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6/04/2018

張宏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腹部自診

26/04/2018

自胸骨下端至骨盆,皆為腹部,除了心肺,其他重要臟器都安家在此,內有肝膽、脾胃、大腸小腸、腎、膀胱、女子有子宮等。一些潛在的內臟問題,可以通過平日細心地探查腹部而有所了解。

第一步,摸。將手放在腹部,平滑移動,感知腹部的溫度。你會有很大機會發現,整個腹部各個地方的溫度是不同的,有些地方會特別涼,甚至在你將溫暖的手掌放置一段時間後,局部涼感並未緩解,你可以感受到從腹部深處透發出來的冷感。如果多次探查,感寒部位不移,說明局部組織血液循環不暢,中醫稱為內寒。

第二步,按。單手四根手指(拇指外)併攏在腹部從上至下,逐一按壓。重點體會腹下是否存在硬物感、痛感,是否有包塊或者條索狀物。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部位雖然按之不痛,但感覺有些發硬或柔軟度降低,這是局部組織結滯日久,尤為要留心之處。

平日可以自我按摩腹部,從上至下,力度大小並用,並配合適度的運動和肢體拉伸,都可以有效減輕腹部存在的多種問題。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7/05/2018

黎美君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淺談中醫辨證之法

17/05/2018

相信不少人都好奇,中醫師們究竟是怎樣看病的?

醫師們首先會透過四診,即望(如望臉色、舌苔、眼神等)、聞(聲音、氣味等)、問(病史、病發時間與過程等)、切(把脈、觸診等),從而收集足夠有關病症的資料以進行辨證分析,如病人食慾欠佳,食少則飽或食後感到胃/腹脹,口淡,面色偏黃或蒼白,易感疲倦,氣短聲低,大便偏爛,舌偏淡或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而脈偏軟弱無力,便可以歸因為脾氣虛此證型。

因此,中醫看病,主要是以當下病人的狀態作為辨證的材料,而在此辨證的基礎上,再結合病人體質的強弱、病邪的盛衰及地理環境、精神因素等影響作綜合考慮,從而得出治療方法,亦即為辨證論治,而中醫師們窮盡一生,也是在辨證論治上下工夫,務求能辨證準確,開方用藥時才能得心應手。

而辨證亦有不同的方法,例如以病發的部位或病因來進行分類。在部位方面,如︰以臟腑分類(脾虛、腎虛等),也可從病因分類,如︰外感病因(風、寒、暑、濕、燥、火)、情志(喜、怒、憂、思、悲、恐、驚)或飲食、過勞過逸等。

如各位對中醫辨證方法有興趣的話,不妨多和醫師們交流。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31/05/2018

黃逸倫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診所經理)

冬病夏治 發泡祛寒

31/05/2018

還有數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天灸療法,筆者透過這平台分享一下天灸療法的一些注意事項。

天灸前,應該告知醫師過往病史及過敏狀況,勿空腹接受敷貼。部分人士是不適宜進行天灸療法,故進行天灸療法前宜諮詢註冊中醫師。敷貼的位置包括頸、背部,所以女士們可在外衣內加穿吊帶背心,方便敷貼。敷貼過程僅數分鐘,一般成人貼40至60分鐘,兒童20分鐘,若皮膚發生嚴重疼痛不適或燒灼難忍的感覺,則須撕下敷貼。接受敷貼後,應避免直接照射陽光或令身體出汗,以免敷貼脫落,但對室內工作沒有影響。

撕下藥貼後建議2小時後才以溫水沐浴。治療後,普通飲食即可,敷貼當日忌酸味食物、忌油膩、忌生冷。敷貼處局部有發紅及輕微觸痛,皆屬正常現象,毋須擔心,可外塗凡士林以緩解皮膚刺激。個別人士皮膚有可能出現紅腫、發熱、痕癢、疼痛,甚或出現水泡,如出現水泡切勿搔抓,可用已消毒敷料(如傷口膠布)覆蓋,小水泡一般可自行吸收,以免造成感染。若不慎抓破水泡,應以生理鹽水清洗,需要時再以消毒藥水消毒傷口,然後用消毒膠布外敷。部分人士皮膚會留有一淺色色素印,過後可逐漸消退。但疤痕體質人士在灸瘡癒合後可能留有疤痕。

還有一個小貼士︰建議從初伏至末伏,每天早晚以鹽水漱口,以減少上呼吸道炎症的發生。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閣下的註冊中醫師。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4/05/2018

朱靄娛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對面的病人,望過來!

