頑說「尚未發汗,服黃芪建中湯」。「瘡家不可發汗」,王日休說用小建中湯加當歸、黃芪,常器之說「如果誤汗而成痙證,可用桂枝加葛根湯」,張石頑說「漏風發痙,可用桂枝加附子湯」。「衄家不可發汗」,許叔微說「可服黃芪建中湯,發汗而動血則加犀角」,呂滄洲說「用小建中湯加蔥白、豆豉,若誤汗而直視者不治」。「亡血家不可發汗」,常器之說用小柴胡湯加芍藥,張石頑說「可服黃芪建中湯,若誤汗振栗,用苓桂朮甘湯加當歸」。「咽中閉塞不可發汗」,龐安常說用甘草乾薑湯。孫兆說「可服黃芪建中湯加蔥白、豆豉,誤用發汗而致吐血,則用炙甘草湯,出現厥冷則服當歸四逆湯」。「咳而失小便者,不可發汗」,郭白雲說服甘草乾薑湯或當歸四逆湯,張石頑說「未發汗服甘草乾薑湯加蔥白、豆豉。誤汗而致厥冷則服當歸四逆湯。發汗後小便反而數,服茯苓甘草湯」。「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郭白雲說用小建中湯,王日休說「誤汗而煩躁大便難者,服炙甘草湯」。「汗家重發汗,小便已,陰疼者」,常器之說用一味禹餘糧散,王日休說「用禹餘糧、赤石脂、生梓白皮、赤小豆各等分,搗篩後製成蜜丸如彈丸大。用水煮服,一日兩次」。 |
已上宿病禁汗例。 |
以上為素有宿病之禁汗條例。 |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
|
凡病欲解之時,必從其經氣之王。太陽者,盛陽也,故從巳午未之王時而病解。 |
凡病欲解之候,必須遵從其經氣旺盛之時。太陽,為陽氣旺盛,因此其病通常在巳午未三個時辰得解。 |
上條太陽經自解候。 |
上條為太陽經病自然欲解之候。 |
傷寒纘論卷上 清 長洲石頑張 璐路玉父纂述 男 登誕先參訂 男 倬飛疇參訂 日本大泉長菴前田安宅子仁再訂 男 典子守再訂
|
|
藏結結胸痞篇 |
|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荅曰:按之痛,寸關浮,關脉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藏結?荅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脉浮,關脉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
|
結胸者,陽邪結於陽也。藏結者,隂邪結於隂也。然胸位高,藏位卑,其脉之寸浮關沉,兩俱無異。但藏結之關脉更加小細而緊者,以關脉居上下二焦之界,外邪由此下結,積氣由此上干,實往來之要衝,所以病在下而脉反困於中也。若見舌白胎滑,則外邪固結於裏,其勢最重,以表裏兩解之法俱不可用,故為難治。其不出方者,正欲人深究其旨而施治,非不治也。治之務在分解表裏錯雜之邪,使隂氣漸下而內消,客邪漸上而外散,庶可圖功於萬一也。 |
結胸,是陽邪結在陽分。臟結,則是陰邪結在陰分。然而胸之位置較高,而臟之位置較低,其脈寸浮關沉則是一樣的。只是臟結之關脈更加小細而緊,因為關脈處於上下二焦之交界處,外邪由此向下結聚,積氣由此上犯,此處實在是氣機上下往來之重要通道,所以病位在下而脈氣反而被困於中。如果見舌白而滑苔,則為外邪固結於裏,病勢最為嚴重,因為表裏兩解之法都難以使用,因此為難治。之所以沒有列出處方,正是希望醫者深入探討病機本質而加以治療,並非無法治療。治療之關鍵在於分解表裏錯綜之邪氣,使陰氣逐漸下降而內消,客邪能逐漸上升而外散,這樣才有望對難治之病取得功效。 |
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
|
