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晴報 (2024.01.18)

 

近日天氣乍暖還寒,稍有不慎就容易感染外邪。衞生防護中心日前提醒市民本地季節性流感及新冠病毒病活躍程度上升,呼籲市民提高警覺。

中醫學認為,外感病發病固然與外邪入侵有關,然而人體內在正氣不足亦是發病的重要條件。這能解釋到為何有些人曾與新冠病患密切接觸,卻不會染病。人體的正氣仿如一個國家的防禦能力,保護人體不受外敵入侵;同時,正氣亦包括人體自我調節、對環境適應能力和康復能力。

要預防新冠這類外感病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勿過度疲勞,包括勞神、勞力、房勞等,以免損傷人體精氣血;

二. 飲食得宜,避免傷及脾胃等臟腑,使氣血不足;

三. 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使氣血調和;

四. 適量運動,保持氣血暢通、確保脾胃正常運作。

除此之外,萬一染病時應及早治療,務求徹底疏散外邪,加強身體復常能力;若病毒檢測轉陰後仍持續出現症狀,例如咳嗽、有痰、倦怠乏力等,更應尋求醫療協助,確保正氣的恢復及盡除外邪。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正進行一項中藥治療新冠病毒病的臨床研究,凡年滿18歲、在過去72小時內出現新冠感染症狀的患者,可登入 https://cuhk.hk/rcmcoa或掃描二維碼登記、或致電6082 2583查詢。

流感新冠肆虐 及早預防是妙方

資料來源: 晴報 (2024.01.10)

 

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醫學院主辦及中醫藥發展基金資助的「國醫大師與名中醫傳承學習計劃」(下稱「計劃」)共有六個系列,每個系列包括為期兩日的講座和研習班。首發系列以「中醫腫瘤學術之傳承及中醫藥治療癌症的經驗」為主題,已於2024年1月6日及7日順利舉行完成。是次系列活動吸引超過1000名中醫學術界及業界人士參加。

在計劃的開幕禮上,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教授於致辭特別提到:「中醫的傳承學習是中醫藥建設和持續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更是極具意義的一環。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是中醫藥寶庫中的一大瑰寶,必須要讓其更好地傳承下去。」

惡性腫瘤是當今危害人類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也是醫學界公認的第一大研究難題。為應對這個難題,計劃首先榮幸邀請了在本港行醫超過四十餘年的全國名中醫陳抗生教授擔任主講嘉賓,針對項目主題,在是次活動中發表了兩場精彩的演講,講題分別為「惡性腫瘤中醫治療的經驗與研究進展」及「香港常見癌症的飲食預防與康復調養」,把中醫「扶正抑瘤」的理念和治療腫瘤的經驗娓娓道來,與現場及線上的中醫同道和參加者分享其心得。陳教授指出,扶正法雖屬中醫學的「補法」範疇,但絕不是單純的中醫補法,也不等同西醫學的營養支持療法。扶正的根本目的在於「扶助正氣,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抑制腫瘤的生長,緩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甚至治癒腫瘤」。

本項目同時邀請陳啟賢博士、歐國賢博士、嚴韻詩博士及李天嵐醫師出席擔任研習班導師,帶領及指導同場的中醫師一同討論鼻咽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等病案,以及分享其臨證心得。

本學院透過舉辦本次大型學術傳承計劃,期望推動各個中醫學術流派在香港的學術經驗傳承和交流,以及促進本地中醫專科的建設和發展。另外,計劃系列(二)全國名中醫及岐黃學者羅頌平教授——嶺南羅氏婦科之傳承,將於三月舉行,大家敬請留意本學院網頁的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 晴報 (2023.12.20)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嶺南林氏推拿研究所與嶺南林氏推拿香港中文大學傳承工作站合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協辦的網上論壇《岐黃論壇: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研討會》於2023年12月10日(星期日)圓滿結束,參與人次高達七千多名。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應用副教授暨國家青年岐黃學者鍾僑霖教授邀請了多名來自不同背景和領域的國內頂尖中醫專家作論壇專題報告,包括兩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岐黃學者、七名青年岐黃學者及一名廣東省名中醫代表,陣容鼎盛,內容豐富全面。論壇涵蓋了運動康復、名中醫師承、中醫經典理論的研究、中醫內科疾病研究、中醫的管理發展、人工智能、中醫衛勤保健以及藏醫學等議題。

