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醫心直說 13/10/2016

蔡昕宏博士

中大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也談拔罐

13/10/2016

早前奧運會運動員身上的拔罐印,掀起一陣拔罐潮。早些年筆者看診時,也曾遇見要求拔罐的病人,問其原因,原來因為見到某某明星拔罐,覺得有型,想要模仿。可見治療也是一種潮流。

拔罐早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就有記載。有甚麼功效?《本草綱目拾遺》:「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

除了排寒濕外,拔罐可以集結身體免疫系統的淋巴液到局部,並可迫使微細血管破裂,引發自體修復功能。火罐與真空罐區別是,火把罐內的空氣燒完,形成的負壓是固定的;但真空可以不斷加壓,掌握不好,會造成皮膚損傷。另外,重要的是真空罐只有瀉的作用;火罐能溫陽散寒,增加血液循環,先瀉後補!

拔罐的罐印黑不黑,取決於寒濕的多寡、留罐時間的長短與火力的大小。拔罐後,罐印的瘀,需要人體的正氣去修復,所以拔罐也會耗氣。一般留罐時間為5至15分鐘,太長的話,會變成人為的血瘀,以及增加起泡的機會。當然有些一下罐很快起泡,那是濕氣太盛之故,並非壞事,但要注意處理,以免感染。大面積的拔罐,由於皮膚的牽拉,起罐後,可能有一下子的放鬆,但無的放矢,亦損傷氣血。

除了留罐之外,亦有走罐、閃罐、藥罐、刺絡拔罐等技法。更有一些融入五行八卦,以拔罐進行整體治療,或以拔罐調節筋膜的方式等。不只是哪裏痛拔哪裏那麼簡單!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醫心直說 10/11/2016

陳詩雅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如何預防痛經

10/11/2016

痛經是女性於行經前後或行經期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的疾病,是婦科常見病,尤以青壯年女性多見。

中醫認為「血瘀」是痛經的主要病機,「血瘀」就是血行不暢的意思。由於經前氣血下注胞宮,如患者本來已有血瘀的問題,此時的情況就更加明顯,「不通則痛」,因而發生痛經。

要預防痛經,必須從解除「血瘀」着手。首先,血瘀的形成與「氣滯」密切相關,氣能推動血行,氣滯則血瘀。要氣機通暢,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愉快,切忌惱怒抑鬱,氣機暢達則經血流通。香港女性生活繁忙,臨床上經常遇到每於情緒不舒即發痛經的患者。此外,亦可進行適量鍛練,肢體活動有利於氣血的流通,但注意行經期則不宜劇烈運動。

另一引起血瘀的常見原因就是「寒」。血在溫暖的環境下才能正常流動,相反在寒冷的環境下則凝結不暢,稱為「寒凝血瘀」,此證在香港非常多見。辦公室女性長期處於空調低溫環境,應注意保暖,尤其是腰腹及下肢等部位,避免受寒。飲食亦應注意不要過服寒涼、生冷之物,特別是行經期的時候。曾有不少痛經患者經治療後症狀已消除,但偶一不慎喝了凍飲,痛經又再復發。再者,「濕熱」亦可引致血瘀而發生痛經,多見於盆腔炎患者,故應注重經期、產後衞生,以防感染濕熱之邪。

雖然痛經不是危重疾病,但每月反覆的身體不適也是十分惱人的,嚴重者更會劇痛暈厥。個人經驗認為,若患者能注意到上述生活起居的細節,已能預防痛經的發生或大大減輕疼痛程度,但是如痛經嚴重或持續加重,則需要向醫生求診。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醫心直說 15/12/2016

梁晶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解密「三九天灸」

15/12/2016

近年在夏季進行的「三伏天灸」日漸在香港普及,你有聽過冬季將進行的「三九天灸」嗎?

