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04/11/2020

蔡鴻泰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藥邪

筆者曾遇患者表現為一派火熱之象,問其飲食清淡,內無憂患得失,起居作息定時,似無病因,仔細詢問原來平素喜飲自泡藥酒及藥材湯以作養生之用。我告之是藥邪作病。他有些疑惑,甚麼是藥邪?

藥邪是指由藥物偏性或運用不當所產生的一種致病因素。首見於金元時期名醫張子和《儒門事親》︰「宛丘營軍校三人,皆病痿,積年不瘥。腰以下腫痛不舉,遍身瘡赤,兩目昏暗,唇乾舌燥,求療於戴人,戴人欲投瀉劑,二人不從,為他醫溫補之藥所惑,皆死。其同疾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熱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戴人曰︰公之疾,服熱藥久矣,先去其藥邪,然後及病邪,可下三百行。」書中所載的藥邪是由於醫者用藥不當所致,但臨床上更多的是由於患者自行服用藥物而導致藥邪的出現,上述個案即屬一例。

根據中醫藥物理論,凡藥物必有其偏性。中醫正是利用藥物偏性的特點來糾正人體陰陽失衡狀態。用之得當,療病卻疾,但用之不當,則可導致各種不適。對於藥物偏性的認識,早於《周禮》已有記載︰「醫師聚毒藥以共醫事」。而《內經》則更為具體地說︰「毒藥則以之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

因此,在不明白個人體質及疾病等因素下,盡管藥物性質溫和,患者亦不宜自行服用中藥來作治療疾病或養生,避免藥邪的出現。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03/08/2016

林志秀教授

中大中醫學院署理院長、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汗多爆濕疹 狂抓癢惹惡菌

03/08/2016

夏天是濕疹患者的天敵,因出汗刺激患處痕癢,不斷抓癢導致滲出血水。有中醫師指,近月求診人次上升約30%,年紀最輕只有4、5歲,若抓癢致有傷口,嚴重者會因感染細菌致淋巴核腫脹,提醒患者外出宜穿着長袖衫褲,避免太陽直接照射。 中大中醫學院副教授林志秀指,夏天是濕疹患者求診的高峰期,近月求診人次上升20%至30%,「多數是14、15歲以下的小童及青年,他們出汗較多時,刺激到患處而痕癢,多數難以自控地狂抓,最終滲出液體或出血,會留有疤痕。」他表示,嚴重者會因感染細菌導致淋巴核腫脹。 「求診者最細只有4、5歲,他們抓破傷口後更需到醫院求醫。」林志秀形容,濕疹「手尾長」,難以一時三刻治療,更是防不勝防,「多數人在出生後,約1至2歲發病,主要是嬰兒在母體時,母親進食海鮮、煎炸或酒類等濕毒食物,或父母均有濕疹而傳予嬰兒。」

患者夏季應穿薄長袖衫褲

林志秀建議,濕疹患者在夏天亦應穿着薄的長袖衫褲,「如果太陽直接曬到,會加劇病情,同時避免用指甲大力抓破皮膚,以免細菌入侵。」

記者:李盛芝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醫心直說 08/09/2016

林志秀教授

中大中醫學院署理院長、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小兒厭食 中藥調理

08/09/2016

門診常有家長帶小兒厭食症的患孩診治。本病主要表現為小兒較長時間食慾不振,食量少,食速慢甚至拒食。多見於1至10歲兒童,由於進食減少,可導致營養不良,發育遲緩,嚴重者甚至影響智力發展。

中醫認為本病發生與先天脾胃之氣不足,後天餵養不當,或過食肥甘厚味,或任由小兒恣吃雪糕生冷,或於進食時遭責駡苛斥,令肝氣犯胃,凡此種種,均可致脾失健運,胃失納食而出現小兒厭食症。

小兒有稚陰稚陽之體,對藥物反應較靈敏,故中藥對小兒厭食症有很好療效。結合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胃氣未充的體質,治療原則以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為主。以下是筆者治療的一張方子,具體服用為每日一劑,小於5歲用量酌減。

