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瑜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寒冬談羊肉

2019/1/17

又到冬天,天寒地凍,不少人都愛吃香噴噴的羊腩煲。除了美味以外,大家吃過羊腩煲之後總會覺得身子暖暖和和的,尤其舒服。其實,這種「民間智慧」源遠流長,還跟中醫理論有密切關係。

羊肉味甘性熱,性熱能夠溫中暖下。冬天,天地陽氣處於收藏的狀態,陽氣不能夠溫煦大地而變得天氣寒冷,人們亦容易得到因為寒冷所致的疾病。這個時候,羊肉的溫性可以祛除寒氣,達至中醫「寒者熱之」之效。

同時,羊肉味甘亦能益氣補虛。《本草綱目》︰「羊肉有形之物,能補有形肌肉之氣。故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凡味同羊肉者,皆補血虛。」可見羊肉作為血肉有情之品,可以用來補形補血。早在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就會運用羊肉的甘熱來治病。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金匱要略》就記載了他使用三味藥︰羊肉,配以當歸、生薑,來治療肝血虛有寒的寒疝(腹脅部之急痛)、婦女產後血虛有寒的腹痛以及虛勞等病。

從養生的角度,溫補的羊肉能夠使人在寒冬中好好地養藏,這樣,人體陽氣就能夠按四時陰陽的變化,在春天的時候好好地升發,人就自自然然會健康了。然而,儘管羊肉這麼好,也應該要根據體質來吃用。羊肉甘溫,若體質偏熱或陰虛,那就可能不太適合。如果不清楚,最好諮詢合資格的註冊中醫師。

林耀明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

角色百變的中藥

2019/1/24

談起中藥,一般市民會想起中藥是中醫師應用中醫理論,按照四氣、五味、功效等藥性特點發揮其治療作用的藥物。惟我們在現代社會,經常會接觸到與中藥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中藥在社會的多重角色有關,下列略作舉例︰

治療藥物︰中藥材飲片是中藥材在經不同加工及炮製後,可直接用作治療的用途。需要按治療藥物及其原則管理,如安排恒溫恒濕的環境存放及必須由配藥員配發等。

天然物︰中藥來自大自然,需按不同時節採收,大部分中藥材在自然環境下,一旦保養不當,將會有發霉、蟲蛀、變色變味等質量問題。

商品︰在一般情況下,中藥材可辨狀論質、以質分等。惟各類中藥商品分等方法不一,且隨潮流會有新興品種加入,市場資訊容易混亂失實,可能造成中藥從業員買賣中藥商品的困難。

食物及保健品︰部分市面常見食物,如湯料內含像山楂、陳皮、淮山等。若這些材料出現質量問題,到底應界定為食物安全問題或中藥安全問題呢?市民往往投訴無門,難以行使追究的權利。

製品原料︰中藥是不同製劑產品,如成藥、保健產品的原料。另外部分中藥由古至今,也有作為製香料、染料、手工藝品的情況。如近年流行的中藥產品紫雲膏,若市民自行跟風濫製,製品質量將沒有保障。

中藥形態豐富多樣,相關資訊繁多,並以不同的方式及形象呈現。市民在應用、認知中藥難免遇到困難。正確認識與中藥相關的概念十分重要。中醫師及中藥從業員需發掘中藥本質,了解中藥特性,才可在中藥相關問題(如質量、法規等問題)出現時,將知識綜合應用,協助市民解決困難。年近歲晚,市民在辦年貨時,如遇到以上問題,宜盡快向中醫師及中藥從業員尋求協助。

孔慶瑜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春眠不覺曉」 淺談春困

2019/2/21

踏入新一年,轉眼間已經是又濕又熱的天氣,剛剛過完有紀錄以來最熱的農曆新年,估計濕熱的天氣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放假的節奏加上濕熱的天氣,使不少人都經常感到疲倦乏力,打不起精神。就如唐詩名句「春眠不覺曉」︰在春天的時候,經常睡到天亮也不察覺。未知大家最近有沒有經常不想起床,睡了很多也覺得不足夠,常常沒精神很累的樣子呢?如果有,你可能就已經是在犯「春困」了。