24/05/2018

「有諸內,必形諸外」,意思是指內在臟腑的變化會反映在體表,醫師藉各種診斷方法,觀察病人外在表現而察知內在的病情,望診就是其中之一。在看病的過程中,醫師會運用視覺對病人的整體(患者的神、色、形、態等)或局部(舌、指紋、五官、排洩物等)進行有目的觀察,從而了解疾病的情況。

從望診中透過觀察病人的面部顏色(色調的變化)和光澤(明度的變化),即可有助判斷身體情況。中醫將面色分為五種——青、黃、赤、白、黑。再根據各面部所屬臟腑,按五行的相生相剋之規律及四時所主,以判斷疾病的位置、病程和發展等。一般而言若患者面部色澤,失去常色,或色不和調,或鮮明暴露,或晦暗枯槁,這屬於病色。

例如黃色是主濕證、虛證,但不一定見到面色黃就是患病,因為黃種人的正常面色也是黃色,在此基礎上,還可因季節、氣候環境、年齡、情緒等引起面色的變化,造成每個人的面色也有些差異,只要是紅黃隱隱,明亮潤澤,隱然含蓄的就不是病色。若面色淡黃憔悴,多屬脾胃氣虛,因氣虛、營血不能上榮面部而致;若面色虛黃且浮,多屬脾虛失運,因濕邪內停;若面色黃而鮮明如橘子皮,屬陽黃,因濕熱熏蒸;若面色黃而晦暗如煙熏,屬陰黃,因寒濕鬱阻。我們可以透過多觀察和留意身邊的人,以知常達變。

既然面色在診症時是這樣的重要,若下次看病不妨以「廬山真面目」來見醫師。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4/06/2018

謝亦琛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精靈不倒翁

14/06/2018

長者因生體機能衰退、各種關節痛症、平衡力及視力減弱等會增加跌倒風險。另外,由於代謝率改變而引致骨質流失,骨密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兩個因素相加,令長者更容易因跌倒受傷而引起骨折,尤其是髖關節骨折更為常見及危險。骨折後長久的康復期,會加重長者經濟負擔外,亦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在香港,每5名長者就有1位曾經跌倒,其中約10至15%伴有骨折或頭部受傷。因此長者尤應注意骨質疏鬆症及跌倒風險的管理。

中醫理論應為「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透過調補肝脾腎,或有助改善骨質密度。例如有研究指出獨活寄生湯有助於改善因糖尿病引起的骨質疏鬆症。但切記中醫用藥以辨證論治為原則,服食中藥前應先諮詢中醫師的意見。

而透過運動訓練,一方面可以刺激骨質形成,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長者的關節活動能力、肌肉力量、肌肉協調等能力,從而減少跌倒的風險。簡單易行的運動如太極、八段錦、五禽戲等,都適合長者長期練習。如長者因關節痛症而引致活動不利,可以考慮以非藥物治療的方式進行痛症治療。例如中醫可以透過針灸、推拿、正骨等方法,處理疼痛問題,很多都有顯著的改善。

除了內在的健康因素,外在的環境因素亦是跌倒風險管理重要一環。從衣着上如︰合適的褲長、防滑的拖鞋、輕便的保暖衣物,到正確使用防滑地氈、浴室安裝扶手、夜間照明系統、整理家中雜物等,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重要。

今天起實行全面的跌倒風險管理,齊齊做個精靈不倒翁!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