太子參6克,茯苓10克,淮山10克,炒白朮8克,陳皮2克,焦三仙各8克,雞內金5克,枳實5克,連翹6克,鈎藤4克,生甘草2克。方中的焦三仙即山楂、麥芽、神曲,三藥分別炒焦後配伍的合稱,由於其治療消化不良療效顯著,妙如仙丹,故總稱「焦三仙」。

另外,還可用健脾消滯的中藥湯水調理,也有一定療效:淮山藥20克、蓮子20克、炒苡仁20克、玉竹15克、陳皮2克、麥芽15克、穀芽15克(上兩味用魚袋包住),可入瘦豬肉或烏雞煲湯,加生薑數片和少許海鹽調味即可。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醫心直說 25/08/2016

林志秀教授

中大中醫學院署理院長、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嬰兒濕疹宜內治

25/08/2016

嬰兒濕疹,顧名思義是指發生於嬰幼兒的一類濕疹,相當於西醫的特應性皮炎。本病常在出生不久就出現濕疹性皮膚症狀,如對稱分布於面頰部和四肢內側的紅斑、丘疹、水皰和滲出,邊界不清,可見瘙癢抓痕。若治療不及時,常演變成亞急性過程,此型皮損潮紅減輕,而皮膚變得乾燥,但瘙癢不減。如病情遷延逾年者,可變成慢性濕疹,除了瘙癢症狀外,皮損呈苔蘚樣肥厚,或見累累的搔抓疤痕。嬰兒濕疹反覆不癒,常遷延至成人,對患兒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根據調查,本港約有一成的嬰幼兒童患有此病。為甚麼有些嬰兒易患濕疹?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於母體不戒口味,變生熱毒濕濁,經血液或授乳傳於胎嬰兒,致使濕熱蘊阻肌膚而發病。嬰兒濕疹的患兒常有過敏體質,如容易罹患哮喘、過敏性鼻炎,並對異種蛋白(如海鮮)過敏。 中醫治療嬰兒濕疹主張內治為主,與西醫着重外用藥的理念不同。皮損潮紅,且有滲液者,治以清熱涼血,祛風除濕止癢。後期皮損乾燥者,則治以滋陰除濕,潤燥止癢之法。 嬰兒濕疹應以14歲以前為治療關鍵時機,此年齡之前一般經中西醫治療多能康復。如治療不及時,頗易變成慢性化。若皮損因過度搔抓而形成疤痕,則不易完全康復,治療常常事倍功半。 因此,對嬰兒濕疹應是病在淺中醫,勿使之變成頑固性濕疹。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醫心直說 06/10/2016

嚴韻詩博士

中大中醫學院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

乳癌術後上臂水腫

06/10/2016

乳腺癌患者接受手術後,容易因為手術的創傷、電療時使淋巴及靜脈受壓或損傷,阻礙淋巴液的流動,以致淋巴液及靜脈中的血回流不暢,引起患側上肢水腫,臨床比較常見。患者覺得上臂沉重、疼痛、繃緊,外觀上或會覺得患側較大。

臨床上,淋巴水腫是常見的後遺症,而且會阻礙肢體的活動能力,靜脈血栓經年不退,對患者生活造成不便。

中醫認為,癌症的形成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而手術/電療後容易形成氣血不足、氣滯血瘀,當氣血運行不暢,淋巴液因此而停滯,引起水腫。上肢水腫的情況,可以使患者手背、手指以及皮膚,都感覺麻木。

建議患者積極進行功能鍛練,消除水腫,恢復肩關節功能。

平日可自行按摩,先抬高手臂,沿淋巴走向由手掌手背從下向上推按,幫助淋巴液回流,有需要可戴彈力手袖。

當肺、脾、腎三臟失職,使水濕停聚,血瘀水滯,溢於肌膚以致造成水腫,可使用益氣活血、通絡消腫的藥物,例如︰黃蓍、益母草、桑枝、忍冬藤、絲瓜絡等,或者用五苓散之類,兼用通絡消腫的水蛭、烏梢蛇、地龍、路路通等。

若有腋部淋巴腫大,可加用化結消腫之中藥,如貝母、夏枯草、貓爪草、莪朮等。簡單可用薏米30克、白果6粒,加水煮透食用,以健脾利濕、清熱止痛。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