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1/08/2015

吳梓新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醫術與醫道

11/08/2015

大家是否有留意,在中醫診所牆壁上通常會掛上各種讚許醫者醫術的書法作品,例如「妙手回春」、「醫術高明」,「起死回生」等等。這些字句雖然充分表揚 了醫者的能力,但或許尚未能道出一個高明醫者的真正高明之處。

術可暫行一時

中醫包含很多診療技術,但卻遠不只是一門技術。就如下廚做飯,懂得了如何把材料切絲、掌握了火候和煎炒煮炸的基本技術,雖然也許能煮出一些菜式,但並 不足以成為頂級的廚師。最好的廚師會因應天時、地理和食客口味等,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方法,再運用技術創作出獨特的佳餚,菜式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廚 師本人對整個過程的把握。其中的技術是可變的,在不同的情況下,可運用,甚或創造不同的技術,但廚師對烹調的整體把握則相對不變,更起着主導的作用。 所以人們多以「廚藝」而非「廚術」來評價廚師水平的高低。

同理,中醫師的治療技術,雖與治療效果有很大關係, 但更重要的是醫師能否全面掌握整個診病治病的過程,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對「道」的領會。

道則流芳千古

「道」的涵義很深,是古人從觀察宇宙和生命所得之智慧結晶,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中醫學的根本。聽起來有點複雜,我們可以試着這 樣理解︰我們每日身處的世界中,無一事一物不是正在變化的,春夏秋冬,日出日落,甚至是一支筆,一張紙也經歷變化。這眾多的變化,又不是獨立存在的, 例如人的身體局部出現異常,往往與身體其他部分有關,又時刻與外在環境,溫度,氣候和內在的情緒變化密切相連,甚至可以說與天地間的種種變化脫離不了 關係。古人透過長期觀察和思考,發現了一切變化皆由「道」所主導,是變化的本質。道化生萬物,萬物的變化亦離不開道。事物只要遵從道運作,則能生生不 息,人只要按着道生活,便能盡享天年。而最重要的是,主導着千般變化的道是萬古不變的。

所以,高明的醫者必然要通曉天地不變之道,方能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法,最後才運用技術,為患者解除痛苦。醫者的技術並不是獲得 療效的關鍵,最重要是他是否能明白並依從道,對患者情況有準確的判斷和治療。醫者不作違反道的行為,是為醫德;醫者遵循道而施行診治,即為醫術。在中 醫學的體系中,貫徹着中國哲人的宇宙觀和生命觀,所以說她不止是一門技術,而是貼近宇宙真理的「醫道」。高明的醫師通曉天地之道,故除了「醫術高明」 外,還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表現出深邃的智慧。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1/09/2015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認識中醫誤區 中藥與中醫

01/09/2015

中醫源自於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現代人對於傳統文化認識普遍匱乏。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觸與 了解,或道聽途說所得知的一鱗半爪,導致對中醫的各種片面認識,甚至有認識上的誤區就顯得 不足為奇了。

本專題將就一些目前對中醫存有較大認識誤區的幾個問題談點看法。這次要談的問題是,中藥與中醫的關係。

說起中藥,大家會想到在中藥舖中購買的各種藥材。確實,在中藥舖中的各種藥材都可作為中醫治病所需之藥。這些藥材可以被中醫師用來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也可以用來製作日常生活中常 見的湯水,或者中藥涼茶之類。既可治病,又可作日常所用,所以自古就有「藥食同源」之說。 但是,切莫以為只要是中藥舖提供的,就都是中藥。

毒藥治病

中醫治病所用之藥,自古稱之為「毒藥治病」。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曾言:「病有久新,方 有大小,有毒無毒,故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 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意思是在運用藥物 治病時,要考慮具體的病情而選擇具有適當藥性的藥物。否則,運用不當,就有可能使治病之藥 成為對人有害之「毒」。中藥所謂「毒」,是指其藥性,包括中藥的四氣五味屬性及升降浮沉特 性等,中醫治病,就是根據藥性來運用中藥的。因此,如何確保在運用中藥治病的同時又不使之 成為可能傷人之毒藥,關鍵在於是否能正確認識中藥之藥性。而中藥藥性理論則是建基於中醫對 生命的基本認識。一個龐大的中醫理論體系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天地、陰陽、五行等基礎上 形成了對生命的基本認識。

