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3/10/2015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認識中醫誤區 中西醫結合

13/10/2015

中西醫結合的提法最初源於1956年毛澤東提出「把中醫中藥與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的說 法。在尚未對中醫學術體系有透徹理解、對中西醫兩大醫學體系之不同性有清晰的比較、對如何將中醫與西醫知識結合在一起等 重大學術問題有足夠認識之前,甚至出現了「中西醫結合是發展中醫的唯一的道路」的提法,各類以中西醫結合為名之學術機構、團體、組織,甚至於醫院、醫師資格等正方興未艾。殊不知,在中西醫結合這一概念不清、定義未明、定位混亂的名義背後,對中西醫是否可「結合」在認識上存在着嚴重的誤區。所謂「結合」,是指相互會合後不分彼此,混而為一。可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範圍內並沒有出現一種滙中、西醫學知識為一體,不分彼此,又不同於中醫和西醫的新醫學體系。

配合協作 有主有次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興起的中西醫結合浪潮,由於未能認清中醫學術本身獨具之科學性,只是試圖以西方醫學為科學標準來衡 量、評判、驗證中醫,儘管聲勢浩大,亦可謂「碩果纍纍」,但歷經半個多世紀依然沒有導致中、西醫在學術層面上的真正結合。事實上,在中西醫結合的名義下,中醫藥之學術反而日漸枯萎。

中、西醫並存,應該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使中醫藥特色得以保持與發揚。「和而不同」,而不一定要結合,可以是中、西醫 並存更理想的狀態。由於中、西醫已經形成了各自的醫療體系,從認識和研究方法而言,雖然對生命過程的理解完全不同,但在 醫療衞生方面卻各有特色與優勢。沒有西醫的中醫可以獨立承擔社會的醫療保障,上千年的中國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沒有 中醫的西醫同樣能獨立承擔社會的醫療保障,以西方醫學為主體的現代醫療體系也證明了這一點,但畢竟兩種醫學體系不同,各 有優勢,亦均有其相對的局限性。在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現代社會中,當中、西醫學在現實中無法達成理想中的「結合」時, 當務之急應該是如何使中、西醫學在臨床治療上相互配合、相互協作,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在醫療體系上 建立中、西醫會診制度,中、西醫根據其各自的理論、方法、標準對病者進行診療,相互補充。

「配合」或「協作」,就需要有主有次。或中醫配合西醫,或西醫配合中醫,不為兩種不同醫學體系上的結合,只為提高對病人 的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如果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則中醫幸甚!病者幸甚!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7/10/2015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認識中醫誤區 中醫現代發展

27/10/2015

中醫藥之所以在當今社會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角色,不僅與其具有獨特的醫學體系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其千百年來一直按照自身學術特點不斷發展有關,具有非常鮮明的傳統性,因此稱中醫學為「傳統醫學」。而西醫的發展則與整個西方科技發展幾乎是同 步的,所以習慣上將西醫稱為「現代醫學」。

傳統的中醫學與現代的西醫學,二者之間本來並沒有「傳統」與「現代」的相對性,但是,在當今社會中,完全沒有對應關係的二者竟然神使鬼差的被對應起來,於是中醫成了「傳統的」醫學,而西醫則成了「現代的」醫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 二十一條明確地規定「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殊不知,當「傳統」和「現代」同時出現時,人們在有意、無意之中就 會覺得「傳統」代表過時的、落後的;而「現代」則代表現時的、先進的。最能反映這種認識誤區的莫過於2003年國務院制定並 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在《條例》第三、四條中,雖然分別提到「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保持和發揚中 醫藥特色和優勢」,但在發展方向上,卻提出了「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以及「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 促進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換言之,只有利用現代科技,推動中西醫結合,才能推進中醫藥朝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逐漸被邊緣化

中醫現代化的過程,基本上就是運用西方科技,尤其是西醫學中的思想和方法來驗證、判斷及改造中醫,從根本上言,就是使中醫學去傳統化,使中醫西化。從法規法令、行政管理、教育、科研、臨床治療等幾乎所有領域,中醫現代化的進程是如此地疾 速,確實使中醫離其「傳統」愈來愈遠了。傳統的中醫藥學術卻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以致使真正的中醫藥學術 逐漸被邊緣化。

中醫之傳統性決定了其研究方法、理論體系、臨床診病和治療方法等所有方面完全不同於西醫。保留其傳統,才能使中醫按其自身學術特點生存並健康發展下去。在思考中醫發展這一重大課題時,一定要立足於中醫學的傳統性以求中醫學術的良性發展,而 不應被「現代化」這一美麗的景象所誤導。香港特區《基本法》第一三八條所訂明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自行制定發展中西醫 藥和促進醫療衞生服務的政策」,只將中醫與西醫分別開來,而不是以「傳統」與「現代」作標籤,才有可能為中醫中藥創造一 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1/12/2015