藏結之所以不可攻者,從來置之不講,以為仲景未嘗明言,後人無從知之。不知仲景言之甚明,人第不參討耳。夫所謂「不可攻」者,乃垂戒之辭,正欲人詳審其攻之之次第也。試思藏已結矣,匪攻而結何由開耶?所謂「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又謂「下利嘔逆,不可攻」,又謂「表解乃可攻痞」,言之已悉。於此特出一訣,謂「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則證不在六經之表裏,而在上焦、下焦之兩途。欲知其候,但觀舌上有無胎滑。有之則外感之陽熱挾痞氣而反在下,素痞之隂寒挾熱勢而反在上,此與裏證已具,表證未除者,相去不遠,但其隂陽悖逆,格拒不入,證轉凶危耳。豈結胸腹內拒痛,而藏結腹內不拒痛耶?此而攻之,是速其痛引隂筋而死,不攻則病不除,所以以攻為戒。是則調其隂陽使之相入,而滑胎既退,然後攻之,則邪熱外散,寒氣內消,此持危扶顛之真手眼也。 |
臟結之所以不可攻邪,一直都無人去探討,以為仲景沒有明確說出,後人亦無從得知。不知道仲景已經說得十分清楚,只是醫者未有探討而已。所謂「不可攻」者,只是一種警示之詞,正是希望醫者仔細審視其攻邪之次第。試想,臟結已經形成,不攻邪又怎麼能通暢氣機呢?所謂「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又說「下利嘔逆,不可攻」;又說「表解乃可攻痞」,把話都已經說盡了。在此特別提出一個要訣,說「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則病證不在六經之表裏,而在上焦、下焦這二方面。想要知道其病證,只要觀察舌上是否有白滑苔。如果有,則外感之陽熱挾痞氣反而結聚在下,素有痞氣之陰寒挾熱勢反而結聚在上,這與裏證已具而表證未除者,是差不多的,只是其陰陽逆亂形成格拒而病證轉為危急罷了。怎麼會結胸證腹痛拒按,而臟結證反而腹痛不拒按呢?如果直接攻邪,這會加速其疼痛連於下陰而致死,不攻邪則病證不除,因此以攻邪為警示。如果是這樣,就應該調節陰陽使之相互調和,等到滑苔消退,然後再去攻邪,則邪熱外散,寒氣內消,這才是處理危險情況之正手段。 |
病脇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隂筋者,此名藏結,死。 |
|
按:病人素有動氣,在當臍上下左右,則不可發汗。素有痞氣,在脇下連臍傍,則不可攻下。醫不細詢,病家不明告,因而貽禍者多矣。 |
按:病人素來有動氣,如果出現在臍周上下左右,就不可發汗。素有痞氣在脅下連接臍傍,則不可攻下。醫者不仔細詢問,病人又不清楚告知,因而經常導致造成災禍。 |
已上藏結例。 |
以上為臟結證。 |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隂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
|
「病發於陽」者,太陽表證誤下,邪結於胸也,「病發於隂」者,皆是內挾痰飲,外感風寒,中氣先傷,所以汗下不解,而心下痞也。凡結胸正在胸中,此正太陽全盛之邪,因誤下乘虛而入,故曰「熱入因作結胸」,是處方名為「陷胸」。若痞則多偏胸脇,而無正中結痛之候,故但言「因作痞」,而不用「熱入」二字,其邪之盛衰可知,是處方名為「瀉心」。觀其主治,則虛實迥然不侔,則知表邪為陽,裏邪為隂也明矣。或言「中風為陽邪,傷寒為隂邪」,安有風傷衛氣,氣受傷而反變為結胸;寒傷營血,血受傷而反成痞之理?復有誤認「直中隂寒之隂,下早變成痞」者,則隂寒本無實熱,何得有下早之變?設隂結、隂躁而誤下之,立變危逆,恐不至於成痞,停日待變而死也。 |
「病發於陽」,指太陽病表證誤下而邪氣結於胸。「病發於陰」,都是內有痰飲,又外感風寒,中氣首當其衝受損,所以發汗攻下而不解,形成心下痞。凡是結胸,病位正在胸中,這正是太陽病邪氣最盛之時,因為誤下邪氣趁虛而入,因此說「熱入因作結胸」,因此其方名為「陷胸湯」。若是痞證則多偏於胸脅,而無正中結痛之證,因此只說「因作痞」,而不用「熱入」二字,由此可知其邪氣之盛衰,處方則名為「瀉心湯」。分析兩方之主治,則虛實明顯不同,而知表邪屬陽,裏邪屬陰。有人說「中風為陽邪,傷寒為陰邪」,怎麼會有風傷衛氣,氣受傷反變成結胸;寒傷營血,血受傷反變成痞證之理呢?又有人誤以為「直中陰寒之陰,下早變成痞」,陰寒本身無實熱,怎麼會有被過早攻下所致之變證呢?假如見陰結、陰躁而被誤下,立即會變為危險之證,恐怕不至於導致痞證,再等多些日子然後死亡吧。 |