別擔心,「春困」也不是甚麼病,這主要是因為天地之氣變化較大,一時之間,人體還未完全適應過來所致。冬天的時候,陽氣處於收藏的狀態,直至春天到來,隨春天主生長的特性,陽氣理應漸漸地萌生。然而,春季氣候以濕為重,濕性重着,容易遏抑陽氣的生發,因此人就會比較睏,容易累。

面對這種情況,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春三月天地俱生,應該要「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換言之就是要順應春天的特性來養生︰1.由於春天日照時間比冬天長,相比冬天就是要「夜」卧「早」起,按春天日照時間作息;2.適量地做運動,也可以外出郊遊遠足,使陽氣得以暢達;3.讓自己心身放鬆,不受約束,保持心情舒暢,使氣機得以調暢。

春天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按照春季養生之道,讓陽氣好好地生發,人就自然精神健康。否則,除了會「春困」,到了夏天亦容易生病。春天乍暖還寒,「風」又為春季的主氣,我們亦應小心防範風邪,留意天氣變化,注意保暖,避免感受風邪而患上感冒。如有疑問,請向註冊中醫師請教。

顏傑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解構坐骨神經痛

2019/1/31

「近來我坐骨神經痛發作,走路都很辛苦。」這句話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但究竟甚麼是坐骨神經痛,你對它又有多少認識呢?

坐骨神經是人體最粗大的神經,由腰部神經組成再從臀部梨狀肌下緣穿出,並降至下肢,支配各下肢肌肉的運動及感覺。故坐骨神經痛會出現下肢灼熱、電流通過、針刺的感覺,走路、活動時不適等症狀。

然而,坐骨神經痛只是一個綜合症狀,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引起本症的病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根性、幹性、叢性三類。根性原因為腰骶神經根受壓引起,如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等,疼痛多來自同一側,下肢會出現灼熱,電流通過等異常感覺,往往咳嗽、活動時加重;幹性原因是坐骨神經在盆腔出口處的病變所引起,如梨狀肌損傷等,痛一般由臀部放射到下肢,行走時會加重;叢性痛為盆腔內的腫瘤、慢性炎症等引起的坐骨神經痛,跟婦科疾患有一定的關係,呈現多發性、或持續的放射痛及牽涉痛。

坐骨神經痛屬於中醫的「腰腿痛」、「坐臀風」、「痹證」等範疇,病因病機與肝腎不足,風寒濕邪侵襲及外傷血瘀等有關,治療上需根據其不同原因進行局部及遠端的推拿及針刺治療,亦可配合中藥治療,如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就應及早求醫,避免耽誤病情。

謝亦琛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做人不能坐太久

2019/2/28

很多人以為腰痛都是由於急性扭傷或長期勞動所致,但臨床上更多見是坐辦公室的人患腰痛。為甚麼沒有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反而更易患上腰背痛呢?

假設站立時腰椎受力是100%,坐位時因壓力直接經骨盤傳遞至腰椎,其受力會增加至150%。若坐姿不當,腰椎受力甚至可以增至200%以上。另外,久坐不動時,屈髖肌收緊而伸髖肌被拉長,久而久之兩組肌肉力量失衡會引致骨盤前傾。骨盤前斜除了是引發腰背慢性痛的常見因素外,亦因肌肉繃緊及不平衡的活動而增加了腰扭傷的風險。

在《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中就有︰「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是謂五勞所傷。」一句,可見中醫很早就對這些靜態負荷對人體的影響,當中更明確點出五勞皆因「久」而致。那何謂之「太久」呢?答案其實因人而異,我們一般建議每小時活動一下筋骨,以保持肌肉彈性。但若果已有痛症問題,便應把休息間距從一小時縮短至約30至45分鐘左右,以免身體出現肌肉痠痛等過勞的信息。同時,患者亦可透過適當訓練增長肌耐力和增加可承受的活動負荷,從而減少受傷的機會。

預防勝於治療,對付辦公室常見痛症,醫師的治療只佔一部分。病者應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良好姿勢,並安排好休息時間,避免筋骨肉的勞損。再加上適當的伸展及運動,以增強肌肉的耐力、協調及彈性,從而減低痛症復發頻率。總之記得,做人做事都切忌太「久」!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