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9/01/2022

林志秀博士

註冊中醫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及教授

新冠肺炎反彈 中醫藥介入

  中醫藥介入

踏入2022年,新冠疫情在香港有反彈的趨勢。Omicron變種病毒殺入社區,令全港陷入第5波疫情的陰霾中。至1月13日,本港已錄得327宗Omicron確診。因應情況,政府已再次收緊一系列防疫安排。面對疫情重臨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和損失,很多人都不禁要問,究竟疫情何時方可完結?中醫藥在抗擊疫情方面可否發揮更大作用?

 

在中國內地,中醫藥早已全程應用於對抗新冠。從派發抗疫香囊、「大鍋湯」作預防,到在醫院內外以「三藥三方」等治療輕、中、重症,至病毒轉陰者的康復,中醫藥一直緊密並肩以疫苗為代表的西醫藥,互相配合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教授近日指出,中醫藥治療Omicron新冠肺炎效果顯著,改善臨床症狀十分明顯。可以相信,內地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抗疫成績,除因公共衞生措施嚴格,民眾配合度較高之外,中醫藥亦應記一功。

 

相對來說,中醫藥於香港抗疫的應用一直未如內地廣泛。在疫情爆發後的一段長時間,中醫師的角色只限於報告並轉介可疑新冠病例,未能早期參與患者的治療。即使本港中醫藥界多次請纓,直至今天,「公營」體系內的中醫師也只限於亞博館或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診治部分輕症或出院後患者,並不能如當年「沙士」時廣州的林琳、楊志敏教授般,進入公立醫院接觸中、重症患者。

 

上述差異所以存在,固有多種原因,但香港公營醫療體系普遍重視「循證醫學」,期望任何療法皆有國際知名醫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證明安全有效,才廣泛引入使用,可謂其要。為推動中醫藥更廣泛地應用於對抗新冠疫情,中大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獲食衛局中醫藥發展基金資助,進行一項以中藥治療新冠後遺症的臨床研究,誠邀18歲以上曾確診新冠肺炎,在出院後5周仍具症狀者掃描二維碼登記參與。如有查詢,請致電或WhatsApp 6082 2583聯絡研究人員。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2/01/2022

張宗康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教授

防秋冬皮膚乾癢 長者需補血養氣

 

當氣溫降低、天氣乾冷,使得皮膚水份容易快速流失,同時皮脂腺油脂分泌減少,讓皮膚變得更加乾燥。再加上由於天氣冷,大家喜歡洗熱水澡,洗澡水溫愈加愈燙,皮膚上少之又少的油脂又被熱水沖洗掉,皮膚乾燥加劇,出現皮膚乾裂瘙癢,嚴重者出現紅疹等濕疹樣變化,痛苦不堪。

 

血具有濡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的作用,如果血液虧虛不能濡養全身則會出現全身的病變。年長者由於年紀大,身體機能減退,血不足而無法滋潤全身皮膚,所以皮膚容易乾燥發癢,在秋冬季時瘙癢特別嚴重。除了老化因素,作息及飲食失調,例如經常熬夜,嗜吃炸烤辛辣等食物,都會耗損陰血,加重「血虛」。同時,中醫認為「肺主皮毛」,皮毛依賴肺的精氣以滋養和溫煦,皮毛的散氣與汗孔的開合也與肺之宣發功能密切相關。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若肺氣虛弱,則皮毛因營養不良而憔悴枯槁,而且外邪也易侵入。

 

中醫治療氣血不足所致皮膚乾癢着重於補血養氣,可用當歸飲子、四物湯加減。食療方面,補血食物包括葡萄、櫻桃、桂圓、黑芝麻、豬肝、豬血、紅糖等紅、黑色食物,可輔以阿膠、紅棗、熟地、當歸等中藥材。益氣潤肺的食物包括銀耳、杏仁、百合、蓮子、雪梨、蓮藕、蜂蜜等白色食物,亦可輔以人參、黨參、黃芪、白朮、山藥等藥材補足「肺衞」之氣,增強免疫力。

 

除了以上中醫藥物及食療,平時生活中也需注意︰1.洗澡水溫不可太高,次數不必過多。2.適當使用油性保濕產品。3.避免搔抓過度引起感染。4.選用透氣、柔軟寬鬆的棉質衣物。5.少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濃茶、咖啡等。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5/12/2021

陳詩雅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高級講師、註冊中醫師

你有壓力嗎?

