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灸一貼三冬暖 - 呂國安醫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7/11/2020

呂國安醫師

中大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診所經理

良灸一貼三冬暖

立冬過後,位處南方的香港亦漸見寒意。相信近年不少人對中醫在夏天進行的「三伏天灸」有所了解,但對冬天進行的「三九天灸」可能就了解不足,冬天有許多日子,中醫選擇在這個時候做天灸有什麼深意呢?現在嘗試為大家簡述一下。

古代傳統來說,冬至後有「數九」的習慣,根據干支紀時法,民間諺語有「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冬至之日,天地陽氣已收藏至極,此時陰極而陽生,陽氣開始生發,古人稱之為「一陽來復」之時。「數九」以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為起點,每九天算一個「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如此一直數到「九九」,到達「春分」的時節,陰陽勻平,陽回春暖。

一陽來復 助陽生發

傳統來說,為何要選「壬日」為起點呢?壬,在五行中可歸屬於水,水屬陰,通於冬氣,故「壬」與冬季之氣相應;壬在十天干中排第九,因九為陽數,又稱壬為「陽水」;取壬日開始「數九」有陰中含陽,陰極陽生的「一陽來復」之意。「九」亦為至陽之數,隨着每經過一個壬日,「九」日漸累積,陽氣逐漸壯大。因此「數九」展現了古人對冬至後陽氣升發、大地回暖這一個物候變化過程的細緻觀察。

從「一九」至「三九」期間,陽氣雖然開始生發,但陽氣力量仍然較弱,天氣亦十分寒冷,因此我們更要在這個時候保護體內的陽氣,不能令體內初生之陽氣受寒邪侵襲而折損。雖然「一九」至「三九」之時並非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但人體的陽氣可以借天地陽氣來復的機會令自身更好地生發,使陽氣壯大;因此傳統中醫挑選三九天做天灸治療是一種運用天時、借力使力的做法,是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

身患寒性疾病或平素體質虛寒之人,平素體內陽氣已經不足,易受寒邪所侵,在寒冬之時又常常加重;因身體陽氣虛弱,導致在「一陽來復」之時,陽氣又無力生發壯大,疾病纏綿難癒。天灸使用的藥物,多數為溫熱性質的藥物(如白芥子、附子、肉桂、細辛、乾薑等),這些藥物多具有驅散寒邪、鼓舞陽氣的功效。

在「三九天」的期間做天灸,可以借助敷貼藥性溫熱的中藥疏通經絡,溫通臟腑,祛除體內寒邪;同時人體在溫熱藥物幫助下,借自然界陽氣生發之勢,加強自身陽氣生發之力,達到補益人體陽氣的效果,進而減少寒性疾病的發作,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配合夏天進行的「三伏天灸」,其效果更為顯著。各種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慢性腹瀉、便秘、月經不調、手足冰冷、痛症等患者,或虛寒體質人士均十分適合參加「三九天灸」的療法作調理。

至今全球新冠疫情尚未平息,冬季流感又匆匆殺到,面對未來與病共存的「新常態」,在寒冬到來之時就更加需要保護人體的陽氣了。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體有寒,陽氣虛弱之人,容易受外來疾病感染;通過天灸療法,能夠輔助人體的正氣,祛除寒邪,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效果。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