太陽病,脉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
|
脉浮而動數,雖主風熱,亦主正虛。虛故邪持日久,頭痛,發熱,惡寒,表終不解。醫不知其邪持太陽,未傳他經,反誤下之,於是動數之脉變遲,而在表之證變結胸矣。「動數變遲」三十六字,形容結胸之狀殆盡。蓋動數為欲傳之,脉變遲則力綿勢緩而不能傳,且有結而難開之象。膈中之氣與外實之邪兩相格鬥,故為拒痛。胃中水穀所生之精悍,因誤下而致空虛,則不能藉之以衝開外邪,反為外邪衝動其膈,於是正氣往返邪逼之界,覺短氣不足以息,更煩燥有加,遂至神明不安,無端而生懊憹,凡此皆陽邪內陷所致也。 |
脈浮而動數,雖然代表風熱,同時亦主虛。由於正虛,所以邪氣長期停留,頭痛而發熱惡寒,表證始終不解。醫者不知邪氣仍在太陽經而未傳至其他經脈,反而誤用攻下,於是脈動數變成脈遲,而表證則變成結胸證。文中「脈動數變」等三十六個字,已經詳盡地描述了結胸證。因為脈動數表示邪氣欲傳,但脈變遲則邪氣之力轉弱而不能傳變,而且有結聚難以消散之跡象。膈中之氣與外實之邪相互搏鬥,所以導致疼痛拒按。胃中水穀所化生之精氣,因誤用攻下而出現空虛,則不能藉此亦衝開外邪,反而被外邪衝動其膈,於是正氣在邪氣所逼之處往返,而感到短氣不足以息,更見煩躁,最終導致神明不安而無故產生懊憹,這一切都是陽邪內陷所致。 |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圓。 |
|
結胸而至頸項亦強,證愈篤矣。蓋胸間邪結緊實,項勢常昂,有似柔痙之狀,然痙病身首俱張,此但項強,原非痙也,藉此以驗胸即十分緊逼。以大陷胸湯下之,恐過而不留。即以大陷胸圓下之,又恐滯而不行,故煮而連滓服之,然後與邪相當。觀方中用大黃、芒硝、甘遂,可謂峻矣。而更加葶藶、杏仁以射肺邪而上行其急。煮時又倍加白蜜,以留戀潤導之而下行其緩。必識此意,始得用法之妙。 |
結胸證而出現頸項亦強直,證候就嚴重了。因為胸間邪氣凝結堅實,頸項持續強直有似柔痙之狀,然而痙病則全身與頭項均強直,這裏只是項強,原本並非痙病,透過這一點來判斷結胸證就顯得非常緊迫。如果用大陷胸湯攻下,恐怕藥力過於強烈而不能留於胸中。如果直接用大陷胸丸攻下,又恐怕藥力留滯而不往下行走,因此將其煎煮後連同藥滓一起服用,然後才能與邪氣相當。看看方中用大黃、芒硝、甘遂,可以說是峻猛之劑。再加葶藶子、杏仁以射肺邪而壓制邪氣上行之急。煎煮時又加倍用白蜜,以保持藥性滯留並引導其下行。必須了解此用意,才能掌握本方之奧妙。 |
結胸證,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
|
胸既結矣,本當下以開其結。然脉浮大,則表邪未盡,下之是令結而又結也,所以致死,此見一誤不堪再誤也。 |
胸中已經有邪氣凝結,本當攻下以開通凝結。然而脈浮大,則為表邪未盡,攻下會使其凝結加劇,最終導致死亡,可見不可一誤再誤。 |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
|
「亦」字承上,見結胸證全具,更加煩躁,即不下亦主死也。煩躁曷為主死耶?蓋邪結於胸,雖藉藥力以開之,而所以載藥力上行者,胃氣也。胃氣充溢於津液之內,汗之津液一傷,下之津液再傷,至熱邪摶飲結於當胸,而津液又急奔以應上,正有不盡不已之勢。胃氣垂絕,能無敗乎?此結胸諸法,見幾於早,競競以滌飲為先務,飲滌則津液自安矣。 |
