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溫條辨》 註家註釋 卷六 6.4 熱劑類
原文 |
翻譯 |
|
附子(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芨、白蘞。中其毒者,以犀角、黃連、甘草、黑豆煮湯解之,是其所畏者也):生者味辛甘,醃者味辛鹹,性大?,有大毒,陽中之陽。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除表裏沉寒,厥逆口噤(仲景有四逆湯)。且能引火歸原,制伏龍火(仲景有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善助參耆成功,尤贊地萸建效。無論表裏,但虛寒,脉細無神者,皆當急用(仲景有附子湯)。孕婦切忌之。川烏頭即春間所採附子之嫩小者1,主中風洒洒出汗(烏頭、栀子等份,鹽水煎服。治疝氣,內鬱?而外束寒者)。側子,即附子旁出小顆2,其性輕揚,主發散,爲風疹及四肢發散要藥,反、惡、性味相類。辯附子製法:稽之古人,有單用童便煮者,有用薑汁、鹽水煮者,有用黃連、甘草湯煮者,有數味兼用製之者。其中宜否,最要詳辯。夫附子之性?而剛急,走而不守,土人以鹽醃之,故其味鹹而性降。今人所以用之者,正欲用其?性,以固元陽,以補脾胃,以行參耆地萸等功。若製以黃連,則何以助其回陽?若製以鹽水,則更以助其降性。若製以童便,則非唯更助其降,而脾胃大虛者,尿臭一入,極易動嘔,是藥未入口而先受其害,且令沉降尤速,何以達脾?唯薑汁一製,直中陰寒者用之最良。若常用而欲得其補性者,又不必用此。余意總不如用甘草,酌附子之多少對用,煮極濃湯,先浸三二日,剝去皮臍,切爲四塊,再易甘草濃湯,浸三二日,捻之軟透,切爲薄片,入鍋,文火炒至將乾,口嚼尚有辣味,是其度也。若炒太乾,則過熟而無辣味,其?性全失而無用矣。其所以必用甘草者,蓋以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後緩;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後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後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後調榮衛。此無他,不過濟之以仁而成其勇耳。若急用,則以麵裹而火炮者亦可。直中陰寒,厥逆將危,緩不及待,則單用炮附,不必更用他法。夫天下之製毒者莫如火,火之製毒者,以能革物之性。故以氣遇火則失其氣,以味遇火則失其味,剛者革其剛,柔者革其柔。如但煮之極熟,全失辣味,狀若蘿蔔之可食矣,尚何補益之有?今人只知附子之畏,而不知過熟之無用也。 |
附子(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芨、白蘞。若十八反中毒的人,可以用犀角、黃連、甘草、黑豆煮湯解其毒,因為附子辛熱而畏寒藥):生附子味辛甘,醃制則味辛鹹,性大熱,有大毒,屬於陽中之陽。附子之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能除表裏沉寒,厥逆口噤(張仲景有四逆湯)。而且能引火歸原,制伏龍火(張仲景有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善於輔助人參、黃芪發揮功用,更能輔助地黃、山茱萸之補益。無論表裏,只要是虛寒而脈細無神者,都應該急用(張仲景有附子湯)。孕婦切忌運用。川烏頭是指春天期間所採收的嫩小附子,主中風,汗出不止(烏頭、梔子等份,鹽水煎煮服用。能治內有鬱熱而寒邪束表的疝氣)。側子,即附子旁出小顆,性輕揚,主發散,是風疹及發散四肢之要藥,其相反、相惡的藥物與附子相若,性味亦相若。辨附子製法:考證古人製附子之法,有單用童便煮;有用薑汁、鹽水煮;有用黃連、甘草湯煮;有數種藥物炮製。各種製法是否得宜,最需要弄明白。附子性熱而剛強,走而不守,世人以鹽醃製,附子則成味鹹而性降。今人之所以要用附子,就是要用其熱性以固元陽,補脾胃,以輔助人參、黃芪、地黃、山茱萸發揮功用。若用黃連製,怎能發揮其回陽之效?若用鹽水製,則更使附子變成沉降之性。若以童便製,則更加使附子沉降,而脾胃大虛之人,一聞尿臭之味,極易涌吐,藥未入口而先受其害,而且這種製附子沉降特別迅速,怎麼能到達脾臟?只有用薑汁製,對直中陰寒之人最佳。若常用附子而想用來補益,則不必一定用薑製。我認為總是不如用甘草製,根據附子所用之劑量而用相應劑量之甘草,煮取極濃甘草湯水,先浸附子三二日,剝去皮,每顆切成四塊,再更換甘草濃湯,再浸三二日,捏上去已經非常軟了,再切為薄片,入鍋,以文火炒至將乾,口嚼時尚有辣味,這就是製作的標準。若炒得太乾,則過熟而無辣味,附子之熱性就會全失而無用了。之所以必需用甘草,是由於附子之性急,得甘草之後緩;附子之性毒,得甘草後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後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後調營衛之氣。其實沒有其它原因,只是附子得甘草之緩性,就能使附子發揮其辛熱走竄之性又不過於猛烈。如果急需用附子,就用麵粉裹住附子,直接用火炙亦可以。對於直中之陰寒而出現厥逆,危在旦夕,緩不可待,則單用炮附子即可,而不必用任何炮製之法。天下間最能限制毒性之物,莫過於火,火之所以能限制毒性,是因為它能完全改變事物之本性。所以氣遇火則失其氣,味遇火則失其味,剛強者遇火則完全失去其剛強之性,柔和者遇火則完全失去其柔和之性。如果將附子煮得極熟,完全失去辣味,就會變成像蘿蔔一樣可以吃,那裏還會有補益作用?今人只知附子可怕,但卻不知道煮得過熟之後就沒有用了。 |
|
1此處有誤,現代中藥學認為川烏是毛茛科烏頭的塊根,而附子是同棵植物,即毛茛科烏頭的子根。 |
||
2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