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官可祈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辛苦」有助化解濕滯

2019/11/14

「濕滯」一詞在一般情況下多用來形容遇上麻煩或不容易解決的事情。在中醫角度來說,濕的形成可以分為外濕和內濕。香港位於嶺南一帶,天氣容易潮濕,是外濕的主要來源。而內濕與脾胃關係密切,中醫認為脾胃其中一個主要功能為運化水液,每當飲食失節,脾胃功能受損之時,水液則無以被運化輸布,停滯於體內,影響正常氣血運行,造成一系列「濕滯」的表現。常見典型的「濕滯」可以是一些感覺,例如身體有重墜感、眠多醒後依然疲倦乏力、胃口差、口淡、口乾卻不想飲水等;亦可出現大便容易黏軟不成形、肢體關節浮腫、皮疹易出滋水,舌胖苔厚有齒印等。

中醫治濕其實有很多種方法,最廣為人知的有淡滲利濕法,多用薏苡仁、茯苓、赤小豆、粟米鬚等。有一些中藥,例如藿香、佩蘭、香薷、紫蘇葉、生薑、陳皮等,藥味偏「辛」或「辛苦」,「辛」者氣味芳香,既可推動氣機的運行,又有醒脾化濕解暑的功效;「苦」味則具有燥濕的作用。但是,藥味偏辛或辛苦的中藥不一定可治濕,運用時須小心區別。健脾固本之法亦十分重要,只要脾胃功能回復正常,水液得以運化輸布,濕自然可緩可化。健脾中藥可用黃芪、白朮、山藥、白扁豆等。

濕具有黏滯、膠着的特性,可隨不同病因及體質出現寒化或熱化,形成寒濕或濕熱之證;日常保健前最好先諮詢中醫師的意見。部分濕病同時可透過積極改善生活飲食習慣,例如多做運動、少食生冷等,幫助緩解「濕滯」;過程雖然「辛苦」,但總能事半功倍。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陳詩雅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優生好孕須及時

2019/11/21

據香港家計會統計,每6對夫婦,便有1對有不孕不育的情況。不孕不育的成因很多,晚婚晚育是其中一大原因。按2017年統計,香港女性的初婚年齡中位數為29.4歲,首次生育年齡中位數為31.4歲。現代婦女普遍遲婚,很多女性完成學業後,在職場打拼幾年,結婚數年後才計劃懷孕,往往已錯過了最佳的生育年齡。女性的年齡不僅影響受孕的機會,即使懷孕了,高齡孕婦較容易患上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胎兒方面,亦有較高機會患有唐氏綜合症、流產、早產及初生嬰夭折。那麼何時才是女性最佳的生育年紀呢?《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二七……月事以時下」是指女性14歲月經初次來潮,開始有生育能力,但此時腎氣仍未是最盛。「三七,腎氣平均……四七……身體盛壯」,女性21至28歲時,腎氣是一生中最旺盛的,腎主生殖,生育能力與腎氣的盛衰直接相關,所以這年齡段是最佳的生育年齡。「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女性到了35歲,身體各種機能都開始衰退,生育能力也大減。「七七……形壞而無子也」,到了49歲,大部分女性都在此階段絕經而再沒有生育能力。

人生有不同的計劃,懷孕生子誠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很多計劃都可以隨「心」而定,但生育卻要隨「身」而定,把握腎氣旺盛、身體盛壯的最佳生育年齡,莫待腎氣走下坡時才追悔莫及。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蔡鴻泰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張仲景與心肺復甦法

2019/12/05

醫聖張仲景曾在著作《金匱要略‧雜療方篇》記載了急救自縊者的方法,並形容「此法最善,無不活也。」在此節錄其內容如下︰「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髮,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我們不妨用白話文來注釋以上文字所描述的動作。

「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髮,常弦弦勿縱之」,施救者以腳踏患者兩肩,患者的頭部則被固定於其兩腳之間,同時以手持續地拉着患者的頭髮,使患者頭部保持後仰,舌頭因而被拉起,以免壓住喉嚨;進而使呼吸道暢通。「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據」字在古文中有按的意思,但有所指明是「以左手覆按右手。」「數」字有頻頻的意思,如「數見不鮮。」同時又有規律,法則的意思,如《後漢書》「夫窮高則危,大滿則溢,月盈則缺,日中則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數也」。因此,可理解為施救者以雙手對患者胸部進行頻而有節律性的按壓。「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即為施救者摩擦並屈伸患者的手足。