「亦」字是承上文,可見結胸證全部具備,更見煩躁,即使不攻下亦主死。為甚麼有煩躁會主死呢?因為邪氣凝結在胸中,雖然藉助藥力進行開通,但所以能推動藥力向上運行的是胃氣。胃氣充溢於津液之中,一旦發汗而使津液受傷,攻下再次使津液受傷,而導致熱邪與飲邪搏結在胸中,而津液又急速上升以應對,而使津液有不盡不已之勢。胃氣垂絕,能不敗嗎?這就是治療結胸之各種治法都強調及早治療,一定要以滌飲為務,飲邪已除則津液才能安定。 |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脉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 |
|
「熱實」二字,形容結胸之狀其明,見邪熱填實於膈間也。前條言「寸脉浮,關脉沉」,此言「脉沉緊」更明。蓋緊脉有浮沉之別,浮緊主傷寒無汗,沉緊主傷寒結胸,則知結胸非中風下早而成也。 |
「熱實」二字,清楚地描述了結胸證之狀態,可見邪熱充實在胸隔之間。前條說「寸脈浮,關脈沉」,此條說「脈沉緊」則更為明確。因為脈緊有浮沉的不同,脈浮緊主傷寒無汗,而脈沉實主傷寒結胸,則可知結胸不不是中風被過早攻下而形成的。 |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脇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
|
治結胸證所用陷胸之法者,以外邪挾內飲摶結胸間,未全入於裏也。若十餘日熱結在裏,則是無形之邪熱蘊結,必不定在胸上,而非結胸明矣。加以往來寒熱,仍兼半表,當用大柴胡湯兩解表裏之熱邪,於「陷胸」之義無取也。「無大熱」與上文「熱實」互意,內陷之邪但結胸間,而表裏之熱反不熾盛,是為水飲結在胸脇。其人頭有微汗,乃邪在高而陽氣不得下達之明徵,此則主用大陷胸湯,允為的對也。 |
治療結胸證所用之陷胸湯法,是由於外邪氣挾內飲搏結在胸間,未完全入裏。如果十幾日後熱結在裏,則是無形邪熱蘊結,必定不在胸上,顯而易見這不是結胸證。加上往來寒熱,依然有半表證,當用大柴胡湯兩解表裏之熱邪,這與「陷胸」之意是無關的。「無大熱」與前文「熱實」之意相同,指內陷之邪氣只是凝結在胸間,表裏之熱邪反而不嚴重,這是水飲結聚在胸脇所致。其人頭有微汗,這明顯是邪氣在上而陽氣不能下行之象,這時用大陷胸湯才是最合適之方法。 |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
|
不大便,燥渴,日晡潮熱,少腹鞕滿,證與陽明頗同。但小有潮熱,則不似陽明之大熱,從心下至少腹,手不可近,則陽明又不似此大痛,因是辨其為太陽結胸兼陽明內實也。緣誤汗誤下,重傷津液,不大便而燥渴,潮熱,更加痰飲內結,必用陷胸湯。由胸脇以及胃腸,始得盪滌無餘。若但下腸胃結熱,反遺膈上痰飲,則非法矣。 |
不大便,燥渴,日晡潮熱,少腹硬滿,其證候與陽明證非常相似。只是輕微潮熱,則不像陽明證之大熱,從心下至少腹疼痛不能用手觸近,則陽明證又不似這種大痛,因此辨此為太陽結胸兼陽明內實。由於誤汗誤下而重傷津液,以致不大便而燥渴,潮熱,再加上痰飲內結,此時必須用大陷胸湯。這樣才能使邪氣從胸脇到胃腸,盪滌無餘。如果只是攻下腸胃結熱,反而會留下隔上痰飲,則不是正確之法。 |
太陽少陽併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
|
此條雖係併病,以其「反下之」而成結胸,當隨見所變之證而歸重於結胸也。誤下之變,乃致結胸,下利,上下交徵。而陽明之居中者,水漿不入,心煩待斃,傷寒顧可易言哉! |
本條雖然屬於併病,由於是「反下之」而形成之結胸,應該根據所變之證而把重點放在結胸。誤下之變而引致結胸而下利,上下之氣交爭。而陽明之氣位於中央,水漿不入,心煩待斃,傷寒病怎能說是易治之病啊! |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
