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2/06/2017

鍾偉楊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預防感冒,保暖背部

22/06/2017

傳統中醫保健重視生活起居,其中一點較簡單而有效預防感冒的方法,是注意背部的保暖。

根據古代陰陽學說,有謂「腹為陰,背為陽」、「裡為陰,表為陽」,中醫認為背部是身的外表,能反映身體內裡陽氣是否充足。正常人身體正氣充足,則背部觸之溫暖;反之,當身體正氣稍有不足,受到風寒侵襲,背部亦較先反映一些身體變化,例如背部肌膚較涼,較怕風吹,頸背肌肉崩緊不適,動輒汗出等等;如不及時保暖,風寒很快就入侵體內,出現感冒症狀。漢代《金匱要略》更提到,如體內陽氣不足,水氣不化,體內受到飲邪困擾,可出現「背寒冷如掌大」的表現。同樣地,中醫亦常採用背部的穴位,施行針灸及推拿方法,以治療虛寒性疾病。例如背部的風門穴 (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寸半) 亦因其當「風邪的門戶」而得名。

因此,常患感冒之人,天冷時當然要足夠添衣;即使在盛夏之時,如常進出空調地方,亦建議穿有領衣服或常備圍巾,避免受風;汗出時要儘快抹乾,以免寒氣乘虛而入。體質虛寒之人,常在背部的風門穴暖敷及按摩,使之溫暖但不致汗出,亦有增加體內陽氣,預防感冒的作用。

此外,近年備受重視的天灸療法亦有助預防感冒。天灸是在「三伏天」,借助天時之熱力,以溫熱的藥物,在背部的穴位敷貼,能改善體質;當身體積存足夠陽氣,更能減低入冬後患感冒的機會。有關本院的天灸活動詳情,請參閱本院網頁及可網上報名。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9/06/2017

梁晶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天灸」解碼

29/06/2017

「天灸」日漸在香港普及,天灸究竟是什麼?天灸採用刺激性的中藥敷貼於穴位表面,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紅赤充血,甚至發泡,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其理論是以中醫學「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為依據,針對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提早在夏天作預防性治療,以減低冬天的發病率。傳統的天灸多在7 月中旬到 8 月中旬進行,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間,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 故用來提高身體的衛外功能,使季節交換時能避免外感疾病的侵犯,如此也減少了慢性病、過敏性疾病的發作,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什麼人適合天灸呢﹖以本院為例,凡慢性虛寒性、頑固性疾病的兒童、婦女、老年人,都可以參加。本院會以問卷及醫師臨床意見作依據,以決定是否適合接受敷貼及穴位選用。但天灸亦有其禁忌症,包括處於哮喘急性發作期、一歲以下幼兒、孕婦、肺結核、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血液病者、嚴重皮膚感染、曾出現中西藥過敏反應,如大量水泡,發燒等。此外,如惡性腫瘤、皮膚過敏/皮膚病、對中西用藥過敏者、糖尿病、咽喉發炎患者,建議先諮詢你的中醫師。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0/07/2017

符文澍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精神情緒異常與美容

20/07/2017

中醫學把人的精神情緒異常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皮膚毛髮的生長和色素的新陳代謝除了與營養、神經、內分泌等因素有關之外,與精神情緒異常也密切相關。精神情緒的異常不僅有害於人體健康,而且有損容貌。精神緊張會導致人的血壓增高、心跳加速;大怒可使某些人發生腦出血。早在戰國時期,曾有伍子胥過昭關一夜之間頭髮變白的傳說。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因悲傷、焦慮和用腦過度,或學生在考試前後因精神緊張而突然出現頭髮斑片狀脫落,或鬚髮變白的情況。另外,因精神情緒緊張,可導致面部出現黃褐斑或白癜風。長期喜靜少言寡語,精神情緒和行為長期處於自卑和壓抑的狀態,都會影響大腦的血管與神經的調節功能,影響頭部皮膚和毛囊的血液迴圈,同時又會影響食慾及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從而妨礙毛髮和黑色素的新陳代謝,導致毛髮變枯、脫髮、發白、皮膚色素異常等。所以,精神因素對皮膚毛髮的生長和色素異常有著很大的影響。

