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7/04/2017

陳裕達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中醫在香港

07/04/2017

二戰前,香港的中醫發展非常蓬勃,其實早在100多年前,香港已經擁有或許是世界上最早的中醫院。1870年3月 26日,《倡建東華醫院總則》在定例局通過。由1872年落成起,東華醫院即無間斷為早期香港市民提供中醫藥服務 。而當年中國政局不穩,大批中醫精英一度避走香港,為香港中醫事業作出極大貢獻。

二戰打擊中醫發展

當時,香港面對的最大挑戰是霍亂和鼠疫。雖然英國殖民當局大力推行新興西醫,但始終沒有取代中醫。

一是「過江龍不及地頭蟲」,當時的西醫雖然興起流行病學,但總結疾病規律,本身就意味着因時因地制宜,不能 生硬套入,而在香港及華南植根了千年的中醫,自然難被取代。二是維多利亞時代醫學,本身尚未成熟,現代醫學 的法寶──影像診斷、抗生素和流水式藥物生產還未出現。面對疫症,當時西醫的療效並不比和疫症搏鬥了千年的中醫好。

中醫的強項就是總結疫症規律。中醫早在1000多年前已歸納了不同疫症鑑別、症狀、用藥等。明末吳又可更提出不 同疾病的傳播途徑。中醫對付疫症的能力,在霍亂流行時被彰顯。

如果按照歷史發展劇本,香港可能早已發展成「中藥港」,成為亞太地區的中醫醫教研基地,那麼為何歷史沒有按 劇本演下去?

轉捩點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後,東華醫院被港英政府強行轉為西醫院,此後香港醫療系統沒有讓中醫參與 ,中醫只能流入民間,提供基層醫療服務。沒有政府支持,也沒能參與疫症治療,在面對的病種日趨單一下,中醫 水準自然每況愈下了。二戰對香港中醫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不是因為戰爭的破壞,而是二戰突出了中醫的無力感。

同時,西方醫學在二戰後急速崛起,蛻變成現代醫學。現代醫學中的很多發明,都是因戰爭需要而發展,例如抗生 素、影像學、醫院發展,甚至包括醫學倫理和很多治療方法。

西醫強於對治創傷

但這正是中醫的弱項。西方醫學以解剖為本的思維方式,在戰場上大派用場。西醫的發展和軍事發展是同步的,因 此對火炮、炸彈所傷,西方醫學自有辦法應對。中國當時軍事技術遠落後西方,中醫應對戰場創傷能力自然遠不如 西醫。二戰後,人們發現西醫能解決的問題比中醫多,自然對西醫另眼相看。加上政府支持西醫,西醫也因此成為 醫療系統中的主流。

但自從沙士一役,人們開始意識到抗生素不是萬能, 對抗性治療也不一定正確。加上現代醫學也開始傾向個體化治 療,這些都是中醫強項。世界衞生組織也大力提倡傳統醫學,深層原因是我們今天所處時代和以前不同,人類面對 最大威脅是來自污染和疫症而不再是上世紀的戰爭,因此中醫將更為突出,將來的參與度必然更大。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只是看到問題的一部分,惟有兩者結合,才能對人類健康做出最大貢獻。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6/05/2017

鍾僑霖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青少年突發性脊柱側彎症

26/05/2017

脊柱側彎(Scoliosis)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脊柱側向彎曲畸形,是一種常見於青少年發育時期中發生的脊柱病理狀態,於某一段脊椎上下對線出現不正常的側彎,形成「S」或「C」形的彎曲。青少年突發性脊柱側彎屬於結構性脊柱側彎,目前成因不明,有學者發現青少年突發性脊柱側彎患者中約17%有家族病史,患者的姊妹及女兒有20%以上的遺傳可能,其兄弟及兒子有10%以上的遺傳機會。根據衞生處的資料,本港有約3%青少年受影響,女性患者佔多數,男女患者比例約1:3,九成患者出現約10至20度彎曲度,少於2%患者出現40度以上彎曲度。

手術成效存爭議

學校普查作為早期發現病人有重要意義,一般檢查者會通過目測,觀察兒童站立時兩肩高度是否一致,雙肩胛骨下角是否處於同一水平。另外,也會採用Adam前屈試驗,令兒童雙足並攏,雙膝伸直,前彎腰90度,雙上肢自然下垂,雙手掌心自然相對。檢查者於兒童後方觀察胸腰部兩側有無不對稱,有否一側高於另一側。如發現兒童有脊柱側彎傾向,便安排X光檢查,測量Cobb角和骨齡成熟指數(Risser sign)。一般Cobb角在20度以內的患者需持續觀察,定期覆查,20度以上的患者則需要安排專科跟進。