簡而言之,根據中醫自身理論,按照四氣五味等藥性特點而發揮其臨床治療作用的藥物,才被稱 為「中藥」。雖然中藥主要來自於天然植物,但如果未能根據中醫自身理論及藥性特點,即使運 用這些植物來進行治病或養生,亦不能稱之為中藥。由於在這一關鍵點上缺乏應有的知識,所以對「中藥」產生了認識上的誤區。譬如,在日常生活中,飲用涼茶,或煲中藥湯水保健等,如果 不能分辨所用藥材之藥性,則有可能反受其害。在臨床治療時,如果不根據中藥藥性運用,則有 可能導致醫療意外或事故,目前所發生的與中藥相關的醫療事件大多屬於此類。而從這些原本為 中醫所用的有效藥物中確定並提取所謂有效成分的研究,只能說是用現代科技對藥用植物的研 究,而不能認為是對「中藥」的研究,因為其研究成果並不能還原到中醫臨床治病上來,這實在是目前所廣泛進行的所謂「中藥」研究的最大誤區,值得相關決策及專業人員作認真思考。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3/10/2015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認識中醫誤區 中西醫結合

13/10/2015

中西醫結合的提法最初源於1956年毛澤東提出「把中醫中藥與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的說 法。在尚未對中醫學術體系有透徹理解、對中西醫兩大醫學體系之不同性有清晰的比較、對如何將中醫與西醫知識結合在一起等 重大學術問題有足夠認識之前,甚至出現了「中西醫結合是發展中醫的唯一的道路」的提法,各類以中西醫結合為名之學術機構、團體、組織,甚至於醫院、醫師資格等正方興未艾。殊不知,在中西醫結合這一概念不清、定義未明、定位混亂的名義背後,對中西醫是否可「結合」在認識上存在着嚴重的誤區。所謂「結合」,是指相互會合後不分彼此,混而為一。可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範圍內並沒有出現一種滙中、西醫學知識為一體,不分彼此,又不同於中醫和西醫的新醫學體系。

配合協作 有主有次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興起的中西醫結合浪潮,由於未能認清中醫學術本身獨具之科學性,只是試圖以西方醫學為科學標準來衡 量、評判、驗證中醫,儘管聲勢浩大,亦可謂「碩果纍纍」,但歷經半個多世紀依然沒有導致中、西醫在學術層面上的真正結合。事實上,在中西醫結合的名義下,中醫藥之學術反而日漸枯萎。

中、西醫並存,應該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使中醫藥特色得以保持與發揚。「和而不同」,而不一定要結合,可以是中、西醫 並存更理想的狀態。由於中、西醫已經形成了各自的醫療體系,從認識和研究方法而言,雖然對生命過程的理解完全不同,但在 醫療衞生方面卻各有特色與優勢。沒有西醫的中醫可以獨立承擔社會的醫療保障,上千年的中國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沒有 中醫的西醫同樣能獨立承擔社會的醫療保障,以西方醫學為主體的現代醫療體系也證明了這一點,但畢竟兩種醫學體系不同,各 有優勢,亦均有其相對的局限性。在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現代社會中,當中、西醫學在現實中無法達成理想中的「結合」時, 當務之急應該是如何使中、西醫學在臨床治療上相互配合、相互協作,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在醫療體系上 建立中、西醫會診制度,中、西醫根據其各自的理論、方法、標準對病者進行診療,相互補充。

「配合」或「協作」,就需要有主有次。或中醫配合西醫,或西醫配合中醫,不為兩種不同醫學體系上的結合,只為提高對病人 的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如果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則中醫幸甚!病者幸甚!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5/09/2015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認識中醫誤區 中醫是否科學

15/09/2015

在科學至上的學術界,中醫被戴上「不科學」的帽子。按理說,不科學的中醫應被淘汰出局,但是,中醫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愈來愈備受關注,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具有上千年發展歷史的古老中醫,在臨床治療上依然具有相當的活力。於是,在講求科學的時代,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悖論: 中醫的療法,包括中藥及針灸等,其臨床療效是確切的,但中醫之理論是不科學的,或者說是缺 乏科學依據的。這一悖論之背後,其實存在兩個嚴重的誤區。其一,對「科學」本質認識的片面 性;其二,對中醫學術缺乏透徹的認識。

