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傑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推拿可以治病嗎?

2019/4/18

推拿按摩可能很多人都理解為一般「揼骨」,每當身體感到疲勞時就去「揼揼」,但有沒有想過其實推拿按摩是一種治療與保健的方法,而且歷史悠久呢?

早在秦漢《內經》已有推拿治療痹證、痿證、胃痛等的記載。到了魏晉隋唐時代,推拿更發成為專科,有專科的按摩醫生,還分有不同的等級。在宋元明朝,推拿不斷發展,並擴展到更廣泛的應用上。到清代《醫宗金鑒》更把治療傷科病的手法概括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到現今我國很多的醫院都設有推拿科,甚或推拿住院部。

簡單而言,推拿是泛指一切手法作用在特定的部位以達致治療效果。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推拿所產生的外力可達至活血祛瘀、舒筋活絡,從而令經絡通暢,組織的血液循環加快,加強組織的修復。如關節或脊椎錯位,亦可透過手法理筋整復,從而糾正。此外,推拿有着調理臟腑功能的效用,透過推拿手法在身體的特定部位產生刺激,而不同的部位經絡所行之處,而每條經絡則對應某一個臟腑,故當特定的部位受到刺激,會對病變產生調節氣血的作用,從而恢復健康,例如按摩胃經足三里可調節脾胃的功能。

推拿並非只是放鬆肌肉,只要配合臨床的檢查及診斷,對醫治骨傷及內科病,都可起到良好的效用。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周芷羨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小心暑患

2019/4/25

中醫的傳統理論中有六氣,分別是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氣本身是正常地存在於大自然中,而且亦會隨季節變化而轉換。當時令來到而天氣又未轉換或過於極端時,這六氣便會化為六淫之邪,成為致病因素。近年來,香港的冬天愈來愈短而不寒冷,夏天則愈來愈長而炎熱。因此夏天的主氣,暑,就容易變為暑邪,侵犯人體的健康。以下為大家講解暑邪的一些特點︰

1.暑邪為一種陽邪,它的表現和一般的熱邪非常相似。熱邪能夠傷及津液及正氣,感受熱邪後會有一系列傷津及耗氣的表現,如汗出、口渴、小便黃赤短少等;而感受暑邪的人亦會有類似的表現。由於熱邪可逼血妄行、擾及心神,故受暑邪侵犯的患者也可出現脈洪大、心煩等如感受熱邪一樣的症狀。

2.然而,暑邪跟熱邪最大的分野是有明顯的季節性。如上文所說,暑為夏天的主氣,故暑邪亦會好發於夏季。對中醫來說,汗是氣的載體,感受暑邪後若汗出過多,嚴重時會引致氣隨津脫,令患者不省人事,脈象因而變得細弱無力。

3.另一方面,暑邪一般會伴隨濕邪的症狀。由於濕邪易犯脾胃,令脾失健運,造成腹瀉或大便稀爛。濕性重濁,令人感到疲累及手腳重墜。濕邪亦會妨礙正氣的運行,導致患者感胸悶噁心。所以感受暑邪的人一般都會具備以上症狀。

在臨床上,西瓜翠衣(西瓜皮)、荷葉及綠豆都是中醫師常用於清熱消暑的藥食之品。若大家懷疑自己感受暑邪,建議可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專業意見才決定是否服用。接着來很快便是夏天,但天氣變幻莫測,請記住出門前要先看天氣報告,穿着合宜或做好適當的防曬及防雨準備,提防暑患。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黃仕達醫師

醫道惠民、香港中醫骨傷學會治痛康復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培訓基地專家門診客座導師、註冊中醫師

認識頸椎病(上)

2019/5/16

出現頸肩部疼痛和手痹痛時大家都很容易想到是頸椎病的問題,但其實頸椎病引起的症狀可以是很多的,現介紹如下︰

一.頸型頸椎病。頸型頸椎病也稱局部型頸椎病,主要症狀是頸肩部覺得僵硬、痠脹、頭頸部覺得沉重、疼痛不適等為主。少數患者可出現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脹麻,但咳嗽或打噴嚏時症狀不加重。屬於早期的頸椎病,多在夜間或晨起時發病,有自然緩解和反覆發作的傾向。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症狀是引起頸肩部疼痛和上肢的痹痛為主,疼痛呈刀割樣痛或火燒樣痛,並伴有針刺樣或觸電樣麻痹感。嚴重者可以出現手握力減弱,持物無力,甚至連碗筷都用不了。而且症狀往往在頸椎活動時加重,打噴嚏時也會感覺到痹痛感增加。並可有手部腫脹,晚期可以出現肌肉萎縮。

