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09/2024

劉昭勁醫師

註冊中醫師

糖尿病足潰瘍要小心 中西醫配合防治更理想

糖尿病在香港非常普遍,約每10人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而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也為數不少。很多人對糖尿病有一定認識,知道治療就是要控制血糖水平,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預防糖尿病的各種慢性併發症。

長期血糖過高會損傷身體各部位血管,可引起常見的慢性併發症包括心臟病、中風、腎功能衰竭、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和糖尿病足等。其中不少患者會擔心因為糖尿病而導致足部病變,萬一病情嚴重,可能須進行足趾甚至更大範圍的下肢截肢手術。

高血糖減弱疼痛感覺

糖尿病足其實是由於長時間高血糖,損傷下肢血管和神經而逐漸發展而來的。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本身已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出現下肢冰冷、麻木、疼痛等異常感覺,或下肢觸覺和對冷熱、疼痛感覺減弱,這令他們較難察覺下肢受傷。而糖尿病的血管病變就令患者的下肢皮膚破損容易感染,傷口潰瘍難以癒合,容易發展成為壞疽。若局部缺血情況嚴重,可致組織壞死,甚而須進行截肢手術。

中醫面對糖尿病足,會按病人的個別情況和正進行的西醫治療,辨證論治,給予個體化的治療,務求促進病者整體狀態和局部症狀同時改善。

當糖尿病人開始出現長期下肢發涼、麻木、疼痛等症狀,而未發生下肢潰瘍,中醫會從改善基本體質和日常症狀入手,同時兼顧治療下肢血管和神經病變,預防糖尿病足病情進一步加重。 萬一出現皮膚破損、潰瘍,病人要尋求適當的傷口護理,預防感染,該階段中醫治療會促進傷口癒合。若出現局部紅腫發熱等熱證表現,治療會兼以清熱解毒,常用藥包括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玄參等。在西醫認為出現細菌感染時,可能會給予抗生素治療,治療期間病人或會出現食慾不振、便秘、泄瀉等消化道症狀,中醫會配合顧護脾胃功能,減輕不適症狀。

調體質促潰瘍癒合

長期糖尿病患者,加上潰瘍一直未癒,可能出現疲倦氣短、怕冷、傷口難癒等氣虛情況;或口乾、身熱等陰虛情況。中醫會運用黃耆、黨參、花旗參、白朮、茯苓、麥冬、北沙參等補氣、養陰,並靈活施以托毒、排膿、活血化瘀、利濕等各種治法,因應病者的不同狀態,實時調整治療,促進潰瘍癒合,改善身體情況。

有研究顯示,糖尿病足伴有感染的患者在接受西醫內外科治療期間同時接受有針對性中醫治療,可以改善患者日常症狀,提升潰瘍癒合速度,共同避免須進行踝關節以上大範圍截肢的情況出現。

曾有一名中年糖尿病患者,長期在中醫門診跟進治療四肢發涼、灼熱、疼痛、麻木、感覺減弱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的問題,病情相對穩定。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病人由於想改善下肢發涼的不適,自行利用暖包隔著長褲暖敷了小腿數分鐘,期間自覺舒暢,並無不適症狀。

過了一兩天後,那位病人才赫然發現曾暖敷的小腿部位出現了紅腫,隨時間更出現了潰瘍,局部皮色逐漸變得暗瘀,並進一步擴大和發黑。西醫進行了多次傷口護理及清創處理,亦以抗生素等藥物治療感染情況,中醫隨其症狀變化辨證治療,改善症狀和病人自身狀態,改善局部循環,促進潰瘍癒合,化瘀生新。在中西醫持續治療和護理數月後,潰瘍情況才得以改善,並達致完全康復,避免須進一步手術治療。

嚴控血糖水平可防治

糖尿病足的治療是一個複雜難題,可幸的是現代醫學對潰瘍、壞死組織的治療護理方法不斷進步,而中西醫配合治療又能發揮更理想的效果。不過,預防糖尿病足潰瘍的發生才是大家最大的目標。大家不要因為糖尿病足可能出現的惡化情況而過分憂慮,只要對糖尿病和各種併發症多加認識,做好各種監察和預防措施,控制血糖水平,配合中西醫治療,自能防患於未然。

