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醫心直說 12/01/2017

嚴韻詩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淺論乳癌

12/01/2017

乳癌在臨床上以乳腺腫塊為主要表現,並有侵襲性,控制多年仍有轉移的 可能,當擴散至腋下的淋巴腺,甚至是肺、骨骼、肝臟及腦部,可直接威脅生命。 西醫治療是根據癌症的性質不一而採取不同的方法,包括手術切除、化療、電療、 標靶藥物和荷爾蒙療法等。

中醫主要通過整體生理機能的調整、恢復,改善免疫能力,改變身體內有利於腫瘤生長的環境,就可以有效地治療癌症、減輕治療引起的不良症狀,對於防範復發和轉移都有一定幫助。

化療常見的不良症狀,如:噁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和造血功能的受損, 應注意增加患者的食慾和營養,可選用北芪、黃精、杞子、淮山、芡實、山楂、茯苓、白朮、白芍等中藥。電療患者常見口乾舌燥等熱鬱傷津的現象,可多吃 滋潤生津的食物和中藥,如:梨、雪耳、百合、石斛、西洋參、知母、麥冬、女貞子、沙參、玉竹等。接受荷爾蒙治療 (如:Tamoxifen),則可能出現更年期綜合徵一般的症狀,如:潮熱、盜汗、失眠、陰道不適、噁心等,可以利用養陰的中藥,如:生地、龜板、鱉甲、龍骨、牡蠣等減輕不適。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02/02/2017

鍾僑霖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關於扭傷的二三事

02/02/2017

門診中經常遇到關節扭傷的病人,例如踝關節扭傷,手指關節扭傷等,當中一些病人的病情可以維持數個月以上,細問之下,與扭傷早期處理不當有密切關係。有些病人投訴扭傷後,自己以跌打酒按摩患處,企圖散瘀消腫,結果非但沒有改善症狀,患處反而更加腫痛。

其實,在關節損傷48小時之內,屬於急性期,炎症反應使局部迅速腫脹,皮膚溫度升高。如果當時不斷按摩刺激患處,會令炎症反應加劇,出血量增加,使關節更加腫痛,而由於更多的出血滲入關節周圍組織,拖慢了復原的時間。正確的處理方法是遵從PRICE法則,即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對於一般病情較輕的扭傷,通過這些處理方法,一般48小時後症狀會得到緩解。如果症狀沒有減輕或反覆加重,則需要求診醫生作進一步診治。

另外,一些患者經常問到在筋骨損傷的時候,是否應該煎煮田七服用祛瘀。田七屬於五加科人參屬植物,有「生打熟補」一說,生用祛瘀消腫,熟服補益健體。所以,在醫師的指導下,如果目的是祛瘀的話,應該用生田七粉。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6/02/2017

畢龍騰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敷藥 - 你不知道的事

16/02/2017

敷貼療法在中國沿用千年,當身體有疼痛麻痺或跌打損傷時,很多人都習慣外敷膏藥於患處,期望藉此緩解症狀。有些群眾甚至長備數盒膏貼在家,認為膏貼是居家旅行必備良藥,可見外敷藥極受群眾信賴。但是,很多人都沒意識到,敷貼療法並非任何人都適用,也不是所有痛症的最佳治療方案。

長者、小兒、孕婦、皮膚容易過敏者,應慎用外敷藥。長者由於汗腺萎縮、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血管收縮等多種因素導致皮膚乾燥、失去滋潤、適應力降低;而小兒的皮膚比成人薄而嬌嫩,即使輕微的刺激也能導致損傷、出血,加上小兒皮膚的血管系统發達,血管網比成人更接近表皮,因此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也更為强烈;所以長者及小兒若遭受不恰當的外界刺激,很容易便會導致過敏,出現如皮膚痕癢、皮疹、水疱等症狀,而若皮膚損傷處沒有護理好而不幸感染,屆時痛症未除,新症又生,實在是得不償失。對孕婦而言,應慎用活血化瘀藥,而跌打外敷藥一般由活血化瘀藥組成,可能對孕婦有不良影響,故孕婦使用外敷藥前應先諮詢醫師意見。而有皮膚易乾、易癢、容易損傷等症狀的皮膚過敏者,應諮詢醫師是否有其他療法緩解症狀,盡量避免使用外敷藥。

