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0/06/2020

呂國安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

抗疫扶正 天灸療法

踏入炎炎夏日,還有不足兩個月就到三伏天。中醫傳統上有「三伏天灸」,在三伏天的時候,將溫熱類的藥物敷貼在穴位上,借助敷貼溫熱藥物的力量疏通經絡,溫通臟腑,祛除體內寒氣,同時可在藥物引導下,借自然界的陽氣潛藏之勢,將自然界的陽氣潛藏到人體內,補助人體陽氣,進而減少寒性疾病的發作,達到「冬病夏治」、强身健體的作用。天灸療法操作方便且療效佳,是老少皆宜的保健活動,適合治療各種寒性疾病的療法,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消化不良、慢性腹瀉、便秘、月經病、手足冰冷、痛症等。

2019年12月至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眾都提高了衞生防護意識。除了日常做足防護措施以外,中醫的天灸療法也可以發揮效用。今次疫情,國家組織了中醫專家組進行治療,認為此次疫情屬於「寒濕疫」的範疇,面對此病必須顧護人體的陽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體有寒,陽氣虛弱之人,容易受外來疾病感染;通過天灸療法輔助人體的正氣,祛除寒邪,改善體質,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效果。人體正氣充足之時,抵抗力較強,自然不怕外來的疾病感染。根據全球數據來看,短時間內疫情不會平息,大家可以通過天灸療法增强正氣,提高免疫,一齊同心抗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抗疫扶正.天灸療法」詳情(必先提前報名預約)︰

初伏7月16日(星期四);

中伏7月27日(星期一);

末伏8月14日(星期五)。

網上報名︰https://clinic.scm.cuhk.edu.hk/clinic/NM_index.aspx

查詢︰3943 9933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7/06/2020

符文澍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口罩暗瘡」的防治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袁國勇醫生提醒大家要有天天戴口罩至年底的心理準備。自疫情發生以來,口罩成了市民的「日用品」。口罩可以阻擋病毒、細菌是大家的共識,可是長期佩戴口罩引發的皮膚問題,特別是面部「爆痘」的皮膚問題也緊跟着來了。

預防和治療「口罩暗瘡」,在日常生活調攝中須注意以下幾點︰1.盡量佩戴材質相對舒適柔軟的一次性外科口罩。2.佩戴口罩前後不宜選用油性化粧品。3.盡量避免化粧或減少化粧次數;並須記得及時卸粧。4.回到家裏摘下口罩之後,需立即洗面。5.禁止用手擠壓暗瘡患部。6.平素宜用溫水及硫磺皂洗面。7.飲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膩、肥甘之品,多食新鮮水果及蔬菜。8.保持大便通暢。

下面介紹幾則中醫藥防治「口罩暗瘡」的藥膳食療方及面膜,在臨證時必須辨證運用。此外,若暗瘡情況較嚴重,則須看醫生,不可延誤病情。

【藥膳食療】
1.枇杷菊花粥
【材料】枇杷葉10g,菊花6g,生石膏15g,大米100g。
【製作方法】將前三味中藥用布包好,與大米同放入鍋內煮粥,待粥煮成後,除去藥包即成。
【適應症】暗瘡皮疹色鮮紅,伴有癢痛者。
【服用方法】每日1劑。

2.冬瓜飲
【材料】生苡米30g,冬瓜500g,鮮馬齒莧30g。
【製作方法】將三物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煲30分鐘即成。
【適應症】暗瘡皮疹紅腫疼痛,伴有膿皰者。
【服用方法】每日1劑。

【面膜】
【材料】鮮馬齒莧50克,苦瓜50克。
【製作方法】將鮮馬齒莧、苦瓜洗淨並榨成汁。
【用法】均勻敷於面部20分鐘,然後用溫水將臉洗淨。每2~3日1次。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5/07/2020

華何與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中醫藥教育的傳承發展

古代中醫藥教育主要是家傳、師承、私塾、自學等方式,唐宋以來亦有小量官辦中醫藥教育,但規模較小且主要局限於貴族學生。總體而言,古代中醫藥教育是分散的、不系統的、自我封閉的。現代中醫藥教育是以院校教育為主,以傳承中醫藥並發展中醫藥為重任。

傳承發展之一︰院校教育結合師承教育。院校教育的學位課程體系基於業內統一的規範化教學。師承教育注重臨床經驗及學術觀點的傳承,例如師生一對一指導性研究、師生一對一臨床帶教、名老中醫工作站、師承班學習等。現代中醫藥教育採取的是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有機結合的綜合人才培養模式。