|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則不似大結胸之高在心上也。「按之則痛」,比「手不可近」,則較輕也。而脉之浮又淺於沉,滑又緩於緊,可見其人外邪陷入原微。但痰飲素盛,挾熱邪而內結,所以脉見浮滑也。黃連、半夏、栝蔞實藥味雖平,而泄熱散結亦是突圍而入,所以名為「小陷胸」也。 |
小結胸病,病位正在心下,則不像大結胸證之病位在心上那麼高。「按之則痛」,比較「手不可近」則比較輕。脈浮,比脈沉較淺,脈滑,比脈緊較緩,可見外邪之陷入原本比較輕微。只是痰飲素盛,挾熱邪而內結,所以脈見浮滑。雖然黃連、半夏、栝蔞實等藥味平和,但其泄熱散結之力亦是突然而入,因此被稱為「小陷胸湯」。 |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
|
寒實結胸,乃寒飲結聚而無大熱也,意謂小陷胸半夏、栝蔞實足以去其痰飲,又慮黃連難祛寒實,故又主白散,取巴豆之辛熱破結,貝母之苦寒開鬱,桔梗載之上湧為的當耳。 |
寒實結胸,是由於寒飲結聚而無大熱,所以用小陷胸湯中之半夏、栝蔞實已足夠祛除痰飲,又考慮到黃連難以祛除寒實,因此還需用白散主治,取巴豆之辛熱破結,貝母之苦寒開鬱,桔梗能載藥上浮而成湧吐之力,如此才為恰當。 |
已上結胸例。 |
以上為結胸證。 |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脇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
|
汗後外邪雖解,是必胃氣安和,始得脫然無恙,以胃主津液故也。津液因邪入而內結,因發汗而外亡,兩相告匱,其人心下必痞鞕,以伏飲搏聚,胃氣不足以開之也。胃病,故乾噫食臭,食入而噯餿酸也。胃病,故水入而傍滲脇肋也。胃中水穀不行,腹中必雷鳴而搏擊有聲,下利而清濁不分也。雖不由誤下,而且成痞。設誤下之,其痞結又當何似耶? |
發汗後外邪雖然已解,但必須胃氣安和,才能算真正安然無恙,因為胃主津液。津液因邪氣侵入而內結,又因發汗而外亡,從兩方面來看津液都已耗竭,其人必然心下結硬,因為伏飲結聚而胃氣不足以將其消散。胃有病所以乾噫帶有食物之氣味,這是進食後噯腐吞酸。胃有病所以飲水後水液傍滲於脅肋。胃中水穀不能被運化,腹中必然會有雷鳴而搏擊有聲,下利且清濁不分。雖然不是被誤下,亦能形成痞證,如果被誤下,痞結又怎將會如何呢? |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
|
此條痞證,「傷寒」與「中風」互言,大意具見。可見「病發於隂,下之而成痞」者,非指「傷寒」為「隂」也。下利完穀,腹鳴,嘔煩,皆誤下而「胃中空虛」之互辭也。設不知此義,以為結熱而復下之,其痞必益甚,故重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昭揭病因。方用甘草瀉心湯者,即生薑瀉心湯除去生薑、人參,而倍甘草、乾薑也。客邪乘虛結於心下,本當用人參。以誤而再誤,其痞已極,人參仁柔無剛決之方,故不宜用。生薑辛溫,最宜用者,然以氣薄主散,恐其領津液上升,客邪從之犯上,故倍用乾薑代之以開痞。而用甘草為君,坐鎮中州,庶心下與腹中漸至寧泰耳。今人但知以生薑代乾薑之僭,孰知以乾薑代生薑之散哉?但知甘草能增滿,孰知甘草能去滿哉? |
本條之痞證,同時說「傷寒」和「中風」,其大致用意已經顯現出來。可知「病發於陰,下之而成痞」者,並不指「傷寒」為「陰」。下利完穀,腹嗚,嘔吐而煩,都是誤下而「胃中空虛」之另一種說法。假如不了解這一點,以為是結熱而又繼續攻下,痞證必然會加重,因此用「胃中虛,客氣上逆」來明確地揭示其病因。方用甘草瀉心湯,即生薑瀉心湯去生薑和人參,而倍用甘草和乾薑。客邪乘虛結在心下,本應用人參。但因為一錯再錯,痞證已經非常嚴重,人參藥性柔和而無剛決之力,因此不宜用。生薑辛溫,最適合使用,但因為其氣薄而主辛散,擔心會引動津液上升,客邪隨之而犯上,因此倍用乾薑代替生薑以開痞。而用甘草為君藥,坐鎮中州,這樣才能使心下和腹中逐漸恢復平和。今人只知道用生薑代替乾薑是不對的,但誰知道用乾薑可以代替生薑來辛散呢?只知道甘草能增添脹滿,但誰知道甘草亦能消除滿悶呢? |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
