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昕宏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認識小兒推拿

2019/3/14

小孩子還不會講話,或無法正確表達哪裏不適,因此兒科又被稱為「啞科」。孩子一生病,家裏總是一團糟,當了父母,才明白父母操的心。有的小孩不喜歡喝中藥,喝了會吐出來,針灸更是害怕,那還有甚麼可以幫上忙的?小兒推拿!其實很多市民並不了解甚麼是小兒推拿,也不知道小兒推拿能治甚麼病。

小兒推拿是在推拿學、兒科學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應用特定的推拿手法作用於小兒體表部位,調整臟腑、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以達到保健、預防和醫療作用。具體幾歲才叫小兒呢?小兒推拿適合6歲以內的小孩,3歲以下效果最好。6至12歲的孩子可以配合一些成人的手法來進行治療。

小兒推拿的適應症包括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如感冒、發熱、咳嗽、哮喘等;消化道疾病,如腹瀉、嘔吐、便秘、腹痛、疳積等。此外,腦癱、肌性斜頸等,亦有一定的幫助。小兒推拿的治療特點包括手法輕快、柔和,治療時間一般每次10分鐘左右,若年齡大,病變部位多,可適當延長;通常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某些急性病如高熱等,每日可推拿2次;急性病一般3至6次為一療程;慢性病一般12次為一療程,休息3至5天後可進行下一療程,也可連續治療。

在香港,較少中醫師提供小兒推拿服務,未能普及是蠻可惜的。小兒推拿是一門綠色的療法,可配合其他治療,達到更好的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Healthy Life

鍾偉楊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高級講師

中藥藥渣留過夜再煎 恐損療效

2019/3/15

不少人都曾找中醫調理身體,但中藥卻未必人人懂得煎煮。中醫師提醒,煎煮後的藥渣不應留過夜,同時應按藥材情況決定是否沖洗,以及依足指示先煎後下,否則均有機會影響藥效。

中藥藥材煎煮後,不少人會將藥渣收起冷藏,翌日取出「翻煎」;中大中醫學院高級講師、註冊中醫師鍾偉楊表示,中醫一般不建議藥渣過夜,因經冷藏存放後,藥方的味道或功效或會有所改變,如果患者打算重複煎煮,應在第一次煎煮完成後進行,將新舊兩次煎煮的藥液混合,然後再分兩次飲用。

煲藥前 藥材不宜先沖洗

除了煎煮後的跟進,藥材事前處理亦是常見謬誤之一。鍾偉楊指出,病人或習慣將所有藥材先沖洗再煎煮,但現時大部分藥材其實已處理好,從藥店包裝取出後可以直接煎煮。新鮮摘取的植物或附有泥土,可以例外沖洗,不過藥店一般已先行處理,有時沖洗反導致有反效果,「例如甘草,藥店會按情況加蜜糖烤成炙甘草,如果沖洗就等於洗走了那些蜜糖」。

煎煮的次序和器皿亦同樣重要,鍾偉楊稱,中醫處方會註明部分藥材「先煎」或「後下」,故應特別注意,因註明的藥材可能不太耐煎,或是需要較多時間,例如菊花、金銀花等煎煮時間宜短,黨參或熟地等滋補藥材則煎煮時間較長。器皿方面,中醫一般會選用受火力會較均勻的砂煲、瓦煲或搪瓷煲,金屬煲則或與藥材有未知化學作用,故建議避免選用,亦應將煲藥器皿與煮食用具分開。

濃縮顆粒 功效未必一樣

此外,近年不少病者會選用中藥濃縮顆粒,鍾偉楊表示,中醫學界現時對中藥製成顆粒後是否可保留原味,以及分開藥材煎煮而成的顆粒,功效是否等同數種藥材一起煎煮等等仍有爭議。現時主要依靠醫師經驗和患者需要,例如患者將會出外旅遊,或會因此考慮處方顆粒。

莫迪麟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註冊中醫師

女醫著作《女醫雜言》

2019/3/28

近年來電視宮廷劇成為了熱潮,其中不乏古代中醫的題材,例如《延禧攻略》中的葉天士是真實的清代名醫、而《皓鑭傳》的殷小春則是虛構的歷史人物。《女醫‧明妃傳》更以明代著名女醫談允賢為題,雖然當中大部分劇情純屬虛構,但談允賢確實在中醫發展史上有着顯赫貢獻。

古代女性相夫教子,遵三從四德之禮,鮮有習醫者,但亦非完全無之。秦漢之際,對女性掣肘較少,女性可以習醫甚至加入皇宮太醫團隊,漢宣帝年間女醫淳于衍就是其中一位宮廷之乳醫(即婦科之醫)。到了宋明年代,對女性的行為更為嚴苛,因此談允賢習醫的經歷,可算是傳奇。

