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3/06/2016

嚴韻詩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煎煮中藥學問

03/06/2016

《本草綱目》中提到:「凡服湯藥者,雖品味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質不良,火候失度,則藥 亦無功。」不單止藥有不同,煎煮的器具有不同,水質有不同,煎煮的火候也有不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煎中藥,並不一定需要找到一個絕世好鍋,簡單來說,砂鍋、陶鍋比較好,因為 物料經高溫燒煮也很穩定,並不會因受熱而釋放金屬物質,使藥液純淨,受熱傳導也較為平均;若找不到砂鍋、陶 鍋,不銹鋼鍋也可。避免使用鐵、銅、鋁、錫等金屬器皿,因為在高溫煎煮時易釋出金屬離子,和藥材產生化學作 用而改變藥的性質,影響效果。

要否清洗?

其實在煎煮之前,可以稍稍以清水沖洗一下,清除一些沙泥及灰塵;但如果有細粒的種子或粉狀的藥材,就避免因 沖洗而沖走若干份量,改變了組方的正確份量。其實,經過長時間的高溫煎煮,沙泥已經沉澱消毒,單取藥液飲用 是可以的了。

接下來是浸泡藥材,目的是要讓藥材吸收水分,使有效成分能較有效在藥液裏釋出來。浸泡時須用冷水,因為熱水 會使藥材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無法釋出。而水量約高於藥材2至3厘米,即略「浸過手背」便可。而不同藥材 有不同的浸泡時間。花、葉類的藥材,性味輕清,易於釋出,所以浸泡與煎煮的時間都不需要太長,大約10至15分 鐘便可;根、種子、果實類的藥材則可以浸泡20至30分鐘。如果有味重質厚的藥材,例如︰牡蠣、鱉甲、龜板等 ,則需要加熱先煎才能有效釋出藥用成分。

另外,煎煮的時間需要跟據藥物的用法而調校。例如︰發汗解表的外感藥,多數是清輕發散、花葉類藥物,所含的 揮發油易於揮發,所以煎煮的時間要短,武火沸騰後,轉文火10至15分鐘便可。相反,一些用來調理氣血滋陰補陽 的藥物通常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需要煎煮較耐才能全部釋出,在沸騰後再煮45至60分鐘,或再次煎煮20至30分鐘 ,把2次的藥液混合再分開2至3次服用。

藥方應否翻煎?其實不太鼓勵患者翻煎藥物,避免改變了藥方的組成,影響藥物的效果。

普遍來說,煎好的中藥湯劑一般應溫服,服藥最好每天2次,上下午各1次,通常在飯後半小時服用較好,並不會刺 激腸胃。補氣藥最好在早上服用,補血、安神類藥則在臨睡前1至2小時服用較佳。特別用途的藥,如通便、涌吐等 則跟據個別醫師囑付的方法服用。另先煎、後下、包煎、另煎、烊化、沖服等需要根據個別服用方法煎服。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5/07/2016

梁晶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剖析天灸

15/07/2016

近年「天灸」日漸在香港普及,更被奉為老少皆宜的保健活動,到底天灸是什麼呢?它的理論依據為何?為何可以 起保健強身的作用?在此一一與你剖析。天灸又稱冷灸、自然灸,乃採用刺激性的中藥敷貼於特定穴位表面,借助 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紅赤充血,甚至發泡,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其理論是以 中醫學「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為依據,針對冬天容易發作的復發性疾病,例如哮喘,提早在夏天作預防性治療,以減低冬天的發病率。

刺激穴位

傳統的天灸多在三伏天進行,按照中國干支紀時法來推算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 中旬,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間,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故用來提高身體的衞外功能,使季 節交換時能避免外感疾病的侵犯,如此也減少了慢性病、過敏性疾病的發作,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三伏天灸」 出自《張氏醫通.諸氣門下》:「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 ……塗後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天灸一般選用具穿透性的藥物,可直接刺激穴位,並加 入薑汁,有助皮膚對藥物的吸收。如本院選用的處方成分包括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麻黃、附子、肉桂、 丁香等等。

療程宜忌

什麼人適合做天灸呢?以本院診所為例,以下疾病或體質者列為適應症範圍:1.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 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常年易感冒者(包括小兒)。2.消化道疾病︰如成人虛寒性胃痛、慢性腹瀉。 小兒腹瀉、消化不良、厭食等。3.脊椎關節性疾病和慢性痛症:頸椎病、肩周炎、腎虛腰痛、膝關節炎、非活動期 的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4.婦女疾病:痛經、月經不調、白帶過多、腰膝痠軟等各種虛寒性婦科疾病。5.小 兒疾病︰消化不良、厭食、體虛易感冒、哮喘等。6.慢性虛寒性、頑固性疾病︰平常虛弱多病屬體質偏寒者。

