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8/11/2016

蔡昕宏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不時之風

18/11/2016

今年中秋之後打了幾個颱風,因過了風季,不合時宜,故稱為不時之風。

老祖宗的後天八卦,早把地理位置、氣候,很詳細地告訴我們。南方離(火),天氣炎熱;北方坎(水),水六氣 應寒,氣候寒冷;東方震(雷),日本、台灣多地震;西方兌(澤),屬金,主肅降,日落西方;西南坤(地 ),盆地多;西北乾(天),世界屋脊;東北艮(山),大興安嶺、長白山;東南巽(風),香港位處東南,故多風。後天八卦亦可對應臟腑,如肝主風,《素問.至真要大論》所提及的病機19條,就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的說法。

不時之風歷史上有沒有呢?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其父親被貶到交趾(今越南)當官。王勃去探望父親,路經南昌 ,應邀飲宴時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佳句,流傳千古。探望完父親後,返程時途經香港、廣 州一帶,時值農曆8月,傳說不聽漁人勸告,認為8月不會打風,堅持出海,結果年輕溺斃,《滕王閣序》成為絕響 。

1274年,元朝忽必烈第一次攻打日本時,當時是11月,「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元滅南宋,最後的海戰 是在香港打的。文天祥「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零丁洋便是大 嶼山以西的珠江口,誰說香港無歷史呢?元軍本不擅水戰,收歸南宋水軍後,不願管理,便又派去攻打日本,把在 內河行駛的船隻也派出去。1279年,元軍第2次攻打日本,這次是8月,再次受到颱風襲擊,生還者不到十分之一。 後來日本稱之為「神風」。

天人合一

不時之風對戰爭、對民生造成影響,對人體健康有沒有影響呢?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地球上,環境、氣候 對人體都會造成影響。如月亮的盈虧,會造成潮漲潮退,在人體就會影響女生月經的來潮。一年四季、節氣、晝夜 的變化,如果人體跟不上變化,就容易生病,更不要說氣候突變與反常氣候了。

《金匱要略》:「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 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 ,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

風季已過,卻仍有颱風,指的就是「有至而不去」。氣候突變,多數的疾病都會受到影響。最常見的莫過於痛症 ,常聽患者說,颳風下雨,關節會提醒他們,比天文台還準。因為痛症為風寒濕三氣夾雜而成,此時更要懂得適寒 溫,以減輕氣候帶來的影響。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6/12/2016

梁晶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剖析三九天灸

16/12/2016

近年,夏季進行的「三伏天灸」在香港日漸普及,更被奉為老少皆宜的保健活動。冬季將至,你有聽過「三九天灸 」嗎﹖「三九天」是指冬至後第1個、第2個及第3個9天。冬至是一年之中日照最短之時,陰寒盡而陽始生,其後大 自然之陽氣隨之升發。

相傳在南北朝時期,民間已有「數九」的習慣,《康熙字典》提到「俗用冬至次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三九天」相當於每年公曆的12月下旬至1月中的時間。「三九天灸」是根據傳統曆法的二十四節氣,於天氣最寒冷 的日子,乘大自然升發之氣,將具溫熱藥性的中藥敷貼在特定穴位上,不但可起「溫通陽氣」、「扶正祛邪」作用 ,更可鞏固夏季「三伏天灸」的療效,能減少及預防疾病發作。天灸一般選用的成分包括白芥子、延胡索、甘遂、 細辛、麻黃、肉桂及薑汁等。

適合6種體質

什麼人適合做天灸呢?以本院為例,以下疾病或體質者列為適應症範圍:(1)呼吸疾病︰易患感冒者、鼻敏感/慢 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管過敏等;(2)腸胃疾病︰虛寒性胃痛、慢性胃腸炎、容易腹瀉、消化不 良、厭食、腸易激綜合症等;(3)脊椎關節性疾病和慢性痛症:頸椎病、肩周炎、腰痛、膝關節炎、風濕痹痛等 ;(4)婦女疾病:痛經、月經不調、白帶過多等;(5)小兒疾病︰消化不良、厭食、體虛易感冒、哮喘等 ;(6)慢性虛寒性、頑固性疾病︰頭暈頭痛、手腳冰冷、疲倦乏力、怕風怕冷等。由此可見,無論兒童、婦女、老 年人只要符合以上體質,都可以參加天灸。但天灸亦有其禁忌症,包括處於哮喘急性發作期、一歲以下幼兒、孕婦 、肺結核、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血液病者、嚴重皮膚感染、曾出現中西藥過敏反應如出大量水泡、發燒等,以及 G6PD缺乏症及瘢痕體質者。此外,如惡性腫瘤、皮膚過敏/皮膚病、對中西用藥過敏者、糖尿病、感冒、咽喉發炎患 者,建議先諮詢你的中醫師。

