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5/03/2018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應用教授

飲食與健康

15/03/2018

「民以食為天」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之語,原本出於《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天」,在《道德經》中常常用來反映「天道」,例如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16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從中醫認識生命的角度看,飲食之於健康確實關乎天道,即生命的自然之理。《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說明人之生命本源於天地之氣,而「氣」則成為了生命之源。

具體到每一個個體生命,中醫先賢有「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之訓。作為後天之本,脾胃負責對飲食物的受納、腐熟、運化,進而使飲食物化生為人體生命所需之氣血等,正如《靈樞‧營衛生會》所言︰「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飲食物化為五臟六腑之氣以維持正常的生命過程,若臟腑之氣有餘,則可藏於腎中以助先天之氣,即《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的「腎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這對於健康長壽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孔子云「食,色,性也」,但中醫經典《內經》則強調「食飲有節」。一個「節」字,所重視的是在飲食的合理性、時間性、飢飽度、冷熱度等方面要合乎天道,即醫聖張仲景所說的「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因此,飲食之於健康的重要性不在於是否吃的好,而在於是否合乎「節」。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2/03/2018

符文澍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茶葉與中醫藥

22/03/2018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葉伴隨着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中國茶的歷史已有四五千年,世界上種茶、製茶、飲茶均起源於中國。據史書記載,早在兩晉時已有「比屋皆飲」的飲茶風習。唐代陸羽《茶經》問世後,飲茶更是風靡朝野,開始出現茶館業,並傳至國外。人們在飲茶、品茶的過程中,逐步發現飲茶不僅能醒腦提神,而且還可以防治疾病,從而也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茶文化。

茶葉與中醫藥,兩者間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的最早發現與利用,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有「茶,即藥也」之論;唐代醫藥學家陳藏器亦有「茶為萬病之藥」之說。

茶葉味苦甘,性微寒。入心、肺、胃、肝、腎經。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現代大量科學研究證實,茶葉中含有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等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生化成分,茶葉不僅具有醒腦提神、生津止渴、消食利尿、清熱解暑等作用,還具有延緩衰老、消脂減肥、美白潔膚等功效。茶葉不僅可以防治內外婦兒等各科的多種疾病,而且還具有良好的延年益壽,強身抗老的作用。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2/04/2018

周芷羨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默默為您把脈

12/04/2018

傳統中醫診症時講求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其中「切」包括把脈。

把脈時病人及醫者需要心平氣和,且醫者的中指應放在橈骨莖突內側,並以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放在病人的手腕橈側來感受病人的脈搏跳動。
醫者食指對應的位置為病人的寸脈,中指對應的位置為病人的關脈,無名指對應的位置為病人的尺脈。臨床上,許多病人會問把左手的脈和把右手的脈會有分別嗎?答案是有,因為左手的寸關尺脈分別代表人的心肝腎;而右手的寸關尺脈則代表人的肺脾腎。

一般常見的脈象有29種,且常常混合出現。其中某些脈象較為常見。

浮脈,即輕輕把手指放上手腕就可感覺到脈搏的跳動,但若我們用力來按着脈管,反而會感覺跳動減弱,浮脈可見於感冒患者。滑脈,即脈搏的跳動像珠子在指尖下滾過一樣,滑脈代表痰飲、食滯或熱證。弦脈,即脈搏的跳動像琴弦一樣,代表肝膽病、痰飲或有痛症。細脈,即脈搏像綫一樣幼細,代表氣血不足、虛勞等證。

正常的脈象應在醫者的一呼一吸下搏動4至5次,大約每分鐘搏動70至80次,不會太浮亦不會太沉,不會太粗大或太幼細,可和緩、有力而流暢地跳動,且寸關尺三脈均可被摸到,用力按着脈管時亦會感覺到它的跳動。

由於脈搏的跳動容易受患者的情緒及身體的狀態所影響,所以建議各位應保持心境平靜,且身體在靜止休息狀態下才請中醫師為你們把脈。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9/03/2018

陳詩雅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女性疾病需身心同治

29/03/2018

在婦女疾病的病因中,情志因素佔重要位置。女性天生情感細膩,易見情懷不暢,多愁善感。《千金要方》曰︰「女人嗜欲多於丈夫,感病倍於男子,加以茲戀、愛憎、嫉妒、憂患、染着堅牢,情不自抑,所以為病根深,療之難瘥。」事實上,女性的性情特點,與其特殊的生理狀態密切相關。女子以血為本,月經、懷孕、生產、哺乳等生理活動均會損耗陰血,使陰血不足,陽氣亢盛,血虛氣盛的生理特點,使其易於氣鬱,而出現情志不舒。

情志不舒影響臟腑之氣的運行,使氣機失調,氣血紊亂,從而產生各種疾病。就女性而言,怒和思這兩種情志最為常見。抑鬱憤怒或憂思不解,使氣鬱氣結,血行不暢,可致月經延遲、閉經、痛經、不孕、婦科腫瘤等。如氣鬱化火,則可見月經提前、月經過多等。另一方面,思慮過度,可損傷脾胃,使脾胃虛弱而氣血不足,亦可引致月經不調、流產、不孕等病症。

情志因素與婦女疾病有很密切的關係,不良情志不僅是發病的原因,亦可使病情反覆,甚至加重惡化。治療時除了使用藥物,更需要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適當給予正面的鼓勵和支持,正如《婦人大全良方》所說︰「改易心志,用藥扶持。」患者亦應注意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緒刺激,這樣可幫助調暢全身氣機,使氣血運行通利,加快疾病的痊癒。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9/04/2018

顏傑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長者的小便困苦

19/04/2018

年紀大頻頻小便?每晚起床小便?甚至忍不住,出現尿滲的情況?很多老人家都深受尿頻尿急的情況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久而久之影響情緒健康等,原來這些症狀並不罕見,可能都是膀胱過度活躍症的症狀。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要的生理功能為儲藏支持人體生長發育和推動各種功能活動的精氣。對於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洩,維持體內津液代謝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年人隨着年齡的增長,腎精漸竭;也因着環境、勞累、飲食不節等因素致使腎氣虧虛,腎的氣化功能受礙,膀胱失約,以致經常出現尿頻尿急,甚至出現尿滲尿漏的情況。

中醫診治尿頻尿急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透過在任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的特定穴位進行針灸療法,可以有補腎益氣,調節腎臟氣化功能的效果,亦能提升盆腔部位特別是膀胱肌肉的力度,從而改善尿頻尿急的症狀。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現正進行一項針灸治療膀胱過度活躍症的研究,對象為60歲以上,日間小便次數多於7次,過去一月曾出現突然感到尿急,覺得難以忍受及出現尿滲的情況,如符合上述症狀而又有興趣參加該項研究者,可於辦公時間致電 3943 3440 或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向顏傑醫師查詢及報名,費用全免。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