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4/06/2019

黃逸倫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診所經理及註冊中醫

熱在三伏 天灸療法

踏入炎炎夏日,還有不足兩個月就到三伏天,亦是一年一度天灸敷貼療法的日子。天灸出處源於《張氏醫通》,最初是用來治療寒性哮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而隨着後世的發展及應用,現在天灸的適應症已經推廣至屬寒證的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反覆感冒、咳嗽、慢性泄瀉、胃痛、月經病、兒科病、痛證等。


改善慢性病
三伏天屬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一般於夏至第三個庚日起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前完結。天人相應,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候進行天灸,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經由經絡氣血直達病處,能夠提高身體的衞外功能,避免外感疾病的侵犯,亦減少慢性病、過敏性疾病的發作,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敷貼過程僅數分鐘,古人提出的敷貼後要等待三炷香的時間,即換算現在的時間約為3小時,方可移除。而現代人為了減少治療對皮膚的刺激,一般已經把敷貼時間縮短,成人貼40至60分鐘,兒童20分鐘。若皮膚發生嚴重疼痛不適或燒灼難忍的感覺,則須撕下敷貼。接受敷貼後,應避免直接照射陽光或令身體出汗,以免敷貼脫落,但對室內工作則沒有影響。


一般人接受「天灸療法」後,敷貼處的皮膚或會有燒灼感,皮膚或見輕微的局部紅腫和刺痛。由於「天灸療法」又稱發泡療法,故部分人甚至出現水泡,皆是正常反應,其療效相對之下會比較好,且在研究中並未發現有其他的副作用。如果出現水泡,切勿搔抓,以免造成感染。較大的水泡可用消毒敷料(如膠布)覆蓋,較細小的水泡一般可自行吸收。若不慎抓破水泡,應以生理鹽水清洗,需要時再以消毒藥水消毒傷口,然後用膠布外敷。部分人皮膚會留有一個淺色色素印,過後可逐漸消退。但值得注意的是,疤痕體質人士在灸瘡癒合後可能留有疤痕。


部分人不宜
當然,有部分人是不適宜進行天灸療法的,例如哮喘急性發作期、發熱、咽喉發炎、兩歲以下幼兒、孕婦、肺結核病人、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病人、糖尿病傷口難於癒合的病人、血液病病人、嚴重過敏患者、有增生性瘢痕者及惡性腫瘤活躍期的患者。因此進行天灸療法前,建議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以上資料謹供參考,如有疑問, 請諮詢閣下的註冊中醫師。

024 03 a 20190620 L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9/07/2019

繆江霞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業應用副教授及註冊中醫

清胎毒要謹慎

清胎毒的習俗在香港流傳甚廣,認為懷孕後期如果不清胎毒,將來小朋友的皮膚會容易出疹和生瘡。那麼究竟何謂胎毒?是否每個孕婦都必須清胎毒?清胎毒有副作用嗎?以下從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來談談筆者的看法。


1.什麼是胎毒?
中醫認為:邪之甚為毒,即風、寒、暑、濕、燥、火6種致病邪氣嚴重了就叫「毒」。常見的有風毒、濕毒、熱毒等等。所謂「胎毒」是指孕婦懷孕期間感受毒邪,傳給胎兒,致胎兒出生後產生相應病症。如新生兒出現病理性黃疸、動風抽搐,嬰幼兒出現濕疹、過敏性皮炎、皮膚出現瘡癤等等。


須辨證下藥
2.引致胎毒的病因有哪些?
孕婦本人的體質偏熱,或孕期飲食不節,過食煎炸肥膩、過度滋補,或不注意清潔衞生而感受濕熱毒邪,或脾氣暴躁,肝火旺盛,都可導致母親內熱過重,傳給胎兒,造成胎毒。


3.胎毒有哪些症狀?
胎毒輕者則小兒皮膚瘙癢,發生濕疹、紅臀、口瘡、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嚴重者可造成新生兒發熱發寒,抽搐、黃疸、驚叫、煩躁夜啼等。