目前對青少年脊柱側彎的治療,主要分為定期觀察評估、物理治療脊柱側彎康復運動(PSSE),以及23小時矯形支架佩戴及手術治療。由於手術治療的成效仍存在爭議,及對手術後遺症和手術對患者活動可能造成障礙的考慮,於病發早期防止側彎情況惡化,保守治療仍是最重要措施。世界各地有不同的運動及矯形支架方案,大致上都是以特別運動保持腰背部肌肉柔軟度、強化肌肉、保持及固定良好姿勢等。

筆者過去跟隨先師林應強教授學習及治療脊柱相關疾病十餘年,臨床中觀察發現以中醫推拿及正骨理傷手法,對部分脊柱側彎患者在防治側彎惡化、矯正部分側彎角度、背部不平衡,以及紓緩因為脊柱側彎所引起的腰背部不適症狀,都起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限制。筆者無意指出什麼方法較優越,希望將來中西醫可以在脊柱側彎的防治工作上,在紓緩病人生理心理不適的工作上,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協作,深入研究,發揮各自的長處,制訂一個對病人最有利的治療方案。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1/07/2017

李真錦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 、註冊中醫師

大力捽藥酒=好?

21/07/2017

藥酒藥油在香港盛行,多用於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等中藥浸製而成,很多藥酒能內服外用,本文略談外用藥酒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患者喜歡用大力「捽」擦藥酒來治療新舊痛症,特別是一些急性扭傷,不論扭傷腰部、足踝或手腕等,通常受傷後第一時間以藥酒局部大力按摩或「捽」,務求「捽」散患處的瘀血,甚至認為「捽」得愈痛愈好。

事實上,扭傷後關節的炎症反應引發局部疼痛、腫脹、皮膚升溫是一種修復機制的表現。若在急性期大力按摩刺激患處,有機會使局部出血更加嚴重,加劇炎症反應,損傷關節甚至加長復元時間。有些嚴重的扭傷可伴輕微骨折,則更不適宜大力按摩患處。很多時候,扭傷後會引起關節紊亂,例如踝關節扭傷時引起的關節紊亂,需要糾正及固定方能有效治癒。

炎症擴散 加重病情

除了急性損傷外,患者在一些慢性勞損性痛症例如網球肘、肩周炎等亦喜歡以同樣方法處理。這些疾病雖然在疼痛的患處上往往亦有炎症表現,但臨床上我們發現,疼痛的部位並非一定是病變的部位。例如有患者的手肘部外側疼痛,可能源於頸部神經根受壓迫引致,頸部可無明顯症狀,若在治療上以藥酒大力按摩肘部,不但沒有解決病因,更有機會損傷肘部,令康復更慢。

一些風濕性疾病例如類風濕關節炎,以藥酒「捽」或單純大力按摩更加是禁忌。類風濕關節炎多呈對稱性的關節疼痛、腫脹或晨起僵硬,有時可伴發熱。若大力按摩或「捽」患處,會使局部炎症擴散、延誤病情,更有機會令病情加重,嚴重時可引起關節變形,使往後的治療更難。

因此,在使用藥酒按摩患處時要較謹慎,不應隨意「捽」或大力按摩患處,以免帶來更多損傷。假若想使用藥酒紓緩患處的話,可以輕輕搽抹,不要以為「捽」得愈痛,瘀血瘀傷愈能被「捽」散,這往往是病情加重或不癒的原因。除了上述例子,還有不少引起疼痛的原因,不會因為大力「捽」而改善的。良好的治療方法建基於正確的診斷,明確診斷疾病,再作相應之治療,方能藥到病除。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3/06/2017

梁晶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註冊中醫師

天灸治百病?

23/06/2017

每逢夏至將近,各大中醫診所都推出「天灸」的活動詳情。天灸究竟是什麼?為何看似能治百病?

