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7/03/2017

李宇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醫緣」存在嗎?

17/03/2017

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看中醫要人夾人」,稱之為「醫緣」,就是病人是否跟醫師有緣分,有緣的話就能夠治好,無緣的話就治不好云云。

此說頗為有趣!首先,找西醫看病,幾乎沒聽過類似說法,是中醫特有的一種文化,這代表著甚麼?如果是高水平的醫師,應該大部分病都能治好,而不需看你是否有緣,當然或者可以說,他跟很多人都有緣!所以有很多患者光顧了。如此說,看中醫要看醫緣的原因,或許代表中醫水平參差,不如西醫般標準,故此要找好醫師不容易。

但的確有時候,我們也感到跟某些醫師特別有緣分,甚至有種情況,同一個藥方,假設藥物組成和藥材的質量都相同,甲醫師處方的效果總是比乙醫師好!為甚麼?因為看病治療,並非只是吃藥這麼簡單,醫師跟患者的溝通,能否建立彼此互信,這已經是一個「治療」的過程。

《史記》提到一句話:「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如果你不相信醫師,就算他的藥怎樣對,也會降低療效。現在我們找醫師通常看他的資歷,而過去都是看口碑,這些有時候都很「虛」,其實更重要的,信心都是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尤其是願意給患者耐心解釋病情、對改善健康提出建議的醫者,彌足珍貴。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3/03/2017

黃韻婷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教授、註冊中醫師

中醫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角色

23/03/2017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NCD)乃造成全球70%的死亡的因素之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心臟病、中風、癌症、糖尿病或慢性肺病。聯合國公佈全球人口老化問題,預測香港將於2030年擁有33.6%的人口高於60歲,為全球第6位。單就2013/14 年政府數據,香港本地醫療衛生開支共1,238億港元。其實,美國研究數據已顯示,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基本已可令患上NCD風險減低50-70%。

香港的中醫服務在基層醫療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可惜,近20年中醫藥在循證醫學的衝擊下,問題困擾不斷。醫學同道爭相以金標準、雙盲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去評價中醫藥,很多結論皆以臨床證據不足去否定中醫。跟據David Sackett 於1996年英國醫學期刊中早已明確指出,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必需具備3個原素: (1) 臨床經驗; (2)最佳臨床研究結果評價; 及(3)病人的價值。中醫藥的使用,必需建基於辨證論治下的治療。因此,臨床評價首要條件應該配合中醫實際臨床應用。世衛組織早在2002年已充份肯定傳統醫學,重視傳統中醫對NCD及預防疾病有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多次提出發展循證傳統醫學及促進傳統醫學納入主流醫學要將辨證論治納入臨床研究方法中,香港必需發展創新思維。可惜中醫臨床研究人材缺乏,中醫本科生畢業後多從事臨床服務。缺乏誘因下,臨床科研基金競爭激烈,香港中醫藥發展面對很大的困難。屠呦呦的成功,揭示了中醫藥精萃的一部份。香港中醫藥的發展,仍有賴對病人的價值、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及中西醫之間的互相尊重才可有新出路。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3/04/2017

蔡昕宏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運動二三事

13/04/2017

骨傷科有一部分的病人是因為運動而受傷,到底怎樣運動才能避免受傷呢?

很多人喜歡跑步、行山,覺得很健康。沒錯,跑步對於心肺功能確實是好的,但是對於下肢的負荷卻很大。我看過下肢傷患比較嚴重的病人,很多都是經常行山、跑步的。有一次,一位患者來找我:「醫師,我今天發燒,能不能幫我退燒啊,我明天要飛台灣跑馬拉松!」。又有一次另一個患痛風多年的病人求診,踝關節變形,手術後腫脹不消退。治療好轉後,他所想的只是去踢足球。 因愛好運動而反覆受傷的病例很多見。

所有拍類的運動,因重複使用了半邊的身體,容易造成勞損,如網球肘之類。建議玩拍類運動時,也要兼顧全身的運動,而全身運動的時間不可比揮拍的時間短。運動要鍛鍊的是前後左右的平衡,而不適當的健身往往破壞了這種平衡。