4.是否孕婦在懷孕後期都必須清胎毒?
一般來講,大部分孕婦處於陰虛內熱,但是這種虛熱並不嚴重,所以不能稱為「毒」。只有小部分孕婦會發生胎毒。如果孕婦出暗瘡、皮疹、口臭、口潰,或出現便秘、小便黃、口乾舌燥、皮膚瘙癢、水腫嚴重、血壓過高的問題,就有必要清胎毒。


5.哪些中藥可清胎毒?
中醫講究的是辨證治療。要根據孕婦的體質和臨床表現確定清胎毒中藥的種類和用量及配搭。如熱毒,可用黃芩、金銀花等;濕毒可用玉米鬚、白蓮鬚等;肝火可用鈎藤、枸杞子、菊花;風毒可用蟬蛻、鈎藤。同時需要配合用一些安胎的藥物來防止流產和早產。孕婦自己很難掌握適當的用藥時間和用量,臨床上應該諮詢有經驗的中醫師處方
清胎毒,切不可自行擇藥。如果孕婦是寒性體質,且沒有胎毒,則不可清胎毒,否則容易引起孕婦及胎兒體質的改變,或傷及脾胃引起腹痛腹瀉,及引起早產。香港民間流傳的清胎毒傳統藥物白蓮鬚用量過大可引起早產,傳統涼茶如廿四味等也不建議使用。


忌煎炸燥熱
6.哪些食物可清胎毒?
涼性食物可助清熱毒,如西瓜、綠豆沙、豆腐、腐竹、椰青、荷葉、鴨蛋、鵝蛋。清濕毒的食物包括薏米、白蓮鬚、冬瓜皮、粟米鬚等。另外,多吃青菜蔬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也很重要。忌煎炸燥熱辛辣肥膩之品,少食蝦蟹、竹筍及燒鵝等發物。

7.何時適宜清胎毒?

妊娠36周後清胎毒較安全。30周之前胎兒未完全發育成熟,太過寒涼容易引起子宮收縮,引致早產。


8.清胎毒湯水
袪濕消腫湯:
材料:蓮子、粟米鬚各50克、鮮冬瓜皮100克、豬肉200克、蜜棗3粒。
做法:將以上材料洗淨,放入煲,加水1500毫升,用大火煲至水滾後,改用小火繼續煲1.5小時,加鹽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利水消腫。
適應症:妊娠期有濕毒,如妊娠高血壓伴重度水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0/09/2019

官可祈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及註冊中醫

從病歷數據 探索中醫藥傳承

隨着現代科技的日益發展,中西醫醫療的病歷亦由從前的手寫模式轉型到電子病歷,以數據形成儲存病人的資料。香港自2003年開始成立第一間「三方協作中醫中心」,由醫管局、非政府機構與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或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以三方夥伴協作模式運作,至今全港已有18間三方合作中醫中心開放為市民提供中醫醫療服務。各中醫中心的臨床資訊管理,都使用一套由醫管局開發的中醫醫療資訊系統(CMIS),支援病人的行政、臨床(診症摘要、處方)及藥房管理資料等。

走向知識轉化可行性

中醫藥界一直重視傳承各醫家的中醫藥經驗,治療上講求因人、因時、因地辨證施治。因此,中醫能夠在不同地域的氣候生活模式變化下,發展出不同的學術流派,百家爭鳴。香港位於嶺南地區,在中醫臨床治療上亦有特定的考量。

目前部分在香港研究中醫項目主要分析中醫藥臨床研究的結果是否比主流醫學有「顯著」的療效,卻少有研究有關當代醫家在中醫藥治療上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及思維認知方面的規律,未能滿足提升中醫在臨床實踐辨證論治思維方面之水平。

CMIS是現時全港最大的中醫電子病歷紀錄平台,收載了不少實際中醫藥診治資料,病歷紀錄相對統一。透過CMIS進行中醫研究,以回顧性、描述性或前瞻性方式收集、統計電子病歷內不同流派的醫家在香港治療常見疾病的用藥規律,包括藥味、藥物中四氣五味、歸經的頻次、藥量運用等;然後結合中醫藥理論分析藥物的配伍特點、用藥特色,提煉及闡釋各醫家的學術思想,相信有助挖掘、傳承及比較各醫家在香港治療常見疾病的中醫用藥經驗及診治思路。