傳承發展之二︰注重醫術和醫德的並修。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要求醫家「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明代醫家龔廷賢在《醫家十要》提出醫者第一要即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學醫不僅要訓練精湛的醫術,亦要培養良好的醫德。中醫藥學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藥文化倡導「仁者愛人」,中醫藥教育亦要培養學生「醫乃仁術,博施救濟」的醫德觀。

傳承發展之三︰中西協作的開闊視野。人類疾病譜的演變和公共衞生危機的頻發,推動着醫學向前發展。中醫藥教育需要在傳承中推陳出新,順應時代的變化。中醫藥教育培育出的中醫藥專才,不僅要能夠運用純中醫方法提供診療服務,亦要能夠和西醫相互尊重並相互溝通,通過優勢互補而配合協作服務於市民。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一直以培育高質素的中醫藥臨床人才為宗旨,秉承「繼承古學、發揚於今、早臨床、多臨床、中西相容、開闊視野」等教育理念,為本港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學養、有醫德、有使命感的中醫人才,讓中醫藥教育的傳承發展得以持續下去。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4/06/2020

葉兆波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高級研究員及實驗室經理

人參有多少種類?

人參的商品名稱繁多,不要誤以為名稱有個「參」字就算是人參的其中一種。學術上,五加科的人參屬共有8個品種,包括人參、西洋參、三七、竹節參等,而太子參、黨參、丹參、沙參、玄參、苦參都不是來自人參屬的植物。市面上常見的人參商品,可以依照產地、炮製加工方法和生長環境分類。

產地分類︰人參屬的植物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和北美洲,生長於中國東北地區的稱為人參,生長於朝鮮半島的稱為高麗參,生長於北美洲的稱為西洋參,亦可稱為花旗參。人參和高麗參都是來自同一品種的植物(Panax ginseng C. A. Mey.),西洋參則來自另一品種的植物(Panax quinquefolius L.)。

炮製加工方法分類︰人參可以用多種方法炮製,現時《中國藥典》只包含烘乾和蒸製二種炮製方法。經曬乾或烘乾的人參稱為生曬參,亦稱白參或白乾參。人參經蒸製後,變成紅棕色,稱為紅參。將人參浸入濃糖水,乾燥後即得糖參,但這種加工方法會減少人參中有效成分,不適合臨床上使用。

生長環境分類︰因應生長環境的差異,人參可以分為野生人參、野山參、移山參和園參等。野生人參是指自然傳播,生長於深山密林的原生態人參,生長年限一般在30年以上。野山參是指人為地將人參種子播撒於深山密林中,自然生長15年以上的人參,《中國藥典》稱為林下山參,習稱「籽海」。移山參是指將幼小的野山參移栽至田園;或將栽培的參苗,移栽至山林中的人參,生長年限一般在15年以上。園參指人工栽培的人參,俗稱「家參」,生長年限一般在5年以上,是目前藥用人參的主要來源。

詳細的內容,可瀏覽https://bit.ly/2zFP6uWhttps://bit.ly/2KGSh7E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2/07/2020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部主任

夏暑養陽之道

春夏秋冬四季,由立夏至大暑為夏三月,但夏天最炎熱的氣候則要從夏至日開始算起,所以傳統上有「熱在三伏」之說。在中醫外感熱病中,有一類稱為「溫熱病」,暑病屬於其中一種。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指出「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即暑病與夏至之後氣候炎熱有直接關係。當然,夏暑之時,人所患之病不會只局限於暑病,不同體質的人,以及其起居作息是否得宜,都會影響一個人在夏暑期間的健康狀態。這裏重點介紹一下夏暑期間如何養護陽氣。

雖然夏暑之時炎熱不堪,絕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避暑」。但夏暑之炎熱是自然界陽氣由生到長的必然反映,作為具有自然性的生命過程,人要懂得「無厭於日」的重要性,不能完全畏懼陽光而阻礙了身體中陽氣的自然生長狀態。不要只呆在有冷氣的舒適環境中,適當的戶外活動有助於人與自然相應的良好過程。目前非常盛行的「三伏天灸」,也只是為了藉着自然界旺盛之陽氣來幫助人體內的陽氣生長。當然,夏暑因為汗多容易津傷,需要不時飲水自救,但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寒冷飲品,這也是夏暑期間防止傷及陽氣的重要方法。

對於平時屬於陽虛氣弱者來說,夏暑養護陽氣就顯得更加重要。夏暑之際,暑熱最易耗散元氣,而陽虛氣弱之人就很容易發生中暑之病,在《內經》中稱之為「氣虛身熱,得之傷暑」。除此之外,由於夏暑又屬於多雨之時,中醫認為「熱盛則濕動」,所以陽虛氣弱之人就很容易患上與濕相關的病變。但只要在夏暑之時能謹慎養護陽氣,則可有效的防患於未然。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