由此可見,無論兒童、婦女、老年人只要符合以上體質,都可以參加天灸。但天灸亦有其禁忌症,包括處於哮喘急 性發作期、天灸當天發燒、咽喉發炎;一歲以下幼兒、孕婦;患有肺結核、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糖尿病合併皮膚潰 爛不癒者、惡性腫瘤活動期及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的病患,本院都不建議進行天灸。如對自身體質有疑問,可 諮詢中醫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9/09/2016

嚴韻詩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如何理解中醫辨證

09/09/2016

相信不少人都對中醫師的講解似懂非懂,對於醫師來說,解釋肝腎陰虛、肝氣犯脾、太陽經證等,求診者通常都聽不明白。

若把這些「專業字詞」變得簡單易明,除方便醫師跟病人、西醫或研究團隊等互相理解,也能使中醫及整體的醫療 發展更進一步。診斷時點出病的位置(病位)、病的性質(病性)和病的趨勢 (病勢),用這種闡述方法,相對地 符合普遍人的理解,不失中醫的辨證精髓。

筆者在臨床時多數和病人以病位、病性去解釋其發病的原因、現況、治療方案等,較易明白。如病者的症候屬於肝 腎陰虛,病者覺得是肝和腎出現問題,但不明白這四字合起來是什麼意思。

然而中醫描述的肝和腎並不等同於解剖學上的肝臟和腎臟。肝腎陰虛是指肝和腎兩個臟腑(病位)因陰液的不足 (病性),不能滋養陰份而引起水分相對地少、火相對地多了的現象。

如果醫師表達為病位在肝(多見胸脇少腹脹痛、煩躁易怒、頭暈脹痛)、腎(多見腰膝痠軟、耳鳴耳聾、?白早衰 ),病性是陰虛(口咽乾燥、皮膚乾、小便短少、大便乾或便秘、顴紅)、內火(身熱、尿少色黃、潮熱汗出、舌 紅少苔),就好比煲一鍋水,水少了(陰虛),很快便會燒乾,鍋變得過熱,甚至燶或者着火(內火)。這些表現 都是因為水不足以滋養,而體內的火相對地比水多而引起虛火的症狀表現。

所謂陰陽平衡就是水火之間的比例不多不少;身體的水多了便會水腫;水少了便會乾燥;身體的火多了會熱、中暑 ;火少了不夠暖和,手腳冰凍。不多不少,中醫者,中庸之道也。

在某醫學展覽上,筆者利用這樣的方法解釋了「脾虛濕困」這個詞彙給一個非中醫的義工同事,當中的病位就是脾 ,病性有氣虛、濕,該同事覺得這種方法更易明白所含的中醫元素是什麼。

情況好像天氣潮濕時抽濕機壞了(氣虛),整間屋變得潮濕(濕),整個人都變得又悶又無精神;表現為飽飽滯滯 、胃口差、身體沉重、大便溏、口黏、舌淡胖。

脾虛濕困指的就是因為(病位)脾(與消化吸收、水液運化有關)的氣不足夠(病性),化濕困難,於是就積了濕 在身體裏面(病性),變成有氣虛(臟腑機能不足、疲倦乏力、無胃口)和濕(多見為體倦身重、口不渴、大便黏 、舌淡胖、病經常纏綿難除)同時出現的狀態。

所以如果在溝通的時候,簡單解釋是脾(病位)、氣虛、濕(病性),便更加清楚病變的位置和性質。這就是溝通 的目的了。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2/08/2016

陳俊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教授

中風中醫藥

12/08/2016

中風,是本港第四號殺手,也是主要的成年人致殘的原因。平均每日有60人初次或再次中風,按年計則約有25000人 ,歷年累計人數高達十萬計。接近八成患者是屬於「缺血性中風」,病人可以在黃金3小時內接受「經靜脈血栓溶解 治療」。但是,急性期治療過後,康復治療才是漫長的過程開始。在中風的康復治療過程中,中醫中藥能發揮其獨 特而卓越的治療效果。

中風可分類為「大中風」及「小中風」。根據醫院管理局的統計數字顯示,香港每年約有2000名病人患上「小中風 」,「小中風」的後果雖然比較輕微,但卻是「大中風」的先兆。針對潛在風險的病人,預防中風的方法主要包括 控制高血壓、控制糖尿病、降低膽固醇等等,而曾有缺血性中風病史的病人,可能會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劑 (薄血丸)等等,但是這些藥物並不能用於出血病史的患者。