 

香港有「壓力之都」之稱,壓力對於香港人來說並不陌生,不同年齡、不同崗位的人士都面對着壓力︰學生有學業壓力、成年人有工作壓力、老年人有退休後的經濟壓力、健康壓力等。筆者診症的時候經常遇到病人,訴說着自己身體各種毛病,想找中醫調理。其實有很多看上去是身體不適的症狀,往往是跟個人的心理狀況有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試過有這樣的經驗︰心情不好時,不想吃飯,即便吃了也覺得不消化;考試前或重要會議前,突然腹痛腹瀉;有事憂慮時睡不着覺等等。

 

早在《黃帝內經》已提出情志不舒可導致身體的症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情志可影響相應的五臟︰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素問.舉痛論》亦記述了情志可引起身體氣機的病理變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中醫認為壓力引起的情志不舒,最主要影響心、肝、脾三臟︰影響及心,可致心神不寧,而見心悸失眠、健忘多夢、精神不集中;影響及肝,可致肝氣鬱結,而見胸脅脹悶、胃脹胃痛、煩躁易怒、失眠、頭痛;影響及脾,可致脾失健運,而見食慾不振、腹瀉、神疲倦怠。

 

要紓緩因壓力而造成的身體不適,可以使用疏肝解鬱,健脾理氣,養心安神的方法。推介以下花茶給大家,各位可以按個人情況飲用,有疑問的話請向你的中醫師查詢。

 

三花解鬱安神茶材料︰玫瑰花5克,合歡花5克,菊花5克,杞子10克,龍眼肉10克,黑棗3粒,冰糖3克。做法︰用500ml熱水焗15分鐘,代茶飲用。功效︰疏肝解鬱,養心安神,健脾益氣。適用於︰因心情鬱悶而致煩躁易怒、食慾不振、失眠等。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2/12/2021

葉兆波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高級研究員及實驗室經理

「唔熟唔食」的中藥

 

中藥一般煎煮成湯劑服用,但也有不少的中藥可用作食材,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釀成中毒事件,白果就是一個常見的例子。白果又稱銀杏,為銀杏科植物銀杏(Ginkgo biloba L.)的乾燥成熟種子。果核內的黃色果仁,味香甜,而且營養豐富,常用來炒菜或煮糖水。

 

白果的化學成分複雜,肉質外皮含有银杏酚、白果酸等有毒物質,毒性強烈,但遇熱可降解為毒性較低的成分。果仁含有氰甙,以綠色的胚部含量最多。在人體胃內的酸性環境下,白果的水解酶促使氰甙轉化成氫氰酸(即山埃類化學物質),這些氰化物可以抑制細胞的正常呼吸,從而引起組織窒息的各種病症,例如呼吸急速、眩暈、頭痛、嘔吐、腹瀉等,嚴重的可以致命。白果煮熟後,水解酶的活性被破壞,從而減少氫氰酸的生成。所以,白果不宜生吃,煮熟後,食量也不宜太多。

 

杏仁也有相似的情況,藥用的杏仁稱為苦杏仁,俗稱「北杏」,為薔薇科植物山杏的乾燥成熟種子。杏仁營養價值豐富,含有大量的單不飽和脂肪酸,有益於心臟的健康,但同時含有小量的苦杏仁甙。苦杏仁甙被其自身含有的苦杏仁酶水解產生野櫻甙,再通過櫻葉酶水解為氫氰酸。所以,杏仁跟白果一樣,須加熱炮製或徹底煮熟以減少氰化物的產生,才可安全食用。

 

不少水果的果核都含有氰甙,例如蘋果、車厘子、布冧、桃子等。大家可否從中領會一個自然的規律?果核包含的是該植物的種子,毒性的存在,可以避免種子被野生動物吃掉,以延續後代。除此外,它們都是來自薔薇科的植物。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08/12/2021

張宏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中醫治療耳鳴

 

耳鳴是指主觀上感覺耳內或頭部有聲音,但外界並無相應的聲源存在。耳鳴這一症狀頗為多見,人群中的發病率約在10%。耳鳴的存在不僅會損傷聽力,還容易對情緒造成困擾,導致煩躁、焦慮和抑鬱,而焦慮又會使患者對耳鳴更加敏感。目前西醫在治療耳鳴方面,還沒有公認有效的針對性藥物。

 

中醫認為慢性耳鳴(即耳鳴持續6個月以上)多屬虛實夾雜病症。其病機一方面有虛證的腎精不足,另一方面有實證的痰瘀互結、經絡阻滯。這兩方面因素會互為因果,造成惡性循環。內外多種因素,比如外感風寒或風熱等外邪,內傷憤怒焦慮等情緒,或者勞累等,都會誘發或加重耳鳴。耳為腎之竅,為腎所主,另一方面,耳部又與膽、胃、小腸等多個臟腑經絡相聯。老年人、或長期勞作、久坐用腦的人,腎精日損,肝腎功能不足,再加上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使得耳竅失於濡養,導致耳鳴,甚至聽力下降。

 

基於過往相關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目前正進行一項針對慢性耳鳴的臨床研究,本研究項目針對香港多數病人的狀況,在中醫傳統經典名方「耳聾左慈丸」基礎上作了藥物加減,擬定了一個名為補腎活血通絡方的中藥方劑,選用了十五味具有補腎益精、活血通絡、寧心安神等作用的中藥來治療慢性耳鳴。

 

目前進行中的臨床試驗為期八周,試驗期間我們會為參加者檢測耳鳴的改善情況。有興趣者請掃描二維碼登記或Whatsapp/致電6730 0852與我們聯絡。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