中醫藥的電子病歷數據挖掘研究需要耗用大量的研究經費、人力及時間,研究人員除了要同時具備中醫藥學的專科知識及臨床技能外,亦要配合應用各方面的專業知識,例如資訊科技、統計學等,才能有效歸納及梳理出有意義的規律。

遺憾的是現時醫管局的西醫醫療資訊系統(CMS)及CMIS是兩個獨立的系統,兩者並不互通,統計資料結果未能更有效反映中醫藥的療效,在現時香港的學術研究主流下難以得到認同,可謂「吃力不討好」,往往令研究人員卻步。

適逢今年5月世界衞生大會首次批准納入中醫學相關內容於世界衞生組織(WHO)最新第11版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問題健康分類》(ICD-11)。如CMIS引入ICD-11中醫部分,並與西醫CMS互通,或可嘗試從臨床實踐中歸納結果,在傳承學術思想之餘,亦可為將來研究開發中醫藥治療香港常見疾病的新方藥組合、療效、中西藥共用安全性等方面踏出關鍵的第一步,提供一些依據。當然,中醫研究並不局限於數據挖掘,本文謹拋磚引玉,藉此提高香港學術研究團隊及有關機構對中醫傳承方面的關注,能夠發揮中醫電子病歷數據的作用,同時期望日後香港的中醫學術研究可趨向更多元化。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6/08/2019

華何與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和註冊中醫師

趣談五色養生

漢代《春秋繁露》言:「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把自然、社會、人體看成是內外相通的整體,故中醫在運用陰陽五行對宇宙間萬物萬象作取象比類時,把人體視覺、味覺、聽覺相關的顏色、味道、聲音,按五行的屬性做了歸類。

常視黑色助安眠

五色、五味、五音基於五行歸屬,外應自然界的五時、五方、五氣,內應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官竅五志等;五色、五味、五音又按其功能特點有陰陽屬性之分。古籍中亦有五色與人體生理病理和疾病診治相關的記載。《呂氏春秋》云:「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指出聲音、顏色、滋味對人有或好或壞的影響。《黃帝內經》曰:「東方生風,風生木……肝……在色為蒼;南方生熱,熱生火……心……在色為赤;中央生濕,濕生土……脾……在色為黃;西方生燥,燥生金……肺……在色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腎……在色為黑。」把五色和臟腑功能聯繫起來。《本草綱目》述:「故天地賦形,不離陰陽,形色自然,皆有法象……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雲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腎;黃石脂法土,色黃而主脾。故觸類而長之,莫不有自然之理也。」選用不同顏色的藥食來補瀉相應臟腑。

中醫養生強調協調臟腑,調理氣血,平衡陰陽。因此,可以通過「五色」對人體的影響,調整臟腑、氣血、陰陽。有學者進一步研究顯示,顏色是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表面所反射出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在人體視覺器官上的反應,這種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對人體五臟六腑氣的運動有影響。當某種顏色大面積渲染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體氣的運動,從而對人的生理和情緒產生一定的影響。青色入肝屬木,常視青色(藍色綠色系列)利於人體氣的展發疏泄,使人的情緒得到舒解及放鬆。赤色入心屬火,常視赤色(紅色系列)利於人體氣的上升,容易使人興奮。黃色入脾屬土,常視黃色(黃色橙色系列)利於人體氣的穩定,給人以平穩莊重的心理感受。白色入肺屬金,常視白色利於人體陽氣的內收,利於人們冷靜地思考和內省。黑色入腎屬水,常視黑色利於人體陽氣的下降,容易使人入靜和安眠。