談允賢出生於醫學世家,她的祖父談復、父親談綱、大伯父談經都懂得醫術,但他們均任國家之高官要職,無暇專研醫術,祖父談復為避免先祖的醫術無人繼承,決定讓孫女談允賢習醫。而教導談允賢成為大醫的人,並非她的祖父或父親,反而是她祖母茹氏。史書記載茹氏也是習醫之人,茹氏將其畢身之學傳授給孫女。《女醫雜言》就是記載談允賢所醫治的婦科醫案著作,也是中國醫學史上現存最早的女醫專着。

古代以男醫為主,加上社會封建,男女授受不親,男醫較難理解女性病者的心理狀態。談允賢則以女性的自身角度治理婦科疾病,深切了解當時代女性所想,從而更有效根治女性的病。隨着社會發展,女性習醫愈來愈多,加上男女之間隔閡愈來愈少,因此男醫也可以理解女病人所想,反之亦然。

陳皓天、周艷秀、梁煒琦、謝智勇、王淑芬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本科生、2018《策掂-傑出政策人大賽》大專組冠軍

治療慢性病 中醫有妙法

2019/3/21

中醫源遠流長,已累積逾千年臨床經驗,療效卓著。無論應付急、慢性疾病,中醫皆有針對不同個體的治療方法。現時,公營醫療系統已不勝負荷,若中醫亦能成為大眾求醫選項,或能紓緩現時醫護的壓力。

根據衞生署資料,2016/17年度本地醫療總開支約為1,500億港元,當中有近四成市民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在住院方面,根據衞生署的健康統計數字,2016年因生殖泌尿系統疾病而入院的人數最高,達二十多萬人次,佔總人次12.5%;其次為腫瘤,佔12.1%。這些疾病的醫療成本高昂,需要患者長期服藥及覆診,而隨着人口老化,會逐漸加重本港醫療系統的壓力。要治療這些疾病,何不利用療效同樣顯著的中醫?

近年來,不少研究報告皆反映利用中醫或中西醫協作的方法,治療慢性病如高血壓、痛症、糖尿病等,比西醫成本效益較佳。以高血壓為例,臺北醫學大學在2016年進行按摩療法治療高血壓的臨床試驗,發現按摩療法可以顯著降低高血壓及高血壓前期患者的收縮壓及舒張壓。又以糖尿病為例,挪威國家替代醫學研究中心於2002年進行二型糖尿病的臨床試驗,發現西藥加上中藥複方,比起單用西藥,能更有效降低血糖。

因此,我們建議應加強中醫在本港醫療系統的角色,宣傳並教育市民有關中醫的優勢及治療方法。長遠亦應建立中西醫轉介機制,可將公營西醫院及門診病人轉介至三方合作的教研中心。而考慮其承載力,亦應將中醫門診真正納入公營,擴大其服務範圍,或與私營中醫合作,紓緩公營醫療系統之壓力。

黎美君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慢性疲勞綜合症

2019/4/11

「醫師,最近不知為何,常常感到很疲累,就算在假期時睡了一整日,還是覺得很累,好像沒有休息過似的。」

在臨床上,時時聞及患者有以上主訴,很多人都認為在香港這個節奏急速、工時長的城市中生活,或多或少感到疲倦應該是常態。但這種不明原因且休息後亦不能得到緩解的疲勞感,若斷斷續續或連續超過6個月以上,並伴隨着非由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或慢性感染等疾病所引起的長期低燒、畏寒、肌肉痠痛、關節痛或非化膿性咽炎等症狀的話,便有機會患上「慢性疲勞綜合症」。

「慢性疲勞綜合症」是個體處於「亞健康」的狀態下,再趨向疾病方向發展所致的。而「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健康與疾病間的臨界點,患者會受困於無確實病名的病症,如常常感到疲倦、腰痠背痛、睡眠質素差或情緒不佳等症狀所影響。若此時利用藥物或輔導等方法介入,個體便有機會恢復健康;但若置之不理,久則便趨向更嚴重疾病的方向發展。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慢性疲勞綜合症相當於中醫內科學中的虛勞病,而導致虛勞的主因,與飲食、情緒及生活因素有密切的關係。現時社會食物供應充足、生活質素改善,故人們易吸取過量營養;若平素喜食肥甘厚味之物、恣食生冷寒涼或飲食不定時之人士,更易致脾胃損傷。另外,《黃帝內經》亦記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故長期情緒失調亦可導致五臟損傷,並出現與相關臟腑不適之症狀,如時有胃脘腹滿、大小便失調等症狀;而作息時間不固定、煙酒過量、缺乏運動、睡眠不足等生活方式,亦會影響五臟的生理功能。由此可見,飲食、情緒及生活因素的不當可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並成為誘發虛勞病的病機。

因此,若想改善上述症狀,便應從改變自身習慣開始,透過順應四時之規律來作息,保持心情舒暢及維持定時而均衡的飲食習慣等,才可保持臟腑氣機暢通,達至未病先防。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