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3/03/2020

鍾志豪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發展部主任、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召集人(教育)

防新冠肺炎 首要護正氣

自從新冠肺炎爆發以來,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力推動各地開展中醫藥防治工作,截至今年2月份全國各地一共制訂了13項中藥預防方案。 這些方案均認為新冠肺炎的預防首先要顧護「正氣」,而中醫學對正氣的防病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已有論述。

黃芪扶正補氣

《素問.刺法論》云:「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黃芪是常用的扶正補氣中藥,在13項中藥預防方案中均有推薦。黃芪適合一些體質相對平和的人,一般來說,飲食、二便、睡眠均正常,平時無不適,而對疾病抵抗力較強的人,可不需服藥預防。

體質平和的健康普通人群可參考以下食療湯方:銀耳 75克、百合100克、淨山藥50克、排骨500克、蓮子數粒。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避免暴飲暴食;忌食生冷食物,忌過食溫補類,如牛羊肉、油炸食品、辛辣等食物,以及避免食用野生類動物食品。

對於體質偏虛弱,平素易感冒、畏寒怕冷者,有10個預防方案均推薦使用玉屏風散加減,內含黃芪、白朮、防風、蘇葉、藿香等。體虛者可用以下食療湯方:紅蘿蔔250克、馬蹄250克、竹蔗500克、鮮百合150克、生黃芪30克、蜜棗4粒。在13項方案中雖均提供以黃芪等中藥扶正的處方,但並非適用於所有人群。對於體質偏熱者、咽喉不適、大便偏乾者,採用清火生津的中藥例如北沙參、桑葉、菊花等比較合適。而且香港所在的南方氣候潮濕,南方地區的5個預防處方多用芳香、化濕、行氣之藥味為主,以佩蘭居多,伴以藿香、蒼朮、陳皮等。體質偏濕者可用藿香正氣水,體質偏濕熱可用小柴胡湯加減。

活用預防措施

最後,方案推薦以下食療予曾到過高危地區或與確診者接觸人士:板栗250克、瘦豬肉500克、生薏米300克、陳皮30克、鹽、薑、豆豉各少許。

綜觀全國各地方案,具體預防措施需根據不同氣候、不同地區、不同體質、年齡、性別、基礎病情況而個別制訂,使用中藥或中成藥前須諮詢中醫師的意見。選擇適合自己的室內鍛煉方式,宜進行有氧運動,可選八段錦、太極拳等小幅度有氧運動;不宜劇烈運動,避免過汗耗氣。

此外,還應重視隔離、起居有節、調節情志,靈活運用各種預防措施,達到最佳預防效果。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7/04/2020

葉兆波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高級研究員及實驗室經理

如何鑑別野生人參年齡價值

正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野生人參值萬金」。2017年12月4日,在浙江烏鎮展出的一棵野生人參,乾重65克,參齡達180年以上,拍賣價格高達900萬元人民幣,即每克約為14萬元人民幣,比黃金貴三百多倍。野生人參這麼貴,除了稀缺的原因外,跟它自古流傳的神奇功效有一定的關係。

中國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懂得服用人參,人參的藥效最早記載於二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說:「人參主五臟、 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唐代藥王孫思邈對人參推崇備至,明朝李時珍更稱人參為 「神草」。清朝的乾隆皇帝可以列居為中國歷史上長壽的皇帝之一,與他經常服用野生人參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人參自古就有「百草之王」的美譽。

人工充野生

野生人參的生長年期愈長,所積聚的皂苷愈多,功效愈好,而且不受化肥農藥污染,所以價格非常昂貴。就因為野生人參價值不菲,一些意圖謀取暴利的商人,會用人工栽培的人參冒充野生人參。所以,分辨人參的種類和生長年期就顯得非常重要。

有人用「蘆長碗密棗核艼,緊皮細紋珍珠鬚」這句話簡單地概括野生人參的鑑別特徵和作為分辨人參年齡的指標。蘆是指人參主根上部的根莖,蘆碗是指地上莖的殘痕。人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脫落一個芽莖,留下一個殘痕,即蘆碗。故此,人參的生長年期愈久,參蘆愈長,蘆碗愈緊密。野生人參的根莖通常S形扭曲,形狀像雁脖,俗稱「雁脖蘆」。

艼是指生長於蘆上的不定根。生長多年的人參,主根逐漸衰退,輸送養份的導管堵塞,從而引起不定根的膨脹,逐漸形成各種形式的艼。野生人參的不定根,兩端細、中間粗,形狀如棗核,故稱棗核艼。資深的中藥鑑定工作者認為:只有生長50年以上的野生人參才會顯典型的棗核艼。

紋是指主根上形成的環狀紋理,野生人參生長年限愈久,橫紋數目愈多、愈緊密。「緊皮細紋」是指野生人參的皮質細膩,肩部環紋清晰緊密,形如鐵線捆綁狀紋理,俗稱「鐵線紋」。