我們不難發現以上描述的動作與近代心肺復甦法(CPR)中「打開氣道」及「心外壓」的動作非常相似。而這古代的急救方法比近代CPR的發明早了一千多年,及至清代仍為醫者所用,並說︰「此法嘗試之,十全八九」,可見此法的臨床價值相當之高。通過上述文獻,我們可以推斷仲景為現時最早應用及記載「打開氣道」及「心外壓」的醫家,亦引證中醫並非僅能保健調理及治療慢性疾病,對急性疾病也有其治療方法、貢獻及價值。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莫迪麟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註冊中醫師

走方醫的神秘內幕

2019/11/28

宋徽宗在位年間,後宮有一寵妃咳嗽,久久不能入睡,面腫如盤。皇帝命御醫李防禦醫治,且下令三天內治不好則處以死刑。御醫李防禦束手無策,與妻在家泣而待處罰,忽聞門外有一走方醫賣藥治咳,李防禦孤注一擲,買藥後先自行服藥無礙外,後給寵妃服用,一藥而癒。

所謂「單方一味,氣死名醫」,這類故事歷史上出現不少。走方醫通常手持一環形響器在街道上賣藥,他們稱為虎撑,由於不斷發出搖鈴聲響,又俗稱「串鈴」。走方醫游走民間,以速效造謠,不講醫理,賣藥維生,病癒或加重,往往無從稽考,受歷代正統行醫者唾罵,亦因為不受正統醫家所重視,一直沒人知道走方醫背後的面紗。

雖然走方醫的形象惡劣,但他們仍然在社會上生存,必然有他們的道理。清代醫家趙學敏走訪有良心的走方醫,深入探討其生存之道。他們所謂的行醫要訣只有六字︰賤、驗、便、頂、串、截。

首三字是走方醫行醫特色︰「賤」就是用藥便宜,病家不會覺得花費很多金錢去試藥;「驗」就是藥效快,使病家藥下癒見一半,才會繼續光顧;「便」就是方便,找藥找最方便最容易找到的,為免增添病家麻煩而放棄光顧。後三字是走方醫用藥特色,「頂」是吐藥為主,主治在上之病;「串」是瀉藥為主,主治在下之病;「截」是多用猛藥,點到即止。

雖然走方醫行內有不少騙子,但有部分是為了生存而強迫自己成為真正醫治到奇難雜證的高手。而趙學敏為了讓這些走方醫高手走近正統中醫的地位,將其經驗與理念編成罕見的醫書,名為《串雅》,當中「雅」是正統、規範的意思。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梁晶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三九天灸」冬日保健

2019/12/12

「三伏天灸」在夏季進行,是老少皆宜的保健活動。「三九天灸」是根據傳統曆法的二十四節氣,於天氣最寒冷的日子,將溫熱中藥敷貼在特定穴位上,不但可起「溫通陽氣」、「扶正祛邪」作用,更可鞏固夏季「三伏天灸」的療效。

甚麼人適合做天灸呢?以本院為例,以下疾病或體質者列為適應症範圍︰1.呼吸疾病︰易患感冒者、鼻敏感/慢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管過敏等;2.腸胃疾病︰虛寒性胃痛、慢性胃腸炎、容易腹瀉、消化不良、厭食、腸易激綜合症等;3.脊椎關節性疾病和慢性痛症︰頸椎病、肩周炎、腰痛、膝關節炎、風濕痹痛等;4.婦女疾病︰痛經、月經不調、白帶過多等;5.小兒疾病︰消化不良、厭食、體虛易感冒、哮喘等;6.慢性虛寒性、頑固性疾病︰頭暈頭痛、手腳冰冷、疲倦乏力、怕風怕冷等。由此可見,無論兒童、婦女、老年人只要符合以上體質,都可以參加天灸。但天灸亦有其禁忌症,包括處於哮喘急性發作期、1歲以下幼兒、孕婦、肺結核、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血液病者、嚴重皮膚感染、曾出現中西藥過敏反應,如大量水泡,發燒等及瘢痕體質者。此外,如惡性腫瘤、皮膚過敏/皮膚病、對中西用藥過敏者、糖尿病、感冒、咽喉發炎患者,建議先諮詢你的中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今年繼續推行「三九天灸療法」保健運動(必須報名及預約)。第一次治療︰12月20日;第二次治療︰12月30日;第三次治療︰1月9日。

網上報名︰https://clinic.scm.cuhk.edu.hk/clinic/wnm.aspx

查詢電話︰3943 9933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