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30/06/2021

張保亭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院長及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小兒推拿助安眠

 

良好睡眠對小兒的體骼生長及神經發育至關重要。有些寶寶很難入睡,或睡時輾轉反側,翻來覆去,或易醒哭鬧等等,令父母非常煩惱。小兒失眠多由心肝火旺、脾胃失和,或先天脾腎不足而致。小兒推拿因其簡便易行,不需服藥或針灸,小兒和家長接受度高,是進行小兒保健和治療的重要手段。

 

本文針對小兒睡眠不安的情況推薦一些推拿方法,冀通過清心安神、健運脾胃和扶助脾腎來達致寧神安睡之效。

(1)開天門︰兩拇指指腹交替由印堂穴(兩眉之間)向上推至前髮際,推100次。

(2)推坎宮︰兩手四指固定小兒頭部兩側,兩拇指指腹分別由攢竹穴(兩邊眉頭)沿眉毛推向絲竹空穴(兩邊眉梢),推100次。

(3)清心經︰用食指和中指指腹從小兒中指指根,推向指尖,推100次。

(4)清肝經︰用食指和中指指腹從小兒食指指根,推向指尖,推100次。(可以同時間清心、肝經)。

(5)補脾經︰用拇指指腹從小兒拇指尖,順着拇指橈側緣,推至拇指指掌關節處,推100次。

(6)推湧泉︰用拇指指腹從小兒湧泉穴(足底(去趾)前1/3中央凹陷處)沿足底中綫推向足跟,推100次。

(7)捏脊︰雙側拇指和食指中指指腹由小兒尾骨下端(肛門後上方)開始,沿脊柱兩旁持續提捏皮膚,向上推進至第七頸椎下方(低頭時頸後隆起最高處),重複3-5遍。

每次可採用2-4種推拿方法助眠,若無效或有任何疑問,請諮詢中醫師意見。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3/06/2021

林志秀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及教授、註冊中醫師

從中醫角度看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團,是以病因複雜、發病機理不明確、易復發及病程長為特點的一種常見皮膚病。臨床上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雖然兩者在病程上有區別,但症狀均以突然及反覆發作為特點。患者可突見全身多處出現局限性紅色或蒼白、大小及形態不一的風團,且起病及消退均迅速、消退後亦不留痕迹,而部分患者或見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或伴見瘙癢、關節疼痛等全身症狀。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蕁麻疹的發病與飲食,如攝入動物蛋白及防腐劑等添加劑;青黴素、磺胺類等藥物;遭到細菌、寄生蟲等感染以及受到冷熱、摩擦等物理因素刺激等存在一定的關係,也可能與內臟疾病、心理健康、自體免疫疾病及遺傳等因素相關。

 

治療方面,抗組織胺藥物、免疫抑制劑及類固醇為治療蕁麻疹的首選藥物。但上述藥物雖能快速發揮藥效,減輕患者的臨床症狀,但單純利用西藥治療只能控制症狀,無法達至根治,因此患者需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唯長期用藥不僅易產生耐藥性,且有一定的副作用。

 

因蕁麻疹令患者生活品質下降,加上西藥治療未能控制復發,因此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法有其迫切需要。中醫藥治療蕁麻疹有一定的優勢,蕁麻疹屬中醫學中「風疹」、「癮疹」範疇,中醫認為其致病主因為外感風邪,加上患者氣血不足,而致肌膚失養,故常以養血活血、祛風止癢為治法。

 

鑑於近年來蕁麻疹發病率呈遞增趨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現正進行一項為期16周,以內服中藥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歡迎18-65歲,患有慢性蕁麻疹6星期以上之人士參與此項研究。如感興趣者,歡迎進入https://forms.gle/YqbAkBSvDopeVaoK9登記或WhatsApp至6082 2583作登記。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6/05/2021

林志秀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及教授、註冊中醫師

從中醫角度看新冠肺炎恢復期

自2019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起,截至今年5月18日,本港已錄得一萬一千多宗個案。雖然大多新冠肺炎患者經治療後,都能康復出院,但臨床數據顯示,新冠病毒除了造成肺部組織損傷及引發炎症外,還影響消化系統,令患者出現腹瀉、嘔吐、食慾減退等症狀;損害神經系統導致失眠、記性欠佳、味覺及嗅覺減退等情況;影響腎臟功能而致水腫等;甚或令男性的精子細胞數目減少,從而影響生育功能。近日多項調查及研究結果均發現,新冠肺炎康復者出院後仍出現各種「長新冠」症狀(即後遺症)。如有13%患者出現如腹瀉、嘔吐及食慾不振等消化系統症狀;超過80%患者於出院後4周仍見最少一種症狀,當中尤以失眠、疲倦及呼吸困難最為常見,而上述的症狀更可維持6個月或以上。

