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7/09/2018

吳梓新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高級講師、註冊中醫師

是藥三分毒

2018/09/27

莊子曰︰「通天下一氣耳」,天地之間無不由氣所化生,又因陰陽稟受之不同而有各自的呈現和偏性。中醫以此角度認識自然之物,並在數千年間累積利用自然產物的偏性以糾正人體陰陽狀態的經驗,形成了中藥學豐富的理論體系。

根據中藥藥性理論,藥物必有其偏性,正如清代名醫徐靈胎云︰「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如受寒時用藥性辛溫的生薑以散寒,廣東人飲用涼茶以清熱等,都是運用藥性治病的例子。但有利必有其弊,藥物如不按醫理運用,其偏性又可以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古人很早便認識到這點,在《周禮》中記述︰「醫師聚毒藥以共醫事」,又有謂「是藥三分毒」,都是說明醫師手中的藥在本質上也可以是害人之毒,其關鍵在於是否運用得宜。

今時之人或許會認為中藥因來自於天然,性質溫和,所以多用無害,甚至不考慮個人體質,長期服中藥「補品」以為能延年益壽。固然天然之物有較平和者,好像我們日常食用的五穀、果菜、禽畜等,但亦有進食過多而致病的情況,如多吃荔枝後容易咽痛,多吃西瓜作洩瀉等。更何況是具有大小不同偏性的藥物?

《內經》云︰「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而毒藥則以之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又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說明養生當以日常食物為主,而非治病之藥,使用具偏性的藥物時更應小心,以免誤服傷正,得不償失。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1/10/2018

盧嘉言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空穴來風 頭痛有因

2018/10/11

很多時工作了一整天,再吹點冷氣,頭就痛起來了。這種頭痛常伴有拘緊感,牽連至項部,甚則伴有噁心欲吐。

中醫認為健康有賴於氣血充足及經絡暢通兩大因素。氣和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兩大基本物質,而經絡能夠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全身上下內外,使人體成為一個完整的網絡。如果說經絡是河流,那氣血便是流水。河道暢通且河水充盈,方可灌溉滋養大地。而穴位就如水流豐富的深陷部位,能調節整個系統。

那甚麼時候會出現疼痛呢?主要有兩大原因︰「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

不榮是指氣血不足,經脈失去氣血之濡養,疼痛程度較輕,時痛時止。

而不通則痛,則是指經絡中的氣血不通,就如河道受阻,河水不運,這種痛一般是比較劇烈且持續。

而人體最多經脈經過的部位,正是頭部。《黃帝內經》曰︰「諸陽之神氣皆上會與頭」,頭部是諸陽經之滙,有多個穴位。正常情況下,氣對人體有保護作用,即使稍事吹風,仍不至於使氣血受阻,引起頭痛。但如本已體虛勞累,護衞之氣不足,再感受風寒的話,病邪便能襲經絡,使頭部經絡氣血受阻而引致頭痛。這種痛往往是順着太陽經,痛引後腦,連及項背。

因此,冬風將至,應做好後腦至項部的保暖,減少風寒之邪使經絡局部阻塞的機會。萬一真出現上述的症狀,也可揉按項部枕骨下的風池穴,或以暖袋熱敷,助氣血運行,讓經絡回復暢通,頭痛自消。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5/10/2018

華何與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清朝宮廷養生藥茶

2018/10/25

藥茶是指僅用數味中藥,或中藥配茶葉,以沸水焗泡後,代茶頻飲。唐代醫家陳藏器曾言「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清朝宮廷中,藥茶備受推崇,因其易於製作、飲用方便、輕靈精巧、療疾調養、延年益壽的優勢,帝王後妃們非常樂於接受。在近4萬餘冊的清朝宮廷醫藥檔案中,載藥茶方近百餘首。本文推薦幾款簡便的養生類宮廷藥茶。

清宮補氣活力茶:人參3克、當歸3克、菟絲子3克、玉竹5克、枸杞5克、黃芪3克。將中藥洗淨放入紗布袋中,加450ml清水煮沸,然後轉小火熬煮25分鐘,去渣即可飲用。功效︰補中益氣,益腎生精,養陰潤肺。

慈禧玉容葆春茶:三七3克、薏苡仁3克、茯苓3克、丹參2克、菊花3克、玫瑰花3克。將中藥壓碎(菊花、玫瑰花除外)裝入茶袋,放入茶壺中,加滾水焗泡10分鐘,然後再放入玫瑰花和菊花,加蓋悶3分鐘,即可飲用,當日內可重複浸泡。功效︰養顏美白,消除水腫,安定情緒。