|
五六日嘔而發熱,為太陽之本證。蓋嘔多屬陽明,然有太陽邪氣未罷,欲傳陽明之候。有少陽邪氣在裏,逆攻陽明之候。所以陽明致戒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恐傷太陽、少陽也。此本柴胡證,誤用下藥,則邪熱乘虛入胃,而膽卻受寒,故於生薑瀉心湯中去生薑之走表,君半夏以溫膽,兼芩連以除胃中邪熱也。瀉心諸方,原為瀉心下痞塞之痰飲水氣而設。此證起於嘔,故推半夏為君耳。 |
傷寒五六日,嘔吐而發熱,屬於太陽病之本證。因為嘔吐多屬於陽明證,然而亦有太陽邪氣未消退,將傳為陽明之證。亦有少陽邪氣在裏,逆傳陽明之證。因此陽明病提出治療禁忌時說:「嘔多,隨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是恐怕傷及太陽和少陽之氣。本條原來是柴胡證,誤用攻下後,則邪熱乘虛入胃,而膽卻受到寒邪所犯,因此在生薑瀉心湯中去生薑之走表,以半夏為君藥以溫膽,兼用黃芩、黃連以除胃中之邪熱。瀉心湯各方,本意是為瀉心下痞塞之痰飲水氣而設。本證始於嘔吐,因此以半夏為君藥。 |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
|
大下之後復發汗,先裏後表,顛倒差誤,究竟已陷之邪痞結心下,證兼惡寒。表邪不為汗衰,即不可更攻其痞,當先行解肌之法以治外。外解已後,乃用大黃黃連攻其濕熱凝聚之痞,方為合法耳。 |
大下後再發汗,先治裏後治表,治法已經顛倒,畢竟邪氣已經下陷而痞結於心下,只是證候還兼惡寒。如果表邪沒有因為發汗而消解,即不可又攻其裏,而應先用解肌之法以治外證。外證解除後,然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其濕熱凝聚之痞,這樣才是正確之法。 |
脉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脉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
|
傷寒脉浮而緊,即不可下,誤下而緊反入裏,則寒邪轉入轉深矣。外邪與飲搏結,故心下滿鞕。若按之自濡而不滿鞕,乃是濁氣挾濕熱痞聚於心下,則與小邪無預也。濁氣上逆,惟苦寒可瀉之,上條大黃黃連瀉心之法即為定藥。若惡寒汗出,雖有濕熱痞聚於心下而挾陽虛隂盛之證,故於大黃黃連瀉心湯內,另煎附子汁和服,以各行其事,共成傾痞之功。即一瀉心湯方中,法度森森若此。 |
傷寒脈浮而緊,即不可用攻下,誤下後脈由浮緊轉為沈緊,則邪氣入裏,寒邪更加深入。外邪與飲邪結聚,所以心下滿硬。如果以手按之柔軟而不滿硬,則是濁氣挾濕熱痞結在心下,與小邪無關。濁氣上逆,只有苦寒藥可以瀉之,上條之大黃黃連瀉心湯法就是必用之藥。如果惡寒汗出,雖然有濕熱凝聚所致之心下痞,而卻有陽虛陰盛之證,所以在大黃黃連瀉心湯中,另外煎煮附子取汁一起服用,使藥物各自發揮作用而共同達到治痞之功。即使在同一個瀉心湯方中,其治法就有如此之嚴謹。 |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
|
傷寒,邪氣傳裏而為下寒上熱也。胃中有邪氣,使隂陽不交。隂不得升而獨滯於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菀於上,為胸中熱欲嘔吐。故於半夏瀉心湯中除去黃芩而加桂枝。去黃芩者,為其有下寒腹痛也。加桂枝者,用以散胸中之熱邪而治嘔吐也。《經》曰:「上熱者瀉之以苦,下寒者散之以辛」,故用黃連以瀉上熱,乾薑、桂枝、半夏以散下寒,人參、甘草、大棗以益胃而緩其中,此分理隂陽,和解上下之正法也。常因此而推及藏結之「舌上胎滑」,濕家之「舌上如胎者」,皆不出是方也。 |