香港中文大中醫教學診所和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現聯合推行「三九天灸療法」保健運動(必須報名及預約):

第1次治療 :2016年12月22日(星期四,冬至翌日)

第2次治療 :2016年12月30日(星期五)

第3次治療 :2017年1月9日(星期一)

時間 :上午9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教學診所和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費用 :(包括3次療程)480元 / 540元 / 600元

(詳情參閱網頁︰http︰//scm.cuhk.edu.hk/zh-TW/latest-news-footer/1058-201611news-002-tc)

報名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網頁接受網上報名

查詢 :3943 9454 / 2873 3100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0/02/2017

李宇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諾貝爾獎不是給中醫?

10/02/2017

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一位研究「青蒿素」的科學家屠呦呦,可是自她獲獎之後,中醫界爭論不休,爭論 這個獎項是否給中醫藥的榮譽?後來瑞典諾貝爾醫學獎評委會的委員清晰地表明:「屠呦呦這個獎不是頒給中醫的 ,而是頒給那些從中醫中獲得靈感的科學研究者。」

這其實是中藥學的基本概念。中藥之中有一種藥叫「青蒿」,它味苦而辛、性寒,能夠清虛熱、退暑熱和治瘧疾寒 熱。可是當屠呦呦從青蒿這種植物之中發現裏面的成分「青蒿素」,認識它可以殺滅瘧原蟲,那就徹底將這種東西 「改變」成西藥了。

怎樣界定一種東西是中藥還是西藥?很簡單,就用它背後的理論根據,如果用中醫中藥理論認識的,是中藥;用西 醫西藥理論認識的,是西藥。特別強調,如果用西醫西藥理論去認識一種中藥(植物),那當然還是西藥啊!

就好像中藥之中,有薄荷、生薑、肉桂、薑黃,這些東西在外國也有,他們不會將這些東西叫「中藥」,只是當我 們用中醫角度去認識它,它才是中藥。一個科學家,從天然的植物之中提取一種有效成分,於是開發出一種西藥 ,這最後當然是西醫藥的成就,如果背後是從中醫藥的知識帶來啟發,這也應該說,中醫的智慧是有所貢獻的。可 是中醫界所爭論的,並非只是想「爭一口氣」,而是想要說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中醫藥研究」?

中醫研究vs研究中醫

比如你要量西瓜的重量,你會不會拿一把尺子去量度?又或者你要仔細觀看月亮,你會不會拿顯微鏡去觀看?當然 都不會!同樣道理,研究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中醫的研究方法跟西醫的研究方法不同,如果我們用西醫 的方法去研究中醫中藥,結果當然會變成西醫的研究了,這可以稱為「研究中醫」,是將中醫作為一個研究對象 (object)去看待、去研究。

真正的「中醫研究」,是指以中醫藥自身的研究方法,去認識人體疾病健康,認識天地人的關係。尤其是中醫與西 醫的特點截然不同,中醫着重整體、宏觀,主要研究形而上之人;西醫着重局部、微觀,主要研究形而下之人。兩 者的信念南轅北轍,如果用西醫的方法去研究中醫,到頭來只會改造了中醫,將中醫變成西醫。

可惜的是,諾貝爾醫學獎只是頒授給西醫,還未認識到傳統中醫學的特點,如果有一天諾貝爾獎能夠承認中醫自身 的科學性,這將是人類醫學發展的一大進步。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3/01/2017

吳梓新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註冊中醫師

學中醫兩要素

13/01/2017

從事中醫教育有年,經常遇到對中醫學感興趣的人相詢:「中醫學博大精深,我們是否能學好中醫呢?如何才能成 為好中醫呢?」

事實上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歷代習醫而有大成者, 大都是思辨清晰、博學多聞、學驗俱豐之輩,他們都潛心精研 醫理,反覆求證,非一般輕浮魯莽,淺嘗輒止可及。因此, 若有志學習中醫者,還須注意一些方面。

勤求古訓 精研醫理 中醫學並不是簡單的經驗醫學,而是以中國傳統哲學、宇宙觀和生命觀為基礎而建立的一門認識生命、防治疾病的 醫學系統。其特別之處是,認為人的生命與天地自然直接相關,而人的健康與疾病的防治,必須全盤考慮天地人隨着時間而產生的所有變數。古人自小飽讀四書五經,加上文化環境的熏陶,對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已有深刻認識 ,再接觸醫理,自然較易理解和貫通,故有「秀才學醫,如籠裏抓雞」的說法。