 

可惜的是,至今仍沒有有效的西藥能根治「長新冠」症狀。但隨着本港患有「長新冠」症狀人數增加,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法,減輕患者因疾患而致的情緒問題及生活不便,提高生活品質,顯得十分迫切。

 

中醫藥自古以來對緩解疾病所造成的後遺症及恢復機體功能有很好的優勢。在中醫的角度來看,新冠肺炎恢復期大多屬中醫學「疫病」中肺脾受損及氣陰兩虛的範疇,治療原則應以扶正祛邪為主。在用藥方面,臨床上一般可選用中藥複方香砂六君子湯及麥門冬湯加減來治療。

 

鑑於緩解「長新冠」症狀有迫切的需要,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現正進行一項為期16周,以內服中藥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的臨床研究。歡迎18歲或以上,在出院後5星期或以上仍有疲倦及失眠、呼吸困難等「長新冠」症狀之人士參與此項研究。如感興趣者,歡迎按以下連結︰https://cloud.itsc.cuhk.edu.hk/mycuform/view.php?id=1004385或致電28733252作登記。如情況適合,研究人員會再與閣下聯絡,安排進一步評估。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09/06/2021

呂國安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診所經理,註冊中醫師

認識中醫 天灸療法

 

天灸源流 

所謂「天」,是指借助時令之氣治療人體或作預防保健。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中可以見到現代「天灸」的雛形。現代中醫主要使用溫熱藥物敷在穴位上,治療各種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消化不良、慢性腹瀉、月經病、手足冰冷、痛症等,達到「冬病夏治」、强身健體的作用。

 

合於天道,借勢使力

天灸療法正是善用天時的體現。夏至雖然是天地陽氣最旺盛的時節,但陽氣處於一種外散的狀態,不易聚斂運用,而夏至之後陽氣開始下降潛藏。三伏天是夏至後的三個「庚日」,處於小暑至立秋的期間,天干中「庚」屬金,有「收」、「降」之意,三伏天的「伏」字也表達了陽氣漸漸伏藏的意思。經過初、中、末三伏之後,天地陽氣不斷下降收藏到地下,至立秋入秋,處暑而暑氣盡,天氣漸涼,人體的陽氣也順應天時轉入收藏。

 

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

外服藥物也有講究的地方。清代藥物外治專着《理瀹駢文》言︰「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天灸外敷藥物也必須依據醫理和藥性去選擇。例如︰天灸藥物中使用了附子、白芥子、細辛等氣味濃且走竄力強的藥物外透體內的寒氣;肉桂溫補腎陽,引氣歸元。醫師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態選用不同的穴位,令治療更有針對性。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2/05/2021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部主任

談談「五穀為養」

《素問‧臟氣法時論》提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其大意是在用藥物治病的同時,要善於運用日常飲食加以調養,才能更好地養護生命。其中,「五穀為養」一句相對於其後「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三句更有深意。

 

「五穀」主要包括大米、麥、小米、黃米、豆類這些作為人們日常主食所用的糧食。「養」,即供養、養護之意。「五穀為養」,是指在人們日常飲食所需的各類食物中,對於養護生命而言,五穀雜糧是最重要的。

 

「五穀」所含之五味,與天地間木火土金水五氣相通,入於人體之中,可以分別補養肝心脾肺腎五臟,正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除此之外,「五穀」對於生命還有更重要的意義。「五穀」入胃後,會直接產生滋養生命、維護健康的「營氣」與「衞氣」,以及具有促進並維持營衞氣正常運行的「宗氣」。「營氣」與「衞氣」分別行於經脈內外,構成了人身「經脈之氣」,而在中醫學中,「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脈》),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對於熱衷於養生人士來說,與其關注各種各樣的營養保健品,不如更多地關注自己的一日三餐,尤其是一日三餐之中,是否都有進食不同的穀類食物作為主食。在「五穀為養」的基礎上,再適當地進食一些肉類及蔬果類食物而「為助」、「為益」、「為充」,則可以更好地補益生命所需之精氣,以養護正常的健康生命。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