預防糖尿病足要點﹕

1. 定期檢查,及早發現血糖升高,重視糖尿病前期的處理

2. 診斷為糖尿病後須認真配合治療,控制血糖水平

3. 留意下肢情況,不要忽視任何細少的皮膚損傷,及時對損傷進行適當的治療護理。

文章來源: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08/2024

黃仕達醫師

註冊中醫師

慢性疼痛愈早醫愈好

疼痛是組織損傷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一種不愉快的軀體感覺和情感經歷。而慢性疼痛則是指持續發作或者容易反覆發作的、病程超過 3 個月的疼痛。慢性疼痛被視為「不死的癌症」,對身心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比較常見的是影響病人睡眠、食慾、社會活動、工作和學習能力,還會造成病人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嚴重影響生活幸福感和生活品質。

慢性疼痛表現多樣性

慢性疼痛並不是指某一種病,可以在身體的各個部位發生,亦可以由不同專科的疾病引起,表現為多樣性,如刀割樣痛、閃電樣痛、火燒樣痛、撕裂樣痛、牽扯樣痛、放射痛、電擊樣痛、針刺痛、緊箍痛、跳痛、冰凍痛等,有深層疼痛,亦有表淺的疼痛,並可伴隨活動、疲勞、精神緊張、環境或氣候改變而加重。

慢性疼痛可分爲:

1.傷害性疼痛:主要肌肉等軟組織、骨和關節的損傷引起的疼痛,比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肩周炎,網球肘,腰肌勞損等。

2.炎症性痛: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

3.神經病理性疼痛:疼痛常為放電樣、針刺樣、燒灼樣、刀割樣,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糖尿病性神經痛,手術後的慢性神經痛。

4.癌性疼痛:所有因腫瘤本身或腫瘤相關原因(化療、放療、手術等)所導致的疼痛。

慢性疼痛是對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同時也是疾病出現的預警,強行忍受慢性疼痛,只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需要及時就醫,儘早干預及辨別病因,並針對病因採取有效的治療手段,便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忍受疼痛的時間越久,治療的難度就越大,甚至最後無法得到滿意的療效。

專科治療最好

在治療方法的選擇上,儘量做到專科病專科治療,針對性強,療效也會更好。以最常見的筋骨痛為例,包含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大部分坐骨神經痛都是此病引起)、肩周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急肌肉受傷等等,這些都是骨傷科的常見病,所以治療上最好以骨傷科的治療手段為主,這類疾病以推拿手法為主治療,療效更見顯著。

所以對於慢性病我們不要採取忍受的態度,也不要害怕,及時就醫,明確診斷,針對病因採取有效治療手段是可以取得非常滿意療效的。

文章來源: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06/2024

王秋平醫師

註冊中醫師

更年期養護腎陰 補脾陽溫經通絡

葉女士今年50歲,進入更年期約1年。在這一年裡她經常覺得潮熱、發熱的時候還會出汗、失眠、心煩意亂,情緒容易波動,並且感到疲倦乏力。這是一個女性更年期腎陰虛典型的案例。從中醫的角度看待女性更年期時,常常會涉及到腎陰虛的概念。在中醫理論中,腎臟被視為生殖系統的主要器官,與女性的生殖功能密切相關。腎陰虛是指腎臟陰虛,這種狀態在更年期時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症狀出現,如潮熱、盜汗、失眠、情緒波動等。

情況嚴重損腎陽

根據以上的症狀,中醫治療腎陰虛的原則是養護腎陰,補充腎陰不足;調節陰陽平衡,以緩解潮熱等症狀。處方選擇方面選用知柏地黃丸做主方,組成有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牡丹皮、麥冬、知母和黃柏。這個處方滋養腎陰,兼清內熱,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緩解潮熱、盜汗等症狀的功效。由於患者有失眠、心煩意亂和情緒容易波動等症狀,所以加上柴胡疏肝散加減作為輔方,這個方具有助平衡情緒,緩解心煩意亂的功效。柴胡疏肝散的成份主要是柴胡、白芍、川芎、甘草和枳實。沒有柴胡疏肝散的話,亦可用丹梔逍遙散。

腎陰虛情況嚴重會損及腎陽,這時需要同時調理腎陰和腎陽,以達到平衡和恢復腎功能的目的。處理腎陰虛引起的腎陽受損首先需要補充腎陰不足,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補腎陰的中藥方劑以滋養腎陰;如果腎陽虛嚴重,會有怕冷或膝頭以下冷的症狀,就需要溫煦和激活腎陽,而具有溫補腎陽的中藥有杜仲、巴戟、續斷和淫羊霍等,方劑則有金匱腎氣丸。這些補腎陽的藥有助於提升腎陽能量,促進腎臟功能的恢復。需要強調的是,腎陰虛和腎陽虛是相互關聯且相互影響的,因此中醫師需要在治療過程中綜合考慮兩者的平衡,然後根據個人情況補腎陰或腎陽,甚至雙補陰陽。

