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09/03/2022

張宏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正確應對便秘問題

 

在臨床工作中常遇到一些病人因長期便秘問題,便養成習慣飲用咖啡、益生菌制劑或其他草藥健康補充劑來幫助排便。久而久之,發現問題沒有解決,反而愈來愈加重,而自己也愈來愈依賴這些外物。要解決便秘的問題,首先我們要先清楚便秘的原因。

 

從中醫角度來看,便秘主要分為這幾種原因︰一是氣實,多見於素體陽熱較盛的人,多有面紅、脂溢性皮膚、口臭、大便乾結等,這種情況多見於年輕人,體質相對較好;二是氣虛,多見於素體較弱的人,肝腎不足,大腸推運乏力,或是陰血虧虛,腸道濡潤不足,也會導致大便乾燥難下;三是氣滯,多見於運動較少、久坐、用腦過多的人群,腹部腸道及周圍組織器官活動性下降,中醫辨證多為肝鬱氣滯,全身氣機運行受到阻滯,除了便秘,多會伴有疲倦、乏力、心情抑鬱或煩躁、胃口不好、噯氣、腹脹、大便先硬後溏等表現。這幾個方面會相互影響,臨床中多兼而有之,比如氣虛和鬱滯多同時存在。

 

要真正解決便秘問題,就需要針對性措施,氣實而陽熱盛的人可以適當服用一些藥物,調暢氣機,使病理性陽亢的狀態得到改變,氣虛的人適當服用一些補益的藥物。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情況是氣虛和鬱滯狀態同時存在,這時如果貪圖一時爽快,飲用過多涼茶或寒涼之物,反而會損傷腸胃陽氣,加重原有問題。因此,除了借助藥物調整氣機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依靠自身的運動,特別是全身的拉伸和適當的力量型運動,輔以自我腹部按摩,來調暢全身氣血運行,促進腹部腸道及周圍組織的活動,從而從根本上改良便秘產生的土壤。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3/02/2022

蕭尚元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講師、註冊中醫師

習醫之樂趣

 

不少學生報考大學專業時,對學習中醫的印象,隨即聯想起穿起刻板的着裝,默默唸起古文,手中握住毛筆,寫着一張又一張草書的處方,頓覺興趣盡失。筆者習醫之始亦有同感,現在回想卻饒有樂趣,希望與讀者分享。

 

讀基礎理論之時,老師為讓我們感受人與自然的關係,果斷讓我們走出呆板的教室,放棄單純的講授,而在大樓外的草地與我們共同尋找「陰陽」的蹤迹,經過半天搜索,用自己的視、聽、嗅、觸覺重新認識身邊的事物,從而將抽象的概念得以落實至自己的生活。

 

中藥雖有近數百種,短短數月記誦起來比較困難,幸有古人立名取意,憑藥之名便能讀懂。還記得有一味「路路通」的藥物,藉其名便知功效以通利為主,可寬胸理氣,另有一藥號稱「龍膽」,清熱瀉火,是其「味苦如膽,因以為名。」又一藥稱「天花粉」,《本草綱目》言︰「其根作粉,潔白如雪,故謂之天花粉」,其清熱生津之功就不言自明。如此種種,知其名便知其然,形象鮮明。

 

學處方的時候,為了幫助記憶方的組成,往往編寫歌訣,左邊同學說起︰「今下午曬乾白芝麻」,另一位隨即接上︰「曹操為五媽下跪細心數生薑」,原來這是小青龍湯的趣記法,百多首的處方就是這樣刻進腦中而不忘。生活聯繫所學,即是如此容易。最後,不得不提「逍遙散」,課上老師曾感歎一句︰「人不逍遙,藥逍遙,奈何?」告訴我們用藥治病,不能忘記生病之人,於其「心病還需心藥醫」。

 

因此,學習中醫學的樂趣在於這種認知—專業聯繫生活、時刻關注生命。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09/02/2022

繆江霞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持續教育部主任及專業應用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重度痛經 中醫如何治療?

