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5/04/2020

莫迪麟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註冊中醫師

兩宋防治瘟疫歷史

近月香港受到新型冠狀病毒影響,中醫來說可稱之為瘟疫。而中國歷史上就發生了大大小小的瘟疫。根據不同學者考證,單單在北宋南宋,由太祖乾德元年到端宗景炎元年,就發生了22至49次瘟疫,多見於春夏兩季,特別以三月最為頻繁,每次瘟疫都給兩宋政府帶來考驗,因此兩宋政府制定了多項政策防治疫情。

由於疫情爆發地以都城為主(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眾多,宋徽宗政府參考隋代隔離麻風病人的「癘人坊」,系統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府管理的隔離措施,名為「安濟坊」,雖然安濟坊由僧人主管,但實際由醫者駐守,每房均是獨立而有專人記載病人健康情況及死亡情況,並由官方安排飲食。宋代政府設立多個部門,由管理宮廷的太醫院,到管理市民的惠民局,甚至成立官方藥劑署,名為方劑局及藥局。疫情暴發時,惠民局就擔當重要的角色。

宋代政府除了免費或低價醫治瘟疫病人外,還會「派糖」。政府會按比例賑災,特別是針對農村社區,為避免農村市民因生活問題大規模擠進市區,政府會盡一切努力安定農村社區,保障其日常所需。而其他部門亦會有相應措施應對疫情,如由宋真宗開始,為避免疫情在監獄爆發,政府會因應疫情,提早減刑,稱為「慮囚」。另外,又設立政府管理的公墓「漏澤園」,官方安排安葬受疫情影響下之死難者。

最後就是公共衞生方面,宋代政府力斥民間有關巫術迷信思想醫治瘟疫的方法,甚至阻止巫醫接觸瘟疫病人,只以官方醫學來醫治。宋代政府雖然知道疫情並非神靈所作,但依然保留祭祀或修築寺廟,用以安定民眾憂慮的心情。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2/04/2020

繆江霞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持續及專業教育部主任、註冊中醫師

抗疫與減肥

最近有婦科患者就診,訴說因居家工作,體重增加不少,令原本的月經失調加重了。新冠病毒肆虐,許多人不得不居家辦公,減少外出,多吃零食肯定是免不了的,尤其是女性;因為有空餘時間親手下廚,美饌佳餚也必不會少;在對疫情的心理恐懼和壓力增加下,吃一些朱古力等甜品減減壓也在所難免。運動減少,飲食增多,入多出少,體重增加是必然後果。外形強大了,抵抗力反而下降了,所謂的「外強中乾」,必不利於抗疫。

中醫認為︰過食肥甘,傷胃礙脾;情緒失調,肝鬱犯脾。脾失健運,導致痰濁內生,化為膏脂。痰濁進一步損傷脾胃,影響氣血生化,引起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女子月經失調。正所謂食不養正,形盛氣衰。如何抗疫控重兩不誤呢?控制飲食總量、適量的家居帶氧運動、情緒的調節都是必要的,配合疏肝、健脾、化痰中藥也有助消脂。以下介紹幾款中藥食療的方法。

1.肝脾不和型肥胖︰由於疫情影響了情緒,暴飲暴食,建議用柴胡6克、玫瑰花10克泡茶每日飲用。柴胡疏肝理氣,解鬱散火,柴胡中獨特的皂苷成分具有降脂作用。玫瑰花解鬱活血,有助於抗鬱減肥。

2.脾虛水腫型肥胖︰胃口差,雖沒有增加飲食,但飲水都會癡肥。黃耆、黨參各15克、淮山30克、陳皮6克,煲湯每日飲用。肥胖兼有水腫,可再加生熟薏米、赤小豆各30克一起煲。

3.積滯不化型肥胖︰飽食、食肉過多引起腹脹不適,用山楂、麥芽各30克泡茶飲,以消食化脂。

4.胃火旺盛型肥胖︰口乾舌燥、容易飢餓、食量大、口味重,便秘之人,可用決明子、荷葉各15克,泡茶飲用,清火通便、減肥降脂。金銀花、連翹清熱抗病毒,也能降脂減肥,一舉兩得,泡水喝,但是脾虛者不適用。

要強調的是,中藥減重是依體質使用的,當你無法判斷體質時,應諮詢中醫師。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3/05/2020

張宏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上腹部肥胖對治之法

上腹部肥胖多見於久坐少運動人士,特別是辦公室一族。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有助於減輕肥胖,但是具體到上腹部肥胖,其特點尤需留意。

