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7/04/2017

嚴韻詩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劉太醫治乳癌方

27/04/2017

明朝太醫劉純替皇帝朱祁鎮的皇貴妃周淑雲治乳癌,她在26歲時得了乳癌,活了45年,到她71歲時因驚嚇過度而殞,可以說劉純對於治療乳癌還是有獨到的見解。

劉純就是跟隨他的祖先劉元素的經驗以鯊魚膽治乳癌。

劉純和許多醫官為了要試驗乳癌的治療方法,利用200個女囚犯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強迫女囚犯服石灰水造成胃腸損傷、不予足夠食物造成營養不良、以輕粉/蟾酥/雄黃等造成慢性毒藥、和吃辛辣發物造成血熱妄行,有些女囚犯在两三年後出現乳癌,有些是其他癌症,有些則得出腹水、咳血、頭痛腦脹等怪病,有些只有消瘦。於是劉純總結了五個造成乳癌的原因︰[1]胃氣不足、[2]營養不良、[3]胎病(即遺傳因素)、[4]內毒和[5]血熱。接下來研究治療方法時,他以加味開胃湯為基礎方,把病人分成5組,分別餵食鯊魚膽、青魚膽、熊膽、猪膽和雞膽,結果鯊魚膽療效較好。另一批病人每天吃鯊魚膽,加地榆/紅花/川芎/當歸/猪肝,發現加上紅花較好。再另一批病人則每天吃鯊魚膽和紅花,加黨參/沉香/枳實/柴胡/麻黃,發現鯊魚膽、紅花加沉香療效較好。過程中又發現,病人服用鯊魚膽粉末後嘔吐腹泄十分嚴重,於是嘗試利用醋浸泡鯊魚膽五年,發現能減輕其嚴重的副作用。如是者反覆研究,劉純歸納乳癌多屬於血熱妄行,治療用清熱涼血的鯊魚膽,加上紅花、羚羊角、沉香、三七等,組成控岩散。

雖然這是幾百年前的治療方法,現代未必會如此使用,但從劉純的事例可看出古代醫家的研究思維。誰說中醫沒有臨床研究? 只不過這2000多年的經驗智慧都是利用人體做實驗而已。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1/05/2017

林志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署理院長/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中醫藥可助調理高血壓

11/05/2017

高血壓病為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高發,它又是中風,心臟病和腎功能衰竭等重大疾病的重要誘發因素。因高血壓病初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故又被稱為無聲殺手。雖然大多數高血壓病患者通常都採用西藥控制血壓, 但一些患者雖然服用幾種降壓藥,但血壓控制始終不理想,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 如經常頭暈頭疼,頭腦欠清晰,記憶力明顯減退,心煩失眠等。其實中醫藥對這些血壓控制不理想的患者也可有很好的幫助。這類患者的臨床表現大多屬於中醫所說的肝陽上亢的範圍,主要是因為年紀偏大(一般超過60歲),肝腎陰虛,陰不制陽,引起肝臟中的陽氣過度亢盛而致氣血湧滯於上而發病。

治療上一般採取平肝潛陽,降逆熄風為治法。以下是筆者治療本病的一張基本處方,經筆者臨床觀察,對調理血壓具有較好的效果:石決明、生牡蠣、決明子、鉤藤、白芍、菊花、牛膝、杜仲、黃芩、瓜蔞等。當然,高血壓病患者最好找註冊中醫師進行個體化治療。另外,高血壓病的日常調理也十分重要,如調節情志, 避免過度緊張;飲食要清淡少鹽少油膩;並堅持進行體育運動鍛煉,這些對穩定甚至降低血壓也有很好的作用。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醫心直說 25/05/2017

張保亭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教授、註冊中醫師

安宮牛黃丸是萬靈藥嗎?