 

痛經的發病程度有輕有重。輕者雖然經期疼痛明顯,但能堅持工作,無全身症狀,服止痛藥可以緩解。臨床上遇到不少嚴重痛經患者,其疼痛不單止在經期,有的在經前半個月已經開始,個別患者甚至每天都痛,終無寧日,就算服止痛西藥也不能減輕疼痛。究其原因,嚴重痛經者小部分由於功能失調導致,大部分則是由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器質性病變所致,故應該加強治療。

 

中醫如何治療嚴重痛經呢?中醫學認為︰劇烈疼痛的機制是瘀血阻滯在衝任胞宮,導致氣血運行嚴重不通,不通則痛,故疼痛劇烈且持久。中醫治療的特點是針對發病的機制調理,疏通衝任氣血,使得症狀愈來愈輕,最後疼痛消失,從而擺脫止痛藥。治法可以在疼痛劇烈時用針灸或針藥結合止痛,平時結合月經周期不同階段用不同的中藥調理。

 

疏通衝任氣血的中藥主要有二類︰一類是理氣活血藥,如王清任的膈下逐瘀湯,另一類是溫經散寒活血藥,如少腹逐瘀湯、婦人良方溫經湯。第三類屬於濕熱瘀結型的比較少見,可以用《古今醫鑑》的清熱調血湯治療。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嚴重痛經的形成是日積月累的病因所致,完全祛除病因並非易事,貴在堅持。中醫治療療程一般在三至六個月,甚至一年餘。另外,生活上防寒保暖、情緒上樂觀開朗、飲食上忌寒涼辛辣刺激也十分重要。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6/02/2022

鍾志豪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發展部主任、註冊中醫師

中醫藥改善「腸易激」

 

相信不少市民都可能試過在緊張的時候,出現腹痛、急切想如廁的經驗。

 

但是,如症狀持續發生,在接受腸鏡、糞便分析等西醫檢查後,仍未能解釋症狀屬於器質性或代謝性病變時,就需要警惕自己是否患上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以反覆腹痛為主要症狀,根據排便頻率或糞便性狀情況分為4種類型,包括便秘型、腹瀉型、混合型及不定型。其病理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專家普遍認為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腸—腦互動異常,即腸道和大腦之間的信息處理出現不協調,導致腸道動力紊亂、內臟過敏等,發為相關症狀。高風險的人群包括曾患有急性腸道感染、伴有抑鬱焦慮等病史的年輕成年女性。

 

腸易激綜合症在亞洲的發病率頗高,約有5%-10%,香港的發病率為6.6%,對患者的生活質素可以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西醫的治療目標以改善症狀為主,例如減少腹部不適,緩和異常排便習慣對患者造成的日常生活影響等,常用的藥物包括腸胃抽搐藥、止瀉藥及瀉藥。

 

目前腸易激綜合症雖然未有根治的方法,但是有不少研究顯示,中醫藥治療亦可改善其相關症狀。其中一項逾900名參與者的研究指出,相比起胃動力西藥,中藥能顯著改善便秘型患者之腹痛、排便頻率、糞便性狀異常及總體症狀,並能減低復發率。另一項涉及10項臨床試驗及逾2,501名參與者的研究亦得到相似的結果,相比起安慰劑,中藥能在更大程度上紓緩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總體症狀。針灸、推拿等其他中醫療法亦獲得多個臨床指南的不同程度推薦。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6/01/2022

張保亭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院長及副教授 、註冊中醫師

食粥養生

 

宋朝著名詩人陸遊享年86歲,他著有《食粥》一詩,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北宋文人張文潛着《粥記》謂︰「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空,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載粥方有62種之多。清代王世雄更明確指出︰「病人、產婦,粥養最宜」,並將粥譽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中醫千百年來也將食粥作為養生療疾的重要方法。

 

粥方種類有三,其一為白粥,純用大米、麥、粟、玉米等穀類加水煮爛而成;其二食品粥,即在白粥中添加其他食品同煮;其三為藥粥,乃在白粥中加用中藥同煮而成,取穀類以健補脾胃,扶助正氣,另外針對疾病選配藥物,互相協調,以補益強身,祛病延年。

 

臨證當隨證而施。如入暑之初,習用大麥合粳米煎煮成粥,功能養胃扶正,清熱解暑,頻頻涼服,為清暑佳品。對中老年人反胃嘔吐,腹痛洩瀉者,則取生薑30-50克切成薄片,炒米50克一起煮粥,以暖脾止瀉,和胃止嘔,炒米中空,性主疏理,對胃腸功能減退者尤為適用。此外,治慢性腎炎蛋白尿,用黃芪粥補氣攝精。治咳血、吐血,用白芨粥補中止血。治糖尿病口渴易饑,用山藥薏米粥補益脾胃,養肺滋腎等,辨證施治,頗有效驗。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