傷寒病,邪氣傳裏而為下寒上熱。胃中有邪氣,使上下陰陽不能相交。陰氣不得上升而滯留於下,導致下寒之腹中痛。陽氣不能下降而鬱結於上,導致胸中熱而欲嘔吐。因此在半夏瀉心湯中去黃芩而加桂枝。去黃芩是因為有下寒所致之腹痛。加桂枝用以散胸中之熱邪而治嘔吐。《經》書說:「上熱者瀉之以苦,下寒者散之以辛」,因此用黃連以瀉上熱,乾薑、桂枝、半夏以散下寒,人參、甘草、大棗以補氣而緩中,這是分別調理陰陽,和解上下之正法。經常會由此而推及臟結之「舌上苔滑」,以及濕家之「舌上如苔」者,其治療都離不開用此方。 |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脇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
|
此證與結胸頗同,但結胸者邪結於胸,其位高,此在心下及胸,其位卑。然必表解乃可攻之,亦與攻結胸之戒不殊也。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而非晝夜俱篤,即此便是表解之徵。雖有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脇下痛,乾嘔短氣諸證,乃熱邪搏飲之本證,不得以表證名之。見汗出,不惡寒,便是表解可攻之候。設外邪不解,何緣而得汗乎?攻藥取十棗湯者,正與陷胸相仿。傷寒種種下法,咸為胃實而設。今證在胸脇而不在胃,則盪滌腸胃之藥無所取矣,故取芫花之辛以逐飲,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併賴大棗之甘以運脾,助諸藥祛水飲於胸脇之間,乃下劑中之變法也。 |
本證與結胸頗相似,只是結胸之邪結在胸,病位高,本證邪氣在心下及胸,病位低。然而,必須先解表然後才能攻裏,這與治結胸時所提出之治療禁忌並無不同。其人漐漐汗出而發作有時,並非白天夜晚都嚴重,這就是表證快將解除之徵象。雖然有頭痛,心下痞硬滿牽引脅下痛,乾嘔短氣等證,這是熱邪與水飲搏結所致,不能以為是表證。見汗出而不惡寒,便是表證已解而可以攻痞之證候。如果外邪未解,怎麼會有汗出呢?攻藥取十棗湯,正好與陷胸湯之法相仿。治療傷寒病之各種下法,都是為胃實證而設。而本證病位在胸脇而不在胃,則不能用盪滌腸胃之藥,因此取辛味之芫花以逐飲,苦味之甘遂、大戟以泄水,並且有賴甘味之大棗以健脾,輔助各種藥物以驅除胸脇間之水飲,這是在攻下劑中之變法。 |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
|
汗吐下法備而後表解,則中氣必虛。虛則濁氣不降而痰飲上逆,故作痞鞕。逆氣上衝而正氣不續,故噫氣不除。所以用代赭領人參下行,以鎮安其逆氣,微加解邪滌飲而開其痞,則噫氣自除耳。 |
汗吐下之法都用過而後表證得解,則中氣必定虛弱。虛則濁氣不降而痰飲上逆,因此形成痞硬。逆氣上衝而正氣不能接續,所以噯氣不除。因此用代赭石帶領人參下行,以鎮定其逆氣,稍微加解邪滌飲之藥物而開解痞硬,則噯氣自除。 |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
|
誤下而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為合法矣。乃服以他藥下之,他藥則皆盪滌下焦之藥,與心下之痞全不相涉。縱痞鞕微除,而關閘盡撤,利無休止,反取危困。用理中以開痞止利,原不為過。其利益甚者,明是以鄰國為壑,徒重其奔迫也。故用赤石脂、禹餘糧固下焦之脫而重修其關閘。倘更不止,復通支河水道,以殺急奔之熱,庶水穀分而下利自止耳。 |