25/05/2017

筆者於診症之際每每遇到患者詢問:“醫師,我平時可以服安宮牛黃丸調理身體嗎?”“我可以服安宮牛黃丸預防中風嗎?”,比比皆是,深感普羅大眾對安宮牛黃丸之迷思深重,認為有必要澄清安宮牛黃丸的應用指徵。安宮牛黃丸是著名的中醫“涼開三寶”之一,藥性寒涼,成分包括牛黃、鬰金、犀角(用水牛角代替)、黃連、黃芩、梔子、朱砂、雄黃、冰片、麝香、珍珠和金箔衣。功能清熱開竅,豁痰解毒,適用於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痰熱壅閉心竅之熱閉證,常用於中風昏迷之陽閉證、小兒驚厥等屬邪熱內閉者,臨床表現爲:高熱煩躁,躁擾不寧,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紅身熱,呼吸粗重,口氣臭穢,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若患者表現爲:神志昏迷,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發涼,痰涎壅盛,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肢體強痙,舌淡苔白膩,脈沉滑緩,此屬陰閉之證(寒性閉證),此時若服用寒涼的安宮牛黃丸,無異於“雪上加霜”,不但無功,更會加重病情。此外,若患者出現神志昏迷,目合口張,氣息微弱,面色蒼白,形寒肢冷,汗出淋瀝,兩手攤開,二便失禁,肢體軟癱,舌體卷縮,脈細弱或脈微欲絕,此屬元氣敗脫,神識散亂之脫證,當急用回陽固脫之品搶救,此時更不可服用開散之安宮牛黃丸,以免貽誤病機。總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安宮牛黃丸只可用於熱邪內閉之證,因含雄黃、朱砂等有毒藥物,僅備急救,不可長期服用,用之得當,能起生回命,用之不當,則傷人於無形。 (謹以此文紀念恩師顏德馨教授)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8/05/2017

官可祈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十三太保」安胎之迷思

18/05/2017

現代的準媽媽,時而瀏覽親子網站互相交流心得,當中或會提到有關「十二太保」、「十三太保」等中藥安胎的問題,究竟這些中藥的成份是甚麼?是否每位孕婦都適合服用呢?

清代著名婦科專書《傅青主女科》分別在產後篇及補集中收錄了「治產秘驗良方」、「保產無憂散」及「保產神效方」三條藥方。三方的主要組成均包括當歸、川芎、荊芥穗、黃芪、艾葉、厚樸、枳殼、菟絲子、川貝母、白芍、羌活及甘草共十二種中藥,中醫前輩稱之為「十二太保」,另加生薑為藥引共煎。香港位於嶺南地區,氣候潮濕炎熱,或會在「十二太保」基礎上加多一味清熱中藥黃芩,那就是我們現時通稱的「十三太保」。

根據記載,「十二太保」可以治療胎位不正、橫生倒產,亦有催生、促進順產等作用,適用於懷孕晚期(懷孕二十八週或以後)及分娩之前,以防難產。另外,如出現一些胎漏、胎動不安的症狀,或可考慮服用一劑「十二太保」以「安胎」。由此可見,當母體健康、胎位及胎兒發育正常,實在不必服用「十二太保」或「十三太保」,否則適得其反。

中醫治療妊娠疾病,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同時以補腎固胎、健脾養胎、疏肝理氣、養血清熱等法安胎,以求「治病與安胎並舉」。孕婦切不可盲從亂服中藥,若需要服用中藥,一定要諮詢中醫師意見,減低不必要的風險。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醫心直說 15/06/2017

陳詩雅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中醫體質辨識

15/06/2017

「醫師,我是寒底還是熱底?」這是很多人求診中醫時喜歡提出的問題。所謂「底」,所說的其實就是「體質」。體質是身體的特質,是個體生理和心理狀態的綜合反映,受先天及後天因素影響而形成,是穩定的特質,但是也會隨着年齡、生活及飲食習慣、情緒、患病經歷、生活環境等因素而改變。

體質學說早在《黃帝內經》已有論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並給合五行的概念,分為二十五類人。現代較為流行的體質分類法,就是「九種體質」,包括: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鬱質、血瘀質和特禀質。體質不僅與個人的體形及生理特點相關,更決定了患病的傾向性及病情的轉化。例如:陽虛體質的人,多見怕冷、面白、口淡,患病時以陽虛證或寒證為主,這類人平時應選用溫補陽氣的養生方法,飲食忌寒涼生冷,宜吃姜、羊肉等溫補之食物,使陽氣得養,以預防疾病。至於患病後,服藥治療時亦應時刻緊記顧護陽氣,以防病情惡化。由此可見,了解自己的體質對於預防疾病及病後防變都有着重要意義。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