中文「科學」一詞,源於英文「Science」,最早是由日本人在明治維新時期引進西方科技時將中文「科」與「學」合併而成,意指「分科之學」。在儒家經典《大學》中將追求知識的過程稱為 「格物致知」,所以在近代中國所發行的第一種科學期刊就以《格致彙編》為名。

形而上

任何對知識的追求及其所得之結果,一定與所用之研究方法有關。《易經.繫辭上》所言「形而 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早就指出了認識宇宙萬事萬物的兩類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 今日而言,前者為綜合性方法,後者為還原性方法。由於現代科學主要奠基於以還原性研究方法 為主的近代西方科學體系上,而且對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不知不覺 間,人們忽略,甚至忘卻了與之相對的綜合性研究方法,以至於漸漸形成了片面的科學觀,甚至 盲目的「科學至上」主義。在以西方醫學為主導的現代社會中,如果以此為醫學科學之唯一準則 來看待中醫學術,則自然會將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而以「形而上」之綜合性研究方法為主所形 成的整個中醫學理論體系視作「不科學」。

如果承認中醫所用之具體療法在臨床治療中的有效性,那麼就必須要承認中醫學術之科學性。二千多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的問世,標誌着中醫學術體系已經形成。其後以「形而上」之綜 合性研究方法為主導所建立起來的有關天、地、人一體的中醫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營衞、 氣血等生命理論,為中醫認識疾病之發生、發展、變化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並進而為臨床治 療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果不能透徹地認識中醫學術的科學性,而簡單地以西方科學, 尤其是西方醫學來衡量、評判、驗證中醫的科學性,其結果不僅不能揭示中醫理論之科學原理, 反而不利於中醫按其自身學術特點得到應有的發展。對於中醫「不科學」之認識誤區,值得深思。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7/10/2015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認識中醫誤區 中醫現代發展

27/10/2015

中醫藥之所以在當今社會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角色,不僅與其具有獨特的醫學體系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其千百年來一直按照自身學術特點不斷發展有關,具有非常鮮明的傳統性,因此稱中醫學為「傳統醫學」。而西醫的發展則與整個西方科技發展幾乎是同 步的,所以習慣上將西醫稱為「現代醫學」。

傳統的中醫學與現代的西醫學,二者之間本來並沒有「傳統」與「現代」的相對性,但是,在當今社會中,完全沒有對應關係的二者竟然神使鬼差的被對應起來,於是中醫成了「傳統的」醫學,而西醫則成了「現代的」醫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 二十一條明確地規定「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殊不知,當「傳統」和「現代」同時出現時,人們在有意、無意之中就 會覺得「傳統」代表過時的、落後的;而「現代」則代表現時的、先進的。最能反映這種認識誤區的莫過於2003年國務院制定並 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在《條例》第三、四條中,雖然分別提到「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保持和發揚中 醫藥特色和優勢」,但在發展方向上,卻提出了「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以及「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 促進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換言之,只有利用現代科技,推動中西醫結合,才能推進中醫藥朝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逐漸被邊緣化

中醫現代化的過程,基本上就是運用西方科技,尤其是西醫學中的思想和方法來驗證、判斷及改造中醫,從根本上言,就是使中醫學去傳統化,使中醫西化。從法規法令、行政管理、教育、科研、臨床治療等幾乎所有領域,中醫現代化的進程是如此地疾 速,確實使中醫離其「傳統」愈來愈遠了。傳統的中醫藥學術卻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以致使真正的中醫藥學術 逐漸被邊緣化。

中醫之傳統性決定了其研究方法、理論體系、臨床診病和治療方法等所有方面完全不同於西醫。保留其傳統,才能使中醫按其自身學術特點生存並健康發展下去。在思考中醫發展這一重大課題時,一定要立足於中醫學的傳統性以求中醫學術的良性發展,而 不應被「現代化」這一美麗的景象所誤導。香港特區《基本法》第一三八條所訂明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自行制定發展中西醫 藥和促進醫療衞生服務的政策」,只將中醫與西醫分別開來,而不是以「傳統」與「現代」作標籤,才有可能為中醫中藥創造一 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