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30/11/2017

官可祈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容易染色的舌苔

30/11/2017

中醫看病講求望聞問切,舌診是中醫「望診」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目的在於觀察患者舌體、舌苔上的變化(包括顏色、形質等)。大家在看中醫時曾否被問及剛才喝了甚麼、吃了甚麼呢?如果答案是「有」的話,那是因為你的舌苔可能染色了,中醫稱之為「染苔」。

「染苔」就是指在飲食後,令舌苔人為染色。認識不少患者,時而會在診前進食、或於待診期間含服喉糖紓緩症狀。曾經遇到一位患者,當被要求伸出舌頭時,舌苔竟然是藍綠色的,真的令人哭笑不得;這種奇異顏色的「染苔」倒是不難分辨出來。可是,某些情況之下,例如牛奶、豆漿等可令舌苔變白、變厚;蛋黃、橙汁、咖啡、濃茶、中藥、長期吸煙等可使舌苔變黃、變褐色;橄欖、酸梅等可將舌苔染成黑色、灰色。這一類「染苔」容易與舌象的真實變化混淆。

中醫如因應「染苔」的舌象而遣方用藥的話,可能會加重病情,那就適得其反;即使中醫察覺「染苔」的問題,因未能掌握舌象的真實變化,亦難免影響診斷。為了提高舌診的準確性,建議大家在就診中醫前的兩至三小時內避免進食或飲用有顏色的食物、零食、飲料及藥物,減少「染苔」的發生。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4/12/2017

梁晶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天灸有效嗎?

14/12/2017

近年,天灸療法漸趨普及,每年夏冬兩季,市民都可於中醫診所接受天灸治療。天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於特定的日子,將中藥敷貼在穴位上。運用天人相應的原理,借助天時對人的影響,及藥物的作用,在穴位上施行治療,使局部皮膚充血,甚至發泡,以溫經通絡、調整氣血而達到防治疾病之目的。

內地針灸臨床雜誌曾提出天灸療法對呼吸疾病、腸胃疾病、脊椎關節疾病、慢性痛症、婦女疾病及慢性、頑固性疾病等均有較好的療效,普遍認為能改善虛弱體質。2015年在國際期刊發表的文章亦顯示,與沒有接受治療、服用安慰劑、中藥或西藥相比,天灸療法可以更有效地治療哮喘。天灸療法更能顯著地減低哮喘病人血液內的生物標記(包括免疫球蛋白和嗜酸性白血球)水平,為其有效性提出了有力的證據。雖然研究只對天灸治療哮喘疾病提出佐證,但作為起步點確實讓人鼓舞。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聯合推行「三九天灸療法」保健運動(必須報名及預約),詳情請瀏覽「三九天灸療法」網頁(https://clinic.scm.cuhk.edu.hk/clinic/wnm.aspx)。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8/12/2017

黃韻婷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教授、註冊中醫師

從基層醫療需求 看中醫院發展

28/12/2017

香港政府在2016年施政報告公布將興建香港第一所中醫院。雖然醫管局管理18間三方協作中醫教研中心,但真正的主流中醫人力資源,從2011年衞生處統計資料顯示,多於8成中醫師在私人市場提供基層服務。未來中醫院服務應該着重哪一個服務範疇,暫時未有任何報告可提供現行主流私人中醫市場的數據作出參考。本文希望在眾多意見當中,給予另一個角度思考將來中醫院的真正需求。

香港醫療衞生研究基金、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浸會大學及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曾在2012年完成第一個大型病種普查研究。從260位公私營醫療體系的中醫師,收集共55,312位求診病人數據,跟西醫普通科門診數據作對比。向中醫求診的病人以平均年齡50.5歲的女性為主,比西醫普通科門診的43.5歲為年長。64%病人以慢性病情向中醫求診,相比西醫的36%大相逕庭。多於84%的病人必須自費向公私營的中醫求診。基於人口老化,向中醫求診的3成病人,本身有已患有高血壓(49.5%)、糖尿病(18.5%)或其他疾病。

研究也發現,年紀小於25歲的求診患者當中,63.2%有鼻敏感或皮膚相關疾病;25至45歲患者以腸胃疾病及失眠多見;25至44歲病人對肌肉相關疾病、神經性及婦科疾病服務需求殷切。最突出的結果有10.6%的患者因情緒抑鬱而求診。循證中醫一向受世界衞生組織所推崇,根據中醫辨證施治與中西醫協作,才可令病人受惠。若這些疾病群組從未在醫管局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中涵蓋,進一步的住院或日間診療中心必須兼顧到這些病種,才可切合香港病人的真正需要。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1/12/2017

朱靄娛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神農本草經》與中藥

21/12/2017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成書於東漢期間,共收載了365種藥物,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採收、炮製、藥性和主治病證均有詳細的記載。本書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確立每類藥物相對應的「天」、「地」、「人」概念和「養命」、「養性」、「治病」的臨床應用目的;同時根據藥物的毒性強弱,界定每類藥物「多服久服」、「斟酌其宜」、「不可久服」的不同服用方法。書中更提出藥物如何互相加強作用或減輕毒性和副作用,是中藥配伍理論的核心內容,對後世中藥學有深遠的影響。

本草學經過兩千年的發展,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神農本草經》依舊是有重要價值,歷代本草著作多亦以此為基礎上,作出修訂、考證、補充。無論在臨床中藥功效理論、配伍方式、劑型配搭的方法學上,源頭與《神農本草經》密切相關,至今仍指導臨床的應用。而另一方面,《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及理論為古方研究提供了綫索,幫助我們釐清古方的配伍及立方意義。

閱讀《神農本草經》時不應拘泥於「某藥治某病」或「某病用某藥」,需要了解每種中藥的氣味形式、寒熱溫涼之性,才能領悟到箇中辨證用藥的真諦。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1/01/2018

繆江霞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應用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冬季服鹿茸 哪些人適合?

11/01/2018

「寒」是冬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冬在五臟對應腎。根據《內經》理論︰「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故冬天的養生重點是補腎藏精,抗寒護陽,補而不燥,平衡陰陽。

港人習慣在冬天服用鹿茸進補。鹿茸,是指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而帶茸毛的幼角,性溫,味甘鹹,有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月經等功效,久服能促進機體生長發育,減輕疲勞,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活力,確是冬天抗寒護陽的滋補要藥。鹿茸雖補而不燥,但溫陽作用很強,所以只適用於陽虛之人,陰虛之人並不適用。

以下四類人屬於陽虛體質,適用鹿茸︰平時特別怕冷、性功能衰退、夜尿頻密的中老年人;容易疲勞、健忘失眠、頭暈耳鳴、怕冷虛汗多的中青年;子宮虛冷腹痛、產後虛寒及宮冷不孕的婦女;怕冷多汗、尿頻遺尿、容易感冒的小兒。由於鹿茸藥力較強,服用鹿茸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否則易引起頭脹、胸悶,甚至引起口腔潰瘍、鼻出血等嚴重後果。五種人不宜服用鹿茸︰一是有「虛火」者,表現為手足心發熱、口燥咽乾、兩顴潮紅的陰虛體質;二是內熱重者,表現為小便黃赤,咽喉乾渴、心煩失眠;三是血熱之人,表現為經常流鼻血或女子月經量多,血色鮮紅;四是正患傷風感冒者;五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肝腎疾病者。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