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7/03/2021

河恩惠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針灸僅能治「痛症」?

在一般民眾的印象中,針灸治療只是以治各種痛症為主的治療方法,如腰痛、腿痛、頭痛、關節疼痛等筋骨痠痛、跌打損傷的問題,故「痛症」已成為針灸門診的主流病症之一。受此觀念的局限,很多民眾錯過了針灸在其他很多方面的顯著療效,令人惋惜。

針灸是通過刺激人體的經絡系統以達到治療及保健的作用。這個經絡系統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體內,主要負責傳送氣、血、津、液等,像一個巨大的交通網絡,將身體不同部位緊密的聯繫起來,構成一個全面的人體地圖。由此可見,如想預防百病,保持經絡系統暢通至關重要。反之,經絡不暢產生的疾病又何止疼痛呢?

目前,根據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WHO)認可的針灸適應症已多達64種病症,用針灸治療療效顯著。除了痛症以外,還有婦科、消化科、皮膚科、神經內科等病症,如︰中風後遺症、面癱、失眠、焦慮、眩暈、胃痛、便秘、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症、蕁麻疹等。但在臨床上,還有很多的病症用針灸治療均有顯著的療效,因此針灸治療病症,並不能局限於WHO的64種病症中。如你正在受上述病症困擾,不妨來試試針灸吧。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0/03/2021

何子峰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註冊中醫師

飽飽滯滯點算好?

脾胃負責消化飲食和吸收營養,是氣血生化的來源。當飲食寒涼生冷或進食分量過多,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就會受到制約。農曆新年大吃一番後,臨床上常見的脾胃症狀如胃脹、胃痛往往伴隨出現。中醫的胃痞病是指胃部脹滿不適,「滯着滯着」;有些患者還會出現早飽症狀,稍為進食就飽得要命。除飲食因素外,要避免胃痞和胃痛,情緒管理亦同樣重要。中醫認為「憂思傷脾」,過分的憂慮會影響脾胃功能;經常憤怒則會使肝氣過旺,而過旺的肝氣亦會制約脾胃。

當不幸遇上胃痞或胃痛症狀時,可以按摩以下穴位紓緩症狀。第一個為足三里穴︰它位於外膝眼對落四隻手指,對外一隻手指的位置;另一個為太白穴︰它位於腳趾公根部關節(第一跖趾關節)內側的後方凹位。每日可以按摩穴位兩至三次,每次十至十五分鐘。腸胃敏感的人士平日要注意飲食均衡和避免暴飲暴食,少食高腹鳴食物(即在消化過程中容易引起腹瀉、腹脹痛的食物),例如蘋果、芒果、椰菜花、西蘭花等,亦都要少食油膩、辛辣、過冷或過熱的食物。

若胃脹、早飽或胃痛症狀持續,就應該及早就醫和接受相關檢查,盡早對症下藥。若接受檢查後仍未能找出病因,就有機會是患上「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除了降低患者的生活質素外,久醫不癒亦有可能誘發抑鬱或焦慮症狀。中大醫學院曾發表一項有關電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團隊發現,每兩位接受電針灸的患者,就有一位表示其胃部症狀有明顯紓緩。近年亦有研究指出,中藥有效改善消化不良症狀。

如果你有胃脹、早飽或胃痛症狀,而又接受過胃鏡檢查和幽門螺旋菌測試,歡迎參加中大醫學院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研究計劃。當你完成一份網上問卷後,會得到價值港幣50元的超市現金券一張及免費中醫體質諮詢服務一次。歡迎發送電郵到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或者致電9875 4962查詢參加詳情。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03/02/2021

朱靄娛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孕婦能服中藥嗎?

近來有不少孕婦來求診,期望在妊娠期間以服用中藥來安胎,但不是每一個孕婦也需要服用中藥的。

蓋「藥即是毒」,中醫是以藥物的毒來治病,毒是指藥物的偏性,而按藥性的峻猛而分成「小毒」、「中毒」、「大毒」及「無毒」。在疾病發生的過程,人體的陰陽會失去平衡,於是用藥物的偏性來調整人體的陰陽,以恢復平衡。妊娠期間發生的疾病是牽涉母胎二方面的因素,因此用藥時要在治病的同時兼安胎。

若果在懷孕的時候,並沒有任何不適,是不需要服用任何的藥物,以免傷及胎兒。如《廣嗣要語》中提及「苟無胎痛、胎動、漏血、瀉病及風寒外邪,不可輕易服藥」。但是若果在懷孕的時候出現不適,應向中醫師求診,經詳細的辨證診斷後再審慎地用藥,切忌盲目地跟隨民間驗方而服用。