鍾僑霖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腰痛管理學(二)

01/12/2015

上一章提到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對於腰痛治療計劃的制定,也是至關重要。一般而 言,腰痛以損傷多見,也會因其他原因例如風濕症、泌尿系統疾患、代謝性疾病、結核、腫瘤 等。如強直性脊柱炎、結核、腫瘤等就是按摩推拿的禁忌症。患者在沒有正確診斷下,盲目的治 療,有害無益。

由於損傷引起的腰痛,基本要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的勞損,中醫骨傷科認為「骨錯縫、筋出槽」 「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是損傷引起腰腿痛的重要成因,治療上強調筋骨並重,動靜結合。臨床 上,一些腰痛求診者常以「筋扭傷」作主訴,實際上只是片面的認識。隨着對神經解剖的認識, 影像學的發達,對於判別腰痛的性質較前更容易。

筋骨並重 動靜結合

前面提及到腰痛治療強調筋骨並重和動靜結合,這牽涉到治療量和治療時機的問題。推拿按摩是 腰痛治療的常用方法,一般可分為正骨推拿和肌肉按摩,可以糾正小關節混亂,促進血液循環, 治療軟組織損傷。不過,無論是正骨推拿或肌肉按摩,都要講究量的問題,每天進行此類治療是 不建議的,一般應該隔3天至1周進行,原因是治療後要讓軟組織得到休息及康復的時間。喜歡按摩的人或都有這樣經驗,一開始只是以輕柔的按摩手法可以緩解的肌肉疲勞不適感,到後來總是 感覺按摩不夠力,開始「追力」,最後變成無效。這是因為缺乏治療的針對性或對治療的量沒有 好好把握,甚至過度治療,臨床上並不罕見。

至於運動的問題,也是腰痛患者比較關心的。對於這問題,沒有一個標準的說法。有研究表明運 動對於慢性腰痛的恢復有幫助,而中醫亦講求動靜結合,也有針對強化腰腿部的不同練功方法, 不過,是否等於腰痛患者應該及早運動鍛煉?這是不一定的,要考慮多個因素,例如:患者是否 一向有運動鍛煉?運動方式的選擇?目前的病情是否可以承受運動對腰椎關節及肌肉的負荷?運 動後症狀是否加重?很多時候都需要動態評估,根據病情需要把運動加入或剔除於治療方案。

最後是有關療效評估與療程的問題。行內有句俗話「病人腰痛,醫生頭痛」,腰痛所以困擾人, 其中一個原因是脊柱是支撐全身的大樑,腰部參與人生活的大部分,這裏提出腰痛的管理,是因為腰痛的康復,不是簡單的從有症狀到消失,不存在着療程的問題,而是受多因素影響着、是漸 進也可以反覆的。因此,醫患之間需要配合,定時評估療效,包括腰痛發病頻率的變化,腰痛在 疼痛程度上的改善,休息後是否能得到緩解,腰痛對生活或社交影響改變等,制定一個屬於你的 治療方案,並適時調整,把腰痛管理好。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0/11/2015

鍾僑霖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腰痛管理學(一)

10/11/2015

很多人都曾經或正經歷腰腿痛。腰腿痛患者,在生活、工作、社交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部 分患者更因此得到情緒病。關於腰腿痛的資訊,在網上隨便一找便有海量的資料,對腰痛的防治 方法,非常多樣化。從內服消炎止痛藥,脊醫物理治療,瑜伽拉筋運動,到針灸推拿,跌打刮痧 拔罐,內服外敷,甚至進行手術治療等,可謂五花八門。這麼多資訊和治療方式,有時反而使患 者無所適從,有選擇障礙。個人認為,腰腿痛的治療,是一個管理的問題,而要制定適合自身的 治療方案,應該把一些問題弄清楚。

第一個問題是對椎間盤突出的認識。部分求診者見醫生時,最常聽到的一句是:「醫生,我椎間 盤突出,壓迫神經,然後腰痛腳痛。」邏輯性很強,不過椎間盤突出,是否一定會引起症狀?是 否就是痛症的唯一原因?未必。臨床上,部分患者檢查出椎間盤突出,但沒有症狀,有些是沒有 椎間盤突出但有明顯腰腿痛症狀,也有一些人,椎間盤突出所影響的神經和患者表現的症狀不相 符。