背泳、蝶泳所使用的肌肉、筋膜與日常活動不一樣,甚至相反;蛙式頻繁的俯仰容易挫傷頸部;四式中自由泳最好。騎自行車時,人體的橫軸不動,縱軸做激烈的活動,有可能會導致肋骨錯位。現在風行的瑜珈最大的問題是教瑜珈的老師或未有明確交代拉筋的次第,例如要先拉哪裡,能拉到多少等等,這些都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運動有很多選擇,不當的運動會造成損傷,有些可以避免,只要運動得當,運動絕對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30/03/2017

繆江霞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應用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祛濕英雄木棉花

30/03/2017

莫道紅芳胭脂色,一腔熱血灑將來。濛濛春雨中,木棉花開了!盛開的木棉樹,在芳草如茵的草地上,在縱橫交錯的馬路邊,隨處可見,成了香港這個城市一道美麗的風景。

每當經過木棉樹下,看到很多完整的花朵擲地有聲,撒落在芳草地上,沒有誰可以抵擋那熱烈的誘惑,許多人在樹下拾花,那厚厚的花托和花瓣,撩動著多少香港人祛濕的情懷!

香港的春天,潮濕而溫潤,花兒在春風中沉醉,而人卻在春濕中沉睡。木棉花來得恰是時候,她是祛濕的寶,也叫“英雄花”。你知道“五花茶”嗎?“五花茶”是嶺南民間常用來祛濕的涼茶,木棉花是主要成分之一(五花茶由金銀花、槐花、雞蛋花、菊花、木棉花組成)。中醫學認為,木棉花性涼、味甘、微寒,歸胃經和大腸經,具有清熱利濕功效,用於大腸濕熱所致的泄瀉、下痢、腹痛,亦可用於去濕、消暑、解毒、利尿、健胃。木棉花一般在春天採收,收集落地的或摘取開放的花朵,新鮮用,也可曬乾用,每日鮮品用3至5朵,乾品用9-15克。以木棉花豬骨湯為例:材料:木棉花50克、薏米30克、淮山30克、扁豆30克、豬骨500克、蜜棗2粒、薑3片。 做法:豬骨斬塊氽水撈起,放以上材料,加入1500毫升水,煲滾後小火煲2小時左右,放適量鹽調味。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利濕。

在春雨綿綿、昏昏欲睡、身困肢腫的時日,喝上一碗木棉花湯水,神清氣爽,人面如花,即刻也成了英雄!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0/04/2017

盧嘉言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春季最後15天:別讓濕困脾!

20/04/2017

4月20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穀雨後來花更濃」,因穀雨時節,氣溫回升,雨量漸多,使花開得特別燦爛。但對人來說,就得多注意了。《黃帝內經》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因濕性黏滯,困於肌表,使氣血運行不暢,所以這個時節,人特別容易感到疲倦,甚則全身肌肉酸痛,做事也提不起勁。有舊傷的人也特別容易出現關節風濕痠痛。尤其是香港位處嶺南之地,濕氣本來就重,加上夜雨晝晴的「回南天」,稍有不慎,就會感受濕邪。

中醫認為脾居中,主運化,能把食物化為「精微」,並輸布到全身,也是人體水液代謝的一個重要樞紐。而脾為濕土之臟,最易為濕邪所傷。脾被濕遏可出現面色晦暗、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脹滿、四肢沉重乏力等症狀。故穀雨時節的飲食首重健脾祛濕。宜以生熟薏米各15克煎水代茶服用。亦可於湯水中加入赤小豆、茯苓、淮山及芡實配搭豬肉或排骨。忌油膩生冷之品,以免加重脾胃負擔。衣著方面,因氣温不穩,應注意保暖,以防濕再與寒熱之邪結合,誘發更多疾病。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慢性重病的患者,往往在交節前後發病。因此穀雨至立夏這15天更應小心調護,打好基礎,才能順利迎接季節更替。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