飲食滋養腎陰為主

除了藥物治療外,養生調理也是重要的。飲食調節方面,飲食應注重滋養腎陰

,選擇一些有益於腎陰的食物,如黑芝麻、枸杞子、乾貝等。同時,避免過度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過熱性食物。保持作息規律,維持足夠休息和睡眠,避免過度勞累;適度的運動也有助於促進腎陽的恢復。情志方面,盡量保持積極的心態,適當地釋放壓力,避免情緒波動對腎氣產生負面的影響。多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瑜伽、冥想等,有助於平衡情緒。

脾陽虛也是女性更年期中常見的問題。脾陽虛指的是脾臟功能虛弱,無法正常提供足夠的能量和溫暖身體。這種狀態在更年期時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症狀出現,如容易疲勞、食慾不振及腹脹等。

補充脾陽不足

以下是一個典型的女性更年期脾陽虛的案例。患者是52歲女性,進入更年期約2年,常常覺得疲勞、食慾不振、腹脹、腰酸腿軟、大便稀爛,並且容易感到寒冷。根據症狀和中醫診斷,該患者被判斷為脾陽虛,治療以補脾陽和溫經通絡為主。處方用了理中湯做主方來養護脾臟功能,補充脾陽不足,再加了四物湯等藥來溫經通絡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腰酸腿軟等症狀。藥方當中白朮、黨參、炙甘草、黃耆、乾薑、陳皮、炮姜和肉桂能溫補脾陽,促進脾臟功能,增加能量供應;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可以補血活血,調節經血,緩解疲勞等症狀。

經過兩個月的調理,患者的脾陽虛症狀明顯得到改善並建議其繼續於飲食調理方面下功夫,例如適當增加暖性食物的攝入﹕生薑、肉類、紅棗等,避免生冷及油膩食物。另外,適量的有氧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的能量。

中醫治療是個體化的過程,每個人的症狀和體質都有所不同,因此治療方案可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在選擇中醫治療前,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的意見,以獲得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文章來源: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07/2024

梁知醫師

註冊中醫師

中醫看情志病 花茶改善抑鬱

「情志病」的概念源遠流長,有關記載可追溯至《黃帝內經》這部典籍,在《靈樞‧ 百病始生》篇章提及「喜怒不節則傷藏」,說明了情緒過極可傷害人體、臟腑,導致疾 病發生。歷代醫家更從情志角度去解釋症狀,建立了獨特的中醫病名,例如「百合 病」、「臟躁」、「梅核氣」等。直至現代,基於中醫情志病的特色是強調情緒與身心健 康的關係,所以其應用層面不單單限於西醫診斷的心理疾患,反而可延伸到一些常見 的毛病,例如痛證、消化不良、心悸等

認識七情

情志過極既然會引起疾病,我們便應在「過極」前了解情緒,早一步介入。首先可由 中醫的「五臟」概念入手:

七情 情緒例子 關聯症狀
生氣、煩躁、鬱怒、委屈 頭脹、耳鳴、胸脅脹滿、胃痛、口苦 等。
過度興奮、亢奮 失眠、心悸、亢奮、語無倫次等。
思慮、擔憂、內疚 腹瀉、消化不良、多夢、疲倦乏力等。
憂、悲 憂愁、悲哀 胸悶氣促、氣短、咳嗽等。
恐、驚 恐懼、受驚、精神緊張 驚醒、昏厥、二便失禁等。


以上表格有助大家自我反思,會否一些身體症狀恰巧就是由情緒引起呢?

中醫治療情志病的優勢

正因為中醫對情志的重視不限於特定病種,所以在臨床會診中更易察覺患者的情緒困 擾,能夠盡早提供協助。此外,中醫的理念是「全人治療」,處理情志病時除了著眼心 理因素,亦會改善生理症狀,並透過指導病人調整生活習慣,達至穩定的健康狀態。 以下分享兩個真實病例,讓大家認識中醫如何診治情志病。

