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_smoke2.png

傷寒附翼

1.1太陽方總論
原文 翻譯

傷寒附翼卷之上

 

慈谿 柯琴 韻伯編

崑山 馬中驊驤北較

 

太陽方總論

 

太陽主表,故立方以發表為主,而發表中更兼治裏,故種種不同。麻黃湯於發表中降氣,桂枝湯於發表中滋陰,乾葛湯於發表中生津,大青龍湯與麻杏甘膏湯、麻翹赤豆湯於發表中清火,小青龍湯與五苓散於發表中利水。清火中復有輕重,利水中各有淺深也。若白虎之清火,十棗之利水,又解表後之證治。其陷胸、瀉心、抵當、調胃、四逆、真武等劑,又隨症救逆之法矣。大抵太陽之表,不離桂枝、麻黃二湯加減,以心為太陽之裏也。今將諸方詳論,表章仲景治法,令後人放膽用之,則「麻黃湯治傷寒而不治中風,桂枝湯治中風而不治傷寒」等說,其可少息乎?

太陽之氣主表,因此創立方劑以發散表邪為主,而發表同時又兼治裏證,所以有各種不同方劑。麻黃湯於發表中降氣,桂枝湯於發表中滋陰,葛根湯於發表中生津,大青龍湯與麻杏甘膏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於發表中清火,小青龍湯與五苓散於發表中利水。清火之中又有輕重,利水之中各有淺深。至於白虎湯之清火,十棗湯之利水,則屬於解表之後之證治。其它如陷胸湯、瀉心湯、抵當湯、調胃承氣湯、四逆湯、真武湯等,則是針對誤治而隨證治之之救逆法。總的來說,太陽病解表之劑離不開桂枝湯和麻黃湯二方之加減,這是因為心為太陽之裏。現在詳細討論各個方劑,將仲景之治法説清楚,使後人放心大膽地使用,這樣,「麻黃湯治傷寒而不治中風,桂枝湯治中風而不治傷寒」等說法,是否就可以停息了呢?

1.2 桂枝湯
1.3 麻黃湯
1.4 葛根湯
1.5 大青龍湯
1.6 小青龍湯
1.7 五苓散
1.8 十棗湯
1.9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1.10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1.11 文蛤湯
1.12 桂枝二麻黃一湯
1.13 桂枝麻黃合半湯
1.14 桂枝二越婢一湯
1.15 桂枝加附子湯
1.16 芍藥甘草附子湯
1.17 桂枝甘草湯
1.18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1.19 桂枝去芍藥生姜新加人參湯
1.2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1.21 桂枝人參湯及葛根黃連黃芩湯
1.22 桂枝去芍藥湯及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1.23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1.24 桂枝加芍藥湯及桂枝加大黃湯
1.25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1.26 桂枝加桂湯
1.27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1.28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1.29 桂枝附子湯及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
1.30 甘草附子湯
1.31 大陷胸丸及大陷胸湯
1.32 小陷胸湯
1.33 生姜瀉心湯
1.34 甘草瀉心湯
1.35 半夏瀉心湯
1.36 大黃黃連瀉心湯及附子瀉心湯
1.37 旋覆黛赭湯
1.38 乾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1.39 赤石脂禹粮餘湯
1.40 抵當湯丸
2.1 陽明方總論

傷寒附翼卷之下

 

慈谿 柯琴 韻伯編

 

崑山 馬中驊驤北較

 

陽明方總論

 

陽明之病在胃實,當以下為正法矣。然陽明居中,諸病咸臻,故治法悉具。如多汗、無汗,分麻黃、桂枝。在胸、在腹,分瓜蒂、梔豉。初鞕、燥堅,分大、小承氣。即用汗吐下三法,亦有輕重淺深之不同也。若大煩、大渴而用白虎,瘀血、發黃而用茵陳,小便不利而用猪苓,停飲不散而用五苓,食穀欲吐而用茱萸等法,莫不各有差等。以碁喻之,發汗是「先着」,湧吐是「要着」,清火是「穩着」,利水是「閒着」,溫補是「忿着」,攻下是「末着」。病至於攻下,無別着矣。故汗之得法,他着都不必用。其用吐法,雖是「奇着」,已是第二手矣。他着都非「正着」,惟攻下為「煞着」,亦因從前之失着也。然諸法皆因清火而設,則清火是陽明之「上着」與。

陽明之病在於胃實,應以下法為正治法。然而陽明居中,各種疾病均可到來,因此治療方法全面具備。例如,多汗或無汗,可分為麻黃湯證和桂枝湯證。病在胸部或腹部,可分為瓜蒂散證和梔子豉湯證。大便初硬或燥堅,可分為大、小承氣湯證。即使用汗吐下三法,亦有輕重淺深之差別。如果大煩、大渴則用白虎湯,瘀血、發黃則用茵陳蒿湯,小便不利則用豬苓湯,停飲不散則用五苓散,食穀欲嘔則用吳茱萸湯等方法,無一不有其特點。以下象棋來比喻,發汗是「先着」,湧吐是「要着」,清火是「穩着」,利水是「閑着」,溫補是「奮着」,攻下是「末着」。疾病達到需要攻下時,就沒有別的棋着可用了。因此,發汗得當,就不需要其他棋着。雖然用吐法是「奇着」,但已經是第二手了。其他的棋着都不是「正着」,只有攻下是「煞着」,亦是由於之前失誤所致。然而,各種治法都是基於清火而設立,因此清火是治療陽明病之「上着」。

2.2 梔子豉劑
2.3 瓜蒂散
2.4 甘草乾姜湯及芍藥甘草湯
2.5 白虎加人參湯
2.6 竹葉石膏湯
2.7 茵陳蒿湯
2.8 大承氣湯及小承氣湯
2.9 調胃承氣湯
2.10 桃仁承氣湯
2.11 蜜煎方 猪胆汁
2.12 少陽方總論
2.13 小柴胡湯
2.14 大柴胡湯
2.15 柴胡桂枝乾姜湯
2.16 柴胡桂枝湯
2.17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2.18 黃連湯
2.19 黃芩湯
2.20 太陰方總論
2.21 理中丸
2.22 四逆湯
2.23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2.24 三物白散
2.25 麻仁丸
2.26 少陰方總論
2.27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2.28 附子湯
2.29 真武湯
2.30 白通湯及白通加猪胆汁湯
2.31 通脉四逆湯
2.32 茯苓四逆湯及乾姜附子湯
2.33 吳茱萸湯
2.34 黃連阿膠湯
2.35 猪苓湯
2.36 四逆散
2.37 猪膚湯
2.39 厥陰方總論
2.40 烏梅丸
2.41 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2.42 小建中湯
2.43 茯苓甘草湯
2.44 炙甘草湯
2.45 燒裩散
2.46 六經方餘論
2.47 麻黃升麻湯
2.48 牡蠣澤瀉散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