天灸又稱冷灸、自然灸,乃採用刺激性的中藥敷貼於特定穴位表面,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紅赤充血甚至發泡,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其理論是以中醫學「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為依據,針對冬天容易發作的復發性疾病,例如哮喘,提早在夏天作預防性治療,以減低冬天的發病率。

傳統的天灸多在三伏天進行,按照中國干支紀時法來推算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間,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 故用來提高身體的衛外功能,使季節交換時能避免外感疾病的侵犯,如此也減少了慢性病、過敏性疾病的發作,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適合慢性病

天灸一般選用具穿透性的藥物,可直接刺激穴位,並加入薑汁,有助皮膚對藥物的吸收。如本院選用的處方成分包括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麻黃、附子、肉桂、丁香等等。

什麼人適合天灸呢?以下疾病或體質者為適應症範圍:1.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常年易感冒者(包括小兒)。2.消化道疾病:如成人虛寒性胃痛、慢性腹瀉。小兒腹瀉、消化不良、厭食等。3.脊椎關節性疾病和慢性痛症:頸椎病、肩周炎、腎虛腰痛、膝關節炎、非活動期的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4.婦女疾病:痛經、月經不調、白帶過多、腰膝痠軟等各種虛寒性婦科疾病。5.小兒疾病:消化不良、厭食、 體虛易感冒、哮喘等。6.慢性虛寒性、頑固性疾病:平常虛弱多病屬體質偏寒者。由此可見,無論兒童、婦女、老年人只要符合以上體質,都可以參加天灸。但天灸亦有其禁忌症,包括處於哮喘急性發作期、天灸當天發燒、咽喉發炎;一歲以下幼兒、孕婦;患有肺結核、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糖尿病合併皮膚潰爛不癒者、惡性腫瘤活動期及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的病患,本院都不建議進行天灸。如對自身體質有疑問,可諮詢中醫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1/08/2017

陳詩雅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註冊中醫師

中醫如何應對流行性感冒

11/08/2017

每年1至3月及7至8月是香港的流感高峰期,今年的夏季流感高峰期提前於5月出現,並錄得較多嚴重感染個案,導致多間公立醫院的病床佔用率超過100%,病人輪候診症時間長達8小時,醫護人員及病人都苦不堪言。要紓緩如此困境,除了增加公立醫院資源及呼籲市民求診私家診所之外,應用中醫藥治療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解決辦法。

三大證型

中醫藥對治療流行性疾病有着數千年的豐富經驗及確實的療效,流行性感冒屬於中醫「時行感冒」的範疇,早於隋代《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已有論述:「因歲氣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時行感冒的大流行,與天氣的變化異常密切,今年香港夏季雨量比以往平均值高50%,過於潮濕的氣候環境,加上生活起居不慎、平素體虛、勞累過度等因素,人體的衞外功能失常,易受時邪疫毒侵襲而發病。

時行感冒往往多人同時發病,常見症狀包括惡寒、發熱、體溫可高達39℃至40℃、全身痠痛、疲乏無力、流涕、咳嗽、咽痛等,病情較普通感冒重,病程較長,嚴重者可發生傳變。時行感冒屬外感病,治療以解表達邪為原則,根據病人的證候特點辨證用藥,主要證型有:

1.風熱感冒:症狀包括發熱、微惡寒、頭痛、鼻塞流濁涕、咽痛、咳嗽痰黃、口乾、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治療以辛涼解表為法,主要方藥為銀翹散。

2.風寒感冒:症狀包括發熱、明顯惡寒、頭痛、全身痠痛、鼻塞流清涕、咽癢、咳嗽痰白、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治療以辛溫解表為法,主要方藥為荊防敗毒散。

3.暑濕感冒:症狀包括發熱、頭昏重脹痛、身重倦怠、心煩口渴、胸悶欲嘔、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療以清暑祛濕解表為法,主要方藥為新加香薷飲。

今年夏季潮濕多雨,近日患外感的病人多兼有濕證的表現,除了發熱、流涕、咳嗽外,還有頭身重痛、惡心嘔吐、食慾不振、胃脹及腹痛泄瀉等濕證症狀。中醫藥對這種挾濕型感冒的療效顯著確切。

時行感冒病情發展迅速,體質虛弱的兒童、長者或長期病患者必須及時治療,密切觀察,以防病情轉變。歷代醫家已明確指出若病邪不能及時去除,可出現邪毒壅肺或邪陷心包的變證,病者可見高熱不退、呼吸困難或神昏,嚴重者甚至死亡。

注意作息

預防流感,必須從個人生活習慣做起。注意作息時間,勞逸適度,調養精神,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飲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注意個人衞生,勤洗手,流感流行期間,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的地方,亦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以食療預防。

中醫能根據時令氣候、病人的體質情況,制訂個體化的治療,在治療外感疾病上發揮莫大優勢,在這次流感疫情中應該擔當重要角色。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為應對季節性流行性感冒已推行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對高風險的病人測量體溫、隔離發熱病人及設置發熱門診,並加強診所消毒。醫師亦會將懷疑個案上報衞生防護中心的「中醫師傳染病定點監測計劃」,共同對抗流感。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