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盧嘉言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要發聲 先護聲

2019/12/19

步入秋季,風高物燥,許多人都感到咽部又乾又癢,如仍需高聲說話,輕則咽痛伴聲音嘶啞,重則語聲不出,中醫稱作「喉瘖」。

中醫認為,氣為聲之本,無氣則無聲,聲由氣而發。《靈樞》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而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故喉瘖的病因大致可分為外感、內傷或過度勞損使氣道不調,出現聲嘶。

《景嶽全書》曰︰「音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而瘖者,虛者其病在本,因內奪而瘖也」。一般來說,外感致喉瘖屬實,發病較急,常伴咳嗽,應先治其風寒。而內傷致喉瘖屬虛,發病較緩。《仁齋直指方》曰︰「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故除外邪閉肺可使聲不出外,肺腎不足,也可致氣虛無力揚聲。如再加上津枯血槁,不能濡養咽喉,更會出現咽乾癢痛。

秋氣屬涼性燥,最易傷津襲肺,若體本虛,加之頻繁用聲,更易誘發喉瘖。以下提供一些護聲小方法︰

1.百合烏梅茶。材料︰鮮百合15克,薄荷、烏梅各3克,蜂蜜適量。做法︰上藥以開水沖泡,燜蓋15分鐘,代茶頻飲,可重複續水。

2.天突穴按摩。天突穴屬任脈,為肺氣通於天的煙囱,有宣肺祛痰止咳的作用。位置︰頸部,胸骨上窩中央,即兩鎖骨中間的凹陷處。按摩時配合呼吸做吞咽動作,吞下唾液,效果更佳。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畢龍騰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䟴腳有益健康!

2020/01/02

長時間坐着對身體的害處已獲現代研究的充分印證。久坐不動可導致多種慢性疾病,如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等。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亦以「久坐傷肉」形容長時間坐而不動對身體的傷害。而䟴腳這種傳統上觀感不佳的行為,竟能減少因久坐而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䟴(讀音︰un)腳,是抖腿的意思。除了感覺粗鄙外,其肢體震動亦會打擾周邊人士,故傳統觀念一直認為䟴腳是一種沒儀態、粗魯的行為;更甚者認為䟴腳會讓人折福,從方言俗語裏可見端倪。廣東話有曰︰「人搖福薄,樹搖葉落」;普通話則曰「男抖窮,女抖賤」、「手不扶碗窮一世,抖腿聳肩霉三代」等。

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原來䟴腳此行為並非完全負面,單從健康角度來看,此動作可減少因久坐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實是有益之舉。

䟴腳,實際是讓踝關節跖屈肌群反覆有節律地收縮及放鬆。因此䟴腳也是一種肌肉運動,可提高腿部的血液流量,防止血管硬化變窄,也使肌肉從血液中吸收糖份,減低血糖水平,從而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從心理學上來說,䟴腳也可以紓緩壓力、緊張和焦慮感。

故此,䟴腳對須長時間坐着的上班族來說,是一種方便、簡單而健康有效的腿部運動。偶爾䟴腳,可減少久坐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但若其震動打擾身邊同事,則宜以其他運動替代,以免破壞工作環境和諧。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蔡昕宏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中醫與時空

2020/01/16

中醫講天人合一,那麼這個「天」是甚麼?有人說是五運六氣,更具體的應該是時間、空間。

若身處於北極會覺得冷,平時在白天會睡不着;這些都是時間空間對人體的影響。

中藥中,半夏生於夏至,夏枯草於夏至枯萎。夏至陽極而一陰生,從陽轉陰;入睡困難是陽不入陰,因此常用來治療失眠,既取象亦取時空。中醫開方,「方」是方位,所模擬的也是時間空間。如小青龍湯,取其行雲布雨之意治療風寒痰飲,調節水液的分布;又如四物湯,當歸甘溫應春,川芎辛散應夏,芍藥酸收應秋,地黃甘寒應冬。

針灸的應用上就更多了,經脈有氣血流注盛衰、應時而運,如何在特定的時間找到治療點,與天地相應,促發人體的自癒能力,這便是所謂的開穴。古代流傳下來常見的時間針法有靈龜八法、飛騰八法、子午流注等。除了講天人合一,中醫另一個特色就是整體觀,人是一個整體,每一個部分互相關聯。而就像小小的遺傳因子攜帶整個人的信息,這稱為全息,局部可反映、治療整體,也就涉及了空間。

中醫在治療上,一方面令身體與時空同步,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變化。另一方面可改變內環境,在體內模擬出適合治療疾病的時空,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張宏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如何走路以健身?

2020/01/09

我們每天都要走路,大家注意過自己是如何走路的嗎?看到周圍人是如何走路的嗎?有人行色匆匆,總是低着頭,身體前傾,步履匆忙;有人緩步而行,挺着肚子,小步慢行。

我們每日行走坐臥的姿勢和狀態影響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同時身體的狀況又會直接影響到行走坐臥的樣子。比如長期俯首含胸會直接影響心肺活動空間,久而久之,骨骼和肌肉逐漸變形,心肺機能下降。還有人特別是在年紀大了之後會發現在站立的時候容易骨盆前傾,同時腰部無力,久而久之,逐漸腰塌胸陷,垂垂老矣。《黃帝內經》言︰「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

在平日走路的時候,注意採取正確的姿勢,可以有效地改變扭曲的身體狀態,改善身心。首先,要盡量全身放鬆,上身中正平直,腰部直立,胸部打開,不要刻意挺胸收腹,自然地呼吸,如此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其次,走路時,盡量將身體重心放在胯部,也就是大腿根部的位置,而不是小腿,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減輕膝關節壓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增大胯關節活動度,從而改善小腹的血液循環。如此,每日步行即可有效健身,疏通經脈,氣血通暢,則百疾不侵。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梁晶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中醫助防疫

2020/02/12

去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多宗肺炎病例,及後確認為一種新冠狀病毒感染引起,並暫時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香港亦自今年1月23日出現首宗確診輸入個案,至今累計確診個案已達雙位數。特區政府為控制疫情惡化,於2月5日宣布對從內地入境人士實施強制檢疫14日的措施,加上近期陸續出現的本地個案,預料需要隔離的人數將會陸續增加。

香港現在有兩批重點急需中醫預防措施介入的人群︰第一批為需要家居隔離或強制隔離的市民,另一批為前綫醫護人員,他們既沒有任何治療,又處在全隔離或半隔離狀態,極需外界介入為他們提供中醫預防之法。

中醫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明代.吳又可《溫疫論》專篇講述溫疫,「疫者,感天行之癘氣也」,「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均強調疫病乃感受大自然疫癘之氣而發病,無論體質年紀,一旦染病,症狀均很相似,因此中醫一直持續作抗疫的防治工作。

中醫在香港實行預防措施時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必須天人合人,三因制宜。雖然國家對防疫處方有所建議,但不同省市均有所修改,可見「一方治一病」的概念不符合臨床實際。臨床必須結合因人,即人群的體質;因地,香港的地域特性;因時,香港的氣候特點,以三因作出量身剪裁,開出處方,否則預防不成,反生他病。二是提倡「治未病」,未病先防,強調預防的重要,搶在疫病發病之前,增強體質,祛除致病病因,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