鬚是指鬚狀根,珍珠點是指鬚根上不規則分布的根瘤狀突起組織,是細嫩的吸收根脫落留下的癒傷組織。所以,珍珠點的分布可以理解為人參的歲月痕跡。野生人參的鬚細而長,疏而不亂,具明顯的珍珠點,故稱「珍珠鬚」。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6/06/2020

呂國安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

抗疫扶正 天灸療法

香港爆發新冠肺炎以來,半年過去,終於有了一點緩和跡象,看一下日期,還有不足一個月將踏入夏日三伏天。說起三伏天,不得不提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中醫外治療法──天灸。

所謂「天」,是指借助時令之氣來對人體進行治療或預防保健,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八月十四日,民並以朱水點兒頭額,名為天灸,以厭疾。」至宋代《針灸資生經》中可以見到現代「天灸」的雛形,將搗碎的旱蓮草用銅錢壓在穴位上,外面綁上布固定,待其發泡。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記載在八月朔日收取露水,敷在膏肓穴治勞瘵,謂之天灸。可見中醫運用天灸歷史十分悠久,天灸敷貼的藥物亦多種多樣。清代《張氏醫通》載,在夏季三伏天中用白芥子塗在肺俞、膏肓、天突等穴位上,治療寒性的哮喘。隨着後世的運用,發展為當今運用溫熱藥物(如白芥子、附子、肉桂、細辛等)外敷穴位上,治療各種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慢性腹瀉、便秘、月經病、手足冰冷、痛症等。

合於天道 借勢使力

中國傳統一向重視天時、地利、人和,天灸療法正是善用天時的體現。傳統來說,夏至是一年之中陽氣最旺盛時節,但為什麼選擇在夏至後的三伏天灸進行呢?夏至雖然是天地陽氣最旺盛的時節,但是陽氣處於一種升散的狀態,不容易聚斂運用。所謂物極必反,陽氣升極則降,夏至之後陽氣則開始下降潛藏了,三伏天正處於夏至後小暑至立秋的期間,這期間正是陽氣開始潛藏的時節。三伏天的「伏」字正體現了陽氣漸漸伏藏之意,經過初、中、末三伏之後,陽氣不斷下降收藏到地下,至立秋入秋,處暑而暑氣盡,天氣漸涼,人體的陽氣也順應天時轉入收藏。

身患寒性疾病或平素體質虛寒之人,平素體內的陽氣不充足, 導致疾病常在冬天加重,又纏綿難癒。在三伏天的時候做天灸,可以藉助敷貼溫熱藥物的力量疏通經絡,溫通臟腑,祛除體內寒氣,同時可在藥物引導下,借自然界的陽氣潛藏之勢,將自然界的陽氣潛藏到人體內,補助人體陽氣,進而減少寒性疾病的發作,達到「冬病夏治」、強身健體的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眾都提高了衞生防護意識。平時除了防護措施之外,中醫的天灸療法也可發揮作用。今次疫情,國家組織了中醫專家組進行治療,其中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教授根據發病的特點分析,認為此次疫情屬於「寒濕疫」的範疇,面對此病必須顧護人體的陽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體有寒,陽氣虛弱之人,容易受外來疾病感染;通過天灸療法輔助人體的正氣,祛除寒邪,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效果。根據全球數據來看,短時間內疫情不會平息,大家可通過天灸療法增強正氣,提高免疫,一齊同心抗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抗疫扶正.天灸療法」:

初伏:7月16日;中伏:7月27日;末伏:8月14日

時間:上午9:30至下午4:30

詳情:https://clinic.scm.cuhk.edu.hk/clinic/NM_index.aspx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5/05/2020

陳宇傑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兼任講師、註冊中醫師

中藥香囊芳香防疫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勿亂摸眼口鼻、避免人多聚集……這些老生常談的有效防疫措施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加強預防呢?

中藥香囊防疫,便是歷代記載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源於上古的「衣冠療法」,屬於傳統中醫外治法的「香佩療法」。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發現將氣味芳香的藥物製成香囊掛在身上,可以驅蟲和預防疾病。先秦古籍《山海經》已提到薰草「佩之可以已癘(治癒瘟疫)」。

《續齊諧記》記載自東漢以來,九月九日(重陽節)流行「帶茱萸囊」的習俗,古人認為可以「闢除惡氣(例如瘟疫)而禦初寒」。因此,吳茱萸有「辟邪翁」的雅號。中藥香囊防疫,自古以來均有廣泛應用,例子不勝枚舉。

現代研究

有人以為古人用香囊防疫是迷信。其實眾多現代研究發現,中藥香囊的揮發類物質,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產生黏液,並且提高血清、黏膜和其他組織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作用甚至高於人參和靈芝!此外,中藥香囊對空氣中的細菌有明顯清除作用。在隨機對照的臨床觀察中,應用中藥香囊的組別,明顯降低流感和感冒的患病率、症狀和平均病程。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訪問教授、全國著名中醫方劑學專家梁頌名教授根據新冠肺炎的疫情,融會古今智慧,悉心組方,推薦以下中藥香囊:

材枓:廣藿香、蒼朮、白芷各2份,羌活、草果、吳茱萸各一份。

製作:搗碎後,裝入茶包袋中,再放進紗織香囊內。

使用:將香囊佩戴在胸前、置於前胸口袋、隨身手袋或睡前置於枕邊,隨時聞到香氣。如香氣漸失,建議每2至4星期更換一次。

功效:

1.芳香化濕,醒脾開胃。近來大眾多坐少動,愁思傷脾,悶悶不欲飲食。香囊芳香化濁、醒脾化濕、改善食慾和脾胃消化功能。《金匱要略》有云「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健旺,則正氣(包括免疫力)大大提升!