纖維環破裂

椎間盤突出,是指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到椎管內的一個病理改變;而椎 間盤突出症,則是因這個突出,導致相鄰神經根受刺激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如腰腿痛,下肢麻木 等的綜合症。所以,椎間盤突出症是一個綜合症,不是一個病,而綜合症的產生,關鍵是神經所 受到的影響。換句話說,椎間盤突出可以壓迫神經,腰椎的小關節混亂、疤痕組織等也可以刺激 神經,引起症狀。腰椎間盤突出,不是腰腿痛的唯一根源,因此,有些患者接受手術後效果很 好,有些患者手術後症狀沒有改善,也遇過一些患者腰椎手術後下肢症狀無改善,檢查後才發現 原來是頸腰綜合症。

目前,腰椎手術技術很成熟,可較安全有效的改善症狀,不過,非手術治療也可以很安全,最後 或也可以有好的結果。一般認為,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如出現馬尾綜合症或急性嚴重的局部 麻痹或進行性麻痹加重,伴頑固的神經根性疼痛可予以手術,不然,則先行12周系統的保守治 療,評估症狀的改善程度,再作考慮。

第二個問題是在保守治療上,該如何考量,中醫怎樣看待呢?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 對腰腿痛的診治上,影像學的資料只佔三分一,另外的分別是病人的表述和醫生的徒手體格檢 查,綜合辨證分析診斷,決定系統的治療方案,並適時檢討,至於治療方式的選擇,「量」是一 個問題,「時機」是一個問題,下一章再討論。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2/12/2015

鍾偉楊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中醫與「死期證」

22/12/2015

今年8月起,根據新修訂的《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註冊中醫師可為病人簽發「末期疾病證明書」。如註冊中醫師認為某強積金計劃成員得了末期疾病,而致 預期壽命為12個月以下,該成員則可因「罹患末期疾病」為理由,申請提早提取強積金供款。有關修訂建議曾在去年的立法會上引起熱烈討論,當中有人質疑中 醫師是否有能力為頑疾作出判斷?中醫師會否濫發證明?

自1999年《中醫藥條例》(第549章)實施以來,註冊中醫師受到適當的規管,同時亦被賦予和西醫相同的醫事職能。2006年起,《僱傭條例》、《僱員補償條 例》及《肺塵埃沉着病(補償)條例》先後作出修訂,承認註冊中醫師所進行的醫治、身體檢查和所發出的核證。至2008年,因工受傷的僱員可以向中醫求診後 索償有關費用。註冊中醫也可被委任為僱員補償評估委員會的成員,參與判傷工作。條例實施將近10年,註冊中醫已有權簽發包括病假證明書、懷孕證明書等, 作為申請病假或產假之用;並有權為永久不適合擔任現時工作的僱員作證,讓僱員終止其僱傭合約並享有長期服務金,可見中醫擔當的醫事職能正逐漸增加。

或有人會質疑,中醫師在回歸前只不過是藥販,不就是把把脈就說人「有喜」,看看印堂有否發黑就簽個病假?隨着時代進步,中醫師除了懂得運用傳統中醫診 療技術作病情判斷之外,亦知道現代醫學知識的重要性。自2000年起,除了過渡性安排外,任何人士均須完成認可本科課程,並通過執業資格試,方能獲註冊中 醫資格。就以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的本科課程為例,除了研習中醫外,也要修讀基礎及臨床西醫學科等,再加上臨床實習,畢業生已具備閱讀臨床檢驗報告的 知識,能參考病人自攜的醫學報告來進行診治。

濫發代價不菲

據悉,目前本地中醫團體正積極尋求出路,一方面研究能否容許醫務化驗師及放射技師接受註冊中醫的轉介,使中醫也能為病人作必須的檢驗;另一方面,政府 推行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eHR),也計劃在下一階段把註冊中醫納入計劃之中,使中醫也能閱覽病人住院期間的檢驗報告。故今後只要中醫的診療配套更 齊備,中醫簽發之證明書,必更能有根有據。

那麼中醫會濫發證明書嗎?在理而言,根據中醫專業守則,如中醫師簽發內容失實或誤導他人的虛假專業證明,會構成專業失當行為,接受紀律研訊,代價不 菲。在情而言,濟世為懷的中醫只會盡力醫好每個病人──包括那些不幸被現代醫學認為無可救藥的病人──何以忍心無緣無故判其「死期將至」?

「末期疾病證明書」旨在陳述病情,讓僱員可在毋須終止僱員合約的前提下,取回其強積金供款;中醫既有能力、亦會合情合理地作出專業判斷;冀有關當局能 放寬中醫轉介檢驗的權限,使中醫能更妥善履行其職責。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