國家大力支持中醫藥發展,重視中醫藥人才培養,積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響應國家號召,論壇召集人鍾教授期望結合早前於內地青年岐黃人才培養的經驗,聚集全國各地高水平專家人才,透過不同方式,如是次大型研討論壇,促進中醫藥經驗傳播,推動兩地中醫藥的醫教研工作、中醫藥產業區域合作。鍾教授亦邀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代表與國家青年岐黃學者們進行閉門交流會議,深入討論,提出多項具建設性的建議和構思,期望通過兩地緊密合作,為未來香港的中醫發展,創造互利共贏的環境而努力。

香港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匯聚地,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地方,也是一個中西文化衝擊又可以有機結合的地方。香港立足大灣區,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一個發展中醫文化的寶地。這次的岐黃論壇是一個開始、一個啟動。期望日後未來每一年都可以延續舉辦下去,推廣中醫藥文化,促進兩地中醫藥文化事業交流。

撰文: 鍾僑霖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應用副教授、首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青年岐黃學者、岐黃論壇召集人。

資料來源: 晴報 (2024.01.03)

 

女性絕經前後容易因荷爾蒙失衡而出現諸多生理及心理的不適,即更年期綜合徵,例如月經異常並伴有潮熱、失眠、頭痛、體重增加或下降、記憶力下降、性欲減退、性交疼痛等軀體徵狀,兼有抑鬱、焦慮、情緒不穩定等心理徵狀,其中以潮熱最為常見,有些症狀甚至可以持續10年以上。有研究顯示,約七至九成女性深受更年期綜合徵的困擾。

中醫認為,更年期腎精始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腎精不足、天癸漸竭、衝任二脈氣血不足,導致陰陽失衡的病理狀態。腎水不足,陰虛無以制陽,致多見潮熱盜汗之象;同時,中醫謂地道不通,主要涉及中下焦經脈淤滯。很多患者會出現上熱下寒之象,即潮熱陣作、煩躁、心悸、失眠,同時感下腹寒涼、大便溏瀉、畏寒等。這時若一味只知進補,如服用阿膠、地黃、黃精、冬蟲夏草、人參等補品,因為加重了中下焦經脈淤滯,反而會加重一些症狀,如煩躁、腹瀉等,出現所謂虛不受補的情況。此時中醫治療需在滋補腎精,同時配合以活血化瘀、逐瘀通絡。因此在日常飲食調養中,建議選擇性味平和之品,如冬季多選用根莖類食物,如番薯、藕、蘿蔔,少量配合一些具香味的菜蔬,如芹菜、香菜、茼蒿等平和陰陽、梳理氣機。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臨床研究小組在傳統名方桂枝茯苓丸的基礎上進行加味,全方具補腎益精、活血通經、潛斂浮陽,標本兼治之功,主治頑固性女性更年期潮熱。如對本研究有興趣,請致電6082 2583向研究人員查詢,或可掃描以下二維碼登記,研究人員會盡快回覆。

中醫看女性更年期潮熱

資料來源: 晴報 (2023.11.29)

 

血液中尿酸積聚可導致痛風症發作,其痛楚可堪比女士生產之痛。血尿酸過高亦可導致慢性腎病,及提高出現其他代謝性疾病的機會。

不少人希望從飲食上控制尿酸水平,此正正符合中醫的理論依據。中醫云「脾」是五臟之一,負責消化吸收食物,並將營養物質分佈到身體各部。患者痛風發作前多有暴飲暴食史,影響脾胃的運作,繼而令濕濁積聚,氣血受鬱。亦有些患者因為年老體虛,脾胃功能減弱,即使沒有暴飲暴食也會出現上述狀況。由脾胃功能入手處理痛風病,為很多醫家所推崇。

基於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對於痛風發作的患者,屬濕熱蘊結證型者可使用清熱利濕之法,輔以健脾;對於緩解期的患者,由於沒有痛風發作的臨床症狀,可以按其體質狀況,以健脾益氣為主,佐以活血利濕等法;慢性期的患者患處關節反覆疼痛,多見脾腎虧虛、痰濁血瘀並見,可以採用健脾益腎、活血化濁等法。當然,更重要的是控制口慾,以減少損傷脾胃,慎防病從口入。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現正進行內服濃縮中藥沖劑治療痛風症的臨床研究,歡迎18至65歲曾有痛風症發作人士參加,有興趣者請致電或Whatsapp︰6082-2583/2873-3245查詢,或點擊以下連結登記:

https://forms.gle/ByTR8o9BT7LUdsqAA

第 1 頁,共 51 頁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