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8/11/2020

呂國安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診所經理、註冊中醫師

良灸一貼三冬暖

立冬過後,位處南方的香港亦漸見寒意。相信近年不少人對中醫在夏天進行的「三伏天灸」有所了解,但對冬天進行的「三九天灸」可能就了解不足了。

古代傳統來說,冬至後有「數九」的習慣。冬至之日,天地陽氣已收藏至極,此時陰極而陽生,陽氣開始生發,古人稱之為「一陽來復」之時。「數九」以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為起點,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如此一直數到「九九」,到達「春分」的時節,陰陽勻平,陽回春暖。

從「一九」至「三九」期間,陽氣雖然開始生發,但陽氣力量仍然較弱,天氣亦十分寒冷,因此我們更要在這個時候保護體內的陽氣,不能令體內初生之陽氣受寒邪侵襲而折損。雖然「一九」至「三九」之時並非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但人體的陽氣可以借天地陽氣來復的機會令自身更好地生發,使陽氣壯大;因此傳統中醫挑選三九天做天灸治療是一種運用天時、借力使力的做法,是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

在「三九天」的期間做天灸,可以借助敷貼藥性溫熱的中藥疏通經絡,溫通臟腑,祛除體內寒邪;同時人體在溫熱藥物幫助下,借自然界陽氣生發之勢,加强自身陽氣生發之力,達到補益人體陽氣的效果,進而減少寒性疾病的發作,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配合夏天進行的「三伏天灸」,其效果更為顯著。各種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慢性腹瀉、便秘、月經不調、手足冰冷、痛症等患者,或虛寒體質人士均十分適合參加「三九天灸」的療法進行調理。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三九天灸療法保健運動」詳情(必先提前報名預約)︰初伏今年12月21日、中伏今年12月30日、末伏明年1月8日。時間︰上午9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報名查詢電話︰3943 9933

網上報名︰https://clinic.scm.cuhk.edu.hk/clinic/wnm.aspx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1/11/2020

盧嘉言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針多針,快啲好?

現代資訊科技發達,不少患者求診前都會先做「功課」,查查有甚麼藥或穴位是對自己的症狀有幫助。對自己的病情有更多認識固然好,但也存在誤區。

例如患者感到頭痛,便在網上以「頭痛」和「穴位」作關鍵字,查到十多個穴位,然而醫師卻只針刺了數個,甚至不是網上查到的位置,患者便會懷疑「是否太少了?」、「就五個穴位,以雙側計算也只有十針,力量夠嗎?」、「多針幾針是不是能更快起效?」也有患者主訴是頭痛,但想着「反正也到診所了,不如請醫師也多札幾針到陳年舊患的腳踝、肩膊上吧,不針白不針嘛。」

然而,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疾病是人體的陰陽氣血失衡造成的。治病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使氣血陰陽回復調和暢通的狀態。《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針灸的原理是調動自身的氣去應對不同的異常情況。

因此,醫師選穴並不單單是有甚麼症狀就用甚麼穴位的「加法」思維,而是通過望聞問切,從整體考慮氣血陰陽的狀態,再按照辨證論治的原則,得出針灸處方。

試想想,氣就像一隊保衞身體免於外邪入侵的軍隊,如果想着反正都請來了,不如順便請他們修個橋、補個路,再到鄰村通個渠,那抗邪治病的效果還會好嗎?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14/10/2020

黃韻婷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及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西醫協作 治癌新契機

香港疫症雖然仍未遏止,但慢性疾病的威脅亦不容忽視。在癌症的長期戰爭中,病人轉向中醫求診的意慾增加,但中醫業界能否應對需求呢?政府公布的《香港癌症策略》及癌症登記冊中,香港從2005至2016年間新診斷癌症的人口急升16%,並預測癌症至2030年每年新增病例上升至42,190人。可見解決癌症對全港醫療的沉重負擔刻不容緩。醫管局數字已確認18%的癌症患者會向私營中醫服務提供者求診,或接受醫管局以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形式提供的癌症紓緩服務。但整個《香港癌症策略》中仍未顯示,如何在癌症病人早中晚期整個過程中,善用已有的中醫人力資源或確認任何的相關培訓途徑。香港中醫本科學生到內地各中醫院實習,只有2至4周輪科至腫瘤科,雖有表淺認識,可惜要認知癌症各階段的發展或跟西醫同業溝通仍有距離。

