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4/11/2021

莫迪麟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古代太醫局之舞弊

 

中草藥品種繁多,一味中藥,中國藥典記載可能有多個基源,而且只憑外觀,外行人難以分辨到,會認為都是一堆草葉樹枝。中藥的鑑定,需要依靠專業的中藥專業人員。古代的醫藥局,藥材都有專門的官員把關,但由於藥材賣買是盤大生意,難免有人徇私舞弊。

 

據宋代沈括記載,當時有官員私下與藥商私相授受,以「樟腦易片腦」、「台附易川附」,以普通藥材替換成上等藥材,以賺取差價。宋代俞文豹更記載了宋代惠民局及太醫局,有官員以「藥材貴而藥價廉」,即用政府之錢高價收購藥商藥材,然後低價賣給其他藥商,將治病之藥材,當是貨物般炒賣,受害的當然是老百姓。甚至因為官方將貴重藥材價格炒高,不少市民鋌而走險尋求貴重藥材而牟利,《閒燕常談》就記載了有百姓亂屠牛以取牛黃作販賣之用。因此當時民間有種說法,稱宋代的「惠民局」為「惠官局」;「和劑局」為「和吏局」,諷刺官方醫藥局的不良風氣。

 

宋代政府為了整頓醫藥局之風氣,設立了多種政策,例如宋隆興元年間,政府整頓所有珍貴藥材,知情人士若發現官員舞弊,私下賣買或炒作,可向非醫藥局檢舉。又在宋咸淳年間,獨立設置醫學提舉司,專門辨驗藥材,防止有人以高價賺入劣質藥材的情況。雖然情況有所改善,但將藥材炒作賣買的風氣,依然難以杜絕。

 

藥材是為了治病,雖然有時農田失收,會令藥材價格浮動,但是總不能常常令市民服食「天價藥材」。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7/11/2021

呂國安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診所經理、註冊中醫師

冬灸為何在「三九」

 

最近炎熱的香港也漸見涼意。入冬後中醫有一個「三九天灸」保健養生的方法,那麽「三九天灸」是什麽呢?

 

古代傳統冬至後有「數九」的習慣。冬至之日,天地陽氣收藏至極,此時陰極而陽生,陽氣開始生發,古人稱之為「一陽來復」之時。「數九」以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為起點,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如此一直數到「九九」,到達「春分」的時節,陰陽勻平,陽回春暖。

 

從「一九」至「三九」期間,陽氣雖然開始生發,但陽氣力量仍然較弱,天氣亦十分寒冷,因此需要在這期間保護體內的陽氣,不能令初生之陽氣受寒邪侵襲而折損。「一九」至「三九」之時呵護陽氣,使人體的陽氣借天地陽氣來復的機會令自身生發壯大;因此傳統中醫的「三九天灸」是一種運用天時、借力使力的做法,是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

 

「三九天灸」,可以借助敷貼藥性溫熱的中藥疏通經絡,溫通臟腑,祛除體內寒邪;同時人體在溫熱藥物幫助下,借自然界陽氣生發之勢,加强自身陽氣生發之力,達到補益人體陽氣的效果,進而減少寒性疾病的發作,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配合夏天進行的「三伏天灸」效果更為顯著。各種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慢性腹瀉、月經不調、手足冰冷、痛症等,或虛寒體質人士均十分適合參加「三九天灸」進行調理。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7/10/2021

河恩惠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講師、註冊中醫師

中醫養生防秋燥

 

最近是否常常打噴嚏,流涕,或身邊多了些咳嗽的人呢?是否近日容易心情低落,抑鬱煩躁呢?

 

香港現已進入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連續多日下雨,氣溫也逐漸開始降低,中醫認為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到陰盛的中間時段,人體的陰陽也會逐漸開始向陰長陽消過渡。秋天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肺臟是個嬌嫩、容易受外邪侵害的臟器,燥邪影響肺臟,容易耗損人體津液,而容易出現口乾、咽燥、鼻乾、唇乾,皮膚乾燥及大便乾結等症狀,一般體質較弱的人,已率先反應。

 

除此之外,秋氣對應「悲」的情緒,若您近日思慮過多,肺氣就不夠調和,情緒容易受到影響,甚至會有心情不佳、抑鬱、憂鬱症等。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應重在養陰,尤其是養肺陰,則「養陰潤燥、收斂肺氣」。以下,給大家介紹從飲食及按揉穴位預防秋燥的養生小方法。

 

飲食調理︰《素問‧臟氣法時論》提到︰「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而辛味發散。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辛辣食物,如辣椒、薑蔥等不宜食用過多,宜適量食酸味食物,收斂肺氣。

