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1/06/2018

張保亭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院長及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夏日警惕「寒包火」

21/06/2018

夏日炎炎,暑熱蒸騰,濕氣氤氳,不少感冒患者病初自行服用桑菊、銀翹、夏枯草等涼茶或生薑麻桂等溫散發汗之品,均不能使感冒徹底痊癒,反而病情纏綿,變證百出。

究其原因,在於夏日感冒並非單純寒證或熱證可見,而是多為寒熱錯雜之證。

暑熱當令,或冒暑勞作,暑熱直中,致高熱,面赤,汗出,口渴多飲,甚至溺黃便乾,此時最易貪涼飲冷,驟遇空調,狂飲凍品,沐浴冷水,使得寒涼外束肌表,暑熱內鬱其中,形成中醫所謂之「表寒裏熱」證,又稱「寒包火」和「空調病」。

其臨床表現為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肢體痠楚,口乾咽痛,口渴多飲,心中煩悶,溺黃便乾,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緊或滑數。

須細審其證 解表清裏

此時若不細審其證,單純服用麻桂生薑辛溫發汗,患者惡寒頭痛,身體痠楚雖然暫緩,但口渴咽痛,煩悶不安愈加顯著,甚至咳嗽黃痰,遷延不癒。此因辛溫助汗雖解表寒,但對裏熱之證卻如「火上澆油」,使得內熱熾張,變證百出。

反之,若單純服用銀翹、夏枯等辛涼苦寒清熱,口乾咽痛,溺黃便乾等症雖得暫緩,但惡寒頭痛,肢體痠痛不減,甚至出現喉癢咳嗽咯痰,反覆不癒。此因寒涼雖助清解裏熱,但對表寒之證猶如「雪上加霜」,使得寒氣流連,伏鬱不去。

中醫認為,對於表寒裏熱之「寒包火」證,在治療上,應該兼顧其寒熱錯雜之病機,同時應用解表寒,清裏熱之方藥,使得寒熱邪氣無所遁形。

中醫自古以來不乏解表清裏之方藥,如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防風通聖散等等,均具解表寒,清裏熱之功效,唯其應用指徵,需徵詢中醫師建議。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8/06/2018

黃韻婷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及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師

中醫陪伴病人安享晚年

28/06/2018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國家衞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王國強局長明確指出,香港乃中西醫結合及將中醫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樞紐。香港西醫達國際水平,我們九千多位中醫師一直在循證方向下,以豐厚的臨床經驗默默為香港市民服務。再者,大型香港病種普查顯示市民向中醫求診病種跟西醫明顯不同,當中以內科痛症、婦科、皮膚及抑鬱症狀為求診主因。因此,香港特區政府在鞏固中醫基層醫療或治未病的角色時,應考慮香港因人口老化而帶來的醫療需求,希望在此作出少許建議。

面對人口老化,專科服務面對沉重的負擔病人對善寧服務之需求不斷上升。根據外國善寧服務的經驗,由跨專業團隊合作為患有末期病患者提供社區善寧服務,可以讓病人在熟悉的環境、醫護人員及家屬陪同下安享終老。本港的善寧服務只局限在某幾區,醫管局則集中提供紓緩治療服務為主。香港紓緩治療服務目的為病人提供身、心、靈的支持。可惜,即使有九千多位中醫在社區或基層,現存紓緩服務中少有中醫元素。理想的善寧服務應包括︰不可治癒之末期癌症;治療過程中複雜的症狀控制;用於延長生命但預後的治療是不確定的疾患;從一開始就沒法治癒的姑息治療,如晚期癡呆等。

中醫對疼痛、焦慮、疲勞、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腹瀉、抑鬱症、混亂、厭食、失眠、便秘等症狀以針灸、推拿或中藥可提供全面紓緩,內地的腫瘤科或老人科醫院皆有正面臨床研究結果。如香港能配合中西醫合作團隊,在社區中進行跨學科合作便可擴充現存西醫為主流之紓緩服務門診、日間治療或24小時社區護理或到老人中心等服務,以提升紓緩治療之效果,發展更切合華人的善寧服務。

香港為中西醫薈萃之地,若有平台讓中醫得以與主流醫學多加合作,便有望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善寧服務,紓解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醫療壓力。利用中西醫互補不足之優勢實踐整合醫學,才可為病人帶來最大的好處。希望以上提出的建議,各持份者多作考慮,為未來中醫發展作出長遠貢獻。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9/07/2018

繆江霞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應用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清暑極品話蓮花

