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7/08/2017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應用教授

甘草與國老

17/08/2017

自古至今,臨床最為常用的一味中藥就是甘草。在處方中用甘草,通常是炙甘草,往往被認為是用來調和處方中不同藥物的藥性,即「調和諸藥」,甘草因此而被稱為「國老」,如《本草綱目》謂甘草「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但是,甘草的主要作用其實並不是所謂的「調和諸藥」,而在於其味「甘」這一特點。中藥治病最講究善用其四氣五味之藥性,通過藥性之配伍從而達到調節五臟陰陽之目的。甘,五味之一,在五行屬土,在五臟入脾。甘草之甘,古人又稱其為「蜜草」。甘入脾胃而能補,最善補益中土之氣。而其性平和不偏,與補虛藥同用可以增強其補益之力,與祛邪藥同用則能護養脾胃以防正氣受傷,所以被廣泛運用於寒熱虛實各種病證。正如宋代醫家王好古所說︰「蓋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洩,居中之道盡矣。」

在中醫學理論中,脾胃被認為是人體後天之本,脾胃之功能狀態關乎飲食物能否被化為維持生命所需之氣血津液。在疾病過程中,無論是否涉及脾胃病變,亦都需要時時養護脾胃功能。甘草之所以成為臨證治病必用之品而有「國老」之稱,不僅僅在於其「調和諸藥」,更重要的是在於其味甘而能養護脾胃,正所謂「物之味甘者,至甘草為極。甘主脾,脾為後天之本,五臟六腑皆受氣焉」。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4/08/2017

李真錦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淺談痛症治療部位

24/08/2017

「醫師,我肩關節疼痛為甚麼不是治療我的肩部?」「我手痛為甚麼不是治療我的手啊?」類似的問題在骨傷科及針灸科門診經常出現。

當患者身體某部位出現疼痛時,很自然直觀地覺得該部位便是患處,但中醫師在治療骨傷科痛症時,往往未必於疼痛之局部治療,令有些患者感到疑惑。這個問題牽涉診斷及治療手段兩方面。

診斷的重要性在於弄清楚疾病的本質,而診斷亦決定了治療的手段和部位。例如手肘外側疼痛,可以是因為局部筋腱或關節的急性或慢性損傷,亦可以是因為不同原因引起手肘局部張力升高,又或由於頸部的神經根受壓直接引起;下肢的疾患如膝痛、足跟痛等,亦有機會是由於腰部或骨盆損傷引起。醫師會根據不同的診斷,針對治療引起疼痛的病灶,而非單純針刺疼痛部位。如果手肘疼痛是由頸部神經根受壓引起的話,便須從頸部治療,可能毋須治療手肘。另外,針灸治療在黃帝內經理論指導下,會按疾病及經絡的虛實制定治療方向,常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等的情況,意指上半身的疾病有機會於下半身治療,左右兩側的疾病亦可能於對側治療,很多時亦未必在疼痛局部下針。

下次求診骨傷或針灸時,對治療的部位或方案有疑問的話,可請教主診醫師。

Facebook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4/09/2017

楊明霞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註冊中醫師

5 個港人 1 個患玫瑰痤瘡

14/09/2017

據一項研究顯示,全世界10個人當中便有1個患有玫瑰痤瘡;而本港的比率更嚴重,5個人之中便有1個患有此病,並以女士為多,佔整體的2/3。

玫瑰痤瘡俗稱「酒渣鼻」,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疾病,多發於面上,原因是皮下的毛細血管擴張導致皮膚泛紅。患者面部中央會長出持續性紅斑,紅斑是由很多微細的油脂粒組成,所以經常被人誤會是生暗瘡或油脂粒。

中醫治療玫瑰痤瘡,會先檢視患者的體質,確定診斷證型後,再以中藥、針灸及外敷三管齊下方式進行治療,以達較為理想的臨床的療效。而患者亦需要改善生活習慣以配合療程︰1.慎用護膚品;2.避免蒸面、用過熱的水洗面;3.減少戶外工作;4.戒煙及酒;5.減少捱夜;6.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甜食;7.學習情緒管理。