「三九天」相當於每年公曆的12月下旬至1月中的時間,冬至日後第一、第二、第三個九天。

「三九天灸」是根據傳統曆法的二十四節氣,於天氣最寒冷的日子,將溫熱中藥敷貼在特定穴位上,不但可起「溫通陽氣」、「扶正祛邪」作用,更可鞏固夏季「三伏天灸」的療效,能減少及預防疾病發作。天灸一般選用的成分包括白芥子、延胡索、製甘遂、細辛、麻黃、肉桂及薑汁等。

甚麼人適合做天灸呢?以本院為例,以下疾病或體質者列為適應症範圍:1.呼吸疾病;2.腸胃疾病;3.脊椎關節性疾病和慢性痛症;4.婦女疾病;5.小兒疾病;6.慢性虛寒性、頑固性疾病。由此可見,無論兒童、婦女、老年人,只要符合以上體質,都可以參加天灸。
但天灸亦有其禁忌症,包括處於哮喘急性發作期、1歲以下幼兒、孕婦、肺結核、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血液病者、嚴重皮膚感染、曾出現中西藥過敏反應,如大量水泡,發燒等、G6PD缺乏症及瘢痕體質者。此外,如惡性腫瘤、皮膚過敏/皮膚病、對中西用藥過敏者、糖尿病、感冒、咽喉發炎患者,建議先諮詢你的中醫師。

香港中文大中醫教學診所和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聯合推行「三九天灸療法」保健運動(必須報名及預約),詳情請參閱網頁:http://scm.cuhk.edu.hk/zh-TW/latest-news-footer/1058-201611news-002-tc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醫心直說 01/12/2016

鍾僑霖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八段錦紓緩頸肩痛

01/12/2016

很多人曾有頸肩痛的煩惱,當求診時,檢查會發現頸肌勞損,照X光片顯示韌帶鈣化,甚或頸椎移位,頸椎關節損傷等。症狀輕微時可能是偶發性的頸肩部沉重痠痛感,嚴重時可出現上肢麻痹乏力、頭痛等。部分患者會疑問,自己都沒有受過傷,又沒有重體力勞動,但為甚麼會得頸椎病?

其實,除了外傷可以造成頸椎錯位而引起症狀,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對頸椎關節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長時間保持不動,頸肩部肌肉及韌帶需要加大工作量,以維持姿勢而引起肌肉韌帶疲勞,肌肉韌帶的血液供養,也因為缺乏運動而受限,乳酸代謝受影響從而加大頸椎的耗損。另外,根據2014年美國一份研究指出,當頭部前傾30度時,頸椎受力40磅,當低頭60度時,頸椎受力更達60磅。可想而知,當長時間低頭看書、對電腦工作,甚至長時間低頭燙衣服,對頸椎和頸部肌肉韌帶都會帶來多大的負荷。

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建議至少每隔45分鐘轉換姿勢一次,以避免頸肩部過勞,最好再配合一些伸展運動紓緩疲勞。八段錦是一套歷史悠久的導引功法,既簡單易學,又全面的拉筋動作,可隨時隨地進行,適合任何年齡人士學習。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醫心直說 29/12/2016

李宇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為甚麼同病異治?

29/12/2016

中醫有一種特色叫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同一個感冒,可以用不同的藥方治好,為什麼會這樣?基本的解釋,病可有不同的原因,同一個感冒,有風寒濕熱等不同,也有深淺輕重,自然不是一個藥方能治療。

進深的說,所謂「同病」只是大概而言,實際上也不是真的同病,如果兩個人的病情完全相同,在中醫上治療也是可以一樣的。這裡的「同病」是指主要的「病徵」相同,但臨床上的「病情」則未必。例如感冒都有怕冷發熱,但是臨床上感冒還有許多其他不適,例如可以伴有汗出怕風鼻塞流涕咽痛咽乾咯痰咳嗽氣喘,甚至也可以有心悸心煩失眠胃脹腹瀉腹痛便秘等等,當臨床上多種病情同時出現,儘管感冒的主要病徵一樣,也不一定可以直接治療感冒了,要顧及周身。

中醫着重看「病之人」,重視整體;西醫則看「人之病」,重視局部,這個「同病異治」的特色,很大程度是相對於西醫而提出的,指在西醫上的同一種病,中醫上可以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其中的原因,是中西醫的理論不同,對疾病的觀察認識也不同了。中醫的整全世界觀,認為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也難以有兩個人的病情完全一樣,所以「異治」就是如此常見了。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