個案一、騙得過自己,騙不過脈象

A 女士年逾六十,前來求診時希望以針灸治療下肢痛。問診初期發現她態度十 分有禮,說話甚至有點小心翼翼,便細問她是否比較緊張。A 女士回答說自己 工作頗為上心,平時亦會顧念家人,可能是有點緊張吧。再三了解下,發現 A 女士有多年的胃酸倒流和胃脹,此時把脈,發現脈體如弦線,脈氣往來艱澀不 暢,並見舌象暗紅有瘀點。於是我便告訴 A 女士:「你記得不要把全部委屈都 放在心裡,氣鬱會影響血的流通,變成氣滯血瘀,傷患自然久久未能康復。同 時肝氣不舒亦可以侵擾脾胃,引起你胃部的症狀。」殊不知剛說到「委屈」兩 隻字,A 女士便眼泛淚光了。接下來她分享了埋藏多年的心事,牽涉數年前的 一個無妄之災,她說雖然家人從來沒有怪罪自己,但自責的感覺卻縈繞不散, 隨著時間過去,她更把這些感受越埋越深。因此,在針灸治療痛證以外,亦給 A 女士予以疏肝和胃的中藥,藥後胃症改善,食欲亦有提升。 這個病例反映,中醫能夠在問診、脈診、舌診等方面認識病人,看出情緒壓力 的端倪,盡早介入。同時,醫師亦會考慮情志對身體症狀的影響,導引患者在 生活上作出改變。

個案二、傷筋還是傷心?

B 先生求診時透露自己患上了抑鬱症,已服用精神科藥物逾 1 年。他表示於 1 個月前跌倒,傷及肩部,疼痛未消,希望中醫治療能有助康復。診症期間可見 B 先生對傷患的擔憂遠超實際的嚴重程度,他解釋說因為受傷之時是孤身一 人,當時的疼痛、恐懼及不安,於他而言仍歷歷在目。後來知道 B 先生本來正 值事業黃金期,卻因為嚴重的抑鬱症狀被逼急流勇退。如此一來,不難理解他 為何對身體的不適感到徬徨,並且有過度反應。配合舌脈,當時診斷 B 先生是 氣鬱痰阻,擾亂心神,才出現焦慮易驚、失眠等症狀,因此處方以理氣化痰安 神為主,通絡止痛為次。四服藥後 B 先生的肩痛已消退,亦不再受疼痛困擾而 驚醒了。 B 先生的經歷正正展現中醫「整體觀」的價值,有時身體症狀並不限於局部組 織損傷,而是由更深層次的情緒及矛盾堆疊而成。所以在治療時,中醫未必會 「頭痛醫頭」,反之針對問題的根源,效果會更為理想。

照顧你的情緒

人生本就充滿喜怒哀樂,在心情低落時,不必責怪自己或強顏歡笑,可以先嘗試理解 及接納情緒,找出關聯原因,例如學業、工作、家庭因素。在情況許可下,暫時離開 壓力來源,讓身心放鬆、歇息。如在困局中感到迷茫,或心力已用於照顧他人而忽略 了自己,不妨對外尋求協助,由他人拉你一把。中醫相信「身心同治」,期望大家學會 更愛護自己,多認識情緒,才能達致更理想的健康水平。

常用調情志花茶

花茶 功效 適用症狀 用量 注意
玫瑰花  行氣解鬱  和血止痛 鬱悶易怒、胸脅脹滿等。 5-6 粒 孕婦忌用、 月經期慎用
白菊花  平抑肝陽  清肝明目 煩怒、目乾灼熱、生氣時眩 暈及口乾口苦等。 5-10 克  
佛手花  理氣  舒肝和中  胸滿氣滯 壓力大時胃脹、胃悶、消化 差、腹脹等。 5-10 克  
合歡花  安神解鬱  活血消腫 多憂慮及多思而導致的睡眠 不安等。 10-15 克  
素馨花  疏肝解鬱  行氣止痛 鬱鬱不歡、胃脹、脅肋脹痛 等。 5-10 克  

文章來源: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04/2024

陳晓薇醫師

註冊中醫師

濕疹關鍵在於「濕」 清熱祛濕補脾滋陰

濕疹是臨床常見的炎症性皮膚病。臨床以紅斑、丘疹、水泡、滲出糜爛為主,多伴痕癢。濕疹發病人群廣泛,不分年齡、性別和地域,且易反覆發作及慢性化,對患者生理、日常活動、社交、家庭等方面具有嚴重影響。

濕疹屬中醫「濕瘡」、「浸淫瘡」、「血風瘡」等範疇。發病成因:先天禀賦不足,風、濕、熱阻於肌膚。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魚腥動風之品;或嗜酒,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濕熱內生,又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兩相搏結,浸淫肌膚發為本病。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或濕熱蘊久,耗傷陰血,化燥生風而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發為本病。濕疹的中醫證型可分為濕熱浸淫證、脾虛濕蘊證、血虛風燥證等常見證型。