疼痛是身體變異引起的症狀,若我們只敷藥止痛而沒瞭解身體哪裏有病變、疼痛的成因,而未能及時給予相應的治療方案,會導致疼痛日久不癒、疾病繼續發展。例如踝關節扭傷,若只敷藥止痛而沒處理關節微小移位,會導致關節不穩,日後更容易扭傷;又例如骨結核或骨腫瘤引起的痛症,若只敷藥止痛而沒早期確診治療,更是耽誤了最佳診療時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09/02/2017

鍾偉楊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顧護衛氣,改善鼻敏感

09/02/2017

鼻敏感是指鼻腔受到刺激,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等症狀,通常於起床時特別明顯。中醫認為此與「衛氣」有關。

衛氣是身體其中一種在體內運行的氣,有保衛自身、防犯外邪入侵功能,由肺氣將之輸布到全身外圍。當人體衛氣充足,表現為肌膚溫暖,能耐受風寒;衛氣不足則表現為畏風怕冷,稍遇外界環境變化就較易出現鼻塞流涕等症狀。

衛氣的盛衰和體質有關,平素缺乏均衡飲食、肺氣虛弱,使衛氣不得充實而發病。另一方面,小兒肺脾之氣尚未充實,也較易出現鼻敏感。除了特別注意起居作息之外,中醫師會按照體質指導飲食或使用中藥,常用的藥材以甘溫及辛溫藥性者為主,而且須忌食生冷之品。體虛之人可參考以下健脾益肺之食療方:黃芪10克、黨參10克、淮山20克、生薑3片、蔥白3條、瘦肉150克。

為甚麼鼻敏感較多發於早上起床時?根據《黃帝內經》記載,衛氣按照大自然的畫夜規律在身體運行,日間分布在身體外圍、頭面和四肢末端,夜間則分布在臟腑裡。起床時,如身體的衛氣未能及時充實周身,就較易受到風寒所襲而出現鼻敏感症狀,隨著衛氣逐漸充實,鼻敏感症狀隨之減輕。

遇上這種情況,可考慮嘗試早上溫水淋浴、暖毛巾敷面等,除了袪寒,亦可激發衛氣,改善鼻敏感症狀。此外,也可用穴位按摩方法,將雙手掌根摩擦變暖後,敷在鼻翼兩旁的迎香穴上,亦可溫通經絡,宣通鼻竅,也可改善鼻敏感症狀。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3/02/2017

張建國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養生要穴下丹田

23/02/2017

丹田有上中下三個:上丹田在印堂處;中丹田在胸中膻中穴處;而下丹田與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在肚臍下3寸,向內3寸處。體積小於人體拳頭。為鍛煉、匯聚、儲存精氣的主要部位。能夠防治疾病,益壽延年,激發人體的潛能。

中醫認為,人的元氣發源於腎,貯藏于下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強弱,生死存亡,全賴下丹田元氣的盛衰。本文簡單介紹三種鍛煉方法:

1.意守下丹田。 行住坐臥都可以,舌尖抵住上顎,平穩、自然呼吸,安安靜靜,似想非想地守住下丹田。每次鍛煉5至10分鐘,久而久之,人體的精氣就會匯聚於此。

2.按揉下丹田。仰臥位,舌尖抵住上顎,平穩、自然呼吸,安安靜靜,雙手掌搓熱,然後疊掌,虎口交叉,男左女右,手掌心對準下丹田,順時針方向按揉5至10分鐘。按揉至下丹田發熱為度。能夠交通心腎、促進睡眠、平衡陰陽。每天睡覺前與起床前按揉,效果更加明顯。

3.敲擊下丹田。站位、仰臥位都可以。舌尖抵住上顎,平穩、自然呼吸,安安靜靜,雙手虛握拳,交替敲擊下丹田。頻率大約每分鐘120次左右。促使氣血暢通,激發人體潛能。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