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晴報 (2023.10.04)
「光暗」、「黑白」、「天地」—— 你會想到甚麼?
既是分類,又相互關聯,這成雙成對的關係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而得。那麼,大千世界所存在的各種事物、現象,一對對的關係又如何總結歸納?乃至於生命狀態的變化,中醫學又如何在「氣」之上進一步認識?
「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高、明也」。兩段話分別出自《說文解字》,分別是「陰」、「陽」二字的解釋。一般而言,可理解為背日和朝日兩個坐向。倘若翻查辭書,兩字古義不勝其數,陰可指「水」、「月亮」,陽則指「天」、「太陽」等。
不難看見,陰陽從指示光的兩面,漸成泛指具有相類特點的事物或現象,繼而被用作總結指代自然界中具有相對關係的現象或事物。
《黃帝內經·素問》首章《上古天真論》特別重視「陰陽」,強調「知道者,法於陰陽」、「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務求讓人明白陰陽直為生命之道。因此,它既主宰認識人體結構的屬性分類,如經絡有陽經、陰經之別,其源自人體內臟中屬陽的腑、屬陰的臟;又能展現一「氣」的變化,若生命狀態出現異常變化,發生疾病,如表現為熱、亢進的屬陽偏盛,表現為寒、衰退的屬陰偏盛。
上述變化在中醫學中稱為「陰陽失和」,因為健康的生命就如大醫張景岳所言:「陰陽合和,命曰平人」,所以,治病的原則實為「調和陰陽」,將生命變化復常,這也是中醫學理論建基於陰陽學說的一大特色。
下回我們談談中醫學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