故此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在2018年特別預留5億,及在2019年6月由食物及衞生局成立及監管中醫藥發展基金,以確保資源用得其所。其主要目的乃促進中醫界和中藥界的發展,提高業界整體水平,為中醫藥業培訓人才,支持中醫藥有關的研究,並加深市民對中醫藥的認識。為了增加中西醫協作的角色,首次支持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轄下的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發展跨專業界別的專家小組,以描繪中西醫協作中專業中醫師的臨床培訓路徑。

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及香港中西醫結合學將在2021年合辦首個癌症專業培訓課程,希望在未來1至2年為香港100位中醫師提供為期1年在職培訓,由專科醫生/護士/社工提供癌症相關的跨界別知識,以整合現有內地、香港或名老中醫傳承工作站的培訓內容。這個專業發展過程可惠及不單是中醫藥業界,還有病人的福祉,並為中西醫護溝通帶來新的動力及希望。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07/10/2020

林志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及教授、註冊中醫師

手腳麻痹如何醫治?

筆者在臨證中時常遇到一些中老年患者,主訴不明原因的手腳麻痹,甚至四肢肌肉皮膚麻木不仁的情況,經影像學檢查排除頸椎和腰椎退行性變化壓迫神經的情況,血液檢查也不屬於風濕或類風濕性疾病。這些患者大多身體相對瘦弱,表現為面色萎黃不華,容易疲勞,唇舌淡白,脈多弦細或細澀等。這類手腳經常麻痹的病症多屬於中醫學中的血痹疾病範疇,相當於西醫所說的營養不良性神經炎所致的微循環障礙和周圍神經功能異常。

上述所說的四肢麻痹不仁,從中醫的角度,應責之素體氣血虛弱,經絡失養,又因失治誤治,病證遷延,久病成瘀,脈絡瘀阻。治療上宜益氣和營,養血活血,祛瘀通絡。代表方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為主,該方出自中醫經典《金匱要略》,臨床上並根據不同症狀表現進行加減化裁。以下是一張治療營養不良性神經炎所引起手腳麻痹的處方,供讀者參考︰

生黃芪30克、桂枝8克、白芍藥12克、大棗5枚、生甘草4克、當歸10克、葛根30克、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地龍10克、紅花10克、毛冬青15克、川芎6克。病程久遠者、可加烏梢蛇10克;如兼有皮膚肌肉瘙癢感覺者,加白鮮皮10克、蟬蛻8克。方中劑量為成年人一天量,每天一劑,翻煎,早晚分服。一般服用兩三周後手腳麻痹感即有改善,本方可連續服用四至八周,以鞏固療效。

上方是治療中醫血痹的有效方劑,但因每個病人的病因和表現有所區別,建議患者找註冊中醫師進行診治,冀能得到適合病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21/10/2020

莫迪麟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註冊中醫師

徐達與蒸鵝

徐達是明朝開國功臣,曾任征虜大將軍,幫助明太祖朱元璋消滅元朝,建立明朝版圖,甚至北擊元朝殘餘勢力。不過,生性多疑的朱元璋為了確保江山穩固,即位不久後開始濫殺功臣,徐達亦避不過厄運。相傳明太祖賜徐達食蒸鵝一隻,徐達含淚咽下致死,究竟故事是怎樣的?鵝有那麼大毒性嗎?

根據正史《明史》記載,徐達於晚年在北平患上背疽病,背疽是背部的有頭疽,類似現代醫學之急性化膿性蜂窩織炎,有不少歷史人物都因此病去世。徐達經治療後,仍然時好時壞。及後《明史》只記載徐達54歲去世,沒有記載死因。後來清代《廿十史札記》引用《翦勝野聞》,記述了是明太祖明知徐達患上背疽,刻意賜以蒸鵝,使其毒發身亡。不過經過史料考證,此事恐怕只是傳言,但後世卻廣泛流傳。

從中醫角度,鵝確實可能使身體之熱毒加重,若果不以史料角度,蒸鵝或者加重徐達的病情,但一隻鵝的分量致死,未免太誇張。鵝,從中醫文獻記載之藥性,時有爭議,有的認為是補品,可補虛損,多食無礙,亦有認為鵝性濕毒,不宜多食。事實上,鵝肉少食確實能進補,但鵝肉肥膩易滯胃,多食生濕熱,背疽若是由濕毒引起,尤忌之。因此鵝肉是好是壞,不是鵝本身,與進食分量與體質有很大的關係。

再者,鵝肉的烹調與煮法,也很影響其性,就如滷水鵝,經過長時間辛溫調味料烹調,其溫熱之性就會大增。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