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8/01/2018

盧嘉言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冬季防寒減痹痛

18/01/2018

患者一般知道春季潮濕天氣可使關節舊患「風濕」發作,然而冬季的寒冷氣候同樣會誘發「痛痹」,甚則影響活動,亦應多加預防。

以肢體關節及肌肉痠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為主症的一類病證屬中醫的「痹證」範疇。痹,指閉阻不通,而痹證則是因風、寒、濕病邪侵入人體經絡,留於關節,導致經脈氣血閉阻不通,不通則痛。其中風邪較盛者為「行痹」,特點為痛處游走不定;濕邪較盛者為「着痹」,以肢體痠痛沉重為主;而寒邪較盛者則為「痛痹」。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具凝滯和收引的特性,使氣血運行遲緩,凝滯不通,從而引起劇烈的疼痛。如寒邪侵犯經絡,更可使筋脈攣急,疼痛之餘還伴有繃緊感。患者往往因此舉步為艱,難以維持日常活動,只好多坐多臥。但這樣會使本已凝滯的氣血更為不順暢,加重病情,造成惡性循環。

幸而痛痹雖遇冷加重,但遇熱則得減。患者如積極防寒,保護患處免受寒邪,可有效減少疼痛發作的頻率及程度。萬一真的受寒冒雨,可以用生薑數片煎水服用以散寒。冬季時亦可於日常飲食中加入適量辛溫的香科如茴香、花椒、丁香和肉桂等。疼痛劇烈時可於患處熱敷或施以艾灸,祛寒止痛。疼痛緩解後,應適度活動患處,有助防治痛痹。然而每人體質各異,如有任何疑問,應請教註冊中醫師。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5/01/2018

華何與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冬春養生食藥粥

25/01/2018

中藥粥是中藥材與穀豆類食物共同煮熬而成。藥粥被古人推崇為養生的重要膳食。古代詩人陸遊曾讚言︰「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藥粥製作簡單、食用方便、易於消化吸收。此文推薦幾款常用的冬春養生藥粥。

延壽︰補虛正氣粥。炙黃芪15克、黨參15克、陳皮5克、薏米30克,水浸半個鐘,同煮至米爛粥成,可加小量白糖。本粥能補益氣血、延年益壽,適用於體虛氣弱、肢涼怕冷者。

益智︰山藥蓮桂粥。山藥15克、蓮子肉15克、桂圓肉15克、山楂5克、黑米30克,水浸半個鐘,同煮至米爛粥成。本粥能益智健腦、養心安神,適用於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腦疲勞者。

明目︰枸杞芡實粥。枸杞子20克、芡實20克、小米30克,芡實和小米水浸半個鐘,煮至八九成熟,再入枸杞子,同煮至米爛粥成。本粥能益精明目、滋腎養肝,適用於視力減退、眼目昏花者。

安神︰百合銀耳粥。百合15克、銀耳15克、柏子仁10克、小米30克,水浸半個鐘,煮至八九成熟,再入2枚去核紅棗,同煮至米爛粥成,可加小量冰糖。本粥能寧心安神、滋陰潤肺潤腸,適用於心神不安、精神恍惚、夜寐不佳者。

助消化︰山楂陳皮粥。山楂20克、陳皮20克、薏米30克,水浸半個鐘,同煮至米爛粥成。本粥能消食開胃、理氣化滯,適用於消化不良、肚腹脹滿者。

輕身︰荷葉綠豆粥。荷葉20克、綠豆30克、山楂10克、陳皮5克,綠豆水浸至豆脹,再同煮至豆爛粥成。本粥能化濕除痰、降脂減肥,適用於高血脂、肥胖症者。

美顏︰玫瑰茯苓粥。玫瑰花15克、茯苓粉20克、甜杏仁粉10克、紅豆30克,紅豆水浸至豆脹,煮至九成熟,再入玫瑰花、茯苓粉、甜杏仁粉同煮5分鐘即可,可加小量蜜糖。本粥能養顏潤膚、滋補美容,適用於膚色暗沉、蒼老憔悴者。

誠如清代養生名家曹庭棟所言「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甌,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細」。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5/02/2018

嚴韻詩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化療後骨髓抑制 中醫改善

15/02/2018

臨床常見化療後出現骨髓抑制,主要由於化療藥物是殺滅異常增生的惡性腫瘤細胞,具細胞毒性,而骨髓細胞相對其他細胞而言生長速度較快,所以使用化療藥後往往容易引起骨髓中造血幹細胞活性下降。在使用第5至7天後血小板和白血球數目減少,最低點在7至10天,約2至4周後恢復。骨髓功能受損,患者會出現疲倦乏力、食慾不振、頭暈、氣喘、咳嗽、大便不暢等,亦可致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不足,易受感染,甚至需要中斷或延遲化療,影響治療效果。