玫瑰痤瘡的治癒期較長,患者需要有耐性、恒心,聽從醫師的指示按時服藥,改善生活上的不良習慣,配合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作息有序,放鬆心情。若能聽從醫師的指示,根治此病並非不可能。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現正進行一項以中藥治療玫瑰痤瘡的研究,這項研究旨在了解以中藥治療玫瑰痤瘡的成效,有助日後研發新藥。如果你自己或親友已確診為玫瑰痤瘡患者,可報名參與研究。我們將於2017 年 10 月 21 日(星期六)下午 5 時 30 分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環教學中心102室舉行有關玫瑰痤瘡的專題講座。有意報名研究或講座的參加者,請將姓名及聯絡電話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31/08/2017

周芷羨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消食我有計

31/08/2017

近年香港飲食文化流行放題及自助餐,甜品及火鍋放題、定價任食等活動屢見不鮮。許多市民經過突然的暴飲暴食後會感脘腹脹滿,噯氣不止,甚則因食滯脾胃,脾胃運化功能失司而致上吐下瀉。筆者以中醫之角度提供一些消食妙計,希望讀者們既能享受美食之餘,又能避免或紓緩因消化不良而致的不適。

1.按壓內關穴及足三里穴︰內關穴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約3指寬)的地方,並在兩筋之間,此穴可和胃止嘔,適用於因暴食而致嘔吐的人。

足三里穴則位於外膝眼(即膝蓋下方韌帶外側凹陷處)下3寸(約4指寬)及距離脛骨前外側一橫指的地方,此穴位於胃經,是調理脾胃的要穴,其對紓緩腸胃不適亦有一定幫助。

2.摩腹法︰在進食後半小時,坐下並雙手互相摩擦搓暖後交疊,再以肚臍為中心作螺旋紋式按摩,順逆時針方向各50次,期間保持正常呼吸,力度緩慢柔和。

摩腹後可緩慢散步片刻。由於腹部包含許多重要的消化器官,故按摩腹部可促進消化,對治療食積之症收效甚佳。

3.以陳皮及生薑泡水飲用︰陳皮性味為苦辛溫,入肺脾經,有理氣健脾醒胃的功效,可針對食滯而致的脘腹脹滿問題。生薑則味辛,歸肺脾胃經,可溫中止嘔,故暴食後欲嘔的人可考慮以生薑泡水飲用以止嘔。

溫馨提示︰以上方法只適用於短期內因食滯而感不適之人士,孕婦或長期病患者,應先諮詢中醫師意見。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1/09/2017

李真錦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註冊中醫師

膀胱過度活躍症針灸治療

21/09/2017

不少長者有尿頻尿急、夜尿甚至尿滲失禁的煩惱,需要經常尋找廁所,為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夜尿頻繁亦影響睡眠質素,長遠來說更有機會使患者精神受到困擾,帶來心理壓力。

膀胱過度活躍症(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是常見的膀胱功能障礙,症狀以常常感到尿急為主,通常伴有尿頻及夜尿,甚至伴有尿失禁的情況。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成因仍然不明,若病人經常感到尿急難忍,每日小便超過8次,夜尿超過2次,甚至有尿滲失禁的情況,便有機會被診斷為膀胱過度活躍症。

很多長者以為這個問題伴隨年老發生,乃正常的生理現象,往往未能及早接受治療。大約10年前有調查發現,香港患有膀胱過度活躍症的受訪人群之中,達8成不知道自己已經患有本病,亦有7成的患者沒有求診。調查亦推算,在40歲以上的香港人口當中,約有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膀胱過度活躍症,反映這個疾病在香港相當普遍。

中醫認為,大部分患有膀胱過度活躍症的長者屬腎失封藏,膀胱失約,針灸治療可以補腎固攝,減輕膀胱過度活躍症的各種症狀。近年在內地有臨床研究顯示,針灸能減輕膀胱過度活躍症的症狀,提升病人的生活質素,但本港暫未有類似的研究結果。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正進行一項臨床研究,評估針灸治療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現招募60至90歲的膀胱過度活躍症患者,參加者需接受16次的針灸治療,並在治療前後及隨訪期進行評估。治療費用全免,查詢可在辦公時間內致電3943 3505,或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與李真錦中醫師聯絡。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