中醫學提倡修身養性,要求人們"難得糊塗",與人坦誠相待,和睦共處,不要為了一些小事而斤斤計較。要淡泊名利。只有良好的情緒、安逸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才能有年輕美麗的容貌。要充分認識到精神情緒因素對人體健康和美容的重要性。在發生問題時,要學會自我解脫,家人也宜給予必要的情緒疏導。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3/07/2017

華何與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夏季養生—中藥花茶

13/07/2017

本港夏季氣候潮濕炎熱,中醫認為身體易受暑熱及暑濕邪氣的侵擾,出現一些暑傷津氣或濕困脾胃的不適症狀。輕者身熱出汗,口渴倦怠;中則煩熱食欲不振,眠差便秘;重者頭昏惡心,甚至中暑。所以中醫提倡夏季居室宜涼爽、飲食宜清淡、睡眠宜充足、心境宜平和。坊間雖有大大小小的涼茶鋪,但市民亦可以在家自製簡單的中藥花茶消暑。本專欄按照時令陸續向大家推薦防病治病、保健益壽的中醫養生膳食。此文挑選藥食兩用的花類中藥,簡單滾水焗服,製成清涼飲品。

1、消暑花茶
選取菊花、金銀花、山銀花,各5g置於杯中,沖入適量滾水,待溫後可加冰糖數顆,即成消暑花茶,白日當茶飲用。此款花茶能清熱消暑,適用於夏季身熱心煩、出汗口乾者。需注意的是G6PD缺乏症 (俗稱蠶豆症)者禁飲金銀花及山銀花。

2、下火花茶
選取野菊花、槐花、蒲公英,各5g置於杯中,沖入適量滾水,待溫後可加冰糖數顆,即成下火花茶,白日當茶飲用。此款花茶能下火解毒,適用於夏季火毒瘡癤、痱滋生蛇者。

3、祛濕花茶
選取扁豆花、雞蛋花、木棉花,各5g置於杯中,沖入適量滾水,待溫後可加冰糖數顆,即成祛濕花茶,白日當茶飲用。此款花茶能祛除濕熱,適用於夏季身重肢腫,舌苔厚膩者。

中醫養生膳食講究因時因人用膳,以上三款是夏季養生花茶的代表,若身體兼見其它不適,可以再添其他花類。例如,胸悶、情志不舒可加玫瑰花理氣,眠差夢多可加合歡花安神,咽癢常咳可加炙款冬花止咳,月經不調可加紅花調經等。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7/07/2017

張敏芝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你真需要調理嗎?

27/07/2017

「醫師,我想調理身體啊......」你有試過對醫師說這句話嗎?

這句話很常聽見,作為一位醫師,我聽過不同的語氣去表達這句話,感覺這當中包含的意思可以很豐富︰一是認為調理身體是中醫獨有的,其他醫療行業不可代替;二是認為中醫療效慢,只能長期調理身體,做不到速效的治療;三是不太清楚調理是指甚麼,似乎約見中醫師就要說這句話。的確,調理身體是中醫的特色及優勢,但別忘記,中醫在治療方面的優勢也很重要。

所謂「調理」,可理解為未病先防,是中醫「治未病」的概念。如果身體虛弱,平時容易出現一些小毛病的,則可以在發病之前,調養身體,固本培元,以預防疾病的發作。但如果平素身體正氣充足,沒有發病趨勢的,則應該由生活習慣、飲食及情志方面調養,不宜過分依賴中藥。

古云︰「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如果把「治未病」理解為「調理」,那麼姑且把「治欲病」及「治已病」歸於「治療」,包括了治人及治病。在中醫角度理解的「發病」,是人體的正氣與病邪抗爭的關係,趁着正邪抗爭最劇烈的時候,把病邪徹底驅出體外,正是中醫治病層面的基本治療原則。有時候,求診者明明是「已病」了,帶着一堆現代醫學的病名,但還分不清楚狀況,對醫師說︰「我想調理一下。」我就會忍不住告訴他們,現在不是「調理」的時候,而是要積極「治療」。

傳統中醫主張全人治療,不只是緩解局部的不適症狀,更不是針對現代醫學的檢查指標去治療用藥。簡單如外感發熱,就可用發汗法以驅除病邪,而不是針對熱象去抑制發熱的感覺。這是中醫獨有而且徹底的治療方式。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