三.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症狀是:1.發作性眩暈,複視伴有眼震。有時伴隨噁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而且這些症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2.下肢突然無力猝倒,但是意識清醒,多在頭頸部處於某一位置時發生。3.偶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可出現一過性癱瘓,發作性昏迷。

四.脊髓型頸椎病。是所有類型中最嚴重的頸椎病。常見的症狀包括下肢無力、足底踩棉花感、走路笨拙、束胸感等,重者還會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

五.食管壓迫型頸椎病。又稱吞咽困難型頸椎病,早期主要為吞咽硬質食物時有困難感及進食後胸骨後的異常感(燒灼、刺痛等),漸而影響吞咽軟食與流質飲食。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謝亦琛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無法可休息的一對手

2019/5/9

相信很多新手媽媽都經歷過手腕痛的問題,尤其是進行倒水、抱嬰孩等動作時疼痛加重,甚或伴有突然乏力出現跌下物件的情況。這就是俗稱為「媽媽手」的「橈骨莖突腱鞘炎」。

橈骨莖突部的腱鞘有拇指的外展拇長肌腱和伸拇短肌腱通過。在日常勞動中,過度頻繁進行拇指伸屈、對掌(即抓握)等動作,容易因肌腱摩擦而出現炎症反應。當局部炎症加重時,周圍軟組織就會因為出現充血水腫、肥厚等,令腱鞘管變得狹窄,繼而導致肌腱滑動困難,產生活動時疼痛、麻木、乏力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根據手部五指的能力分工來計算,拇指佔了整體40%的功能。若拇指的屈伸、外展內收功能受限,將大大降低手部的工作能力,特別是抓、握、捏的動作都不能順利完成。因此「媽媽手」的發病位置雖小,但影響深遠。

新產媽媽因要經常手抱嬰孩、握奶瓶等,使得腕、掌、指等關節時常處於屈曲狀態。長期手抱嬰孩亦令頸肩、前臂肌肉繃緊,進一步成為磨損肌腱的外因。

內因方面,由於產後母親體質相對偏虛,又缺乏休息,氣血不足、血不榮筋,容易引發「媽媽手」。

「媽媽手」可以透過中醫的理筋手法、針灸、內服中藥等治療,達到止痛消腫的作用。但奈何母親的一雙手實在無暇休息,在外因不斷的情況下,很易令病情遷延不癒。

因此,除了醫師給予治療之外,亦要有家人配合,分擔照顧嬰孩、家務等等,才能有效防止「媽媽手」反覆發作。母親節將至,讓我們再一次感激母親為兒女承受各種痛苦的偉大吧。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黃仕達醫師

醫道惠民、香港中醫骨傷學會治痛康復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培訓基地專家門診客座導師、註冊中醫師

認識頸椎病(中)

2019/5/23

上期講了5種類型的頸椎病,其實還有一種類型的頸椎病可引起很多方面的影響,就是交感神經型。

六.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症狀繁多,多數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少數為交感神經抑制症狀。1.頭部症狀︰如頭暈或眩暈、頭痛或偏頭痛、頭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2.眼耳鼻喉部症狀︰眼脹、乾澀或多淚、視力變化、視物不清、眼前好像有霧等;耳鳴、耳堵、聽力下降;鼻塞,咽部異物感、口乾;味覺改變等。3.胃腸道症狀︰噁心、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噯氣等。4.心血管症狀︰心悸、胸悶、心前區疼痛、心率變化、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5.面部或某一肢體多汗或無汗、畏寒或發熱,有時感覺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經節段或神經走向分布。

以上症狀往往與頸部活動有明顯關係,坐位或站立時加重,臥位時減輕或消失。

七.混合型頸椎病。就是同時存在有2種以上的上述頸椎病類型。大多數頸椎病患者都是同時存在有幾種類型的症狀,只是以其中某一型的症狀為主要表現。

通過前面的論述,相信大家都了解到頸椎病可以引起很多不同的症狀,假如自己身體出現相類似的症狀時,應該及時就醫作出適當的治療,以免耽誤病情。至於具體該怎麼治療,我們下一期會跟大家詳細介紹。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