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6/08/2018

符文澍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飲食不節百病生

2018/08/16

「飲食不節」是指飲食時間不規律,或飢飽無常,以及飲食偏嗜,又稱「不良飲食習慣」。

中醫認為,飲食不節傷脾胃,脾胃虛損百病乃生。

過度飢餓等攝食不足,使人體氣血生化乏源,久之可使人體消瘦,面黃無華,皮膚鬆弛。暴飲暴食亦可損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而出現脘腹脹滿。若過度攝入高脂肪高糖食物,則易體內生濕;易使人肥胖。

飲食偏嗜是指飲食五味的偏嗜。食物的五味是指食物酸、苦、甘、辛、鹹的五種味道。中醫學認為五味入五臟(心、肝、脾、肺、腎),五味調和則滋養五臟,滋生人體精髓氣血;五味偏嗜則可致五臟氣血偏勝或偏衰,從而導致各種疾病。

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

現代醫學也已證實,高脂肪高糖食物可引起人體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過量攝入糖類製品,還會使骨骼缺鈣,導致骨質疏鬆而易併發骨折。

飲食是人類生存和保持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合理飲食不僅使人獲得充分均衡的營養及健康的體魄,也可使人容光煥發,形體豐健。反之,不良的飲食習慣和偏嗜,則常常導致各種疾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保證攝入食物結構合理,提倡飲食衞生、食物清淡。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3/08/2018

陳詩雅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夏季「養長之道」

2018/08/23

炎炎夏日,大家會如何消暑?吃雪糕冰條、飲凍飲、歎冷氣……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這些方法。雖然這樣可讓人即時感到涼快,但長遠來說,卻是有損健康的。

《黃帝內經》如此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所謂「養長之道」,就是養陽氣之長盛。在夏季,我們應該要使身體內之陽氣生長至最盛的狀態。

如何可以做到呢?《黃帝內經》主要提出了兩個具體方法。

第一,「夜臥早起」。夏季日照時間長,我們也要順應日長夜短的規律,多活動,不要睡懶覺,陽主動而陰主靜,活動時間多了,自然有助陽氣之「長」。

第二,「無厭於日」。都市人長時間處於空調環境下,一見到陽光大多會避開,這樣是不利於陽氣之「長」。《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不要討厭日光,應該適當的在戶外活動,幫助體內陽氣之長盛,最好能出一身汗,因為出汗就是體內陽氣向外宣通開洩的過程。

總的而言,夏季的養生原則,就是要幫助體內陽氣之「長」,如果經常吃生冷之物或長期在低溫度的空調環境,這樣會妨礙了陽氣之「長」,到了秋冬季便會容易生病了。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3/09/2018

林志秀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及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如何服用阿膠?

2018/09/13

阿膠是一味常用的動物類中藥,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熬煮濃縮而成的固體硬膠,因山東東阿縣出產的驢皮膠品質最好,療效卓越而出名,故稱之為阿膠。

阿膠為一味古老而常新的中藥。說它古老,是因為早在我國第一部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該藥性味甘平,主入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為女性滋補上品,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各種病症,包括頭暈心悸,失眠早醒,視物模糊,頭髮乾枯易脫,皮膚乾燥不榮等症狀。此外本品也是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的要藥,如乾咳痰中帶血,婦女月經過多或崩漏(非行經期間陰道出血),或便血,尤其合適氣血不足和陰虛火旺的出血證。說它常新,是指近來它愈來愈受到注重健康和美容人士的青睞,圍繞阿膠的生產和銷售,國內現已形成一個年產值近百億的大產業。

市面上阿膠大多以條狀硬膠的形式出售,日常服用甚為不便。筆者介紹一種將硬膠變為軟膏的做法,供讀者參考。製法為將60克(約兩條塊狀阿膠)用餐巾布包好,用刀面將之敲成小塊,然後和350毫升的黃酒(約15-20%度數,如紹興酒)一起放在砂煲(不鏽鋼或耐熱玻璃煲亦可,鐵鍋則不宜)中,用文火煮滾約45分鐘,期間不斷攪拌,直至所有膠塊溶解為止。然後將溶成液體的軟膏倒在一個陶瓷盅中,待冷卻後可放入雪櫃中。按需要可每天服用一至兩次,每次一湯羹量。本法簡單易做,軟化後的阿膠口味良好,常服可起到補益氣血,養心安神,烏髮潤膚的作用。然而,阿膠性滋膩,易礙消化,如胃弱容易腹瀉便溏人士慎用。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30/08/2018

鍾偉楊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針灸,不炙

2018/08/30

針灸是中醫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針刺和灸療。由於「灸」與「炙」字形相近,皆與火有關,容易混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得不辨。

灸,粵音「究」,指的是用火灼燒來治療疾病的方法。灸法通常使用艾草,在體表施以溫和的熱力,達至溫通經絡的功能,適用的範圍較廣泛,寒氣內生、經脈陷下、跌仆瘀腫等皆可用之,亦可用作防病保健。由於灸法比針法更適合用於這些病證,故《內經》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一說。灸法主要分艾灸和非艾灸兩大類,前者主要使用艾絨或艾條,後者包括燈火灸、電熱灸、藥物敷貼(如天灸)等。醫者操作時須辨清病證,找準部位,掌握灸量,以適當的熱力產生持續溫通經絡的效果,並以「表面不熱深部熱」為佳,故有一定的技術考量。尤其是傳統的艾灸法採用「直接灸」,把艾絨置於皮膚上燃燒,故較易使皮膚出現水泡,使患者感到輕微灼痛不適,但只要配合適當護理,待其自然癒合,並無大礙。

炙,粵音「脊」,是肉從火上,即烤肉之意;又或者把藥材加入輔料炮製的方法,例如蜜炙甘草。炙法講究的是火力入肉,以求表層金黃、外脆內香,故實非穴位治療之舉。近年外國報道某患者在當地按摩院接受灼艾治療,疑因火力過大,引致三度燙傷而須施行植皮手術,此為名副其實的「炙傷」。

灸法以火治病,歷史悠久,簡便效廉,惟療效和安全,賴以施灸者的技術掌握;若技術略遜,或稍一不慎,即灸而變炙,良肉破損,後果堪虞。近年衞生署加強艾製品規管,又加強檢舉未經註冊而行醫者,盼灸法用得其所,實為合宜之舉。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0/09/2018

蔡昕宏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大醫習業

2018/09/20  

「大醫精誠」,出自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講的是行醫應有的醫德,其理念來自佛家慈悲普度的思想,可以說是中醫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大醫精誠」為人所熟悉,而其實在此篇之前,有一名為《大醫習業》的篇章,亦同樣極具意義。

《大醫習業》中記述︰「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裏孔穴、本草藥對……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講述了要成為大醫,首先中醫各方面的知識要紮實,博極醫源。二要學習術數,中華文化起源自河圖洛書,很多學問愈深入去了解,發現都是相通的。如懂術數,可以更明白針灸子午流注、靈龜八法、五門十變的應用。現今心理疾病很多,中醫也有相關的論述,但着墨不多,實際應用也不多。如懂相術,望而知之謂之神,可以對患者的個性有個概念,而性格影響行為、情緒、內臟,如能略略改變,對健康亦有好處。還要學習文史哲、天文地理,才能知仁義、鑑古今,觸類旁通。要求很高,但是可以不斷學習,亦是中醫有趣的地方!

當然現代中醫亦需要中西醫結合、科研、行政管理、市場推廣等人才,以更有利中醫的推廣和發展。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