誤下後而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用瀉心湯是適當之治法。而反用其他藥物攻下,這些多為蕩滌下焦之藥物,與治心下痞毫無關係。攻下後即使痞硬稍有緩解,但關閘已完全被撤消,下利無法停止,反而導致病情更嚴重。用理中丸來開痞止利,原本是合適的。但服藥後下利更嚴重,這就好似把洪水排放到鄰國,只是加重其下奔罷了。所以用赤石脂、禹餘糧以固下焦之滑脫而修復其關閘。如果仍然下利不止,則打通河道之支流,以減緩其急速奔流之熱,這樣才能使水穀分行而下利自然停止。 |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
|
瀉心諸方,開結、蕩熱、益虛,可謂具備,乃服之而痞不解,更加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兩解之法,正當主用。蓋其功擅潤津滋燥,導飲蕩熱,所以亦得為消痞滿之良法也。 |
瀉心湯各方,能夠開結,蕩熱、補虛,可以說是具備各種治法,然而服用後痞證仍然不解,更增加口渴而燥煩,小便不利,此時正當用五苓散兩解之法。因為其功效擅長滋養津液而潤燥,引導飲熱下行,因此亦可以作為消除痞滿之有效方法。 |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
|
誤下而致裏虛,則外熱乘之,變為利下不止者,裏虛不守也。痞鞕者,正虛邪實,中成滯礙,痞塞而堅滿也。以表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之。以裏適虛,故用理中以和之。即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為治虛痞下利之聖法也。 |
誤下而導致裏虛,則外熱趁虛內襲而變為下利不止,這反映了裏虛不守。痞硬是由於正虛邪實,使得中氣凝滯而形成痞塞而堅滿。由於表證未除,所以用桂枝以解表。由於裏虛,因此用理中湯以調和。即是理中湯中加桂枝而改名為桂枝人參湯,這是治療虛痞下利之聖法。 |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
|
外邪不解,轉入於裏,心中痞鞕,嘔吐下利,攻之則礙表,不攻則裏證已迫,計惟有大柴胡一湯,合表裏而兩解之也。 |
外邪未解而轉入於裏,心中痞硬,嘔吐下利,礙於有表邪則不可攻痞,但是不攻痞則裏證已經很急迫,此時只有用大柴胡湯來兩解表裏。 |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隂陽氣並竭。無陽則隂獨,復加燒鍼,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
|
凡表裏錯誤,證變危篤,有隂已亡而陽邪尚不盡者,有陽邪盡而陽氣亦隨亡者,有外邪將盡未盡而隂陽未至全虧者,此可愈不可愈所由分也。大率心下痞與胸間結,雖有上下之分,究竟皆是陽邪所聚之位。觀「無陽則隂獨」一語,正見所以成痞之故,雖曰「隂陽並竭」,實由心下無陽,故隂獨痞塞也。「無陽隂獨」,早已括盡誤下成痞大義。「無陽」亦與「亡陽」有別。「無陽」不過陽氣不治,復加燒鍼以逼劫其隂,乃成危候,其用藥差誤即可同推。 |
凡是表裏錯雜,證候變得危急者,或者是陰氣已亡而陽邪尚未完全消除,或者陽邪已盡而陽氣亦隨之消亡,或者外邪即將消散而陰陽氣尚未完全虧損,這些都是疾病可愈或不可愈之分界點。一般情況下,心下痞與胸間結聚,雖然有上下之分,但歸根結底都是陽邪所聚之位。分析「無陽則陰獨」一句,正是形成痞證之原因,雖然說「陰陽氣並竭」,實際上在於心下無陽氣,因此陰氣獨在而導致痞塞。「無陽陰獨」,早已將誤下而形成痞證之主要意義概括在內。「無陽」亦與「亡陽」是不同的。「無陽」僅僅表示陽氣不正常,再加上用燒針逼迫而使陰氣損傷,形成危證,則用藥之錯誤所致之變化亦就可以類推了。 |
已上痞證例。 |
以上為痞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