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8/09/2017

吳梓新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中醫古籍數碼化

28/09/2017

傳統中醫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醫家在醫學領域上作出了不同的貢獻,留下不少傳世之作。可惜隨着朝代更替,不少著作在戰火中遺失,或出現傳抄之誤,以致古人的智慧難以順利傳承。因此,保存古籍是傳承中醫學的重要工作。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創院院長江潤祥教授捐贈「莊兆祥教授中醫學藏書」予中大圖書館,該批藏書十分珍貴,其中不少為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善本及珍本。中大圖書館特別為此建立了「中醫古典文庫」(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chimed),利用現代科技將藏品數碼化,以保存珍貴中醫古籍資料,希望為中醫藥的研究和教學帶來便利,方便讀者在網上閱讀。

珍本古籍是中醫研究與學習的重要材料,透過直接閱讀第一手的古代文獻,讀者能更客觀地接觸到中醫之歷史面貌,了解中醫理論之源流,對今天的中醫研究、教學,以及臨床應用均有裨益。

適逢中大中醫學院創院20周年,中醫學院與中大圖書館合辦名為「岐黃古籍展新姿」的展覽,向公眾介紹「莊兆祥教授中醫藏書」中的珍貴繕本,展示數碼化工作如何保存古籍的原本面貌,並介紹一些與古醫家和古籍相關的資料,帶觀者走進傳統中醫的世界。是次展覽假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展覽廳舉行,展期由9月28日至2018年1月30日,歡迎公眾參觀。查詢可致電︰3943 8740,或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9/10/2017

畢龍騰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扭傷應該冰敷嗎?

19/10/2017

門診中常遇到關節扭傷的病人詢問應否於患處敷冰、怎樣敷冰等問題,反映冰敷處理軟組織損傷的概念已深入民心。其實,於1978年提出冰敷處理急性運動創傷的運動醫學專家Dr. Gabe Mirkin,已於2015年推翻了自己的理論,指出冰敷會延遲而非促進恢復。

自1978年Dr. Gabe Mirkin於他的著作提出以RICE(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Elevation抬高)處理急性運動創傷後,冰敷便成為了處理運動創傷的常規做法,記載在各相關專業的教科書中,於業界沿用三十多年。直至近年,隨着業界對損傷機制的認識愈來愈深,學者們開始質疑冰敷處理運動損傷是否正確,並展開多項冰敷能否加速損傷復元的研究。這些研究發現冰敷不能促進恢復,在業界掀起了廣泛爭論。直至2015年Dr. Gabe Mirkin於自己的網站撰寫「Why Ice Delays Recovery」一文,指出冰敷不但對恢復沒有幫助,而且更會延遲恢復,親手推翻自己當年提出的理論,業界的論調才開始逐漸統一,改變以往的做法。

翻查文獻,未發現中醫有冰敷處理損傷的記載。以中醫理論分析,寒性凝滯、主收引,冰敷會令患處經脈收縮,氣血津液的流動性減低,若冰敷過久可形成血瘀,致經脈內之氣血運行不暢甚至阻塞,不利恢復。

Dr. Gabe Mirkin指出冰敷對恢復雖無幫助,但能有效止痛,建議患者可於損傷的6小時內冰敷患處,一次10分鐘,移開冰袋休息20分鐘後再重複一至兩次。筆者則建議患者可於扭傷初期服食田七粉,田七粉除了能消腫止痛外,並能活血化瘀,而無冰敷延遲恢復之弊,服用劑量需按病情而定,建議諮詢中醫師意見,而孕婦及長期病患者更應慎用。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6/11/2017

顏傑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淺談「漏肩風」

16/11/2017

漏肩風是中醫的病名,首見於清代的《絳囊撮要》,這個詞好像很陌生,但其實此病的患者頗為普遍,甚至你身旁的親朋戚友都受這個問題困擾。

病患一般初起時表現為肩關節痠楚疼痛,遇風吹及遇冷痛加劇,可向頸部或上肢放散,甚則會影響睡眠,一般早上痛較輕。後期會引致肩活動功能障礙,由於病變組織產生黏連,甚或有肩部肌肉萎縮,患肢抬舉、後伸、外展受限,日常生活穿衣、梳頭等都受到影響。由於症狀及起因都跟肩周圍性關節炎很相似,故臨床上常視為同一病。