有的人會奇怪,為什麽整個軀幹獨上腹部肥胖明顯呢?這多因為此時下腹和胸部都存在一定問題,導致人體內部循環通路不暢。上腹部是肝和胃所在之處,中醫認為屬中焦,中焦在人體內相當於一個能量運化中樞。《黃帝內經》有言︰「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中焦脾胃運化水穀,上輸精微於心肺以濡養周身,並連通上焦和下焦。久坐不動會影響下腹部及下肢血液循環,導致下焦淤滯,無力將能量上輸。長期含胸塌背,則胸部氣機不展,影響中焦氣運。因此,上腹部肥胖的人多存在下焦淤滯和上焦氣陷的問題,多表現為胸悶、喜嘆氣、或心情多抑鬱不喜、小腹脹痛、婦女多有經期不調或其他一些婦科疾患、男子則多有前列腺及一些男科疾患。上腹部肥胖者脾胃功能較差,多出現腹脹、噯氣、胃口差、便溏或便秘等問題。

因此,治療上腹部肥胖,要針對上中下三焦問題,齊頭並進。運動中注意多活動胸肩部以展上焦,多活動下肢和腰胯以疏通下焦,同時輔以全身拉伸,暢達三焦。平時飲食保健方面,可以多食健脾理氣之品,如黨參、白朮、黃耆、茯苓等,切忌不要飲食生冷。生冷之物,不但損傷胃陽,降低腸胃功能,同時也會更進一步影響三焦能量轉輸通道。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9/04/2020

陳宇傑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兼任講師、註冊中醫師

芳香防疫 中藥香囊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我們還可選擇中藥香囊來加強防疫。中藥香囊源於上古的「衣冠療法」,屬於傳統中醫外治法的「香佩療法」。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發現將氣味芳香的藥物製成香囊掛在身上,可以驅蟲和預防疾病。先秦古籍《山海經》已提到薰草「佩之可以已癘(治癒瘟疫)」。

《續齊諧記》記載自東漢以來,九月九日(重陽節)流行「帶茱萸囊」的習俗,古人認為可以「辟除惡氣(例如瘟疫)而禦初寒。」因此,吳茱萸有「辟邪翁」的雅號。中藥香囊防疫,自古以來均有廣泛應用,例子不勝枚舉。

有人以為古人用香囊防疫是迷信。其實眾多現代研究發現,中藥香囊的揮發類物質,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產生黏液,並且提高血清、黏膜和其他組織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作用甚至高於人參和靈芝!

此外,中藥香囊對空氣中的細菌有明顯清除作用。在隨機對照的臨床觀察中,應用中藥香囊的組別,明顯降低流感和感冒的患病率、症狀和平均病程。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訪問教授、全國著名中醫方劑學專家梁頌名教授根據新冠肺炎的疫情,融會古今智慧,悉心組方,推薦以下中藥香囊。

【材枓】廣藿香、蒼朮、白芷各2份,羌活、草果、吳茱萸各1份。

【製作】搗碎後,裝入茶包袋中,再放進香囊內。

【使用】將香囊佩戴在胸前、置於前胸口袋、隨身手袋或睡前置於枕邊,隨時聞到香氣。如香氣漸失,建議每兩至四星期更換一次。

【注意】對中藥材過敏者及孕婦慎用,使用前請先諮詢中醫師。

 

香囊訂購網址:

https://clinic.scm.cuhk.edu.hk/scm/registration/sachet.aspx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0/05/2020

林志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註冊中醫師

小兒濕疹 中西醫結合治療

俗稱為濕疹的特應性皮炎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成因尚未完全清楚,但相信和患者的過敏體質密切相關。特應性皮炎以多樣性及對稱分布的皮疹、明顯的瘙癢感和反覆發作且不易痊癒為主要特徵。特應性皮炎的皮損多發於頸項、面部、四肢彎曲處、雙手背及足背,患者每因瘙癢而搔抓,致使皮膚破損出血或滲液,久之則見皮膚增厚粗糙。瘙癢也常常會影響患者的睡眠質素。

特應性皮炎相當於中醫文獻中所說的嬰兒濕疹。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其成因多與患者先天稟賦不足,即遺傳性過敏體質有關。因患兒皮膚腠理不密,衞外功能不固,易受風、濕、熱等外來邪氣的侵襲,聚結皮膚而發病。故治療上應以整體及局部結合為原則,尤以內治法為主,一般以清熱涼血,祛風利濕,潤燥止癢為治法。若能堅持服藥,一般多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目前西醫主要以外用潤膚膏及類固醇治療特應性皮炎的輕度患者。遇上反覆發作的中度或重度患者,更可能使用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甚至生物製劑。這些藥物雖然見效迅速,但亦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在病情的長期控制方面未盡理想。另一方面,中醫對特應性皮炎的治療一般見效較緩,但副作用相對較少,其遠期療效亦較易為患者接受。

鑑於特應性皮炎的發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勢,中大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現進行一項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特應性皮炎的臨床研究,為期16周。歡迎年齡介乎4至17歲的濕疹或特應性皮炎患者參加此項研究。如感興趣者,歡迎進入https://forms.gle/Fgr4Xmkdn7jt7qDu6登記,如情況適合,研究人員會與閣下聯絡。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