然而在香港現今的教育中,已甚少接觸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精神等內容,故習醫者初接觸中醫,難免會感到吃力 ,或感「如墮霧中」,難以理解。這事實上是由於不熟悉古人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角度所致。因此,現在習醫者需要 學習一些與中國哲學文化相關的經典古籍,例如《道德經》、《論語》,甚至對《易經》也最好有一些認識。在大 學的中醫基礎理論課的授課過程中,老師們也常與同學分享傳統哲學和宇宙觀的問題,鼓勵同學提問及討論,為的 也就是建立良好的哲學文化基礎,以便日後研讀與中醫直接相關的典籍,理解深奧精妙的醫理。

虛心求教 博採眾長

如上文所述,中醫學是以整體的方法研究人的健康相關問題的,其變化極為複雜。有說「世上沒有兩個相同的病人 」,如何運用醫理的原則,應對萬變的病情是一大難題,不是閉門苦讀、潛思冥想可以成就的。故業醫有成者,很 多都經過一段跟師學習的階段,從老師身上,除了可學到診治疾病的思維方法和經驗,也能親身體會到醫者的風範 和德行操守。就如清代葉天士先生,他天性聰慧,祖、父兩代俱業醫,自小已閱遍中醫經典醫籍,但仍虛心求學 ,聞得某醫者有才學者,便以師事之,10年間先後從師17人,最終學有所成,成為一代大醫。古人拜師學醫不容易 ,在這點現代學醫或許有些優勢。因為資訊的便利,我們能閱讀古今不同醫家的著作,網絡上也較易與不同專長的 業醫者交流,在大學更滙聚了不同學術思想的老師,要向老師請益,與古時相比可方便多了。不過還須提醒,跟師 學習必須具備良好的醫理基礎,曾見一些習醫者,沒對醫理有足夠的認識,以為中醫是簡單的經驗,在老師身上學 些治病方藥便可行醫,最終不僅一無所成,還誤人誤己。

每人有不同的特點和學習需要,以上僅從教學經驗中歸納出2個學習中醫較需要留意的方面。然而最重要的,筆者認 為還是學習中醫的熱誠和興趣,有此二者作為動力,加上正確的努力方向,很多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4/03/2017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應用教授、註冊中醫師

陰陽與生命

24/03/2017

今期本欄將介紹陰陽理論運用於中醫學的一些基本卻非常重要的概念。

1.何謂陰陽

陰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例如日為陽而月為陰,天為陽而地為陰,火為陽而水為陰等等。由於其概念的相對性,所 以陰陽具有無限的可分性而不會被限定在某一具體事物上。

2.如何認識陰陽

《易經》言「一陰一陽之謂道」,即陰陽的存在與變化實際上是「道」的具體體現。而「道」則是天地萬物生存、 變化的根本,所以《道德經》中稱「道生萬物」,即萬物之中皆有「道」,或者說萬物之中皆有陰陽。

如何認識萬物之陰陽?《內經》中有一篇〈陰陽應象大論〉對此作了專門論述,即通過萬物的自然性來認識其陰陽 的相對屬性,而不是用陰陽對萬物作簡單的規定。例如,四時之中,春夏較為溫暖則為陽,秋冬較為寒涼則為陰。 而春夏相對,則春為陽中之陰,夏為陽中之陽;秋冬相對,則秋為陰中之陽,冬為陰中之陰。即使一日之中,亦有 白晝為陽而黑夜為陰之分。通過事物的自然性去認識陰陽,在《道德經》中就稱為「道法自然」。

陰陽失調致病

3.運用陰陽理論認識生命 「道生萬物」與「道法自然」,實際上反映了陰陽與生命的最根本關係,即天地萬物生存與變化之正常與否,皆取 決於其本身陰陽之關係。《道德經》中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說明正常的生命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 各種生命現象都應該建基於「陰陽和」的關係。「陰陽和」強調的是陰與陽在各自的消長過程中所達至的平和狀態 ,而不是簡單的量方面的相等。就人的生命而言,《內經》中將健康無病的人稱為「平人」,又稱「陰陽均平」之 人。所以,從一個人日常生活中來判斷其生命過程是否處在「陰陽和」的狀態,就能判斷其是否健康,這是中醫學 對生命認識最重要的基礎。因此,在整個中醫學框架內,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臨床治療,都離不開陰陽理論。

中醫學自古流傳至今,依然能在臨床上通過其特有的療效而彰顯其生命力,從根本上說應該歸功於陰陽理論在認識 生命中的成功運用。例如,病人的基本狀態就是陰陽失和,所以《內經》中「治病必求於本」的觀念就在於調和人 的陰陽狀態,即所謂「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醫聖張仲景則謂之「凡病,陰陽自和必自愈」。這種認 識實際上是將整個治療的重點放在有病之人上,關注病人的整個生命過程和質量,而不僅僅是疾病本身。毋庸置疑 ,這就是中醫學在當今不同醫學體系中最具優勢的特點。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