根據中醫的理解,漏肩風的病因是風、寒、濕之邪直入筋骨關節,令氣血受邪所滯阻,經絡不通而引起疼痛。此病多見於50歲以上之人,因其肝腎虧損,筋脈失養,稍遇風寒或長期勞損,則氣血阻塞而發病。因此日常應着重保暖,尤其現正值秋冬交替,應避免肩部受寒;另外可適量活動肩關節,如手指爬牆、手巾操等鍛練,令氣血運行較暢;飲食方面,應忌食生冷、肥膩等食物,因會令脾臟受損,濕困於體內,令經絡受濕濁所阻以致疼痛;也應注意搬抬重物時的姿勢,減低肩關節周圍肌肉損傷的機會。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個人體質因人而異,如有任何問題,應請教註冊中醫師。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6/10/2017

蔡昕宏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也談外感

26/10/2017

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是中醫的強項,因在中醫眼中沒有病毒、細菌的分別!今年夏季流感高峰剛過,雖說死亡率與以往相若,但如果中醫有多些途徑介入治療會不會可以更好一些?

外感在氣候轉變劇烈時多發,病因以風邪為主,故前人多以傷風命名;感冒之名首見於北宋《仁齋直指方‧諸風》。外感多屬於表證,表裏是辨別病位外內深淺的一對綱領,是相對的概念。任何疾病的辨證都應分辨病位的表裏,對於外感病來說,其意義尤為重要。《景岳全書‧傳忠錄》︰「表證者,邪氣之外而入者也,凡風寒暑濕燥火,氣有不正,皆是也。」表證的認知是中西醫的分水嶺,因為西醫沒有表證的概念,當然也就沒有解表的手段。現代醫學屬對抗醫學,發燒就吃退燒藥,就用冰物理降溫,很直接。不知道大家有沒試過感冒發燒時,蓋在被子裏,焗了一身汗,燒就退了呢?汗法是解表的一大手段。

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爆發,死亡人數達到5000萬至1億,當然這與戰爭、當時的衞生、醫療環境有關。2003年,「非典」(沙士)爆發期間,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主任梁直英教授帶頭抗疫,梁教授是我的內科老師,病人一入院就上中藥,當時的死亡率是零。中醫千年來與流感、疫症的搏鬥,前人留下了很多經驗,也會一直守護着大家。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3/11/2017

謝亦琛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核心外圍的核心肌群

23/11/2017

人類的脊柱為直立活動提供了核心的骨架結構,在這核心的脊柱外圍,除了椎間韌帶外更有各組肌肉包圍,這些肌肉統稱為核心肌群。核心肌群使脊柱能保持中正,穩定脊柱的形態。

另外,核心肌群幾乎參與了全身所有的肌肉活動。強壯的核心肌群能提升肌肉力量的傳導效率,使肌肉能發揮出最大效能。同時,穩定的核心結構亦能協調肢體的運動模式,降低運動受傷風險。

核心肌群的訓練近年愈來愈受到重視,但原來中國人很早就注意到核心肌群的重要性,並且發展出各式訓練來強化核心肌群。其中大家都一定聽過的就是丹田呼吸法了。丹田被認為是位於小腹處的一個空間,當利用丹田呼吸時,其實正正利用了最深層的腹肌─腹橫肌收縮與舒張來進行。同時,橫膈肌、骨盆底肌群等肌肉也能在丹田呼吸中得到訓練。中醫認為丹田為任脈所經,其中關元、氣海等穴與人的元氣及生殖機能有關。因此訓練丹田具有養生、調整生殖機能等作用,能改善便秘、尿失禁等情況。

另一組常見核心肌群訓練就是飛燕式和平板支撑。飛燕式能強化豎脊肌並拉伸腹直肌群,平板支撑則相反。這組訓練對能改善因肌力不協調引起的腰腿痠軟、翹臀拱背等症狀,尤其適合久坐辦公室的香港人。

核心肌群的訓練雖以靜態活動為主,但凡是運動都有導致損傷的可能。若因身體不適或痛症而尋求運動鍛練,建議尋求專業人士作出診斷及治療後,再為你制定一套合適的訓練方案,以求可以練出更好的身體。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