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3/01/2021

林志秀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及教授、註冊中醫師

濕疹患者的冬天調理

俗稱濕疹的皮膚病,其中大部分屬於西醫所說的特應性皮炎(特皮),該病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皮損的多樣性(如紅斑、抓痕、滲血滲液、脫屑、苔蘚樣增厚等),瘙癢感和反覆發作為特徵。

特皮患者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大多異常的升高,當接觸到過敏抗原時,便會激發IgE和T細胞等免疫反應,啟動體內肥大細胞等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導致皮膚產生發炎和致癢因子,如組織胺、白細胞因數(如IL-4, IL-13等),進而令皮膚產生濕疹皮炎性皮損,同時患處皮膚十分瘙癢,並因瘙癢引起搔抓,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

皮膚的屏障功能既能阻止外界的病原體的侵入,又可防止體內水份的蒸發流失,保持皮膚濕潤。由於皮膚屏障功能的受損,患者便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和脫屑。冬天氣候十分乾燥,故不少患者的皮損在冬天常常變差,瘙癢愈發嚴重。對於濕疹患者的冬天調理,需注意以下幾點︰1.需頻密地外塗潤膚保濕膏(每日可用五、六次);2.洗澡的水溫最好控制在35℃以下,時間亦不要太長,避免泡浴;3.可以服用一些滋潤保濕湯水(雪耳50克,南杏仁10克,山藥20克,北沙參15克,玉竹15克,麥冬15克,鐵皮石斛8克,瘦肉或烏雞300克,清水3升,煲1.5小時即可)。

鑑於濕疹的發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勢,中大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現進行一項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疹的臨床研究,為期16周。歡迎年齡介乎4至17歲的濕疹患者參加。如感興趣,請進入https://forms.gle/Fgr4Xmkdn7jt7qDu6登記,研究人員會與閣下聯絡。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06/01/2021

莫迪麟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註冊中醫師

古代隔離避邪思想

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市民應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以防疾病相染。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大大小小的瘟疫,自古而來,中醫已有應付疫情的對策,其隔離方式不單單用於染病之人,接觸染病之人在古時亦需留在家中。在此對古代與隔離措施有關之記載稍作回顧。

隔離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年代,《論語‧雍也》記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孔子弟子伯牛身染疫病,孔子探望時,不直接會面,改為隔着門窗與弟子握手慰問,綜觀今天也建議接觸懷疑確診或確診的人士,必須好好清潔雙手。唐代房玄齡等所編之《晉書》曾記載一段話︰「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若朝臣家中有群組相染的時候,即使沒有證候表現,亦須按規定在限時內不可入宮上朝,可見當時隔離思想並不限於染病之人,其密切接觸者也應當隔離。

對於醫護人員面對疑診病人,也有相當詳細記載,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提及︰「凡入瘟疫家,先令打開門戶」,保持空氣流通是防止相染的重要環節。古人甚至會掌握風向,避免風勢直接吹向醫者,如清末醫家陳虬所述︰「視今日是何風,如屬東南風,則直向西北方側坐,切不可使病人之氣,順風吹吾口又須閉口不言」。古代醫者亦考慮到在診證染病之人時,宜少言或者盡量不言,如《疫痧草‧辨諭避疫氣》提及︰「坐不宜近……存氣少言,夜勿宿」等。

隨着社會進步,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應對疫情方法雖有不同,但其隔離避邪理念,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09/12/2020

呂國安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診所經理、註冊中醫師

養護陽氣 禦寒抗疫

轉眼間,香港邁入冬季,日常生活已感到明顯的寒意;而疫情在兩周之內大範圍地爆發不免令人憂慮。冬天是天地陽氣收藏的季節,《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就是在叮囑大家順應自然,不要擾動收藏的陽氣,進而保持健康。那麽具體而言要如何做呢?