延年益壽解鬱茶:西洋參2克、柴胡2克、浮小麥2克、桂圓肉3克、紅玫瑰花2克。將中藥壓碎(紅玫瑰花除外)裝入茶袋,放入茶壺中,加滾水焗泡20分鐘,再放入玫瑰花,加蓋悶3分鐘,即可飲用,當日內可重複浸泡。功效︰疏肝解鬱,養心安神,潤澤皮膚。

清宮慈禧仙藥茶:六安茶、烏龍茶、紫蘇葉、石菖蒲、澤瀉、山楂、陳皮、荷葉各2克。將中藥洗淨和茶葉一起放入紗布袋中,加450ml清水煮沸,然後轉小火熬煮25分鐘,去渣即可飲用。功效︰減肥降脂、消食化積、降壓延年。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8/10/2018

官可祈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外感初起的飲食調護

2018/10/18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速繁忙,稍不為意容易患上外感疾病。為了令身體盡快恢復,也許大家都曾應用過坊間介紹的簡易「良方」以緩解症狀。可是這些「良方」如未能用得其所,容易加重病情。根據中醫理論,外感可以分成不同類型,以下介紹不同類型外感的飲食調護。

燥性外感初起症狀包括明顯乾咳、鼻咽乾燥、喉癢、無痰或少痰、痰黏難出、痰中或有血絲,或有呼吸稍不順暢等,多見於秋冬季節。這類情況可考慮蒸煮新鮮梨皮水飲用,或加少許銀杏(白果)蒸蛋,鮮百合等入饌以潤肺生津。

寒性外感初起症狀包括惡寒、頭痛、關節肩頸疼痛不利、透明鼻水,發熱不明顯,或伴有汗出等。這時期可考慮煮「三白」味噌湯(大蔥蔥白、大白菜、白蘿蔔)食用,或飲用生薑紅糖水、蒜頭水等,以上多為性味辛溫的食材,可助解表散寒。同時病人要注意保暖。

濕性外感初起症狀包括胃脘不適、噯氣、輕度腹瀉、食慾不振等脾胃濕滯的表現。飲食方面要求戒食生冷及油膩,建議進食粥類等清淡食品減輕脾胃負擔。如寒濕明顯,亦可於飯菜中加入適量生薑、大蒜、紫蘇葉,甚至花椒、八角等以溫中祛濕。

熱性外感初起症狀包括發熱或高熱、咽喉紅腫疼痛、鼻涕黃稠或有痰、口渴欲飲等。此時可考慮用牛蒡煮湯,或飲用菊花茶、薄荷茶、板藍根茶等以清熱解毒。同時注意用鹽水漱口,外出後亦要洗手。

正所謂「知己知彼」,要有效利用飲食應急,必須先理解自身當下的體質及食材的特性。切忌盲目跟從,如有疑問,最好還是病向淺中醫,求診註冊中醫師方為上策。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5/11/2018

周芷羨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舌尖上的健康

2018/11/15

中醫的診症方法包含望、聞、問、切四部分,其中望診除了望面色外,亦需要觀察病人的舌頭。一般來說,觀察時需留意舌頭的舌質和舌苔。

正常的舌頭應該顏色淡紅及有薄白色的舌苔,而且舌苔需均勻地分布在舌頭的表面。

舌頭本身可出現不同的顏色,不同舌色反映不同的身體情況。舌色淡白反映氣血不足,這是因為氣血虧虛不能上榮於舌。舌色淡白而伴見舌體胖大或有齒印則代表陽虛水停,因為氣虛無力推動水液而令舌體增大。舌色紅代表熱邪亢盛,這是因為熱邪逼血妄行,令舌體充血泛紅。

舌苔的厚薄及舌苔的顏色和質地都是中醫師需觀察的一部分。厚舌苔,即舌苔已完全覆蓋舌體,代表病人體內有痰濕內停或有宿食積滯。白色舌苔除了可以是正常舌苔外,亦可代表寒證;黃色舌苔則代表熱證。膩苔,即病人的舌苔質地呈細膩的顆粒狀,代表病人體內痰濕之邪壅盛。

舌診是中醫診斷很重要的一環,但舌頭的情況很容易受食物及飲品影響,例如牛奶及咖啡可把舌苔染色。另外,許多人習慣於早上梳洗時刷掉舌苔。這些行為都會影響中醫師的判斷。所以奉勸大家在就診中醫前盡量避免以上行為了。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