雖然在妊娠期間,用藥是有不少的禁忌,例如禁吐、禁下、禁利、禁汗,但是中醫也會強調「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殞」是損傷的意思,若病邪盛,即使藥物的偏性大,只要在準確的辨證下,就可適當地選用,不用擔心傷害母體及胎兒,便能達到病除身安的目的。例如,古書指出「半夏」是大毒的藥物,又能下胎,但歷代醫家在醫治妊娠嘔吐時也有選用而獲得良效。這進一步說明治病是沒有所謂的禁用藥物,最重要的是否用藥得宜。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0/02/2021

繆江霞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持續及專業教育部主任、註冊中醫師

食年糕 要健康

最近有幾個病人不約而同地問我︰「要過年了,我可不可以吃年糕?」確實,年關將近,不論探親訪友、還是聚餐飲茶,都會準備年糕來應節,寓意年年高升。那麼究竟哪些人不適合吃年糕?吃年糕要注意哪些問題?

首先要從年糕的材料說起。市面上各式年糕琳琅滿目,有瑤柱臘味蘿蔔糕、芋頭糕、棗皇糕、馬蹄糕、椰汁年糕、紅糖糕、黃金糕等,其主要材料都是糯米加粘米,與一般的米和麵比較則難以消化,食後容易黏膩飽滯。從輔料來看,甜的年糕會加糖、椰汁、牛奶等,能量較高;鹹的年糕會添加臘肉、海味等,比較肥膩。

從中醫角度看,有幾類人士需要避免食用︰一是平時脾胃功能差,容易消化不良、容易飽飽脹脹之人,二是平時容易便秘或腹瀉之人,三是肥胖者,四是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的患者,五是有肝膽疾病人士,六是正在妊娠嘔吐的早孕婦女。

即使是健康人士,也不宜多食,提倡選擇少糖、少油、少添加劑之年糕。自製年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選擇健康食材,例如自製蘿蔔糕,可加瑤柱不加臘肉,自製紅豆紅棗糕,以紅棗代替紅糖椰汁。一件年糕就相當於半碗飯的能量,只宜「一件起,二件止」,多則只會有害無益了。

如果真的食滯了,如何解救?可以飲一些普洱茶或柑普茶來消肥膩,也可煮一點消滯中藥茶。消滯茶的材料︰山楂、炒麥芽、穀芽各15克、陳皮9克。做法︰加水1,500毫升,以小火煎30分鐘代茶飲用。

農曆新年將至,祝大家食得健康,步步高升!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0/01/2021

張宏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中醫防疫小妙招

冬季風寒料峭,偶受風寒,會出現發熱、怕冷、頭痛、咳嗽、咽疼等症狀,在新冠疫情的陰雲下,難免會給人帶來恐慌。這裏介紹一些中醫防治感冒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提高免疫力,快速紓緩病情、消除病症。

1.提高呼吸系統抵抗力

我們的呼吸主要是通過肺的擴張和收縮,而肺本身並不能主動地運動,肺的擴張和收縮是通過胸腔的運動來實現的,這主要通過膈肌、肋間肌和腹壁肌等的協調運動。日常缺乏運動、久坐等因素會使得這些參與呼吸運動的肌肉活動度下降、甚至變得有些僵硬。我們可以通過主動按摩的方法,來有效改善這些肌肉的活動狀況,提升呼吸能力。一是按摩胸骨,用手從喉嚨沿人體正中綫慢慢下移到腹部,適當加壓,並在膻中穴(兩乳頭連綫中點)處着重按摩;二是從胸骨向兩邊緣肋骨間隙緩慢移動,並適當加壓,可用兩手交替進行,在兩肋下部邊緣處可以可着重加壓按摩;三是按摩頭枕部、頸後和兩側,特別着重按壓風池、風府、大椎穴,對於頸部兩側的胸鎖乳突肌,可以適當加壓按摩,或是用手指連續捏起放下,來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每日堅持這些按摩動作,可以明顯感到胸部呼吸有所舒暢,提升整體機能。

2.食療

在不小心感受風寒後出現怕風怕冷、頭痛等症狀時,可以飲用生薑紅糖陳皮水,來幫助驅散風寒、祛病於初起之時。平日飲食注意盡量避免生冷油膩之物,亦有助於保護人體免疫力。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