1.早臥晚起︰熬夜通宵的做法會把陽氣提取出來運用,違逆陽氣收藏之道,形成陽氣內虛的狀態;在冬季,為了讓人體順應陽氣的收藏,應比其他季節更早睡覺,而早上最好等待太陽升起後才起床,令陽氣得到充足的休養。

2.收斂精神︰香港人生活工作特別繁忙,甚至下班後仍思緒紛紜。心中的煩勞也是對陽氣的一種過度消耗,不利於陽氣收藏。在冬季,人的精神也要收斂一些,比如下班後放下工作,或者通過禪修、書法等活動,將外散的思緒收回來,應合冬天收藏陽氣之道。

3.保暖禦寒︰寒邪最擅長傷人體的陽氣。穿衣保暖能幫助保護人體的陽氣。如果逞英雄而衣着單薄,陽氣就很容易被寒邪所傷,導致保護人體的作用受損,免疫力下降,容易被外來病邪入侵。冬季適當地在飲食中添加生薑、胡椒等溫熱食材也有助於禦寒。傳統的香囊使用辛溫芳香的藥材,佩戴亦有助陽禦寒。

4.勿劇烈運動︰劇烈運動會大幅度調動陽氣外出,大汗出則令陽氣外洩加劇;而冬天陽氣最重視收藏;因此中醫强調,冬季應避免劇烈運動,以輕柔和緩的運動,或者以靜養的氣為主,避免大汗出令陽氣的收藏受影響。

5.節制房事︰腎中陽氣在冬季行收藏之道,若多行房事,反令陽氣不能穩固地收藏,更容易造成腎氣虛損。冬季宜節制房事,令腎中精氣得以收藏。

除了以上的措施,「三九天灸」也可以幫助大家扶陽驅寒。詳情可瀏覽中大中醫三九天灸專頁(https://clinic.scm.cuhk.edu.hk/clinic/wnm.aspx)。其他抗疫資訊,可瀏覽中大中醫新冠肺炎專頁。希望大家在這個冬季能養精蓄銳,禦寒保暖,以健康的身心度過第四波疫情!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6/12/2020

孔慶瑜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醒「目」上班有妙法

新冠疫情轉眼近一年,「在家工作」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新生活模式。如今無論起居、工作,還是讀書,只要安坐家中,透過電腦、手機就可以完成各項工作。然而,長期盯着電子屏幕,很多人因而出現視物模糊、眼脹痛、眼乾澀、頭暈等視疲勞的症狀。

《黃帝內經》︰「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久視乃五勞之一,過度的久視,勞心傷神,耗氣傷血,使雙目失於濡養,經絡阻滯,故視物疲勞且不清。肝開竅於目,受血而能視,肝血不足,亦會使視力減退。對此,明朝的《醫學入門》把久視勞傷稱為「肝勞」,並提倡「閉目調護」。因此,我們每當使用電子產品一段時間,就應閉目休息數分鐘,避免過用眼力,耗傷肝血。

此外,按摩眼周穴位亦可疏通局部經絡,以緩解眼部不適,穴位選用如下︰

睛明︰目內眦角(即內眼角)上方凹陷處。

攢竹︰眉頭凹陷處。

絲竹空︰眉梢(即眉毛的末端)凹陷處。

太陽︰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後1橫指的凹陷處。

操作時,首先消毒雙手,然後閉眼,再以拇指端輕揉點按各穴2至3分鐘便可。

謹記凡事太過均有害,勞逸必須有度。希望以上小貼士可以使大家在疫情期間在家工作順利!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02/12/2020

鍾志豪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發展部主任及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中西醫看功能性消化不良

香港人平時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亦要適應各種環境轉變,例如轉工、升學等,容易引起胃蠕動問題,以致出現相關消化不良的症狀,例如胃痛、胃灼熱、進食少許就有飽脹感,嚴重者食完正常分量的一餐後就會出現食滯的感覺。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出現,而西醫檢查排除了潰瘍、炎症、幽門螺旋菌感染等腸胃問題後,那病人就有可能是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

目前西醫對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綫治療以控制症狀為主,但是大部分病人在接受這些西藥治療後,症狀仍然反覆,因而備受困擾。然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卻是中醫治療的優勢病種。近年有不少研究指出,無論是中藥,還是針灸,中醫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均能讓患者感到滿意。根據2017年中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臨床上常見的證型有脾虛氣滯、肝胃不和、脾胃濕熱、脾胃虛寒及寒熱錯雜等。中醫師會根據病人當下的具體症狀辨識這些證型,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治法方案。

如果你或者身邊親戚朋友有胃痛、胃灼熱、進食少許就有飽脹感、食完正常分量的一餐後就有食滯的感覺等消化不良症狀,歡迎參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證型研究計劃。參加者完成所有網上問卷後,會得到價值港幣$50的超市現金券,和有機會了解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相關的生活注意事項。歡迎電郵到ddfdcuhk@gmail.com或者致電9875 4962查詢參加詳情。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