天麻鈎藤簡方

中醫中藥的研發能協助應付這些問題,增加療效。筆者研究團隊在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下,研究中藥天麻鈎藤簡 方對中風的治療;結果顯示,天麻鈎藤簡方對缺血性中風有一定的療效,在實驗動物的中風模型,服用天麻鈎藤簡 方可以減少腦梗死面積,提高中風後其活動能力,降低腦內炎症反應等等,並且初步結果顯示天麻鈎藤簡方不影響 「經靜脈血栓溶解治療」中組織型纖溶酶原啟動劑(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的治療效果,並且存在一定 的協同作用。這顯示中西藥治療的配合和研究,能發揮各有所長的好處,減少中西藥共用時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我們希望這類型古方開發研究能夠得到持續的發展,望其能順利地通過臨床實驗,為中風病人在臨床治療上提供一 個良好的選擇。

中醫中藥治療中風具有悠長的歷史,針對中風發病後的治療及後期的康復過程有明顯的效果,然而基於中藥對中風 的研究尚未完全清晰,需要繼續深入探討,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前研究之後,有潛在功效的方劑或者中藥可 以申請進入臨床研究,這也是中藥開發研究在香港面對的一個很大的難關,臨床研究要求研究藥物,不管是中藥方 劑還是西藥,都必須經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的藥廠生產及獲得臨床研究許可等等,在種種條件下,影響了中醫 中藥臨床研究的開始及其後的開發。同時這樣的要求大大地提高了研究的經費。持續的中藥研究需要得到政府和業 界的支持,我們深信中藥的持續發展才能造福市民的健康,並且不斷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4/10/2016

陳詩雅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認識月經前後諸證

14/10/2016

月經前後諸證是指經行前後及經期,周期性反覆出現的一些身體症狀,常見的有:乳房脹痛、泄瀉、肢體浮腫、 頭 痛、身痛、口糜、情志異常、感冒等。症狀大多在經前7至14天開始出現,至月經前2至3日最嚴重,經後消失,亦有 少數於經後發作。

月經前後諸證的症狀多種多樣,有研究指達到135種,患者一般以某一症狀為主,亦可數症並見。事實上,超過九成 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經前症狀,30%至40%女性的症狀嚴重至影響日常生活,可診斷為月經前後諸證。

氣血不暢者易發

為何會出現月經前後諸證呢?這與月經前後的身體變化有莫大關係,經前氣血下注沖脈,血海滿盈,如患者平素已 有氣血不暢的情況,此時氣血更為壅滯,因而出現一些「不通」的症狀,常見的有:乳房脹痛、浮腫、頭痛、身痛 等,亦常見煩躁、鬱悶等情緒不暢的表現。經期經血下泄,經後血海空虛,如患者平素已有陰、陽、氣、血不足的 問題,此時「虛者愈虛」,便會出現相關臟腑虛證的表現, 如:泄瀉、頭暈、感冒等。

臨床上,經前發作的患者較經後發作的為多,研究亦發現月經前後諸證最常見的證型是肝氣鬱結證。由於情志不暢 ,肝失疏泄、肝氣鬱結,致使氣血鬱滯,經前氣血充盈,使鬱滯情況加重而發病。情志不暢是本病最重要的病因 ,根據統計,情緒不穩定、神經質人格、生活或工作壓力大的女性最易患病。香港社會生活節奏急促,不少香港女 性需要兼顧事業和家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調查亦顯示30至40歲的患者最多,且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

儘管月經後症狀可緩解或消失,但每次月經周期都反覆出現身體不適,確實為患者造成不少困擾,那麼應如何治療 及預防呢?

疏肝解鬱為主要

以最常見的肝氣鬱結證為例,治療以疏肝解鬱為要, 常用方劑為逍遙散。逍遙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有疏肝解鬱、健脾養血的功效。方如其名,此方使肝氣得疏,情志得舒,人自「逍遙」。

如果想用更簡單方便的方法,可飲用玫瑰花茶,只須於月經前將數枚玫瑰花浸泡於溫水中即可。玫瑰花有疏肝解鬱 ,行氣止痛的作用,藥性溫和,且氣味芳香,令人心曠神怡,對於肝氣鬱結型患者最為合適,特別是以情志不舒為 主要表現。

情志不暢既是月經前後諸證的「因」,又是本病的「果」。情志因素可引發或加重病情,而患者又常以情志不舒為 其臨床表現。因此,要預防本病,首要調暢情志。保持心情愉快,情緒舒暢,避免憂思惱怒,則體內氣血流暢,在 月經前後氣血波動之時,仍可平穩度過。至於患病後,情志的護理就更需要重視,結合藥物及情志療法才是本病的 最佳治療方案。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