中醫理論認為化療藥屬大寒、大熱的毒物。骨髓抑制患者白細胞偏低,常出現畏寒肢冷的陽虛症狀;紅細胞生成減少,易導致貧血;血小板減少,易引致出血,對中醫而言,總括表現多屬於虛勞、氣血虧虛的範疇。中醫理論中肝藏血、脾生血統血,故治療時需根據患者情況,調理肝脾以提升造血功能,預防出血,配合益氣溫陽、養血活血、補脾滋腎法等改善症狀。

研究顯示不少中藥能增加白細胞數量、提高血清中紅細胞、血紅蛋白和骨髓有核細胞的數量,提升免疫功能。改善骨髓抑制,需結合辨證用藥;補氣可用黃耆、黨參、太子參等,補血可用雞血藤、當歸、熟地等。如出現陽虛怕冷,則可用肉桂、乾薑。若骨髓抑制較重,出現腎精虧虛,補腎陽可用淫羊藿、補骨脂,滋腎陰可用龜板、女貞子、墨旱蓮、黄精。如化療期長,臟腑受損,氣血不暢而血瘀,則可用三七、丹參、赤芍等。

中西醫各有強項,合作治療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發揮抗癌的最大效果,爭取更多生存機會。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08/02/2018

張保亭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節食減重 對抗2型糖尿病

08/02/2018

現時全港約有70多萬人患糖尿病,即每十人當中便有一人是病患,數目亦有持續上升的趨勢。2型糖尿病的治療需長期服用降糖藥甚至注射胰島素,飲食控制配合運動通常被認為是糖尿病的輔助治療措施,直到最近這一觀點被重新審視。

近日,國際權威醫學雜誌《Lancet》,發表了一篇通過控制飲食配合運動減重來緩解2型糖尿病的臨床試驗(Diabetes Remission Clinical Trial,DiRECT)。研究者從英國49家醫療機構招募20至65歲、病史在6年以內、體重指數(BMI)27至45的2型糖尿病人,148人作為對照組維持常規藥物治療,飲食控制組的137位受試者,暫停了所有降糖藥及降壓藥物治療,並採取3至5個月的替代飲食,隨後過渡為2至8周正常飲食,之後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長期體重控制,監測減重效果以及糖尿病緩解情況。

經過1年的觀察,在停用所有降糖藥和降壓藥的情況下,通過飲食控制,接近一半的患者(46%),達到了減緩糖尿病的目標,即HbA1c(糖化血紅蛋白)< 6.5%(< 48 mmol/mol)。減重愈多,糖尿病緩解率愈高。體重減輕0至5kg組,有7%的人糖尿病獲得緩解;減重5至10kg組,有34%的人糖尿病獲得緩解;減重10至15kg糖尿病的緩解率為57%;而減重超過15kg的患者,86%的人糖尿病獲得緩解。

在為期一年的階段性觀察中,即使完全停用降糖藥,幾乎一半的飲食控制減重組患者維持在「非糖尿病狀態」,雖然長期效果有待於4年的試驗評價,但目前結果足以提供給臨床醫生和患者令人振奮的消息,重新審視通過控制飲食減重來對抗短期糖尿病的主要策略,此舉將大大降低使用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和提高患者生活質素。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2/02/2018

張敏芝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打噴嚏能治病?

22/02/2018

感冒的時候,你覺得打噴嚏很辛苦嗎?其實打噴嚏可以治病。我們的身體是很有智慧的,患病時雖然會給你帶來不適的症狀,但同時也在利用這個症狀去傳遞信息給你,甚至可以幫助你祛除病邪。

天氣乍暖還寒,一不小心着涼了,初起症狀可能還沒有明顯到需要吃藥,只是覺得咽喉有些痰,鼻孔也癢癢的,有點鼻涕黏着,輕微惡寒頭痛等等,這時可以使用「取嚏法」,刺激自己打噴嚏,幫助自己祛除寒氣,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這個方法是我在本科的中醫養生學課程學到的,至今仍喜歡使用,在感冒初起時效果最佳,一般人都可以試用的,不過孕婦還是應該慎用,如有疑問,可向中醫師查詢。

取嚏法很簡單,一般可以選用紙巾,搓成幼小紙條,有少許硬度,刺激鼻孔最敏感最癢的位置,使自己打幾個噴嚏,直到打不出來為止,我一般會大約打十多個才捨得停下來,這時就把人體的正氣帶到體表,與在體表的邪氣抗爭,使整個人有熱的感覺,有汗出則更好,鼻涕也會流出來,順勢把鼻涕清理乾淨、把汗擦乾,是非常好的祛除寒氣的方法,感冒也就好了一大半了,整個人應該也感覺舒服多了。相反地,如果在這個祛除寒氣的好機會面前,選擇去「收鼻水」、抑制症狀,就有可能會把寒氣困在裏面,其實還未徹底治癒。

下次感冒,還會覺得打噴嚏流鼻涕不好嗎?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