濕疹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三期﹕

一、急性期

起病較快,常對稱分佈,可發於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亦可泛發於全身,但以面部的前額、眼皮、頰部、耳部、口唇周圍等處多見。初起皮膚潮紅、腫脹、痕癢,繼而在潮紅、腫脹或其周圍的皮膚上,出現丘疹、丘疱疹、水疱。皮損群集或密集成片,形態大小不一,邊界不清。常因搔抓而水疱破裂,形成糜爛、滲液、結痂。自覺痕癢,輕者微癢,重者劇烈痕癢呈間歇性或陣發性發作,常在夜間加重,影響睡眠。皮疹廣泛者,可有發熱,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狀。

二、亞急性期

多由急性濕疹遷延而來,急性期的紅腫、水疱減輕,滲液減少,但仍有紅斑、丘疹、脫屑。自覺痕癢,或輕或重,一般無全身症狀。

三、慢性期

多由急性、亞急性濕疹反覆發作而來,也可起病即為慢性濕疹,其表現為患部皮膚增厚,表面粗糙,皮紋顯著或有苔蘚樣變,觸之較硬,暗紅或紫褐色,常伴有少量抓痕、血痂、鱗屑及色素沉著,間有糜爛、滲液。自覺痕癢劇烈,以夜間、情緒緊張、食辛辣魚腥動風之品時較嚴重。若發生在掌跖、關節部位的皮疹易發生皸裂,引起疼痛。病程較長,數月至數年不等,常伴有頭昏乏力、腰痠肢軟等全身症狀。

濕疹的中醫證型可分為濕熱浸淫證、脾虛濕蘊證、血虛風燥證等常見證型﹕

一、濕熱浸淫: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痕癢無休,滲液;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乾,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

二、脾虛濕蘊: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痕癢,抓後糜爛滲液,可見鱗屑;伴胃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質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

三、血虛風燥:病程日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劇癢,或皮損粗糙肥厚;伴口乾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細弦。

治法:養血潤膚,袪風止癢。

方藥: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飲加減。痕癢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首烏藤、酸棗仁,以養心安神。

四、陰虛血燥:常見患者皮損潮熱,遇熱加重,痕癢劇烈,或皮損粗糙,鱗屑痂皮覆蓋,甚者出現皸裂狀,觸之灼熱,並具口咽乾燥,五心煩熱,舌質紅,苔少,脈細數等症。

治法:滋陰涼血。

方藥:生脈飲或增液湯加減。

從以上中醫病因分析及辨證治療等方面可見,濕疹無論起病原因、中醫治療或日常調護均與「濕」密切相關。治療中,醫師會根據患者體質偏濕或偏陰虛的情況,以祛濕或養陰方法為主制定藥方或針灸處方。祛濕可以簡單理解為祛除體內或環境原因引致的濕邪,從而減少皮膚水疱滲液等症狀;而養陰則是通過補養陰血,使皮膚得到滋養,皮膚水份濕度提升而改善皮膚乾燥脫屑痕癢等症狀。另外,皮膚天然屏障的穩定性是皮膚是否易受外界致敏源影響而出現敏感的重要因素,而要維持這一穩定性,日常保濕尤為重要。

臨床很多病例可見,濕疹的發作及加重,與天氣「濕度」亦息息相關。大部分病人反映回南天、颱風天又或者秋燥時,皮膚敏感痕癢會發作及加重明顯。有見及此,濕疹患者即使非發作期,亦應該於天氣轉變或「濕度」變化大時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可以從日常飲食護理及中藥調理方面著手,預防濕疹發作或加重。

日常調護要點﹕

1. 保濕:保持皮膚濕潤 - 乳液、乳霜、油膏等。

2. 日常生活:選擇吸汗透氣衣物,保持心情愉快,適量運動,及早治療。

3. 洗澡:注意水溫(約37度),使用性質溫和沐浴露,避免洗澡時間過長,洗澡後使用潤膚產品。

4. 飲食:避免進食海鮮發物,如蝦、蟹、蠔等;少吃燥熱食物,如:牛肉、羊肉等紅肉,薯片等煎炸食物;少吃引致濕重食物,如:芒果、菠蘿等濕熱食物,冰凍、寒涼等損傷脾胃食物;少吃不新鮮肉類;成年患者應戒酒 。

5. 嬰幼兒:0-6月齡:母乳餵哺;或選擇低敏配方奶粉;6個月以上:加固過程需留意有否食物敏感,逐步添加單一食物,並觀察2-3日,有否引致過敏;母乳餵哺期間母親需減少進食辛辣腥膻之物。

 

第 1 頁,共 7 頁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