2018/07/19

盛夏酷暑的時節,蓮花盛開了。它清香四溢,超凡脫俗,給7月的盛夏帶來絲絲清涼。本文暫不去讚美它的高潔清雅,而要細述它的藥用價值。

蓮花又名荷花、水芙蓉,它渾身是寶,每個部位都是一味中藥。早在500年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荷花、蓮子、蓮衣、蓮房、蓮鬚、蓮子心、荷葉、荷梗、藕節等均可藥用。蓮子能養心益腎、補脾澀腸。蓮鬚能清心益腎、澀精止血、解暑除煩、生津止渴。荷梗能清熱解暑、通氣行水、瀉火清心。藕節能止血散瘀、清解熱毒。荷花性平,味苦、甘,具有解熱解暑、清心寧神、活血止血、祛濕消風之功效,可以預防中暑、護膚養顏、利尿消腫、通便減肥,通常泡茶服用。

荷葉味苦辛微澀、歸心、肝、脾經。能清暑利濕、升陽止血,減肥瘦身,主治暑熱引起的心煩口渴,頭痛眩暈,四肢腫脹,食少腹脹,吐血便血、口臭便秘等。另外荷葉還有降脂的功效,能夠減肥和美容。荷葉在香港的街市容易買到,可以用來煲水或煲湯、煲粥用,也可用荷葉來蒸肉、蒸米飯。但是要注意荷葉性味寒涼,多食易傷脾胃,所以脾胃虛弱的人不要用荷葉了,而應該用蓮子補脾止瀉。

以下介紹一款解暑祛濕的荷葉湯水的製作方法︰

材料︰荷葉2張(新鮮或陳均可)、豬排骨500克,生熟薏米各30克,蓮子50克,冬瓜(連皮)800克,蜜棗3粒。方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入湯煲內,加水1,500毫升,大火煮沸後改為小火慢煲1小時,加適量鹽調味即可飲用。適應症︰用於預防中暑、夏季頭重如裹、水腫肥胖等。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2/07/2018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應用教授

中醫與竹文化

2018/07/12

在傳統文化中,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其中,「竹」對中國哲學、文化、藝術、生活之影響無所不在,形成了蔚為可觀之竹文化。當然,也少不了與中醫之間的必然關係,本文僅談談以下二點。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謂「中節」,是指合乎其規定性。「節」,本義為「竹約」,是規定、約束竹子本身之竹節。古人由此而用「節」作為事物之自然規定性,如節律、節奏、節氣等。萬事萬物能合乎其自然之規定性,則為「和」。中醫特別強調人體自身之陰陽平和,為了達至這一狀態,在生命過程中就一定要把握一個「節」字。所以在《素問•上古天真論》談及養生時,提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方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因此,為了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定要注意一個「節」字。

而作為一種植物,竹子本身在中醫之中又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竹葉可以「主咳逆上氣」,並具有「益氣止渴,補虛下氣」之效。而在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用竹葉命名的方子就有「竹葉石膏湯」與「竹葉湯」,還有以竹皮(又稱「竹茹」)命名的方子「竹皮大丸」與「橘皮竹茹湯」,至今仍然是臨床上的常用方。此外,與竹子相關的中藥還有竹瀝、人中黃等,亦均是清熱涼血、瀉火化痰之良藥。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6/07/2018

吳梓新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大暑時節話西瓜

2018/07/26

盛夏酷暑的時節,蓮花盛開了。它清香四溢,超凡脫俗,給7月的盛夏帶來絲絲清涼。本文暫不去讚美它的高潔清雅,而要細述它的藥用價值。

蓮花又名荷花、水芙蓉,它渾身是寶,每個部位都是一味中藥。早在500年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荷花、蓮子、蓮衣、蓮房、蓮鬚、蓮子心、荷葉、荷梗、藕節等均可藥用。蓮子能養心益腎、補脾澀腸。蓮鬚能清心益腎、澀精止血、解暑除煩、生津止渴。荷梗能清熱解暑、通氣行水、瀉火清心。藕節能止血散瘀、清解熱毒。荷花性平,味苦、甘,具有解熱解暑、清心寧神、活血止血、祛濕消風之功效,可以預防中暑、護膚養顏、利尿消腫、通便減肥,通常泡茶服用。

荷葉味苦辛微澀、歸心、肝、脾經。能清暑利濕、升陽止血,減肥瘦身,主治暑熱引起的心煩口渴,頭痛眩暈,四肢腫脹,食少腹脹,吐血便血、口臭便秘等。另外荷葉還有降脂的功效,能夠減肥和美容。荷葉在香港的街市容易買到,可以用來煲水或煲湯、煲粥用,也可用荷葉來蒸肉、蒸米飯。但是要注意荷葉性味寒涼,多食易傷脾胃,所以脾胃虛弱的人不要用荷葉了,而應該用蓮子補脾止瀉。

以下介紹一款解暑祛濕的荷葉湯水的製作方法︰

材料︰荷葉2張(新鮮或陳均可)、豬排骨500克,生熟薏米各30克,蓮子50克,冬瓜(連皮)800克,蜜棗3粒。方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入湯煲內,加水1,500毫升,大火煮沸後改為小火慢煲1小時,加適量鹽調味即可飲用。適應症︰用於預防中暑、夏季頭重如裹、水腫肥胖等。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