 

加上,秋天五色為白,建議大家多吃些適合秋天食用的白色食物,如秋梨、銀耳、玉竹、百合、沙參、山藥等,均有滋陰潤肺的功效。

 

除了飲食以外,按摩穴位也是個很好的選擇,以下介紹2個穴位,幫助大家養肺防秋燥。

 

1.列缺穴︰屬手太陰肺經之絡穴,亦是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位置︰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吋處。功效︰滋養肺氣,利咽開聲。操作︰用對側大拇指按揉200次,力度適中,以有痠脹感為宜。

 

2.迎香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置︰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當鼻唇溝中。功效︰疏散風熱,通利鼻竅,可治療各種鼻部疾病,如鼻塞,鼻衄,過敏性鼻炎等。操作︰雙拇指外側相互摩擦至有熱感後,沿鼻樑、鼻翼兩側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後,按揉鼻翼兩側的迎香穴20次。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0/11/2021

林志秀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及教授、註冊中醫師

輕度認知障礙

 

「林醫師,我媽媽近來不止一次炒菜時忘記已加鹽了,往往都會多加了一次,弄得餸菜很鹹;偶爾又因為忘東忘西與我們吵架,我們真的擔心她是否已經患上認知障礙症了。」這是筆者的一位朋友最近的訴苦。根據衞生署的數據,現時全港約有十萬名認知障礙症(以前稱為老年癡呆症)患者,約佔全港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的十分一,據推算,患者人數將會不斷上升,情況實在不容忽視。認知障礙症除了影響患者的認知能力外,其自理能力,行為及情緒亦受到影響。晚期患者在日常生活上則需要大量的協助,對家庭和社會造成一定的負擔。

 

「輕度認知障礙」是指一種介乎正常生理性退化與認知障礙症之間的早期表徵,處於這階段的人士一般只有記憶能力較同齡人士明顯減退,症狀容易被忽略。現時醫學上有較為有效的篩查工具,可助辨識輕度或早期認知障礙症的患者,使盡早進行治療變為可能。

 

中醫學認為本病與年老體衰,肝腎不足,腦髓虧虛,加之臟腑功能失調,生痰生瘀,容易引起痰瘀互結,阻塞腦部經絡,導致元神功能逐漸衰減有關。中醫透過各種治療手段,例如中藥或針灸,可調整軀體氣血陰陽平衡,改善氣血臟腑的虛弱狀態,從而改善及延緩症狀的變差。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正進行一項內服中藥治療輕度認知障礙的臨床研究,歡迎60歲或以上、已確診或懷疑為「輕度認知障礙」人士參加。有興趣者請掃描二維碼登記或Whatsapp/致電6730 0852與我們聯絡。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0/10/2021

孔慶瑜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講師、註冊中醫師

雲霧移睛

 

「江上風煙積,山幽雲霧多」,雲霧繚繞的美景富有詩情畫意,常見於不少中國文學藝術作品,深受大家喜愛。然而,若果雲霧長期出現在眼前,視物經常受到如雲霧樣漂浮物阻礙,相信就不是很好受了。

 

「雲霧移睛」一詞最早見於明代王肯堂的《證治準繩》,為眼科的一種疾病。書中提及雲霧移睛的患者眼前會見到有如蚊蠅、旗幟、蝴蝶、繩子等形狀之影物在空中飛揚撩亂,顏色或青黑、或粉白、或微黃,仰視則上,俯視則下,症狀相當於現在大家熟悉的飛蚊症。

 

在西醫的角度,飛蚊症是由於玻璃體混濁所引起。當光綫投入眼睛的時候,玻璃體的混濁物就會投影在視網膜上,令患者看到「飛蚊」的現象。在中醫的角度,雲霧移睛是由於目竅失養或受擾所引起︰肝腎虧虛或氣血不足,則目竅失於滋養;痰濕內蘊化熱上泛或是氣滯血瘀,則目絡阻滯受擾。有時候,患者所見的「雲霧」會出現不同的顏色。《證治準繩》指出這些顏色有各自的意義︰黑者為膽腎之病;白者為肺臟受痰火所傷之病;黃者為脾胃之病。

 

中醫可以透過處方中藥,或配合針灸,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為患者進行治療前提。大家若想避免雲霧移睛,日常亦應該保持心情舒暢,減少過度用目,適時休息。若眼前黑影短期內增加,應該及早求醫。雲霧還是留給大自然,讓我們用明亮的雙目來觀賞美景吧!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