心陽不足用紅色

據此,你可以按照自己體質的弱點靈活選擇服飾、燈光、環境的顏色。例如肝氣不舒者,經常焦慮煩躁或鬱鬱寡歡,多選用藍色綠色系列;心陽不足者,常感精力不足或手足較涼,多選用紅色系列;脾胃虛弱者,經常食慾較差或容易消化不良,多選用黃色系列;肺氣虛者,經常氣短呼吸不暢或語音低微,多選用白色系列;腎氣不足者,經常腰膝痠軟或耳鳴尿頻,多選用黑色系列。將不同的顏色經常或大面積應用於服飾、燈光、家居環境、工作環境等方面,從而促進身體的氣血流暢、臟腑協調、陰陽平衡。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8/10/2019

孔慶瑜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及註冊中醫師

談談中醫與音樂

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令狐沖受內傷暈去之時,任盈盈便即撫琴,以《清心普善咒》為他療傷。聽到幾下柔和的琴聲後,令狐沖體內的真氣調暢,神志便漸漸恢復。這固然是小說中的情節,然而,以音樂治病,中醫角度是怎樣看待的呢?


五音調暢五臟
《說文解字》:「藥,治病艸。从艸。樂聲。」藥字就是「樂」加上「草」,事實上,以樂代藥來治病的理論,古代就有記載。《黃帝內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與天地相應也。」一般認識,五音為宮、商、角、徵、羽,大致相當於西樂的do、re、mi、sol、la。五音對應五臟,與人相應,在五行的角度中:「角音屬木,對應於肝;徵音屬火,對應於心;宮音屬土,相應於脾;商音屬金,對應於肺;羽音屬水,對應
於腎。」透過對應的五音,可以調暢人體五臟,使其氣血暢達,達至陰陽調和而不病。《史記》亦云:「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對於音樂治病,以下分享一些古代名人的小故事(《歐陽文忠公集.送楊寘序》):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經得過幽憂之疾,心情鬱鬱寡歡,因而退而閒居,回家靜養。然而,他卻不見好轉,病治不好。後來,他跟朋友孫道滋習琴,隨着時間,在不知不覺間病就好了。學琴之初,歐陽修以為彈琴為小技,然而,隨着學琴日子愈久,發覺各調性的樂曲可以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有時如身處於崩崖裂石,高山出泉:有時如臨風雨夜;有時如聽到怨夫寡婦的嘆息;有時則如鳥兒在枝頭快樂和睦地吱吱唱歌。喜怒哀樂的音樂,動人心深處
,使人得舒然。他認為自己的病由於憂思所引致,藥物只能暫時解決疾病的表現,未能解決定根本問題,而音樂卻可以直達人心,使他不平和的心得以調和,不藥而癒。


五音六律,上文治病的當然不只是指單一的音,而是樂曲,是音樂。《說文解字》指「音」為生於心而有節於外的:「樂」則為五聲八音的總名。換言之,音即是透過絲、竹、金、石、匏、土、革、木等樂器,從心而發地把聲奏出,而樂就是所有聲音的總合,亦即是一首樂曲。故此,實際運用音樂治病時,我們所聽的不是單一的音,而是一首樂曲。樂曲按其調性、速度、節奏、旋律,甚至所奏之樂器等,也可以用陰陽來劃分。例如:中國傳統的音律中
有十二律,六律(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就是指當中屬陽的奇數六律;相對地,偶數六律(林鐘、南呂、應鐘、大呂、夾鐘、中呂)則屬陰,亦稱六呂。又例如:節奏明快、活潑的音樂屬陽:節奏重、緩慢的音樂屬陰。在陰陽的理論上,運用「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原則,選取屬陰的樂曲治陽病,陽的樂曲治陰病,以合適的樂曲來「損其有餘,補其不足」,就可以平衡人體自身的陰陽,維持健康。

 

着重清淨淡遠
今日,隨着社會壓力日增,人難免變得煩躁。中國傳統音樂着重清、淨、淡、遠的意境,與《內經》的「恬淡虛無」法則相類,透過聆聽沉靜的音樂,可以平靜躁動的心靈,讓自己有個清淨的腦袋,去應對一切煩惱困境。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