2.疏肝行氣,解鬱怡神。近來大眾焦慮恐慌,困宅在家,擔憂至影響睡眠。芳香氣味可以調暢氣機升降出入、疏肝行氣、調節情緒、怡悅心神、改善睡眠,乃至提升防疫能力。

增強正氣

3.健脾升清,輸布津液,避免口鼻咽黏膜乾燥,改善防疫力。

4.芳香扶正,宣發肺衞。《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云:「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避穢也。」芳香行滯,有助氣血流暢,從而調節人體陰陽平衡,增強正氣。藥味辛香,又可宣發肺氣,將衞氣(能抗禦外邪之氣)宣散至全身。

5.芳香辟穢,除惡殺蟲(致病微生物)。香氣暢調經脈經氣的升降出入,給邪氣(病毒)出路,使之分消走泄上中下三焦,並可解散邪氣所致的「濕、寒、熱、瘀」。此外,藥理研究發現,香囊的藥物具有抗病毒作用,例如實驗發現蒼朮提取物對一些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有殺滅作用。《本草綱目》列出辟禳瘟疫之要藥,恰巧就是以蒼朮為首。

注意:對中藥材過敏者及孕婦慎用,使用前請先諮詢中醫師。

香囊訂購網址:

https://clinic.scm.cuhk.edu.hk/scm/registration/sachet.aspx

Sachet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4/07/2020

朱靄娛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

多囊性卵巢綜合症

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一個常見的婦科內分泌疾病,臨床上以月經紊亂(主要是月經次數過少、月經量偏少)、不孕、過多的體毛、過多的暗瘡、肥胖、雙側卵巢持續增大和雄激素過多等為主要的臨床特徵。本病好發在20至35歲的女性。

中醫並沒有PCOS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發現與「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相似。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醫對本病有較系統的研究及報道,並認為PCOS與腎虛、脾虛、肝鬱、痰濕、血瘀等因素有密切的關係。本病的特點是熱證多,寒證少;實證多,虛證少。亦常有多種兼夾證,病情複雜,容易反覆,藥物治療一般需要3至6個月。

從調經出發

在治療本病時會根據發病的年齡而決定治法,主要分為青春期及育齡期。在青春時期以調經為主,恢復月經周期為根本,以月經的期、量、色、質和全身的症狀作辨證,區分虛實,以「虛則補而通之、實則泄而通之」為主要治療原則。對於育齡時期的患者,懷孕是重要的一環,因此在調經的基礎上要加上助孕,中醫認為腎主生殖,不孕多責之與腎,故多從腎作治療。

無論在青春期或育齡期,本病的治療也是從調經出發,中醫可以透過調整月經的周期作論治,月經的周期可以分為行經期、經後期、排卵期、經前期。在行經期,活血調經,促使月經正常來潮,可考慮丹參、赤芍、艾葉等;在經後期,需要滋陰養血補腎,促進卵泡發育,可考慮當歸、山藥、山茱萸、熟地等;在排卵期,可以補腎調氣血,促進排卵,可考慮菟絲子、續斷、鹿角片等;在經前期,可補腎陽,健全黃體功能,可考慮當歸、淫羊藿、紫石英等。

月經的周期是反映身體陰陽消長轉化的過程,從基礎體溫可以得悉身體處於哪一個階段。因此建議患者在求診的時候,帶備基礎體溫表,這樣能更容易讓醫者判斷患者身體的情況。在量度基礎體溫時,建議購買一支專屬量度基礎體溫的體溫計,即是每格為0.05℃。同時,患者必須在每天早晨剛睡醒,尚未起床活動就測量體溫,將體溫計放在舌下3至5分鐘,並記錄溫度。正常的基礎體溫的顯示,在行經期,溫度一般較平時低,是處於低溫期;在排卵期,溫度從低溫期開始下降,然後由低至高呈直線的上升;在經前期,溫度一般較平時高,是處於高溫期。但在PCOS患者的基礎體溫測定中,可以見到在經前期的體溫並無升高。

勞逸須適度

除了服用中藥和針灸之外,患者亦須注意生活方式,可透過運動去控制體重;在生活起居上,須早睡早起,避免通宵達旦工作,勞逸適度,防止過勞的生活方式;在飲食方面,須飲食清淡,可選擇多菜、多水果、全穀物的食物,戒除煙酒,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最後需保持積極、樂觀、愉快的心情去面對。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